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中小銀行太難了!大行擠壓、資金來源受阻,零售業務陷入“死循環

“這是過去十年中最壞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用這句話來形容,中小銀行已開始的2020年或許並不為過。

在結構性存款監管趨嚴、定期存款靠檔計息遇約束、同業存單發行規模縮量的背景下,結合零售業務轉型困難、金融科技實力儲備欠缺,中小銀行未來的運營情況可能持續惡化。

在資金和資產兩端都受擠壓的生存環境下,如何突破掣肘將會是它們在2020年面臨的首要問題。

資金端被束縛,中小銀行負債壓力加大

跨區經營,是長期懸在眾多區域性中小銀行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目前的政策指引既沒有“一刀切”地處理部分中小銀行跨區展業現象,而中小銀行們也不敢像往年那般“猛龍過江”。

實際上,限制跨區展業是中小銀行在經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掣肘之一,面對區域內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的競爭,留給本土金融機構的市場空間本就有限,中小銀行的攬儲壓力只會與日俱增。

此外,部分中小銀行有通過互聯網助貸實現“資金出省”的情況,但監管當局也給過指導意見,要求通過助貸實現跨區經營的業務規模不超過零售業務總規模的20%,以此明示了區域業務邊際。

具體從資金端來看,目前國內的中小銀行普遍遭受資金來源困境,其中規範存款靠檔計息以及同業存單發行規模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較為明顯。

在2019年底,新流財經曾獲悉,全國多省市的銀行機構均已接到監管部門通知,立即暫停新增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產品餘額和新增客戶,部分地區還要求,在2020年底之前,壓降靠檔計息類定存產品的餘額調降至0,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

作為廣大中小銀行攬儲神器,靠檔計息的叫停意味著中小銀行的存款利率將馬上失去價格優勢,如果個別地區嚴格按照要求壓降靠檔計息產品餘額,不少銀行的存款餘額將減少一半。

而更重要的是,在銀行LPR報價機制下,銀行幾乎沒有與靠檔計息具備同等吸引力的產品,這勢必將令中小銀行失去與其他大型銀行競爭攬儲的抗衡能力。

除此之外,銀行同業存單發行計劃的變化,也預示著中小銀行將在靠檔計息叫停後遭受進一步打擊。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月10日,已有170家商業銀行公佈2020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發行量總額達4.78萬億元。其中,中小銀行受去年信用風險事件及潛在流動性問題影響,發行的同業存單規模較2019年有縮減,相對而言,國有大行的同業存單規模持續上升。

以最近的上海華瑞銀行、紫金銀行以及江西銀行為例,他們披露的2020年計劃發行同業存單相較去年同比縮減30%、20%和20%。

就同業存單結構性特點而言,以國海證券統計的2019年12月16日至29日的同業存單發行情況為觀測窗口,高評級同業存單佔據絕對優勢,期間AAA級發行總額佔比為 80%。

而中低等級的同業存單不僅發行規模萎縮很厲害,其收益率上升也很明顯,這意味著,“即便收益率高,也沒什麼人買。”業內分析師指出。

在結構性存款監管趨嚴、定期存款靠檔計息受到約束的背景下,原本中小銀行仍有動力藉助同業存單獲取資金。但近期的情況表明,中小銀行發行同業存單的成功率和利率都受到大幅衝擊。

預計未來資金將對資質較弱的中小銀行的同業存單、永續債和二級資本債配置會有明顯下降,中小銀行的資金壓力將進一步增加。

中小銀行零售業務“死循環”,未來或面臨大行擠壓

俗話說,“得零售者得天下”,現在無論是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廣大的城商行、農商行或是民營銀行等,都在大力佈局零售業務。

那麼進一步,“如何甄別客群變化?如何建立與客群之間較為穩固的渠道關係?如何融入客戶新的金融需求?”將成為問鼎零售業務的前提基礎。

為此,金融科技就成為了各類型銀行零售轉型的抓手。像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國有大行均已成立獨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此外,像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也在體系內成了金融科技的公司主體。

當然,在中小銀行中也有像北京銀行這類規模實力較為出眾的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然而,更多的中小銀行不得不面對其先天劣勢,區域限制大、業務規模小、科技實力薄弱、人才隊伍匱乏等都制約著其金融科技基因的孕育。

互聯網科技正深刻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用戶的使用習慣也隨著科技的迭代而改變,這對中小銀行來說挑戰更甚。

首先,中小銀行多為原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來,其經營重點長期是傳統存貸業務,以賺取利息收入。由於基礎設施更新較慢,新產品創新難度較大。

同時,由於多為區域性銀行,其客戶多為本地居民,再加上產品單一,並受年輕人群向中心城市流動、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客群以老年客戶群體為主,並在逐漸老化。

換句話說,依靠傳統獲客渠道的中小銀行很難俘獲“80、90後”,存量客群的數據特徵已與年輕人的行為特徵出現數據斷層。

而目前用戶辦理業務的渠道變化最為明顯,用戶越來越多地通過互聯網渠道獲得服務,更為關注的是金融服務的可得性。

此外,用戶的獲取信息、辦理各類業務的時間也碎片化,不再願意專門花很長時間去銀行網點或指定渠道辦理業務,而是通過各類APP獲取金融服務。當用戶訴求很難滿足時,用戶便走隨時向了其他互聯網金融機構的APP中。

這表明金融產品更新迭代在加速,各類機構必須對用戶的信息特徵和反饋變得更有效率,這樣一來又反作用於中小銀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總體而言,一方面是客群老化、產品單一等老問題,尚未有應對之策;另一方面,面對新產品、新業務,心有餘而力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體系內潛在的零售競爭態勢值得注意,或許預示著留給中小銀行發力零售業務的時間窗口可能已經不多了。

長久以來,除去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長期深耕零售業務,其他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並沒有真正將戰略重心轉移至零售上,企業客戶和對公業務仍然是他們發展的重中之重。

但是受宏觀經濟的週期性影響,以及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愈發居於主導地位,零售業務、消費金融的戰略意義已不可忽視。

一旦國有大行和其他類型銀行發力零售業務,那麼將是中小銀行發展零售業務的最大阻礙。

尋求區域特色場景,構建自身零售壁壘

截至2018年末,我國有6家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134家城市商業銀行、2260家農村金融機構(其中農商行1262家、農合行33家、信用社965家)、1562家村鎮銀行、18家民營銀行以及39家外資銀行。

有資深金融業人士曾表示,長期來看,受經濟下行影響,上述部分中小銀行並不具備抗週期能力,他們零售轉型的可能性並不高。但更多的城商行、農商行以及民營銀行仍可以嘗試構建自身的零售壁壘。

尋找消費場景,構建區域內獨特的經營優勢。

金融產品的存在形式已不再是單純的展現給用戶,而是融合到生活場景中;而用戶獲取金融產品也不再是僅是銀行渠道,而是在碎片化的時間中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有金融產品能一次性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更多地是金融機構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引進社會化廠商,共建生態圈。

所以,作為較為可行的突破口,中小銀行需要深挖本地服務“強粘性”優勢,圍繞細分行業推進戰略聯盟和業務合作,組建一個個跨界融合的場景生態。如“金融+教育”、“金融+製造業”等,打造基於地方客群的金融生態系統,為當地個人客戶以及小微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從而構築起具有區域特色的差異化經營優勢。

此外,區域性的中小銀行大多具有較為緊密的地方政府關係,所以它們也可以加強與各級地方政府機構單位(工商、稅務、社保、醫保、公積金、公安)等管理機構深化政務合作關係,打通各級相關政務機構間信息壁壘,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支持本地政務業務在線辦理、繳費等,以此打造為一個深入社區的政務服務平臺。

這樣一來,中小銀行可以獲得掌握本地居民、小微企業除日常消費外的主要個人信息和財務、經營情況信息數據庫,從而構建起本地化的金融科技能力。

藉助部分互聯網平臺,將銀行的金融服務嵌入其中,形成使用較為高頻的生活類應用,類似於微眾銀行的微粒貸融入到微信中。此外,還有區域型生活服務應用、大型企業OA等等。

在互聯網時代,“80後”、“90後”逐漸成為主力軍,他們對銀行的需求已從線下向線上轉變。對於中小銀行來說,培養互聯網思維經營客戶也是必經之路。除了將線下產品向線上遷移,聯合互聯網科技公司開發線上專屬產品,更多的推出繳費、支付、小額信貸等高頻使用產品就顯得尤為迫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