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最著名的春节诗词和春联

千百年来,描写中国春节喜庆气氛的诗词很多,但写到极致的,毋庸置疑,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莫属。


最著名的春节诗词和春联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此诗是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新政时所作。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并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朴素自然,但却极力渲染出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既勾画出人们欢庆节日的代表性生活习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广大民众千家万户沐浴着旭日的光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寓意着美好的未来将要来临。


最著名的春节诗词和春联


看似一首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其实作者有着更深的意蕴,旧事物总是要被新事物所取代,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要发展,时代要前进,新与旧的变革是不可缺少的。“新桃换旧符”正是这种变革的象征。“总把”二字,体现出诗人对变革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春 联


春联是由桃符逐渐演变而来,第一幅春联到底出现在什么时候?又是何人所撰写?


一种说法是:

据纪晓岚考证,在五代十国末期,有一年除夕,后蜀末代皇帝孟昶要换新桃符,命令学士辛寅逊给自己寝室门口准备挂的桃符题字,但是这位辛学士写完后,孟昶觉得很不满意。于是孟昶自己拿起笔来在新桃符上写了两句话:新年纳除庆;嘉节号长春。

众位大臣纷纷效仿,给自家桃符也题上类似的话语,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而孟昶所写的:“新年纳除庆;嘉节号长春。”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副春联,时至今日也是最著名的春联。

最著名的春节诗词和春联


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还有一种说法:

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所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被称为史上第一春联。

最著名的春节诗词和春联


实际上,“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则是在明代初年。据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有一年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