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琅琊王氏王方慶傳承三槐、固始及開閩王氏——王氏文化

三槐堂王氏是東晉丞相王導的後裔,不僅與開閩王氏、新安王氏關係密切,都是唐朝武周時代的宰相王方慶的後裔,而且在宋、元以後,還與諸城王氏、新城王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都出自琅琊王氏之三槐堂系統。也就是說,按照王方慶本人敘述,琅琊王氏始興郡公王導是他的十一世祖(實際上王方慶為王導的十二世孫,因連續計算)。王方慶名王綝,以字行。王方慶的後人王摶。王摶又作王搏,生於唐文宗開成五年庚午即公元840年,距北宋端拱二年已醜即公元989年為一百四十九年,王摶生四子一女,第四子王言生於唐懿宗鹹通十年已醜即公元869年,距北宋端拱二年為一百二十年,而王摶生年距王言生年為二十九年,也就是說,王摶二十九歲時生王言,恰好構成父子關係。由此,王言之父為王摶而非王乾,不辯自明矣。

琅琊王氏王方慶傳承三槐、固始及開閩王氏——王氏文化

談到這裡,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有人對三槐堂王氏家族研究略知皮毛,不求甚解,就妄下結論:“尤其以王言為唐王摶之後,更為無據。”其做出結論,勇則勇矣,但卻空作大言了。其實,王汝濤先生在《琅琊王氏考信錄》中指出《太原王氏》世表並琅琊王氏為太原王氏分支,為把三槐堂王氏拉作太原王氏分支的謬誤時,這樣寫道:“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為潞州刺史。曒公八傳至言公(不計王曒本人),為唐滑州黎陽令。言公生徹,為後唐進士,官至左拾遺。徹公生祜,是為三槐王氏始祖。據此,王綝明顯地是琅琊王氏王導的十一世孫(不計王導或王方慶本人),三槐堂一支應該是琅琊王氏的後裔……”對此,筆者翻閱大量有關文獻典籍,特別是始修於北宋太宗年間的安徽祁門《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統宗世譜》和始修於南宋孝宗年間的《赤岸王氏分遷譜系》殘譜和明瑞安《對坑王氏族譜》等,結合正史及其它歷史文獻加以考證,確認三槐堂王氏的世系系東晉丞相王導的第三子王洽以下二十二代至王祐、王祜兄弟。列為傳承世系一線表,則是:王覽——王裁——王導——王洽——王珣——王曇首——王僧綽——王儉——王騫——王規——王褒——王鼒——王弘直——王方慶——王曒——王寵——王仲連——王紹——王璵——王及——王鐬——王博——王言——王徹——王祐、王祜(大名莘人)……

琅琊王氏王方慶傳承三槐、固始及開閩王氏——王氏文化

關於王覽曾孫王洽一支世系,筆者參考《晉書》、《南史》、《舊唐書》、《新唐書》,特別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宋史》等有關文化典籍和王氏譜牒。以上談到,固始王氏、開閩王氏也始自王方慶,為方慶公第五子王曄一支(說明固始王氏、開閩王氏與三槐堂王氏、新安王氏,均系王綝後裔);而筆者之所以確定三槐堂王氏出自王方慶第三子王曒一支,因為正史和宋代譜牒均有記述。

王祐為王徹長子,字景叔。顯於五代十國漢、周之際,入北宋後,歷事太祖、太宗兩朝,文武忠孝,歷官兵部侍郎,封晉國公。先後配任氏,邊氏,史載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又有譜載,尚有二子:王勉、王勗,新修《中華琅琊王氏通譜》一併補敘之。由此確認,這位王祐,就是“手植三槐”於庭院預言其後世子孫必有致“三公”者的三槐堂王氏(即“三槐堂”堂號)之始祖。王祐的次子王旦,字子明,出繼王祜為嗣子,於宋真宗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拜相,位列“三公”。

以上,為對三槐堂三氏傳承世系的簡要考證、辨析。

由此,我們列出由周靈王太子晉即王子晉至琅琊王氏——固始王氏、開閩王氏、福州王氏、上虞王氏、平溪王氏、慶陽王氏、三槐堂王氏、新安王氏的傳承世系一線表,則是:王子晉——王宗敬(宗恭)——王森(王鳳)——王斌(王彬、王覃)——王昇(王渠)——王昱(王宥、王豐)——王碩(王芝)——王景(王榮、王億)——王錯——王賁(王憤)——王諭(王渝)——王息——王恢——王永(名元、王亢)——王頤(以上為東周即春秋、戰國時代)——王翦(秦)——王賁(王墳、秦)——王離(秦)——王元(秦、漢)——王諄(王誠,西漢)——王淵(西漢)——王吉(西漢)——王駿(西漢)——王崇(西漢)——王昇(王遺、王霸,漢)——王遵(東漢)——王音(東漢)——王仁(東漢)——王書(東漢)——王融(東漢)——王覽(東漢、魏、西晉)——王裁(西晉)——王導(由西晉入東晉)——王洽(東晉)——王珣(東晉)——王曇首(南朝宋)——王僧綽(南朝宋)——王儉(南朝齊)——王騫(南朝梁)——王規(南朝梁)——王褒(由南朝梁入北朝周)——王鼒(隋)——王弘直(唐)——王方慶(名王綝,以字行,唐)……

由王方慶一支又分出七支——

一、固始王氏一支:王方慶(唐)——王曄(固始王氏始祖,唐)……

二、開閩王氏一支:王方慶(唐)——王曄(固始王氏始祖,唐)——王友(又作王友名,唐)——王玉(又作王蘊玉、王卞,唐)——王恁(唐)——王審知(開閩王氏始祖,唐、五代十國)……

三、福建福州王氏一支:王方慶(唐)——王曒(唐)——王寵(唐)——王仲連(唐)——王紹(唐)——王璵(唐)——王及(唐)——王鐬(唐)——王搏(唐)——王倜、王倓(福建福州派,五代十國)、王倫(江西安 成派,五代十國)……

四、三槐堂王氏一支:王方慶(唐)——王曒(唐)——王寵(唐)——王仲連(唐)——王紹(唐)——王璵(唐)——王及(唐)——王鐬(唐)——王搏(唐)——王言(五代十國,後漢)——王徹(《宋史》作王徹,《舊五代史》作王沏,五代十國,後周)——王祐(《宋朝事實類苑》卷六一《舉子投贄》二引《李學士家談》說“故兵部侍郎祐,狀元徹之子”,因此,王祜應作王祐,字景叔,祖父王信,為避禍改名王言,仕唐官黎陽令,父王徹,後唐舉進士,官至左拾遺,王祐應為兵部侍郎,三槐堂王氏始祖,由五代十國入北宋)——王旦(相宋真宗)……

查《宋史》,三槐堂王氏的王祐,生三子:王懿(954—1002)、王旦(957—1017)、王旭(960—1027)。王祐長子王懿,字文德,進士出身,知袁州,卒年四十九歲,生四子:王睦、王淳、王贄、王素。王懿長子王睦,生四子。王懿次子王淳,生三子。王懿第三子王贄。有譜載王懿尚有第四子王素,生一子:王明達,卜居湖南武岡。王祐次子王旦,字文明,拜相,位列三公,生三子:王雍、王衝、王素,四女。王旦長子王雍,生三子:王恪、王整、王檢。王旦次子王衝,生三子:王慶、王吉、王靖。王旦第三子王素,字仲儀,與王懿第四子王素重名,以學士知太原府,轉工部尚書,卒年六十七歲,諡曰懿敏,生九子:王厚、王固、王堅、王鞏、王本、王碩、王凝、王常、王奧。王素第四子王鞏,善詩文,從蘇試遊,生十子:王奇、王時、王由、王皋、王琳、王琛、王逸、王典、王文顯、王鳴鸞,一女。王祐第三子王旭,字仲明,出知應天府,卒年六十九歲,生六子:王粹、王質、王玄、王徽、王誨、王端。由此,三槐堂王氏遍佈海內外。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正史諸如《宋史》等,為人物立傳,對先人或後人功名不著者,往往不載或簡略或失載;而子孫中往往只載功名著顯者。所以,史載與譜載子孫人數,往往不符或存有差異。

五、浙江上虞王氏一支:王方慶(唐)——王曒(唐)——王寵(唐)——王仲連(唐)——王紹(唐)——王璵(唐)——王及(唐)——王鐬(唐)——王揮(唐)——王侹(唐)——王令謀(王侹五子之一,由上虞遷往平溪,遂為平溪派)……

六、陝西慶陽王氏一支:王方慶(唐)——王曒(唐)——王寵(唐)——王仲連(唐)——王紹(唐)——王璵(唐)——王及(唐)——王針(唐)——王莓(唐)——王參、王損、王拯……

七、新安王氏一支:王方慶(唐)——王曒(唐)——王寵(唐)——王仲連(唐)——王紹(唐)——王璵(唐)——王義(唐)——王鋮(又作王鏚,唐)——王璧(卜居安徽祁門,生思聰、思聯、思仲、思茂、思會、思悰、思經、思諒、思謙九男二女,次女適鄭傳,二十有三孫,自是蕃衍,遂為新安王氏)……

至於三槐堂王氏與諸城王氏、新城王氏的關係以及其他王氏的詳細情況,另行具論。

(上文作者王曉家為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華琅琊王氏通譜》總編撰)

另:摘錄:王方慶

王綝(?-702年),字方慶,雍州咸陽(今陝西西安市)人。祖籍琅琊臨沂,東晉太傅王導後代。唐朝武周時期宰相,著名藏書家

起家越王府參軍,累遷太僕少卿。武則天繼位,累遷廣州都督,頗有政績。轉洛州長史,封石泉縣子,累遷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唐中宗復位,拜太子左庶子,晉封公爵。長安二年(702年)卒,贈兗州都督,諡號為貞。唐中宗復位,以東宮舊臣,追贈吏部尚書。

方慶博學,練朝章,著書二百餘篇,尤精《三禮》。學者有所諮質,酬復淵詣,故門人次為《雜禮答問》。家聚書多,不減秘府,圖畫皆異本。方慶歿後,諸子不能業,隨皆散亡。

琅琊王氏王方慶傳承三槐、固始及開閩王氏——王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