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聖器蒙塵:曠世古琴“大聖遺音”曾被標記為“破琴一張”

引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為了迎接故宮六百年大壽,故宮博物院特地在“鍾粹宮”舉行了古琴展,從唐至清,歷時五個朝代,共計88張古琴,而其中最為矚目的,便是世人皆知的唐代名琴“大聖遺音”。

聖器蒙塵:曠世古琴“大聖遺音”曾被標記為“破琴一張”

故宮藏:靈機式大聖遺音


聖器蒙塵

能識千里馬者,唯世間之伯樂。能識傳世名琴者,唯知音者。“大聖遺音”這張傳世名琴,能夠順利進入到這次的琴展,還需要得益於當時的知音者——王世襄先生。王世襄先生出身世家,家學頗豐,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先生學識非常淵博,善彈琴,並且於文物鑑賞非常有心得。最為得意的一次文物鑑賞,便是發現了被定性為“破琴一張”的“大聖遺音”。

上世紀初,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統治之後,故宮中的眾多文物也急需整理,清室善後委員會便是專門負責整理這些東西的組織,但是組織中並沒有對琴學有研究的人才。而當時這張“大聖遺音”古琴,已經不知在深宮中被冷落了多少年,弦軫俱失,嶽山崩缺,琴麵灰白,聖器蒙塵。所以委員會成員發現它的時候,便將其定性為破琴,並沒有重視他。


聖器蒙塵:曠世古琴“大聖遺音”曾被標記為“破琴一張”

故宮藏

慧眼識珠

1947年3月,王世襄先生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也就是在這一年,王世襄先生在整理故宮中的文物的時候,在養心殿南庫的一個角落裡,看到了這張已經蒙塵的古琴,出於職業嗅覺,王世襄先生覺得這張琴肯定不簡單。於是將琴從雜物堆中很慎重的取出來,因為琴面漆和灰胎已經剝落,所以無法判斷其年代。但是斫琴師在斫琴的時候,都會在底板和麵板合上之前,在琴的龍池之中,題上斫琴者的名字,年代等信息,稱為“腹款”。

先生在查看這張琴的腹款的時候,驚喜的發現這張琴的腹款有“至德丙申”的字樣,至德丙申是唐肅宗的年號,能夠被收藏在宮室之中,腹款肯定不會是假的,這張琴是唐琴無疑。驚喜之餘,王世襄先生首先想的便是如何能夠修復這張已經損壞極為嚴重的傳世古琴。文物的修復工作向來不是簡單的事情,更何況是一件樂器,不但要能夠將其表面的損壞修好,還要能夠使得其能夠再次奏響,如果沒有修好,或者是把文物修成了一張新琴,那自己就是千古罪人了。

聖器蒙塵:曠世古琴“大聖遺音”曾被標記為“破琴一張”

王世襄

曠世清音

對於誰能夠修復這張傳世名琴,除了當時名噪京師的管平湖先生,王世襄先生沒有做第二人選。管平湖先生不僅善彈琴,而且也擅長斫琴,擅長修琴。1948年,受到上級的指派,王世襄先生前往美國,加拿大博物館考察,修復唐琴的事暫時被擱置。直到1949年,王世襄再次回國,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陳列部主任,修復唐琴的事得以繼續。在管平湖先生數月的努力下,根據唐琴的風格,為這張琴重新配置了嶽山、雁足,這張唐琴終於重新煥發光彩,得以再現其曠古清音。

值得一提的是,傳世的兩張唐琴“大聖遺音”,都與王世襄先生有著莫大的聯繫。故宮藏的靈機式“大聖遺音”古琴,是王世襄先生從一堆雜物中發現,並組織修復的。另外一張伏羲氏,則是王世襄先生在1948年的時候,傾盡家產,從民國初年的古琴名家錫寶臣先生之孫,章澤川的手中換得。之後的幾十年中,琴與人相伴左右。

聖器蒙塵:曠世古琴“大聖遺音”曾被標記為“破琴一張”

王世襄藏伏羲氏

兩張唐琴,能夠得遇王世襄先生這樣的伯樂,實為琴界之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