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太子参的功效有哪些?

风景看世界


太子参的得名大多依托于太子的许多传说,可是要是大家已经非常熟悉太子参的功效的话,就能明白命名“太子参”这味药物的药学家的真实意图。

太子参最早出自于《本草从新》,该书简要介绍了一下太子参的形态特征和药物功效后提出太子参治“气虚肺燥,化痰止渴”,作者认为太子参是一味补虚药物,还能够治疗内热口渴的疾病。

事实上,太子参补气、生津止渴的作用远远没有党参和人参强大,其补气健脾、生津润肺的作用总似乎是差了一口气,君不见,太子参别名亦为“孩儿参”“童参”,早在许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弄清楚了,出自于安徽、江苏等北温带气候的太子参温柔娟秀,十分好看,其补气健脾生津的作用本来较之党参、人参、西洋参微为弱,不过这并不妨碍太子参称为补益脾肺、生津止渴症候的特殊中药——补气药中“清补之剂”,这四个字就很好的概括了太子参的重要疗效。

温热病,气阴两虚症候病人,在疾病后期,亡液脱津之后,由于生气不足,津液匮乏,故出现倦怠乏力、饮食减少、口干而不润的症候,这时不宜大补元气,亦不宜大补津液,而须以“清补之剂”孩儿参滋阴益液生气,补益脾肺,则胃阴足,肺气旺盛。

清补之品太子参还是能够入心经,治疗心气、心阴两虚症候的有效中药。心在液为汗,在五行为火,心气虚则汗液摄纳无权,心火虚旺则生虚火,虚火灼津而汗液生,故心气、心阴虚候之人多出现盗汗或虚火亢旺,五心烦热症候,太子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是补气生津固纳汗心液的重要中药,如同太子参得名“孩儿参”一般,太子参用于治疗小儿盗汗、纳食减少,多方治疗无效之下,还是太子参清补之功奏效。


本草世界


【本草故事】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相传春秋时期,郑国国王的儿子,年仅5岁,天资聪慧,深得国王厚爱。但这位王子却体质娇弱,经常生病,宫中太医屡治不效。国王张榜遍求补益之药,并悬以重赏。一天,一位白发老者揭榜献药,称: “王子贵体稚嫩,难受峻补之药,需渐进徐图之。吾有一药,服百日必能见效。” 三个月后,果见王子形体丰满,病恙不染。国王大喜,晋封王子为太子。国王问众人,老者所献之药何名,众皆摇头不知。近臣谏曰:药有参类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参吧。于是,“太子参”的美名就此传开。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功效主治】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临床应用】


太子参味甘微苦而性平,功似西洋参而力弱,气阴不足之轻证、火不盛者多用,小儿常用。故《中国药用植物志》谓:“治小儿生虚汗为佳”。

① 脾胃虚弱,症见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者,可与黄芪、党参等配伍,以增强补气之功;兼胃阴不足,再加山药、玉竹,补脾益胃阴;



② 气阴两伤,症见气短、自汗、口渴者,宜与五味子、黄芪同用,以增其益气生津之功;

③气阴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可与五味、麦冬、酸枣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气养阴安神;

④治小儿自汗者,可与浮小麦等配伍。

临床上使用的儿科消导健脾类中成药,如儿宝颗粒(膏)、小儿康颗粒、乐儿康糖浆等,都选用太子参作为君药,利用其补气生津、益气健脾之功,补而不滞。

【食疗药膳】


太子参已被卫生部确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大人小儿均可用于日常食用。


1、麦冬石斛滋润汤(5~8人用量)


材料:
太子参20g、石斛15g、麦冬20g、陈皮一个、沙参20g。

肉类:

瘦肉/鸡肉800g

功效:滋阴生津、润肺止咳、补益脾肺、益气生津

2、健脾开胃汤(5~8人用量)



材料:
谷芽20g、麦芽20g、淮山30g、南豆30g、太子参20g、无花果25g

肉类:瘦肉/排骨800g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益气生津

3、健脾祛痰润肠汤(5~8人用量)


材料:
太子参20g、南杏仁15g、川贝15g、无花果25g、海底椰30g

肉类:瘦肉/排骨800g

功效:去烦除燥、润肺止咳、祛痰宁咳、滋阴补肺润肠。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以上由PSM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岚 提供答案!

感谢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魏理,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华成坤


PSM药盾公益


太子参属于补气药的一种,《饮片新参》中说:“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在文献《中国药用植物志》中提到,治小儿出虚汗为佳。

本品气微,味微甘。以条粗,色黄白,无须根者为佳,生用。



具有补气养阴之功,本品既补脾,肺,心,三脏之阴,兼顾生津。其作用平和,较适宜小儿及热病之后,气阴两亏,倦怠自汗,饮食减少,口干少津而不受大补或温补的患者。常作为病后体虚的调补药。

脾气胃阴不足,食少倦怠,口干舌燥者,宜于山药,石斛等益脾气,养胃阴之品同用。气虚肺燥,咳嗽气短者,宜与南沙参,麦冬等补肺气,养胃阴之品同用。心之气阴两虚,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者,宜与五味子,酸枣仁等养心安神,敛汗之品同用。

另外,清代的太子参实为人参幼小者,非石竹科的太子参。石竹科太子参别名孩儿参。

我是康复科李医生,点击右上角关注我,远离亚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康复科李医生


太子参,别名孩儿参、童参,来源于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陕西中草药》记载:"太子参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体润性和,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功效,主要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本品有益脾气,养胃阴之效,但药力较缓,为补气药中的一味清补之品。故常用治脾虚胃阴不足而又不受峻补者,常配山药,石斛等药同用,以益气健脾,养胃生津。

2、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本品有益气生津,润燥之效。治气虚肺燥咳嗽,配北沙参、麦冬、贝母等,以益气生津,润肺止咳。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枣仁、五味子等。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使用注意:邪实正不虚者慎用。

性能特点

太子参的特点是药性十分平稳,既能益气,又能养阴,补中兼清,适合慢性病人长期大量服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虚不受补者;另外,气阴不足而又血压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参不用担心血压升高;青壮年患者服用太子参不用担心引发上火;儿童服用太子参没有引发早熟之嫌。因此,太子参堪称难得的清补佳品。

药理作用

太子参对机体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即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还可增强人体内的物质代谢。另外本品对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刺激作用,并有一定抗缺氧,抗衰老作用。

选方

1、治自汗方(《陕西中草药》):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

2、治病后气血亏虚,神疲乏力:太子参15克,黄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枣4枚。煎水代茶饮,有一定效果。

3.脾虚便溏,饮食减少:太子参12克,白术、茯苓各9克,陈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较好疗效。

4.神经衰弱(神经症)、失眠:太子参15克,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参考资料:《中药学》,《中药大辞典》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


逸仙药师


太子参也称孩儿参、双批七、异叶假繁缕,对于孩儿参这个名称应该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名称还跟其功效有关呢!太子参对小儿虚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这个疗效和名称古书典籍中均有记载。《中国药用植物志》谓其“治小儿虚汗为佳”,《饮片新参》称其为“孩儿参”。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主产于山东、江苏等地。中医认为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益气生津的作用,相比于人参,能入脾经,可以补益脾气,但其益气生津作用较弱,适用于脾胃虚弱不受峻补者,如小孩,其体质不能像成人一样使用人参进行大补,使用太子参是不错的一个选择,对于小孩的虚汗疗效较好;太子参除了入脾经外,还能入肺经,具有补益肺气的作用,又因其能润肺燥且补中兼清,可用于燥热伤肺、气阴两虚或热病后期气津两伤等证。

总的来说,太子参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作用,常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证,小儿虚汗用之尤佳。

现代研究认为,太子参主要含太子参皂苷A、尖叶丝石竹皂苷D皂苷类成分;太子参环肽A〜H等环肽类成分;棕榈酸、亚油酸等脂肪酸及酯类成分;β-谷甾醇、胡萝卜苷等甾醇及其苷类成分;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及磷脂酸等磷脂类成分以及太子参多糖PHP-A、PHP-B等多糖和多种氨基酸成分,具有改善脾虚模型证候、提高免疫、延缓衰老、保肺、降血糖等药理活性,现代主要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多汗、心悸以及改善各种急慢性肝炎、慢性心衰等。

太子参的用量为9-30克,对于邪实而正气不虚者应慎用之。


药事健康


太子参始载于《本草从新》,由于它的根部比较细小,犹如稚嫩的孩童,因此他有孩儿参的说法,而称为孩儿参,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太子参药性平和,无人参之峻猛,无黄芪之升提。特别适合于小孩自汗,倦怠,消瘦,体衰。

总的来说太子参的补气之功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益气不升提,二是生津不助湿,三是扶正不恋邪,四是补气不峻猛。经常用于病后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虚喘咳口渴,尿多等病症,尤其对于气虚,虚不受补的人群,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补的作用。不耐人参、黄芪等大补之品的人可以用太子参缓补。



那么太子参,具体用于临床的一些什么病症呢?

一是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常配山药。

二是用于气阴两虚,燥热伤津,肺胃燥热之症。配伍麦冬。

三是用于气虚肺燥,咳嗽。常配伍麦冬,沙参。适用于肺癌气阴两虚或者肺结核病人。

四是用于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常配伍酸枣仁。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个食疗方,这个食疗方比较适用于秋季,气阴两虚,肺燥咳嗽,或者有肺癌,肺结核等属于气阴两虚,咳嗽症状的患者。

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杏仁30克,雪梨四个,瘦肉500克,生姜三片。

将太子参,麦冬,杏仁洗净,雪梨连皮洗净,去芯,切为四块。瘦肉切块,洗净,与生姜一起放进砂锅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大火煮沸改小火,煲一个半小时,调入适当的食盐即可。

每周两到三次,分一到两次吃完。

更多药学知识,请关注作者。


小叨健康汇


太子参,別名叫孩儿参 .童参。

太子参,是石竹科植物;是一味“补气药。”生用或蜜炙用;主产江苏.山东.安徽等地。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效】益气生津,补肺健脾。

【适用】用于肺虚咳嗽,脾虚食少,津亏囗渴,心悸自汗,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太子参,常用于病后体虚,倦怠自汗.饮食堂减小.口干少津,以及阴虚肺燥.咳嗽痰少等征。太子参有近似人参的益气生津.补益肺脾的作用,但力量较弱,是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常配伍其它补气.生津药增强疗效。如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呆,可与党参.玉竹.淮山合用;气阴不足.自汗囗渴,可与五味孑.黄芪合用;阴虚肺燥,可与麦冬.沙参配用。

【用量】5一30克。

太孑參,含皂甙.果糖.淀粉等。

附:

清代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说: “太孑參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 ”赵学敏所指的太子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小条者。但小条的人参在商品上从未用过太子参之名。正文所述的太子参原为江苏民间草药,后来在全国推广使用。 1966年“破四旧”期间,曾改称“童参”。


大林147181751


太子参的功效: 益气健脾。主治小儿病后虚弱、倦怠乏力、纳少口干、消瘦等病症。

【临床应用】

2) 治疗小儿发热后体虚,不思进食。

3) 治疗成人病后体虚、纳少、乏力、心悸、口干。

【保健与食疗】

1. 太子参的食用与食疗

太子参淡淡的甘味,淡淡的好闻的清香,淡淡的颜色。

食疗可制作药膳、菜肴、汤肴、火锅、药酒、饮料、糕饼、糖果等。甜、酸均可相配。

2. 药膳

太子参单味可制作各种药膳菜肴,如鸡、鸭、鱼、肉等特色菜肴。也可与沙参、麦门冬、枸杞子、地骨皮、藿香、白豆蔻等相配,制成复方普通菜肴。用以强身。

3. 保健品

太子参可制作药酒、饮料,可利用其甜味,还可加入少量冰糖、蜂蜜等甜味剂,尤其是制作儿童饮料,用以儿童强身,防治疾病。


中医药养生汇


太子参一名孩儿参,是石竹科植物太子参的根。味甘苦,性平,具有补气益脾、生津之作用。可治疗脾胃气虚,肺气不足,气短,喘咳,自汗,津伤口渴等。 附注:经常服用也有很好的补气效果。小儿体虚多汗,可用孩儿参烧红枣汤服。对大出血后阴血不足、发高热后津液耗损或演员、教师因演唱、讲课而伤气耗津,以致口干咽燥少津,则可取孩儿参、沙参、玄参、麦冬、生地等煎汤代茶。一年四季经常服用均可,其滋润咽喉、益气生津效果较好。



dai春华


太子参,味甘苦性微寒。功能益气养阴,润肺生津。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或者胃阴不足所致的,纳谷不香,倦怠乏力。也可用于气阴两虚出现的燥咳少痰。喘促气短。热病后期气阴两伤的内热口渴。气虚自汗者。太子参有抗衰老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镇静催眠的效果,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增强造血功能。身高失血,动物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