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如果你能回到十年前,最想改变的事情是什么?”

这则微博底下留言五花八门,排名第一的回答有近十万人点赞——“(告诉大家)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会发生强烈地震。”

今天是2018年5月12日,离汶川大地震过去了整整十年,但那些惨烈的景象似乎还在我们眼前。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地震究竟给这些城镇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一一细数。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地震之殇

2008年5月,北京奥运火炬在上海传递。

上海东方医院的刘中民医生,是当天的火炬手之一,然而那天他却没有出现,因为他正在赶往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路上。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

在这场比赛里,我们失去了69227个同胞(其中学生占7%),另有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受灾最严重的是北川,几乎被夷为平地。《地球》杂志发表的《汶川地震纪实》提到北川县城的常住人口仅有2万5千人左右。截止2008年9月25日官方统计显示,北川县城的死亡和失踪者达1万6千多人。也就是说,整个县城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在这场地震中丧生。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除了死亡惨重,地震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8452亿,要知道2006年四川全省的GDP也才8753亿。这一震,就震掉了四川一年的GDP。

几个受灾严重县城的工业在十几秒里几乎归零,工业重镇漩口、水磨和映秀等乡镇工业损失殆尽,九成以上的房屋被列入危房。

和经济损失一样不断上升的,还有自杀率。

央视做过一个纪录片,一个负责灾区心理建设的人说,很多救出来的人后来都自杀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活。

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灾民心理上看,这场地震带来的损失都无可弥补。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灾后重建:对口援助重见光明

所幸的是,不像所有人担心的那样,灾后的重建速度完全在人们的预估之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各省对四川的对口援助。

2008年正是北京奥运年,民族团结的力量空前强大。先后共有19个省参与了对四川受灾县城的援助,按照当年的GDP排名和受灾程度进行对口援助。

1.山东省——四川省北川县

2.广东省——四川省汶川县

3.浙江省——四川省青川县

4.江苏省——四川省绵竹市

5.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

6.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7.河北省——四川省平武县

……

*排名来源国务院文件《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对口援助不仅给灾区带去了沿海的资金,还给基础设施带来了难以置信的重建速度。

震前,除了什邡、绵竹等少数县市能够达到富裕县的水平,其他大多数受灾县基本属于贫困县之列,为了能够让灾区快速致富,各省都带去了造血功能。

比如带入企业在援建地进行投资;兴建产业园(比如北川-山东工业园、川浙产业园);重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还带去了大量的医生、教师等,灾区社会保障得到大幅强化。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在软环境方面,各省也有不少援助。例如北京科研院所,为震区进行了大量的心理疏导工作,避免了“心理余震”的出现。

在19个外省的援建下,灾区的重建速度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仅用了两年时间,汶川就基本完成了25万城市居民的住房重建。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地震游”成为主要经济产业

地震后,泥石掩埋了矿场,矿工们死里逃生后大量迁往外城打工。灾区县城失去了原本以矿业企业和磷化工企业支撑的脆弱经济循环。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地震游”竟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产业。

例如原址重建的汶川映秀镇,如今已是国家5A级景区,沿路分布了大量餐馆、旅店和商铺。

5A级景区、“震中旅游”的招牌,在当时吸引了不少外来商家到灾后小镇上创业,农家乐和旅游的生意都相当火爆。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游的热度大幅消减,来到这里旅游的游客也就越来越少。

根据当地工商部门统计,目前映秀的商业餐饮、住宿服务商家,从高峰时期的200多户,下降到100户左右。2015年,总计有109户餐饮、住宿、旅游品销售商家注销了营业执照。

“在映秀镇街头,除了用自家房子做生意的本地人,其他的底层铺面大多闲置,有的招租信息已经挂了两三年,也租不出去。”

单一的产业结构、地震游吸引力下降、日益减少的客流以及不断流失的人口,对于灾后重建的小县城,如何找到自己的产业转型之路,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一切与汶川地震有关的改变

事实上,汶川地震不仅改变了灾区当地的生活和经济,也在改变着整个中国。

▷学术领域:

2008年以后,与汶川相关的论文,从400篇飙升到2万篇每年,大多数集中在防震救灾领域。可以说,汶川地震直接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民间公益:

汶川地震可能是小巴这一代人,人生中第一次捐款、第一次参加义卖。当时甚至有新闻说排队献血的志愿者导致了交通堵塞。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收到的捐款总额(包括个人和企业)达到了652亿,以各种形式提供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超过1000万人。因此2008年也被视为中国志愿者元年,人们第一次意识到民间公益组织的力量。

▷地震预警技术:

汶川大地震后,许多人第一次听到了“地震预警”这个词汇。

震后10年,我国建成了22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监测网,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已服务全国31个省市区,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途径预警40次破坏性地震,无一误报。

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场地震如何改变几座城

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全国各地都在用不同的形式纪念着这场灾难。但亲身经历过这场灾难的许多人,却想拼命忘记。

《南方人物周刊》报道了这样一个小细节:许多当年出生的小孩都取了一个和地震有关的名字,多年以后,许多这样的小孩又都改了名字。在灾区,试图记住和试图忘记,往往是矛盾的统一体。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灾难带来的伤痛或可遗忘,但在灾难中涌现出的人性闪光点,则是我们需要永远铭记和传承的。

今天,让我们缅怀逝者,在他们本应继续的生命路上,负重前行。

五月里,吴晓波频道将陆续发布系列主题文章,与你探讨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