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江州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側記

(原標題)黨建引領 幹群齊心 全面推進——江州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側記

□ 本報記者 黃海建 通訊員 陸華勇 龐恆 黃航星

日前,在黑水河畔,記者走進江州區新和鎮卜花村,只見房屋錯落有致,窗戶乾淨明亮。在濃濃綠意環繞下,青石磚、白粉牆、密竹林,處處彰顯壯族文化氣息,鄉村美景與村民的幸福生活完美融合,相映成趣。

“村裡建有民宿,還有法式餐廳。”卜花村第一書記陸志敏說,目前村裡還在推進“通航文化小鎮”項目,為遊客提供低空觀光飛行體驗服務。

去年在崇左召開的全國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會上,卜花村作為其中一個參觀考察點,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在每天都有很多外地遊客來參觀,他們都羨慕我們的幸福生活。”卜花村村民劉新建說,鄉村振興讓村莊變美了,是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

去年以來,江州區以列入廣西全域鄉村風貌提升示範縣(區)為契機,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鄉村風貌提升工程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動群眾,探索出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江州樣板”。

“越努力越幸運,越奮鬥越幸福!”江州區委常委、副區長毛茂巧說。當前,江州區正以全國鄉村振興規劃實施培訓班暨現場會為動力,黨建引領,幹群齊心,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規劃先行 投入多元

“有新房無新貌”“屋內現代化、屋外髒亂差”“垃圾靠風吹、汙水靠蒸發”,這些景象在不少農村,經常會看到。如何破解這種困局?江州區住建局局長武長健說,為改變這種情況,他們聘請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公司,對江州區117個村(社區)888個屯,按照“基本整治、設施完善、精品示範”三種類型進行規劃設計、分類推進。

在線上,該區依託黑水河沿線秀麗的自然風光,按照精品示範型的標準,對村莊產業和生活環境進行個性化塑造提升,高水準建設新和黑水河鄉村振興示範帶,覆蓋16個自然屯,757戶3000多人,並且把它打造成為崇左市首條以水上鄉村風情為主題,集鄉村風貌展示、田園觀光體驗、水上休閒娛樂、文化民俗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帶。

在面上,該區堅持整治提升為主,以沿鐵路、沿公路、沿左江、沿黑水河為脈絡,以30戶以上自然屯為重點,對775個未實施過改造建設的村莊,按照“一戶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營造乾淨整潔的鄉村環境。對100個基礎條件好、群眾意願高的村莊,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因地制宜改造村莊基礎設施,完善村莊公共服務。

“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錢從哪裡來?我們採取幾種辦法籌措專項經費,實現了建設資金多元投入。”江州區財政局局長朱劍波說。

一是土地活資。用足用透城鄉建設用地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結合“三清三拆”工作推進農村廢棄住宅、廢棄宅基地、空心村等閒置建設用地拆舊復墾,通過交易節餘建設用地指標,拓寬鄉村振興建設的資金渠道。二是政府籌資。整合交通、水利等部門3200萬元資金,建立政府引導、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形成鄉村建設項目資金集中安排、科學投放、重點扶持、高效使用的運行管理方式。三是銀行融資。依託廣西左江金土投資有限公司,爭取農發行10.4億元融資授信,用於支持規劃編制、村莊特色景觀提升、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四是盤活“集”資。通過鼓勵民資、節約“財”資,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發動群眾投工投勞,發揮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作用。2019年以來,江州區財政投入2000餘萬元,累計吸引社會資金6500餘萬元。

黨群合力 鄉風文明

“幹部幹、群眾看”“幹部著急、群眾不急”,在鄉村整治工作中,往往存在黨員幹部作用發揮有餘,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的現象。“為扭轉這種局面,我們把村莊整治和鄉村建設的主動權交給農民,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江州區鄉村辦副主任陸天福說,該區從三個方面探索實踐,讓群眾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

首先,推行“競爭創建、分檔推進”的競爭獎補工作機制,在2018年拿出1000萬元開展鄉村建設競爭獎補的基礎上,2019—2020年再次拿出5500萬元專項資金,作為全域推進鄉村風貌提升行動以獎代補競爭評比資金。其中,基本整治型每個屯獎補5萬元,設施完善型每個屯獎補15萬元,精品示範型每個屯獎補50萬元。通過事前競爭、事後獎補的方式,鼓勵群眾自願投資投勞,推進鄉村建設。其次,推行群眾“下單”,政府“領單”的工作方法,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道路硬化、汙水排放等問題,按照“政府幫物料、支部帶隊伍、群眾出人工、社會獻愛心”的思路,對群眾發動得好、投工投勞多的村屯,安排5000—20000元的啟動經費,用於採購水泥、砂石等物料,吸引群眾參與。第三,以“三個帶頭拆”,即村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帶頭拆,財政供養幹部的直系親屬帶頭拆,“兩代表一委員”村“兩委”成員及其他村級組織成員帶頭拆,打開拆舊拆違治亂新局面。

“我們採用‘三微’治理,不僅鞏固了鄉村建設成果,還有效促進了鄉村文明。”江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農祖鵬說。

一是建立“微組織”。該區以黨支部為核心,因地制宜指導各村屯成立“一部二會三隊”(即黨支部,黨群理事會、鄉賢理事會,黨員先鋒隊、巾幗服務隊、老少助攻隊),負責對村莊建設規劃、環境衛生整治、紅白喜事操辦、文明先進評比等進行集體商議決定,積極營造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濃厚氛圍。二是搭建“微平臺”。借鑑鄉紳自治經驗,以微信群、QQ群等新媒體為橋樑和紐帶,把各村屯在外務工、創業的優秀能人,特別是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黨員幹部發動和凝聚起來,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通過發掘一人、凝聚一類、治理一塊,形成“黨委引領共參與,群眾事情群眾辦”的良好局面。三是完善“微機制”。在健全鄉規民約的基礎上,該區出臺住宅建設管理、鄉村建設積分管理等措施,以群眾廣泛認可的制度,規範村莊建設、風貌管控、環境衛生工作,確保實現村容環境治理的常態化。

產村互動 融合發展

“一根甘蔗,吃遍天下。”這是人們對江州區發展產業的印象。在振興鄉村中,江州區如何破解產業單一問題?江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農振益說:“我們實行‘產村互動’,發展多種產業模式,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

“甘蔗生產+”模式。該區深入推進糖業“二次創業”,2018/2019榨季產蔗531.97萬噸,產糖63.45萬噸,實現農民種蔗總收入26.6億元,農民人均種蔗收入10230元。同時,依託江州區蔗糖循環經濟產業園,引進國拓現代農機落戶建廠,推動崇左東亞糖廠搬遷及生物質發電、中法合資樂斯福一期、湘桂生態肥等蔗糖循環產業項目建成投產,2018年蔗糖循環經濟產值達157.8億元。

“種養相融”模式。該區用發展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積極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抓好花山玫瑰、盛大百香果以及大華肉牛、溫氏肉鴨等種植養殖產業項目。目前,累計建成現代農業生產示範基地98個,家庭農場4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43家。

“產遊相融”模式。該區把全域推進鄉村建設與全域旅遊創建工作結合起來,利用黑水河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科學佈局如意島4A級景區、黑水河漂流、東盟健康產業園、特色民宿、法式餐廳等旅遊項目。

“土地整治+”模式。該區將土地整治與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結合起來,利用“旱改水”項目流轉出的2600畝土地,進行稻蝦、稻魚、稻蛙一體化養殖,發展農業體驗遊、農業休閒遊等新業態,打造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