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求和,是取死之道。求和,慈禧已經走過這條路,歷史證明是完全錯誤的。滿清中央政府失去權威,地方更加離心,人民對滿清徹底失望;鉅額賠款壓力巨大,民不聊生,而且養肥了日本能夠日後捲土重來;日本崛起,成為為英國在東亞抗衡俄國的重要力量,英日同盟建立。英國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認為不值得繼續支持中國,轉而支持日本。那麼我們今天就假設一下,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在小編看來,若選擇戰,在北京城下與日本決戰,必敗無疑。在北京城下與日本決戰,只能是李鴻章在朝鮮、東北、山東失敗的繼續。當時,日本已經從東北、山東兩路入侵,兩路到北京都只有六七百公里。按當時東北八旗兵和山東北洋軍的戰鬥力,日軍前進速度不會比行軍慢多少,用不了一個月就可以會師北京城下。同樣,這麼短的時間,不足以讓滿清政府在北京集結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北京決戰必敗無疑。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所以小編認為,只能打持久戰,拖垮敵人。不和日本進行正面決戰,把戰爭時間拉長,把戰爭範圍加大,拖垮日本。第一,高層要統一思想,佔據道德的制高點。慈禧和光緒必須思想一致,不能再有什麼帝黨、後黨之爭,可以提前把光緒軟禁起來。以光緒名義下罪己詔,也是對日決戰宣言。要明確的告訴天下:“中日之間是一場國戰,哪怕滿人全部戰死,在日本退出中國土地之前也絕不求和。無論王公大臣、地方督撫還是普通百姓,有敢提出求和的,以國賊處之。”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所有滿人,要成為國戰先鋒敢死之士,抽調各地滿人駐軍向西北集結,在各地滿城優先招募滿人青壯從軍。借列強對中國的壓迫,爭取民心,爭取士大夫階層支持。豎起決戰大旗,讓各地督撫集結兵力、輸送糧餉軍械。挑選有戰鬥意志的將領和有戰鬥力的小股部隊進入淪陷區打游擊,集中所有資源在這些小股部隊上。像袁世凱這樣的人,給他千八百精兵,備齊糧餉彈藥,讓他在朝鮮攪個天翻地覆,老袁有這個膽量。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第二,堅壁清野,不讓日本在中國獲得補給。所有東西都儘量拿走,拿不走的物資全部燒掉、拆掉,水井投毒,不給鬼子留下一粒糧食。儘量遷移擬放棄地區的人民,正好藉機向西北、內蒙地區移民,這絕不是壞事兒。而日本如果放棄城市,日本就無法實現就地補給,隨著進軍路線的延長,同樣增加後勤壓力。這個過程中國百姓死亡數百萬都有可能,還是逃到山區或者西北更好一些。而且當時滿清的組織能力、下層官僚的行動力都極差,時間也不夠,只能是盡力而為。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第三,和地方勢力進行利益交換。單靠大義和名分是無法讓各地督撫完全服從的,因此,必須進行利益交換。戰在之前,各地尤其是江南的地方勢力已經頗為強大,但張之洞等人對清朝還是忠誠的。至少在不觸及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會維持一個表面的忠誠。允許各地仿洪楊之亂先例收取厘金,允許各地自行委任官吏,允許各地自行招募訓練新軍,允許各地採購或自行生產西洋軍械。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用地方自主權增加,來換取一段時間內地方對滿清政府的全力支持。如有可能,在福建和臺灣防禦抵抗日軍入侵,消耗敵人國力。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第四,和其他列強進行利益交換。首先考慮的是英國,強調中國必勝,日本不足以對抗俄國。至少爭取更多時間,延緩英國壓迫中國求和的時間,儘量阻止英國為日本發行戰爭債券;其次是德國,提前幾年把青島劃給德國當租界,並把山東利益許給德國,條件是禁止日軍利用山東半島對日軍進行運輸和補給;然後是美國、法國等列強,可以把環渤海一帶由各國共管,向各國借款,目的是讓各國出面調停或者給日本施加壓力;最後是俄國。為了取悅英國,就不能和俄國妥協,如有必要對俄宣戰。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以上所有考慮,前提是日本是在透支國力打這場戰爭,已經瀕臨崩潰。

日本為了此戰,是把所有家當都押上了,還在英國發行了1億日元的戰爭債券,佔日本甲午軍費支出的一半左右。網上有文章竟然得出結論說日本不缺錢、靠錢就能砸死滿清,不可信;日本海軍在消滅北洋水師後損失也很大,雖然掌握制海權,但做不到對中國漫長的海岸線進行完全封鎖,而且掛著列強旗幟的船隻日本無法進行限制;日本陸軍已經幾乎把所有常備軍隊二十萬都派到了中國,僅這些士兵和海軍,就消耗了日本全部海上運輸能力。在小編看來,這些日軍佔領北京不難,想要全面佔領華北、遼寧、山西陝西,並維持漫長的補給線,再加一倍都不一定夠。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所以如果進入持久戰,日軍的後勤補給大多需要通過海運從日本國內運來。之前已經調集了日本所有大型民用船隻來保證運輸能力,日本正常的國際貿易大受影響。而戰爭規模擴大,國內總動員招募軍隊減少勞動力,會進一步惡化日本國內經濟形勢。小編認為我們必須承認,在當時的日本政府組織能力、資源調動能力、軍隊戰鬥力遠遠超過滿清。但一旦進入長期持久戰爭,中國的國力遠在日本之上,雖然組織能力不足,卻正好適應這種細水長流的戰爭方式。而日本如果不能在戰爭過程獲得足夠的收益,將不可能維持長時間的國力透支。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的話會如何?

所有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一旦進入持久戰階段,就和二戰時期情況相似。滿清和民國差不多,當時的日本還不如二戰時期的日本。甚至還沒進入持久戰,日本的有識之士就應該意識到這場戰爭已經無法取勝了。滿清有了領導全國人民取得國戰勝利的偉大榮譽後,進可重新振作恢復權威,退可主動要求君主立憲還政於民。這種情況下,不管誰都沒法把“驅逐韃虜”的口號喊出來。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著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