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郭德綱一萬塊挖不來一場三十塊的演員,看完一個故事,我陷入沉思

最近兩年,能夠明顯感到郭德綱對於人才的渴求程度,曾經德雲社自己培養“自產自銷”的模式也開始轉變,挖一些已經成熟的相聲和曲藝人才,這兩年也屢見不鮮。

當然了,如今的德雲社有足夠的市場影響力,能夠相對容易的聚攏到自己理想中的人才。不過在幾年前,這種情況卻很難出現,所以德雲社開設學員班,演員主力來自於此也實屬無奈。

郭德綱一萬塊挖不來一場三十塊的演員,看完一個故事,我陷入沉思

其實德雲社對人才的缺口一直很大,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呢:

第一,單純的靠自己培養人才,這個速度相對漫長,而且從錄取,培養,到最終在舞臺上成為獨當一面的演員,這個過程實在太漫長了。

如果郭德綱是小富即安的類型,那麼這種發展模式也未嘗不可,因為畢竟自己培養的演員,相對知根知底一些。

可惜的是郭德綱對於曲藝還是有一定的情懷和理想的,今天在一篇文章中有網友留言:如果今天的郭德綱急流勇退,那麼他就會成為當代的范蠡,“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幾千年前,哲學家老子就看透了這一點,“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既在江湖內,就是薄命人”,古龍也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德雲社幾百號演員都靠著郭德綱吃飯,郭德綱怎麼能撂挑子,說退休就退休,說解散就解散。

而且從最近兩年郭德綱不計成本的投入到京劇行業就知道,已經功成名就的郭德綱,做事情不是以經濟利益作為出發點,而是真的從內心裡愛相聲愛京劇,不希望這行亡了。

郭德綱一萬塊挖不來一場三十塊的演員,看完一個故事,我陷入沉思

第二,德雲社的人才流失在早幾年一直很大,本來培養的人才少,成熟演員又面臨著流失,德雲社又在不斷髮展,自然而然的缺乏人才。

這也是德雲社非常遺憾的地方,無論是曾經的兒徒,還是有了些名氣的演員,退出的人數相當多,而且這些人退出的時候,不會一個人退出,既然想著單幹,肯定會帶著幾個自己看好的人才一起走。

把原因單純的歸結到退出的演員們身上,這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畢竟是人都要經過一個成長到成熟的過程,即使是郭德綱也不例外。

最近一段時間,天津相聲春晚成為粉絲們熱議的話題,主持人裘英俊和郭德綱早年的一段經歷也被挖了出來。

郭德綱曾經在節目中言道:自己早年的時候曾經出過一場一萬的演出費,來挖一位自己看好的年輕演員,當時這位演員的演出費只有一場三十元,結果對方拒絕了。

這位拒絕了郭德綱的青年演員,就是裘英俊。

郭德綱一萬塊挖不來一場三十塊的演員,看完一個故事,我陷入沉思

很多粉絲都嘲諷裘英俊的不識時務,我也曾經覺得如果當時加入到德雲社,那麼現在裘英俊在收入即使不能達到岳雲鵬一年一兩千萬的水平,估計也不會差多少。

直到看到一個小故事,我才發現很多網友的看法和我曾經一樣的幼稚,在當時的情況下,裘英俊沒有選擇德雲社,其實是對個人來講最有利的一個選擇。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兩位鐵哥們一起從大學畢業,一位回到了自己的小縣城,工作很安穩,旱澇保收,福利超好,你肯定知道這是什麼單位了。

另一位同學到了外企,工資是這位工作安逸同學的四五倍。既然是好哥們嘛,所以這位在外企工作的同學,就向自己的主管推薦人才,想著把自己的好哥們挖到公司去。

結果這位到了小縣城的同學微笑著拒絕了,並且說:你不懂。

五年之後,這位在小縣城的同學因為本身非常出色,加上勤奮努力,職位穩步上升,而且他獲得了福利分房。

而這位在外企工作的同學,卻在五年之後,面臨著公司裁員,更讓他絕望的是,雖然收入高,但是在大城市裡生活,每一步都需要花錢,所以別說買房子不現實,最終留下的存款也沒有多少。

郭德綱一萬塊挖不來一場三十塊的演員,看完一個故事,我陷入沉思

為什麼說裘英俊當時的選擇非常正確呢?其實仔細一琢磨就明白了。

裘英俊面臨的是二選一的抉擇,就像同行們勸他的話:別看現在德雲社一場給你一萬,但是有一天假如德雲社倒了,你想再回來賺這一場三十塊錢就不可能了。問題來了,那麼德雲社會不會倒呢?

德雲社2004年開始小劇場演出座無虛席,2005年開始聲名鵲起,2010年的時候,曹雲金何雲偉李菁等幾名得力演員退出德雲社,這個矛盾其實在很早就已經埋下了,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情,相當關鍵。

郭德綱一萬塊挖不來一場三十塊的演員,看完一個故事,我陷入沉思

2007年,郭德綱的師父侯耀文先生去世了,先生的去世對德雲社的影響很大,從此之後,德雲社和主流相聲演員之間的緩衝沒有了,而且本來大家看在侯耀文先生的面子上,和郭德綱的衝突還沒有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在當時的情況下,德雲社有沒有可能經營不下去?答案是肯定的,曹雲金何沄偉等演員的退出,實際上也是因為不看好德雲社的未來。

總而言之,很多事情看似做的不明智,實際上仔細一琢磨,本來貌似愚蠢的選擇卻是最明智的選擇。如果你我是當時的裘英俊,只要略微分析一下,也不會選擇德雲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