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江州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原标题)党建引领 干群齐心 全面推进——江州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 本报记者 黄海建 通讯员 陆华勇 庞恒 黄航星

日前,在黑水河畔,记者走进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只见房屋错落有致,窗户干净明亮。在浓浓绿意环绕下,青石砖、白粉墙、密竹林,处处彰显壮族文化气息,乡村美景与村民的幸福生活完美融合,相映成趣。

“村里建有民宿,还有法式餐厅。”卜花村第一书记陆志敏说,目前村里还在推进“通航文化小镇”项目,为游客提供低空观光飞行体验服务。

去年在崇左召开的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会上,卜花村作为其中一个参观考察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每天都有很多外地游客来参观,他们都羡慕我们的幸福生活。”卜花村村民刘新建说,乡村振兴让村庄变美了,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去年以来,江州区以列入广西全域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县(区)为契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动群众,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江州样板”。

“越努力越幸运,越奋斗越幸福!”江州区委常委、副区长毛茂巧说。当前,江州区正以全国乡村振兴规划实施培训班暨现场会为动力,党建引领,干群齐心,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规划先行 投入多元

“有新房无新貌”“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这些景象在不少农村,经常会看到。如何破解这种困局?江州区住建局局长武长健说,为改变这种情况,他们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对江州区117个村(社区)888个屯,按照“基本整治、设施完善、精品示范”三种类型进行规划设计、分类推进。

在线上,该区依托黑水河沿线秀丽的自然风光,按照精品示范型的标准,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提升,高水准建设新和黑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16个自然屯,757户3000多人,并且把它打造成为崇左市首条以水上乡村风情为主题,集乡村风貌展示、田园观光体验、水上休闲娱乐、文化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在面上,该区坚持整治提升为主,以沿铁路、沿公路、沿左江、沿黑水河为脉络,以30户以上自然屯为重点,对775个未实施过改造建设的村庄,按照“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对100个基础条件好、群众意愿高的村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改造村庄基础设施,完善村庄公共服务。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我们采取几种办法筹措专项经费,实现了建设资金多元投入。”江州区财政局局长朱剑波说。

一是土地活资。用足用透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三清三拆”工作推进农村废弃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拆旧复垦,通过交易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拓宽乡村振兴建设的资金渠道。二是政府筹资。整合交通、水利等部门3200万元资金,建立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乡村建设项目资金集中安排、科学投放、重点扶持、高效使用的运行管理方式。三是银行融资。依托广西左江金土投资有限公司,争取农发行10.4亿元融资授信,用于支持规划编制、村庄特色景观提升、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四是盘活“集”资。通过鼓励民资、节约“财”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2019年以来,江州区财政投入2000余万元,累计吸引社会资金6500余万元。

党群合力 乡风文明

“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在乡村整治工作中,往往存在党员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为扭转这种局面,我们把村庄整治和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给农民,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江州区乡村办副主任陆天福说,该区从三个方面探索实践,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首先,推行“竞争创建、分档推进”的竞争奖补工作机制,在2018年拿出1000万元开展乡村建设竞争奖补的基础上,2019—2020年再次拿出55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全域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行动以奖代补竞争评比资金。其中,基本整治型每个屯奖补5万元,设施完善型每个屯奖补15万元,精品示范型每个屯奖补50万元。通过事前竞争、事后奖补的方式,鼓励群众自愿投资投劳,推进乡村建设。其次,推行群众“下单”,政府“领单”的工作方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硬化、污水排放等问题,按照“政府帮物料、支部带队伍、群众出人工、社会献爱心”的思路,对群众发动得好、投工投劳多的村屯,安排5000—20000元的启动经费,用于采购水泥、砂石等物料,吸引群众参与。第三,以“三个带头拆”,即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带头拆,财政供养干部的直系亲属带头拆,“两代表一委员”村“两委”成员及其他村级组织成员带头拆,打开拆旧拆违治乱新局面。

“我们采用‘三微’治理,不仅巩固了乡村建设成果,还有效促进了乡村文明。”江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农祖鹏说。

一是建立“微组织”。该区以党支部为核心,因地制宜指导各村屯成立“一部二会三队”(即党支部,党群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老少助攻队),负责对村庄建设规划、环境卫生整治、红白喜事操办、文明先进评比等进行集体商议决定,积极营造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浓厚氛围。二是搭建“微平台”。借鉴乡绅自治经验,以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为桥梁和纽带,把各村屯在外务工、创业的优秀能人,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党员干部发动和凝聚起来,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通过发掘一人、凝聚一类、治理一块,形成“党委引领共参与,群众事情群众办”的良好局面。三是完善“微机制”。在健全乡规民约的基础上,该区出台住宅建设管理、乡村建设积分管理等措施,以群众广泛认可的制度,规范村庄建设、风貌管控、环境卫生工作,确保实现村容环境治理的常态化。

产村互动 融合发展

“一根甘蔗,吃遍天下。”这是人们对江州区发展产业的印象。在振兴乡村中,江州区如何破解产业单一问题?江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农振益说:“我们实行‘产村互动’,发展多种产业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甘蔗生产+”模式。该区深入推进糖业“二次创业”,2018/2019榨季产蔗531.97万吨,产糖63.45万吨,实现农民种蔗总收入26.6亿元,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0230元。同时,依托江州区蔗糖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国拓现代农机落户建厂,推动崇左东亚糖厂搬迁及生物质发电、中法合资乐斯福一期、湘桂生态肥等蔗糖循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18年蔗糖循环经济产值达157.8亿元。

“种养相融”模式。该区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抓好花山玫瑰、盛大百香果以及大华肉牛、温氏肉鸭等种植养殖产业项目。目前,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98个,家庭农场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43家。

“产游相融”模式。该区把全域推进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利用黑水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布局如意岛4A级景区、黑水河漂流、东盟健康产业园、特色民宿、法式餐厅等旅游项目。

“土地整治+”模式。该区将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利用“旱改水”项目流转出的2600亩土地,进行稻虾、稻鱼、稻蛙一体化养殖,发展农业体验游、农业休闲游等新业态,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