03.04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呆呆牟子


朱棣一共4个儿子,大儿子就是朱高炽,是朱棣跟他青梅竹马的徐皇后所生,老朱家有个不错习惯,对自己的患难夫妻都是极好,这其实为朱高炽能当皇帝打下了基础的。

作为从“靖难之役”起家的绝世枭雄,本身对于文治武功特别看中,朱棣又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比如他经常在圣旨中自从“我”,很少称“朕”。其实从心里上来讲,朱棣是有些看不起他这个长子的。

为什么呢?第一,他的长子体态肥胖,性格沉稳,做事情遵守传统思维循规蹈矩。这是因为朱高炽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最为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当了太子以后更是遵循老一辈的唯唯诺诺。朱高炽的肥胖应该不是因为饮食的原因,据史料记载他从小就很胖,所以应该是疾病引起的肥胖。

朱高炽可以说一辈子都生活在他父亲的阴影之下,他父亲每次见到他循规蹈矩之时,对他有一种说之不去的嫌弃,好几次都想把他的太子之位给撸掉。之所以还在这个位置上,全看两个人的面子,一个是发妻徐皇后,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孙子朱瞻基。朱棣对于朱瞻基非常喜爱,数次说他最像我。

如果不考虑朱瞻基的因素在里面,朱棣最想册封太子的其实是他的二儿子朱高煦。朱棣想要废太子的想法肯定也被朱高煦有所察觉,所以一直留在南京想要谋取大事,但最终朱棣没有更改储君,朱高炽登基仅仅九个月就因为疾病,估计多半是心脑血管一类的病,暴毙。


春秋乱舞


你好,我是渊源历史小课堂,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朱高炽从小身体比较肥胖,导致身体较弱,他继位皇位一年不到就去世,应该是自身身体不好,生病去世。同时我要纠正一点,以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他死的时候是47岁,用正值壮年来形容有点不合时宜。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但朱棣不太喜欢这个长子,因为他和老爹朱棣太不像了,朱高炽体型肥胖,腿又是瘸的,怎么看都不像亲生的(哈哈,开玩笑的)。朱棣比较喜欢二儿子朱高煦,无论是脾气性格还是长相,一看就知道是父子,而且朱高煦遗传朱棣打仗的天赋,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立太子的时候,朱棣确实考虑过朱高煦,但碍于立长立嫡的原则,最后还是立大儿子为太子。

也许有人会说,朱高炽是不是被他二弟朱高煦害死的,毕竟朱高煦是有动机,而且他还处处和太子过不去。朱棣在世的时候,朱高煦就很不服气这个太子大哥,总是想方设法要取而代之,而且还付之行动过,只不过失败了,这次会不会卷土重来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朱高煦明显准备不足,当他知道哥哥死了之后,带着兵队准备除掉太子之时。太子早就已经防备好了,而且还很快找到了应对措施,顺利的登基了。这样一看,朱高煦的嫌疑其实已经解除了,他若真的想要造反,不可能知道哥哥消息之后,表现得这么意外。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子朱瞻基下的毒手,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朱瞻基又不傻,就凭朱高炽的身体情况,想长寿根本不可能。再说了他已经是太子了,皇位迟早是他的,没有必要冒风险去害他的父皇。
明代翰林编修陆釴在《病逸漫记》中记载,他问过一位宫中的太监,太监说皇帝死于“阴症”(中医上说的气血湿热之类的疾病)。
综上所述:朱高炽应该是正常的自然生病死亡,只是因为他是皇帝,而且在位时间太短,所以才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渊源历史小课堂


朱高炽虽然只做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位被后世公认的开明君主,而且他的行事作风还带有十分强烈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而至于他的死,同样也被公认为是“暴疾而亡”,至于导致“暴疾”的原因却是说法众多。


关于朱高炽之死的第一种猜测——因嗜欲过度而暴死

明仁宗朱高炽是在洪熙二年,即公元1425年的五月突发暴疾而死的,而且在史料当中有记载,在他突然驾崩三天之前,他还在勤勤恳恳地处理国政,此后仅过了两天的时间,他便突然去世了,不得不说他的这种“死法”实在是太过蹊跷了。

而且,即便他是突发暴疾而死,那么,总得会有导致这种“暴疾”的原因吧,但是,在所有的明朝史书当中,都没有对朱高炽死因的记载。

众所周知,一般隐秘之事或者是在暗地里所做的那些有违伦理纲常的事情,都不太可能会被记录到正史当中,正因如此,后世之人便对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产生了诸多的猜疑,当然,这些猜疑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

其中的第一种猜测便是,朱高炽嗜欲过度使得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不好,而且当时朝中的大臣李时勉便曾在朱高炽刚即位不久时上过一份奏疏,劝诫朱高炽要谨慎对待嗜欲过度一事。

而且,当朱高炽看完了李时勉所呈上的那份奏疏之后,顿时就变得怒不可遏,喝令身边的武士对李时勉施以仗刑,李时勉也差一点因此而丧命。

而通过朱高炽这样的“表现”,我们便能知道,李时勉的这份奏疏恰恰是戳中了朱高炽的痛处,这也便能证明当时朱高炽的确是在行淫乐之事上也有些过度了。

此外,关于朱高炽的纵情淫乐,在后来明武宗正德年间由一位名叫陆釴的翰林编修所著的《病逸漫记》中便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这里其实说了三种对朱高炽之死的猜测,第一种是说朱高炽因为遭到了“雷击”而暴毙,第二种是因为患了“阴症”而死,而且这种说法还是出自朱高炽身边的一位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可信度的。

最后一种便是宫中有人原本想要“毒害”朱高炽的结发妻子“张皇后”,但没想到那毒药却误打误撞地被朱高炽给服下了,朱高炽也因此而暴死。

关于“毒药”之说,我们无法去做更加深入的追究,但是,这里同样也出现了朱高炽纵情淫乐的证据,那便是从当时伺候在朱高炽身边的太监口中说出的“阴症”一词。

而也正因朱高炽嗜欲过度,而且还不听劝谏,那么,久而久之,不仅他的身体状况在不断地变差,说不定早就已经得了某种不治之症,最后落得了一个暴死的下场。

另外,关于朱高炽所患的“阴症”,也有着一种更为具体的说法便是突发性的“心脏病”,而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主要证据便是朱高炽原本就十分的肥胖,而在收到了李时勉的奏疏之后怒火攻心,再加上他长期毫无节制地淫乐已使得他的身体,尤其是心肺功能变得弱于常人。

而在同一种情况之下,这几种因素恰好全都集中在了一起,便既极有可能会导致朱高炽死于突发性的“心脏病”。

朱瞻基和父亲朱高炽的性格极不相合,为早日登基而对其父痛下杀手

除了热衷于享乐之外,朱高炽的性格还十分的温厚仁慈,完全没有很好地继承他的父亲朱棣那种“杀伐果决”的性格,甚至因为朱高炽的性格,朱棣在位之时还曾经多次对未来继承大统的朱高炽加以批驳。

然而,作为朱高炽的儿子,皇位未来的继承人,朱瞻基的性格反而是与他的爷爷朱棣十分的相似,他从不热衷享乐,而是善于骑射,深谙用兵之道,不仅对权力十分的热衷,更是十分的工于心计。

而且,朱高炽早在登基之前就已经发现了他的这个儿子是此等的性格,并且还曾经多次劝诫朱瞻基一定要懂得收敛,不可太过张扬,而朱瞻基却全然没有听从,甚至很反感他的这位父亲太过温顺。

所以,在朱高炽登基继承皇位之后,朱瞻基便已经开始为他自己将来继承大统筹划和铺路了,甚至能够为了自己早日登基,而不会再顾及任何的“父子之情”。

于是,就在洪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425年的3月,当时朱高炽命朱瞻基到南方去祭奠当时位于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

朱瞻基领命于4月14日离开了京城,不过,朱瞻基虽然走了,却完全不影响他的整体谋划,因为当时随侍在朱高炽身边的宦官海涛,正是朱瞻基的亲信,按照之前朱瞻基早就已经定好的秘密计划,在5月13日这一天,这位宦官海涛便会动手谋害朱高炽。

与此同时,朱瞻基在离开京城之后,也没有按既定的行程先去凤阳,而是直接去了南京,而过了一段时间,就在朱瞻基准备要离开南京的时候,在南京城中他便听到了有人在议论“皇上已经宾天”的消息了。

当然,如果按照之前已经筹谋好的计划来讲的话,朱瞻基离开南京的时间就应该是在5月13日之后了,而在听到这一消息之后,他便知道海涛已经得手了。

最终,在等到海涛与他回合之后,他们便又急匆匆地赶赴京城,最终是在6月3日这一天才到达了京城,而刚刚到达北京,便有朝中的大臣向朱瞻基通风报信说“人心汹汹”。

然而,朱瞻基回答的一番话却表示,如今京城当中的一切都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中了,因此,无需担心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状况,当然,朱瞻基的这番话也流露出了他在成功地谋划了“弑父”行动之后的兴奋。

所以,在这种猜测当中,直接害死朱高炽的正是他身边已经伺候了很长时间的贴身太监海涛,而且,就连朱高炽暴死的时间点也是能够对应的上的。

但还是不得不说,即便有很多吻合之处,这仍然只是对朱高炽暴死的另外一种推断,毕竟无论是在正史以及其他的民间杂记当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同时,在考古方面也并未发现十分直接的证据。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正在热播,胖胖的太子爷朱高炽也颇给人好感。他为人宽厚谦和,与父亲朱棣和两个弟弟性格截然不同。而也正是因为他身体肥胖,喜静不喜动,无法上阵打仗,所以不得明成祖朱棣欢心,朱棣也曾数次动了更换太子的念头。其实按照朱棣的想法,汉王朱高煦是最像自己的,且能征善战,是未来储君的最佳人选。但解缙、杨士奇等大臣却力保朱高炽,且皇长孙朱瞻基又是个栋梁之才,所以朱棣最终才按下了换太子的念头。

  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明成祖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汉王朱高煦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为了避免朱高煦发难,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并未将朱棣驾崩的消息外泄,而是将军中的漆器熔成了一口棺材,把朱棣的遗体装进了棺材中。与此同时,他们又像当年的赵高、李斯一般,假装明成祖还活着,每日照例进餐、请安。只不过,马车上的窗帘再未掀开。

  为了让太子能有充分的准备继位,张辅、杨荣暗中派人进宫密保此事。朱高炽闻讯,立刻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因为大臣们计划周密,所以太子朱高炽有条不紊地继位了,即明仁宗。明仁宗在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是释放了因反对明成祖出征蒙古而被关押的前户部尚书夏原吉,之后又在夏原吉的建议下,取消了耗财耗力的郑和下西洋,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开采黄金和珍珠的使团。

  在军事上,他停止了明成祖时期的大规模对外用兵,只是修整武备,加强国防安全;在民生上,他注意发展生产,于民休息,轻徭薄赋;在政治上,他赦免了建文朝许多旧臣,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废除了许多苛政;而在对待亲兄弟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像后世的雍正皇帝一样,对曾经跟他争夺皇位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燧痛下杀手,而是给了他们很多封赏,希望他们能放下仇恨。

  然而,就是这么宽仁的一个皇帝,却在47岁时突然暴毙身亡了。此时距他登基,仅仅九个月而已!那他为何正值壮年时突然驾崩呢?其中又有哪些内幕?爆史君今天就来跟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种说法:因身体肥胖导致心脏病发作。朱高炽的肥胖早在朱棣还当燕王时就为他发过愁。他自幼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有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也因为这一点,朱棣不喜欢他。朱棣当了皇帝后,也常常提醒朱高炽要减肥。而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朱高炽做了皇帝,两个弟弟又被封到外地就藩。他心中没了担忧,开始胡吃海喝,身体扛不住,自然就会引起心脏病发作。

  第二种说法:朱高炽纵欲过度,导致得了重病而亡。朱高炽在临终前说了这样一句话:“时勉廷辱我”。这“时勉”是谁?原来此人乃是明朝大臣李时勉,据说他在朱高炽即位初就上了一道奏折,要朱高炽谨嗜欲。朱高炽看后怒不可遏,当场命武士拿金瓜锤了李时勉几十下,肋骨都打断好几根。李时勉差点当场丧命。而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可见,朱高炽确实可能是因为纵欲过度,患上了“阴症”。

  第三种说法:明宣宗朱瞻基的毒害。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可以说,朱高炽能坐稳太子之位,朱瞻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父子俩施政理念却不相同。朱瞻基自幼在爷爷朱棣身边长大,所以最崇拜的人也是他的爷爷朱棣,而非父亲朱高炽。在朱瞻基眼中,父亲这个“老好人”,其实就是懦弱的代名词。

  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但朱瞻基离京后,并没有按照既定的行程走,而是直奔南京。在他离开南京时,南京城中便传出了“仁宗上宾”的消息。当时朱高炽驾崩的消息还未传出,南京城中的人是如何得知的?而且在朱高炽驾崩后,朱瞻基又仿佛事先知晓似的星夜兼程赶回京城继位。传召的太监还在半路上,就被他给“碰上”了。

  事情真有这么巧?恐怕没那么简单。而这父子俩最大的矛盾点,就在于朱高炽决定从北京迁都回南京,这是朱瞻基无法忍受的。为了明朝千秋万代的基业,朱瞻基提前对父亲下手,也是可能的。当然,以上三种说法都只是猜测。至于朱高炽到底为何会在47岁暴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Boss爆史


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 生于洪武十一年,于洪武二十八年被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永乐二年被父亲明成祖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在皇太子之位苦熬了二十年之后,终于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熬死了父亲明成祖,荣登九五。但是,仅仅九个月之后,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便去世了,年仅四十七岁。明仁宗究竟是怎么死的,史籍记载很少,明朝公开的官方史料只记录了明仁宗从患病到病重、死亡的过程,并没有交代明确死因,这就让明仁宗的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于是,各种猜测出现了。有说明仁宗是“马上风”,死于纵欲过度的;有说明仁宗是被胞弟朱高煦派人暗杀的;更有甚者说明仁宗是被儿子明宣宗朱瞻基派人暗杀的;最离奇的居然还有说明仁宗是被雷劈死的!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被雷劈死之说太过无稽!的确有被雷劈死之人,但是从古至今被雷劈死的名人有几个?被雷劈死的皇帝又有几个?这种概率简直比小概率事件还要低!几乎不可能发生。那么,暗杀说呢?这个乍一看可能性似乎还挺大的,但仔细琢磨琢磨,根本站不住脚。



自古以来,政治暗杀都是有诉求的。简单说就是,杀了被暗杀者之后,买凶者或者执行者是会有下一步政治行动的。那么,我们来看看朱高炽和明宣宗在明仁宗去世后的表现。明仁宗去世后,朱高煦并没有身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封地乐安。而且,得到消息的朱高煦首先做的是派人在途中截杀从南京返回北京奔丧的明宣宗。因为事起仓促,朱高煦居然没有截到明宣宗!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如果是朱高煦谋杀了明仁宗,那么他必然是事先经过周密策划的,让明宣宗漏网这样的低级错误居然会发生,似乎太不可思议了。更何况,如果朱高煦想弑兄篡位,自己提前进入北京、制造“兄终弟及”的既成事实难道不比单纯派人半路截杀明宣宗要更加稳妥?可是,朱高煦并没有。那只能说明,朱高煦是在明仁宗去世后才得到消息的,只因为山东比江苏更靠近北京,他才有机会在半路截杀明宣宗。可惜,事起仓促、准备不充分,居然让明宣宗漏网了,这样是不是更加合理一些呢?



至于明宣宗,他就更加不可能派人暗杀明仁宗了。首先,明宣宗彼时三十岁还不到,而且他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后来只活了三十八岁。更何况,彼时明宣宗已经是皇太子了,名分早定,加之明仁宗身体并不好,他是很有期待的,并不需要急于抢班夺权。其次,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明朝的皇帝和皇太子实际上是分居北京和南京的。如果明宣宗弑父篡位,他不太可能一直待在南京,直到明仁宗去世后才前往北京奔丧。且不说其他问题,光就他那位比自己离北京更近的叔叔朱高煦就是个大障碍!要想抢班夺权,就只能先朱高煦下手,即便明宣宗不在北京,起码也得在现在的河北境内等着,这样才能比朱高煦更快,不是吗?可是,并没有!否则也就没有后来朱高煦派人截杀明宣宗的事情了。由此可见,暗杀说也站不住脚!



那么,“马上风”说呢?这个还真有可能。据史籍记载,明仁宗是个将近三百斤的大胖子,走路都要人扶,这样的体型,到了四十多岁本就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妥妥的“三高人群”!作为皇帝,而且是勤政的皇帝,明仁宗的工作压力肯定也小不了。这样的身体状况、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在加上床上的那点儿小爱好,兴奋过度、突发“马上风”死在女人肚皮上,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并不一定就是明仁宗的死因。个人更倾向于明仁宗是死于遗传性疾病,至于是什么病,几百年过去了, 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明仁宗之后的明朝皇帝,除了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没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的!有人说,那是因为明朝皇帝普遍纵欲,而且喜欢服食春药、丹药所致。但是,明朝那么多没有实权的小宗藩王们整日里就是滚床单、生娃,服食春药、丹药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没有如此大规模英年早逝呢?而且,明朝的皇帝并没有被权臣、逆臣弑杀的,都是正常死亡。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他们患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否则,如此大规模地早逝根本无法用医学常识来解释。因此,个人认为,明成祖或者仁孝皇后徐氏很可能存在隐匿的遗传性疾病,虽然在他们自己身上没有表现出来(事实上,仁孝皇后徐氏也不长寿,只活了四十五岁,很可能病根在她一方),但是他们的后代就遭殃了!明仁宗活了四十七岁、明宣宗活了三十八岁、明英宗活了三十七岁、明代宗活了二十九岁、明宪宗活了四十岁、明孝宗活了三十五岁、明武宗活了三十岁……没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的!即便是明世宗和明神宗,也没能活过六十岁。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可活了七十多岁呢!



因此,个人认为,明仁宗最大的可能性还是死于家族遗传性疾病。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并没有证据可以证实。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或许明仁宗只是死于急性发作的心脑血管疾病,也不是没有可能。又或许他就是正常死亡,毕竟在那个年代,四十七岁也算不得太短命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六十五岁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第五次出塞,讨伐鞑靼。但是这一次成祖一改往日雷厉风行作风,刚刚出塞,行程不过半,便下令班师。七月,在返回京师路上,一个叫榆木川的地方,成祖驾崩。

这样看来,也许当初出塞时,成祖已经发病,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立即返回,以安排后事,但是没有能捱到回京,半道而崩。

随驾文臣杨荣、金幼孜等,在事出突然之时,封锁消息,照常向御帐进饮食,维持正常局面。暗中由杨荣亲自带队,率亲随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命,奉太子登基,即明仁宗。

这个时候,觊觎皇位的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已经被赶到山东乐安就藩,三子赵王朱高燧因上一年谋逆事件,被成祖废弃,诛杀党羽多人,也闭门不出。由于杨荣动作迅速,即使汉王在京师之中耳目众多,也没有来的及反应。等到他知悉成祖已经去世时,太子大哥早已奉遗诏继位,无可奈何了。

仁宗自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太子,至今已二十年,由于身体肥胖,腿脚又不便,无法像成祖那样跃马上阵,驰骋沙场,所以一直不得成祖欢心。

而其二弟汉王朱高煦,简直就是成祖的翻版,靖难时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立下汗马功劳。成祖早就有易储之心。如果不是朝中文臣死保,加上成祖确实喜欢太子长子,皇太孙朱瞻基,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几乎不保。

成祖去世,使得仁宗彻底摆脱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终于一步登天,成为天下至尊。即位后的仁宗,在长出一口气同时,也着手开始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改变永乐一朝大张大阖的政治态势,安定朝局,消除对立,稳定生息为上。

对于两个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弟弟,仁宗宽宏大度,不予追究,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赏赐甚厚。以自己的举动为表率,向天下人表示以和为贵。

政治上,仁宗将永乐年间为了保护自己而得罪成祖,被下狱治罪的诸文臣第一时间开释,重用杨荣、杨士奇、杨溥,蹇义、夏元吉等,澄清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天下从成祖时因频繁用兵、大兴土木而财政崩溃、人民困苦的局面中恢复过来,修养生息。

仁宗自己也厉行节俭,为天下表率。停止也宫中采办珍宝、地方敬献方物、并缩减皇宫日常开支,对于地方受灾,也及时减免赋靓,并加以赈灾。对于原有的军事征发物料,仁宗也下令户部拨付钱物至市场购买,不再自民间无偿收取。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民间能够恢复元气,休养发展。

在位短短十个月的仁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够以百姓疾苦为出发点,去制定相应国策,已经是很难得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当了二十年太子才登上皇位的仁宗,不过仅仅在位十个月,就突然去世,年四十八。对于他的突然去世,后世诸多猜测,疑团种种。

倒底真相如何,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史学界还是倾向于仁宗是自然死亡,不过自身也有一定原因。

猜测一: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身患诸多疾病,成为皇帝后,政务繁忙,压力巨大,最终因并发症诱发疾病而去世。

仁宗自幼就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成年后更加是“罹患足疾”、步路蹒跚。极有可能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加上因肥胖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而他日常中,肯定不会有锻炼的机会,也没有注意过饮食,日复一日的拖下去,等到了登基的时候,估计已经是病重难返。再加上日常政务繁琐,更加影响病情,最终导致或是突发心脏病,或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导致驾崩。这也是正统观念的结论。

猜测二:二十年太子,在严父苛责下,战战兢兢,不敢稍有差池,导致生活压抑。父亲去世后,终于登上天子之位,压力骤然一空,松懈之下,难免荒唐了些。于后宫中“操劳过度”,导致身体亏虚。又因为年纪已步入老年,体质也不好。多病、放纵、年老之下,身体一下子垮掉,又急于治病,服用金石之药,导致暴亡。--------“……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罗汝敬传》

仁宗死前三天,还对辅臣忿忿不平地说:“李时勉侮辱我!”而李时勉,是当时的翰林侍读,在仁宗得病时上疏,惹恼了仁宗,被仁宗让卫士用金瓜打断了三根肋骨,之后下狱。

能让仁宗死前还念念不忘的羞辱,到底是什么呢?据后来考证,李时勉奏疏中是谏言仁宗少近女色、保重身体,而且言辞尖锐。

被说中了短处的仁宗,再宽厚也不能忍,于是少有地大发脾气,惩处了李时勉。这从另一方面来说,道出了仁宗因纵欲,而导致身体衰败,最终去世的实情。这和二百年后,仁宗八世孙--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如同一辙。

猜测三,也是最具阴暗理由的:是其子,时为皇太子的宣宗朱瞻基暗害而亡。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凤阳祭祖,而后赴南京,巡视江南。在太子出京后,四月,仁宗还前往昌平祭拜成祖长陵,显然此时皇帝尚无大碍。

而五月十二,仁宗病重,遣內官急忙往南京招太子返京。次日,仁宗驾崩。而六月初三,太子朱瞻基竟然就“有如神助”般返回京师(北京),同时奉遗诏,登基为帝,即明宣宗。

南北两京相距近二千里,自京师来使到达南京,到太子得知消息立即返回,无论如何二十天都做不到。如果不是太子对于仁宗之死早有预料,早做准备,还有其他什么理由可以解释么?

另外,对于仁宗去世,汉王朱高煦得报极快,立即派出骑兵往半道准备截击太子。汉王藩地乐安位于两京中间偏东,路程大大短于太子返京路途。而以他消息之快、动手之迅速、路程之短,居然连太子的影子也没追上,更加说明了太子朱瞻基早有准备。

仁宗因这个儿子酷似成祖,全然不像自己,一直没有太多的特别关爱。虽然儿子为稳固自己的太子位置,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么做同时也是维护朱瞻基自己的地位。

仁宗登基后,宽厚仁和,对于这个全不像自己、又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的儿子,一向较为疏远。按照皇统立其为太子后,估计还曾经训斥过他“不要擅权、安分守己”等言语。

而太子已经二十七,也早就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底,对于老父的敲打,也许心生不满。同时太子崇敬祖父成祖,对于仁宗将成祖诸多决策一一废除,渐有不忿之心,所以不顾亲情,乃至于此。

宣宗登基后,诏告天下的旨意中也有“……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的话,耐人回味。而在抵达北京时,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宣宗自信回答:“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对于自己的掌控之力,流露出极度的信心,如果不是早有安排,那又是什么呢?

特别说明:猜测三的这个论断,都是后人推测,没有实据,哗众而已,录于此,以兼明,不代表同意此观点。

以上,就是仁宗突然驾崩的三个猜测,至于几种看法孰是孰非,谁真谁假,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本人倾向第一种。大家看看就好,不必推论于电视剧,而先入为主。谢谢!


伯虎42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这一刻他的内心一定是激动的。早年陪着自己父亲朱棣冒着杀头的风险发动靖难,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帮助自己的父亲取得了皇位,而朱高炽本人对这个皇位不感兴趣,不是真的不敢兴趣,而是知道自己没有戏。

朱高炽虽然有一个如狼似虎的父亲,但是朱高炽却远不如其父,一来朱高炽是一个胖子,大家可以看一下古代画像就知道他有多胖了,二来朱高炽是一个瘸子,甚至连马都不能骑。相比于朱高炽,他的弟弟朱高煦就优秀的多,不仅在帮助朱棣夺取皇位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长得也是一表人才,深得朱棣的喜爱。

但是就像那句鸡汤说的一样,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朱高炽最大的优点就是仁厚,可能是长得比较胖所以性格也比较好,这也使得朱高炽在官员中的口碑很好,所以最后朱高炽也登上了皇位,但是这个皇位朱高炽只做了九个月便去世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古人的寿命并不是很长,一般人能活六七十岁已经是高寿了,而朱棣戎马一生也活到了65岁,差点把他的儿子都给熬没了,朱高炽当上皇帝时已经48岁,已经算不上壮年了。

朱高炽再没有登上皇帝时过的也十分的郁闷,因为会经常受到自己兄弟朱高煦的排挤,这就使得朱高炽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是不是就被朱棣叫去教育,所以在当上皇帝之后,再也没有人对自己指手画脚了,朱高炽也开始放飞自我。服用丹药,纵欲那是一点也不少,皇帝也是人,忍了这么久气被朱高炽一口气撒出,但是朱高炽没有想到自己并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所以哪经得住这样的折腾。

所以朱高炽这样折腾身体很快的就受不了了,加上自己肥胖,本就有一些关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朱高炽的死也可以说是很正常。

但是朱高炽虽然只当了九个月的皇帝,但是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与自己的儿子朱瞻基一同开创了“仁宣之治”,并且位列明朝五大圣君之一,也称得上是名垂千古。


七七谈历史


趣谈答案:朱高炽之死即属于意外的事情,也属于常理的事情,简而言之,朱高炽已经活够本儿了。

没有壮年之说

大家想到朱高炽的时候,总会瞅瞅他当了9个月的皇帝,却没有看到他已经活到了多少岁了。

明天历史上朱高炽死的时候已经46岁了,46岁这个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在那个年代46岁死亡似乎也属于正常。

当然那个年代还有很多长寿的人,他们能够一口气活到80岁,一口气活到90岁,但是那样的人少之又少。

再加上朱高炽本来就比较肥胖,还不愿意运动,纯粹是三高的人类。

无论是高血糖,高血压还是高血脂,都有可能要了他的命。

所以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活到46岁朱高炽真的是非常够本,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史学家忽视,那就是心理因素问题。

朱高炽的压力

整个明朝当皇子比较难当的朱高炽能够排在第2位,而之所以排在第2位,是因为他得不到自己父亲的喜爱。

明朝历史上朱棣打下天下来的时候,就一个劲儿的想要更换皇子,所谓的更换皇子,就是把自己的二儿子搬上未来皇帝的位子,而不是自己的肥胖大儿子。

朱棣刚有这样的一个小九九和小算盘的时候,就已经被满明朝的大臣无情的戳破,甚至一再警告他,如果这样做后果非常严重。

朱棣非常不甘心,有事没事就找自己大儿子的毛病。

朱棣这个人的脾气秉性大家也都晓得,手腕狠辣之极,而且为人有的时候非常不讲情理,有事没事就吓唬自己的大儿子,后来形成了习惯,几乎把吓唬自己的儿子当成了一个日常的锻炼。

倒了八辈子霉的大儿子在父亲的摧残之下,在满朝文武的压迫之下,估计心态早已经崩了,心态崩了之后还能够活到46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都别抢,我来答。

其实原因是非常简单的,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继位时已经多少岁了呢?46岁,很惊讶吧,而46岁恐怕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壮年吧。毕竟说“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40岁以后男人的精力就会慢慢的下降。

而朱高炽继位时已经46岁,精力早已大打折扣,不能和二十几岁的精神小伙相提并论了。46岁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年纪,但是放在平均寿命只有六十岁左右的明代,46岁足以是一个坎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必须得考虑到朱高炽作为一个皇族的生活方式,朱高炽是有名的大胖子皇帝,而且还是那种不喜欢动,喜欢静的宅男级胖子。当然,按照他的体重,想要迎风奔跑也很困难,朱高炽身体肥胖到需要两个侍卫搀扶才能行动,即便如此也是步履蹒跚。

为此朱高炽还出过洋相,《明史·朱高煦传》就记载了朱高炽有一回和朱高煦一起去拜谒孝陵时不慎跌倒的情景:

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

我估计他的体重应该在300斤以上,一个人的体重能够达到这个量级,一般很少是因为胡吃海喝造成的,而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肥胖症”,由于身体的代谢出现了问题,所以摄入的热量无法有效被消耗掉,因此堆积下来成为脂肪。

瘦子之所以吃不胖,是因为代谢过快,摄入的热量又无法转化成为脂肪。所以说不管是过瘦,过胖都是一种疾病。朱高炽如此庞大的肥胖体型,显然增大了容易患上“三高”的风险,以及其它潜在病因。

所以最后朱高炽是怎么死的呢?就是猝死的,对于他的死因猜测还有点多,无非就是纵欲、过于操劳之类的,其实总和起来就是他的身体不堪重荷,最终导致猝死。虽然朱高炽是一个行动不便的大胖子。

但他却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子女遍地开花的皇帝,他生育了10个儿子7个女儿,繁殖能力算是很强的了。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而朱高炽作为一个大胖子,连活动都有所困难,自然不必奢望他有什么健身运动。

过于肥胖的身体,以及纵欲过度的生活,都为他以后的猝死埋下了隐患。也因为身体肥胖,朱高炽并不讨朱棣的喜欢,至少早年朱棣还没有夺得大明江山时,崇尚武力的朱棣对朱高炽并不是十分欣赏。

尤其在发动靖难之变时,朱棣的内心更加希望自己的儿子更加随着自己上阵杀敌,但因为朱高炽的身体条件不允许而作罢。这也导致后来朱高煦参与到夺嫡之争中,早年朱棣也曾激励朱高煦说: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通鉴·卷十三》

话外之音自然是让朱高煦好好表现,朱高炽的身体不好,万一出现个什么情况,世子的位置就是你的。但是朱高煦这个人没有掌控好,犯了很多错误,最后导致朱棣夺得天下,心想打天下是一回事,治理天下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性格仁厚的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炽确实也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相信永乐之后明朝在他的治理下还会更加强大。但他登基为帝时确实年纪已经很大,46岁对于这个大胖子来说是一道坎,身体里的隐疾最终在他当上皇帝不久便爆发。

不能不说是一种凑巧。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明朝有个皇帝在位,仅仅九个月就驾崩于寝宫之内,死因颇受争议。但他在位的九个月中受到的赞誉,比在位超过40年的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都要高,他就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

朱高炽是朱棣和徐皇后嫡长子,根据当时规矩,他在17岁的时候就被朱棣立为燕王世子。他生性沉重端庄、喜好读书,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朱元璋出生贫苦,没有念过多少书,所以对这个喜好读书的孙子颇为喜爱。但是对于马上皇帝朱棣来说,他对这个儿子并没有多少好感。

朱高炽不喜欢运动,最终导致他肥胖不堪,最胖的时候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行动。由于朱高志身材原因,不适合带兵打仗,于是就被朱棣安排到后方监国。

朱高炽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他和父亲不同。他尊重人才,重视儒家教育,将整个国家的治理路线,调整到了儒家的轨道之上。不但如此,他还平反朱棣生前所制造的一些冤案,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士大夫的拥护。还有,他为了节省国家的开支,不再对外宣战,同时也叫停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系列举措,让明朝政治逐步的进入正轨。

但就是这样一位明君,在登基的九个月后,48岁的他阖然长逝。直到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深夜里处理公务,皇帝如此暴毙,奇怪的是,史书上对他的死因却之字不提。

有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是死于纵欲过度。

因为他刚登基不久,就有大臣上奏折。内容中有提到:现在的国家正处于先帝驾崩的国丧期间,希望皇帝懂得节制。朱高炽看到这个奏折怒不可言,不知道是被戳到了痛处后恼羞成怒,还是被大臣管制太多而恼怒不已。他当即命令锦衣卫,狠狠地处罚了上奏的大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其实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朱瞻基害死的。

比起朱高炽深性温厚宽容,但他的长子朱瞻基和他恰恰相反。朱瞻基善骑射喜欢武力,工于心计,善于谋略。朱高炽早就察觉他非等闲之辈,曾经对他也有劝诫之语。

朱瞻基在父亲登位之后,便迫不及待地为自己上位早做打算。他买通了朱高炽身边的亲信,在5月13日那一天,谋害了自己的父亲。

两种观点,各有拥护者,但是都难以拿出确凿的证据,关于朱高志驾崩的真正原因,也就淹没在历史之中了。

其实我倒觉得挺正常,他那么胖又不运动,都四十多岁了,肯定什么高血压、糖尿病都找上门来了。更何况古代皇帝本来就都不高寿,他能活48岁已经算不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