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兩脅滿痛、目眩神疲、口苦咽乾,中醫十大名方——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

肝鬱血虛脾氣弱,調和肝脾功效卓。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發熱盜汗,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寒熱如瘧。又治療室女血弱陰虛,營衛不和,機體贏瘦,漸成骨蒸。”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九·治婦人諸疾病》

兩脅滿痛、目眩神疲、口苦咽乾,中醫十大名方——逍遙散

方劑組成:

甘草微炙赤,半兩;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 芍藥、白朮、柴胡去苗,各一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功用主治

疏肝解鬱,健脾養血。七情不遂,肝氣鬱結而致的病症。

逍遙散所治之證主要為肝鬱血虛,脾失健運。肝氣鬱滯,

情緒不暢可見兩脅、兩乳、少腹脹痛,忽冷忽熱,神疲食少,舌質淡,脈弦而虛,

以及鬱鬱寡歡,心煩易怒,經常嘆息等精神症狀,婦女可有痛經,月經不調。

方劑解析:

柴胡——疏肝解鬱,以順肝性;

當歸、白芍——養肝血,柔肝體,幫助柴胡恢復肝正常的順達之性;

白朮、茯苓——益氣健脾,促進氣血生化;

甘草——配合茯苓、白朮以益氣健脾,配白芍以緩急止痛;

薄荷——辛涼,助柴胡以疏肝氣、解鬱熱;

煨姜——辛溫,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朮以健脾胃。

諸藥相配,體現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

兩脅滿痛、目眩神疲、口苦咽乾,中醫十大名方——逍遙散

現代應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逍遙散具有保肝,抗炎,鎮痛,鎮靜,及調節子宮平滑肌收縮作用。可用於治療慢性肝炎,非潰瘍性消化不良,陽萎早洩,肋間神經痛、失眠、原發性痛經,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綜合徵,功能性低熱,反應性精神病,特發性水腫,兒童視神經萎縮等。

綜上所述:

逍遙散為肝鬱血虛、脾虛失運之證而設,

肝的主要生理特點是性喜條達,主升發之氣,住東方而屬木,主疏洩而善調節氣機。

而脾的主要生理特點是喜燥而惡溼,主升清降濁,居中而屬土,主運化水谷輸布精微,為人之後天之本。

肝與脾在五行的關係上屬於相剋,故在肝木受病以後,無問虛實寒熱,很容易導致肝木克伐脾土的病機,

臨床往往表現肝脾症狀同見,即不僅表現為脅痛、寒熱、口苦、目眩等症,

而且還常見納呆,腹脹,洩瀉,浮腫,四肢沉重倦怠,帶下,經期不調等。

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鬱,又有當歸養血柔肝,同時伍白朮、茯苓健脾化溼,

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甘草補中益氣,緩肝之急,加生薑溫脾和中。

薄荷少許助柴胡升發之力,此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並治,不失為調和肝脾之名方。

關注我,一起關注身心健康!

兩脅滿痛、目眩神疲、口苦咽乾,中醫十大名方——逍遙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