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齊魯地名探究——趙國武備之城——武城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趙國武備之城——武城

武城地圖

【地名由來】

齊魯地名探究——趙國武備之城——武城

武城在山東的位置

武城何以得名,其說法有三:

一是據乾隆武城縣誌記載:"夏時後啟,封子武於此。後因名武城(見隋區域圖)"。

二是清道光武城縣誌補卷之一記載:"夏禹七代孫,芒,封公子武於此"。

三是明嘉靖武城縣誌疆域志雲:"武城為東郡要區,實古趙地,平廣曠闊,四無山阜,東比強齊,歲飭武備,邑之得名",沿革中又云:"春秋為晉東鄙地,晉因備齊,始城焉。"西漢初年,設東武城縣。初,沿襲東漢建制。太康中(約計284年)去"東"字,改稱武城縣。

齊魯地名探究——趙國武備之城——武城

上述三種說法中,前兩種均系傳說,後一種說法,因年代稍晚,而所據史料亦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相符,又因武城位於華北大平原之腹,濱於漳衛河之畔,土地肥沃,漕運方便,自春秋以來,屢為各諸侯國或省區交界處。歷為兵家常爭之地,由此看來,"武備之城"的說法還是有一定的歷史和地理根據的,武城因此而得名。

齊魯地名探究——趙國武備之城——武城

武城風光

武城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邊陲,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隸屬德州市。北緯37°03'至37°23',東經115°51'至116°17'之間。東鄰黃河故道,與平原縣連接;南和夏津縣交界;西、北兩面隔衛運河,同河北省故城縣相望;東北瀕四女寺減河,與德城區為鄰。全境南窄北闊,西南到東北較長,東西寬27千米,南北長33千米,總面積748平方千米。

武城縣屬於亞洲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冷熱乾溼變化明顯,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截至2018年武城縣轄1個街道、7個鎮。縣政府駐廣運街道。截至2017年底,武城縣常住人口38.54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趙國武備之城——武城

武城旋餅

"古貝春"和"武城旋餅"是武城最著名的兩個特產。

【尋歡文史】

四女寺的傳說


齊魯地名探究——趙國武備之城——武城

武城縣是一個歷史名鎮,位於德州市與河北省三縣(區)交界處的大運河南岸,其貫以"四女"地名的由來,源於一個美麗、動人而又千古流傳不衰的民間傳說。在歷史上居水陸交通要衝,依仗京杭大運河碼頭和"通衢"官道,四女寺的傳說,除廣泛流傳於周邊縣區外,還沿大運河遠揚千里之外。不僅如此,歷代官吏、文人墨客也為我們留下了精美的遊記、,對四女"和睦事親"的傳統美德大嘉讚譽,歷經千百年流傳不衰。

相傳,西漢景帝時,此地()有一樂善好施的傅氏夫婦,年屆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眾,聰慧過人。因父母無男兒,四姊妹為侍奉雙親,改著男裝,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長壽,同時為表心願,各植一槐,對天盟誓:"槐枯則嫁,槐茂則留"。為爭養雙親,四姊妹各暗中用熱水澆她人之槐,以期燙死,免得貽誤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熱水澆槐槐俞繁茂,結果四女同室事親,朝夕焚修,日夜誦經,卷不釋手,以祝父母長壽,遂修道成仙,舉家超升。人去跡存,四棵槐樹依然亭亭玉立,於是世人遂改為四,後人為紀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傳,便為其建祠塑像、樹碑立傳,後又將四女樹更名為,一直沿傳至今。

景帝年間(前189年-前141年),今之古稱。鎮上有一夫婦,生了四個女兒,個個姿色超群,聰慧過人,知書達理,孝敬父母。再加上,夫妻二人樂善好施,街坊鄰居無不稱道。

轉眼間女兒相繼成人,傅氏夫婦已年近半百,膝下無子,想想日後無人繼承家業,女兒嫁人後無人養老送終,心中不免黯然神傷,倍感淒涼。

大女兒年長几歲,體諒到了父母的苦衷,便和三個妹妹商量說:"父母年紀大了,咱沒有幼弟長兄,以後姐妹四人各自嫁人,父母就無人照料。我有個的主意,我留在家中侍奉父母終生,一來可以使父母安度晚年,二來你們出嫁後也就不用時刻掛心父母了。"三人一聽,異口同聲地反對:"都是一母所生,姐姐不嫁人,我們怎好撇下父母各尋安樂?願和姐姐一道奉養雙親!"大姐看她們態度堅決就說:"既是這樣,那就看天意吧。依我之見,咱姐妹四人各栽一棵槐樹,槐枯者嫁,槐茂則留,不知你們如何?"三人聽了,齊聲說好。

於是姐妹四人各自在大門口栽了一棵槐樹,日夜留心,都祈盼自已留在家中。誰知數月後,四棵槐樹全都枝繁葉茂,亭亭玉立。大姐不忍心貽誤妹妹青春,便偷偷地用熱水澆三人的槐樹。不料這一舉動,被時刻在意的三個妹發覺了,於是都暗暗地效仿大姐,用熱水澆別人的槐樹。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槐樹不但沒死,反而更加茁壯。疑心是天意昭示,越發堅定了留家侍親的決心。

傅家豐衣足食,又有四個的女兒,自然說媒提親者絡繹不絕。傅老夫人便向四個女兒轉告各方求親之意。四女矢志不嫁,並將所議之事及植槐經過告知父母。二老聞言大驚,極力勸阻。四女為表心意,便卸下女兒裝束,換上男子衣冠,學著儒生的樣子習學詩詞書畫。平日說話如同兄弟,談詩論字又似朋友,婚嫁之事。二老見狀,又驚又喜,視女如子,不再勸婚。媒人見四女心堅如鐵,也不再登門說親。從此,四女專心侍奉父母,閒暇之時則博覽詩書。

光陰如梭,四女二十年如一日奉親至孝,傅氏夫婦雖年近古稀,仍目明耳聰,那四棵槐樹也日見粗壯、成蔭。四女又在庭院裡建一梵宮,朝夕焚香,日夜通經,祈禱雙親平安長壽。

一天,有一個相貌非凡的人來到,遠遠望見四棵槐樹亭亭如旗羅傘蓋,便尋蹤而至,在莊院前足凝視良久,口中言道:"草木屬陰,鬼木為槐。觀此槐之狀,必有奇女居此。"於是整衣冠躬身而入。十日後,左鄰右右舍忽然發現傅氏一家不知何時已經人去屋空。於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傅家積德行善感動神靈已修道成仙,也有人稱他們超升了。此事很快傳遍十里八鄉,為平添了神秘色彩,過往行人客商爭相目睹傅家遺蹟。天久日長,競使得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買賣興隆,富足一方。世人念及四女施恩故里,就把改為四。因後人建寺塑像,四槐又亭亭玉立,又改村名為,並立碑銘記以贊。村名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武城縣有建制以來,政區和隸屬關係變動頻繁。

西漢初設東武城縣和東陽縣,都隸屬冀州刺史部清河郡。東陽縣在衛運河東今甲馬營附近,按地理位置看,今武城縣境當屬東陽縣。

東漢屬冀州部清河國。據《恩縣誌》載:“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改清河郡為清河國。”後屬曹魏冀州部清河郡,為東武城縣。

齊魯地名探究——趙國武備之城——武城

西晉初,沿襲東漢建制。太康中(約計284年)去“東”字,改稱武城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初屬後趙,中屬前燕,後屬前秦,一直隸屬清河郡。

南北朝時期,初屬劉宋冀州部清河郡。劉宋孝武帝大明(457—464年)時,又屬北魏相州部清河郡。

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屬清河郡。

北齊將清河郡治從今臨清東北15裡處移至今河北省清河縣西北15裡之信城,又將位於今臨清東南10裡左右的貝丘縣併入清河郡舊治,改稱貝丘縣,武城也省入貝丘縣。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平齊罷郡置貝州,武城屬貝州貝丘縣。

隋初,仍屬清河郡貝州貝丘縣。“開皇六年(586年)廢陽平之武城,仍於貝丘縣析東武城舊地,置武城縣。”,“十六年,析武城,置歷亭(按歷亭縣治在今廣運街道)。十八年又改東陽縣為漳南縣,屬貝州。大業二年(606年),廢州,復置清河郡。”以此推測,今之武城縣境,當時北部屬漳南縣,南部屬歷亭縣,西南一隅當屬武城縣。

齊魯地名探究——趙國武備之城——武城

唐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

宋初,屬河北東路貝州。慶曆八年(1048年)涿縣人王則起義,皇帝命令文彥博討伐,殺王則,赦免其部下,因此,請示皇帝批准改貝州為恩州,武城也改隸恩州。

南宋建立後屬金大明府路恩州。

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七年(1270年)改隸高唐州。

明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

清朝,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雍正八年(1730年)改高唐州為直隸州,轄四縣。武城自後徑屬東昌府臨清州。

民國二年(1913年),國民政府廢除府、州制,山東省改設膠東、濟西、岱南、岱北四道,武城縣屬濟西道。

民國三年(1914年),國民政府內務部公佈各省、道區域名稱,將山東省的濟西道改為,武城縣屬東臨道。

民國十四年(1925年),武城縣改屬德臨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廢除道制,設省、縣兩級政府,武城縣徑屬山東省政府所轄。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行政院省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武城縣屬臨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山東省下設十二個行政區,武城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山東省政府下設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並劃分為十二個行政督察區,武城縣屬魯西行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山東省改設魯北、魯西北等六個省政府辦事處,武城縣屬魯西北辦事處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武城縣全境解放,國民黨統治至此結束。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武城縣人民建立武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改屬冀南太行太嶽行政聯合辦事處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專屬。

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1日,改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冀南行署合併為冀魯豫行署,武城縣抗日民主政府亦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冀魯豫行署第二專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投降,抗日戰爭勝利,武城縣抗日政府改稱武城縣政府。其隸屬關係未變。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抗戰期間,曾有偽武城縣公署成立,隸屬偽山東省公署魯北道。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偽山東省公署將全省四道改為十道,偽武城縣公署改屬偽山東省公署東臨道。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無條件投降,偽武城縣公署隨之消亡。

1949年8月13日,改屬河北省衡水專員公署。

1950年,縣政府改稱武城縣人民政府。

1952年,武城縣人民政府改屬山東省德州專區。

1956年,撤銷德州專區,武城縣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區。

1958年12月,將武城合併於夏津縣,隸屬聊城專區。

1961年6月,夏津、武城分立,並恢復德州專區,武城屬之。

1967年,德州專區改為德州地區,武城仍屬之。

1995年4月,德州地區撤區建市,武城縣隸屬之迄今。

1973年,衛運河展寬,縣城遷往廣運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