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以史為鑑,讀史可以明智。今天,小編繼續和大家聊聊司馬光的曠世史學鉅著——《資治通鑑》。

唐太宗與魏徵,一個是從諫如流的明君,一個是犯顏極諫的諍臣,聖君良臣珠聯璧合,共同打造了名垂青史的“貞觀盛世”。魏徵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喟然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的感慨更是讓這段君臣佳話傳為千古美談。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據《新唐書》記載: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然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魏徵屍骨未寒,唐太宗卻意外變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一怒之下竟然砸毀了魏徵的墓碑。

對於唐太宗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異常舉動,有人認為是魏徵生前大力舉薦的杜正倫、侯君集接連落馬,傷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認為是魏徵曾將自己記錄的與太宗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辭,拿給負責編寫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犯了唐太宗的忌。這兩種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卻不排除是因為魏徵屢次過火的“犯顏直諫”,使唐太宗產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過是唐太宗因為長期受到壓抑,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歇斯底里的發洩。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史記》雲:千人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儘管魏徵句句金玉良言,但他屢屢挑戰九五至尊的天子威嚴,這大概是李世民積怨曠久導致魏徵身後受辱的真正原因吧。

英國小說家毛姆說:"身居高位之人,即使請你批評指正,他所真正需要的還是讚美。”愛聽讚美之詞乃人之天性,更何況是一人獨大的天子。雖說“忠言逆耳”,可是有幾人能真正聽進逆耳的話?“良藥苦口”,又有幾人願意喝苦口的良藥呢?果真如荀子所言,做到“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的聖人更是鳳毛麟角。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忠臣即便遇上明君,也並非意味著你就可以直言不諱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良藥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確,如果給良藥包上糖衣,給忠言加上裝飾。就能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忠言既“順於耳”又利於行。

《三國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劉備在四川當皇帝時,碰上久旱無雨,土地荒蕪,糧食匱乏。於是下令不準私人家裡釀酒,因為釀酒也會浪費米糧和水。命令下達,執法的官吏伺機矯枉過正,以權謀私,有的老百姓家中僅僅搜出釀酒的器具來,也要一併處罰,輕則罰金,重則坐牢。這樣不僅可以邀功請賞,而且可以藉機向老百姓敲詐、勒索。雖說這並不是劉備的本意,可是天高皇帝遠,老百姓有苦無處訴,一時民怨沸騰。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簡雍是劉備的妻舅。有一天,簡雍與劉備一同坐車出遊,順便視察民情。簡雍看見一男一女走在前面,覺得勸諫的機會來了。他對劉備說:“這兩個人準備姦淫,應該把他兩捉起來,按姦淫罪法辦。”劉備帶著請教的口吻詢問道:“你怎麼知道她們兩人慾行姦淫?無憑無據,怎可亂辦?”簡雍說:“他們兩人身上,都有姦淫的工具呀!這同有釀酒器具一個道理。”劉備聽了仰天大笑,立即下令將沒有釀酒而只是家中擁有釀酒器具的人釋放。

無獨有偶。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資治通鑑》記載:臣子張思先夙興夜寐輔佐朝政。宋太祖趙匡胤曾當面許諾:"因你為君為國鞠躬盡瘁,我決議讓你官拜司徒。"之後宋太祖忙於公務,將自己的承諾拋到九霄雲外。

張思先左等右等總不見任命,可是又不好當面質訊。如果毋庸諱言不僅讓皇帝有失顏面,還有可能官職一事就此夭折。左思右想,想出個妙計。

一天,張思先故意騎一隻奇瘦之馬從趙匡胤面前經過,並驚慌下馬向皇帝請安。

趙匡胤奇怪地問:“這馬為何如此之瘦?是否不好好餵它?” 張思先答:“不,一天三鬥。” 趙匡胤:“吃得這麼多,為何還如此之瘦?”張思先:“我答應給它一天三鬥糧,可是我沒給它吃那麼多。” 趙匡胤先是思索,頃刻有所頓悟。二人開懷大笑。次日,便下旨任命張思先為司徒長史。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不僅有偶還有三。

據《晏子春秋》記載,晏嬰是春秋時代齊國名相。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有一匹心愛的馬,交給養馬的官吏看養,並且囑咐要好好照料馬兒。誰想有一天,馬突然得了暴病死了,連養馬人都不知是何緣故。齊景公得知後,既傷心又生氣,一定要派人將養馬者肢解處死。

眾臣們見君王暴怒,個個噤若寒蟬。聽齊景公一聲令下後,左右的侍衛便要進前去抓養馬者。晏子見了,馬上站了出來,示意侍衛暫且住手,自己挽袖揮臂,磨刀霍霍,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向齊景公問道:“君上,肢解人也須有個方法步驟,但不知古聖堯、舜、禹、湯、文王這些明王聖祖,在肢解殺人時,是先從哪兒下手的啊?”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怒氣衝衝的齊景公聽罷,大吃一驚,想想歷代明王聖祖,愛民如子,哪會殘忍地肢解人?自己如今這樣做,怕與聖賢背道而馳,反與桀紂為伍了,於是對晏子說道:“先生您就開釋他吧,開釋他吧!無論如何,也不能因此傷了我的仁德啊!”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繞行則能迅捷直達。簡雍、張思先與晏嬰的幽默機智、委婉善巧贏得君臣皆大歡喜。而魏徵的悲哀就在於他“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這樣的鏡子即使自己不破裂,早晚也會被唐太宗摔碎。

江河九曲迴腸,萬折必東。通往廣場的路遠不止一條。說的是鏡子,其實是人生;說的是魏徵,也是滾滾紅塵中的你我。

如果把歷史比作人的一輩子,春秋就像我們的青春期,春秋以前,殷墟的塵太厚,黃土掩埋了我們的神態,再往上,我們更像神話裡的人物。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看了李世民與魏徵的故事,大家是否有所感觸?我建議大家,要多讀歷史,多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因此通過《資治通鑑》,我們可以前人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只要學好了,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工作,都能遊刃有餘。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鑑》。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陶陶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鏈接購買。之前的1.2萬本賣完了,現在又新進一批,數量不多,就快沒庫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