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倾听朱清时院士的采访后,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前言:以下是倾听了朱清时院士接受杨澜访谈之后的一些思考,我只是从传统文化缺失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文字表述不尽全面,只是将自己当下的观点表述出来,与大家探讨。同时,也希望多方都能深入思考,尽全社会之力,尽快回答钱学森之问。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高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全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大学,出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这么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却比不上民国时期的大师,钱学森认为中国应该有一间具有顶级创新能力的高校。钱学森与编纂《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有同样的提问,李约瑟提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

倾听朱清时院士的采访后,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深刻反思,纷纷对此进行了文字性的回应,只有朱清时院士用实际行动进行了探索实践。朱清时院士在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初期,认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教材落后,专程前往加州理工学院引进先进教材,结果发现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朱院士无力改变一所成熟院校的运行体制,在他就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时,决定从源头解决高校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问题。朱清时院士从教师体制、招生形式开始着手改革,却遇到了重重阻力。南方科技大学如今已正式招生,但朱院士的改革无疑失败了,朱清时面对记者不无感慨地说:“就算失败,也留教训给后人,这条路行不通,要换条路走。”看来,对现行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专家们任重而道远。

倾听朱清时院士的采访后,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钱学森之问》的意义重大,是当下中华从复兴走到富强,需要直面、不可回避的问题,如若不然,国家高科技的力量和永续创新的能力将不能实现。我们再回头仔细分析钱老的提问,钱学森特别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大家,确实当时国家虽然羸弱,但是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杰出的人才,那么我们先分析下民国时期杰出人才所具备的共性:

一、创造斐然成绩的年龄都在三四十岁;

二、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三、从小皆具备极强求知欲和极高的专注度,

四、父子两代皆是巨匠,

五、都出自书香门第,读书世家,

六、具有极强的家国情怀,以民族振兴为己任。

民国时期的杰出大家如钱学森父子,钱三强父子,钱钟书父子等等,透过他们的人生履历我们总结发现,杰出人才大都接受了三个阶段的教育。

倾听朱清时院士的采访后,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钱钟书与父亲钱基博


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阶段,重点是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培养其良好的心性。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三观和心性的养成大都是通过父母或身边的亲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用现在的话讲,孩子从小储备正能量,修练内功。

二、学校教育。进入学校教育的时候,他们由家庭熏陶出的求知欲和专注度得以完全体现,对待知识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如鱼得水,为之后的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夯实基础。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内功大增,”降龙十八掌”已基本修练完成。

三、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时期,学到了最前沿的知识,开拓眼界。在与顶尖人才交流时强者恒强,杰出人才的出类拔萃就此显现出来,就像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在多位高人的指引下,打遍天下无敌手。

倾听朱清时院士的采访后,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

在此,我们对“杰出人才”加以基本界定,“杰出人才”首先是对本专业领域最前沿问题的推动,以及一直勇立潮头。就像钱学森一样,28岁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成为知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回国后,钱老开创了多个学科课题的研究,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两弹一星的奠基人,一直勇立科技潮头。

这里我们再着重强调家国情怀,普通人才与杰出人才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此。普通人才取得一点成绩后,便沾沾自喜,迷失自我。而杰出人才在获得成绩后,想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们有“利在一身勿谋也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大格局,希望以己之力造福人类,报效国家。比如钱学森、杨振宁等为民族振兴及科技发展做出了不朽功勋。

倾听朱清时院士的采访后,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我们再回到民国时期,清王朝灭亡新旧制度更替,近一仟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家境殷实的家庭会送孩子就读清华、燕京等高校,然后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深造,这时候的传统家庭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送孩子出国深造的目的是报效祖国,做大事,这是成为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

倾听朱清时院士的采访后,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现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对传统文化的拼弃,对知识分子的打击,造成了中国家庭对家规家训的缺失,年富力强的科技工作者在该出成绩的时候却扛起了锄头,创造杰出人才的土壤完全被破坏。现在很多家庭的主力是50、60年代的父辈和80、90年代的子辈,两代人同时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更谈不上什么传承。所以我认为想要培养杰出人才,首先要创造适合杰出人才生长的土壤。让有意愿培养杰出人才的家庭先行一步,重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创建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家庭教育氛围。

倾听朱清时院士的采访后,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朱清时院士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与朱清时院士的切入点不同,但想要解决的问题点是相同的,朱清时从他擅长的教育出发,希望能办成一座像加州理工学院一样的创新型高校。但我觉得想要培养杰出人才,有必要在朱院士的思路上进行补充,用有传统文化依托的家庭教育加以弥补,二者缺一不可。

从“群炉效应”来讲,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点有很多,只有各个点都做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全面而准确的回答钱老这个问题。传统文化是杰出人才诞生的基因,在传统文化滋养的家庭氛围与其它各点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出适合杰出人才生长的土壤。也许在两三代之后,我们会十分欣慰地笑对钱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