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現在老師這種人文關懷還在嗎?

臭皮囊4


首先,感謝題主提出的問題。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我是一直秉承這種觀念的,在我的班上學習成績差的不至於坐到不好的位置,反而成績好的位置會靠後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注重學弱生知識掌握能力,多關注多提問這一部分學生。要知道,好學生不在於你給他傳授多少知識,把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教好才是教師水平的體現!


基層教育者


【人文關懷應該貫穿於教師整個職業生涯】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有兩種解釋,解釋一: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解釋二:“有教無類”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

教育界很早就有兩句宣傳語“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就是對應“有教無類”第一種解釋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受教育權利的保證,以法律形式確認了這一不可剝奪的權利。老師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就有了這種法律意識和人文關懷。

“有教無類”的第二種解釋,實際上是承認了個體之間的差異,解決辦法就是“因材施教”,學生智力水平有高低、身體心理發育有先後,教師要因人而異,不能搞“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要讓尖子更尖、讓後進大步向前,營造趕學比幫的氛圍,班級總體質量才會穩步推進。

教師應該具有人文情懷,家國情懷,而且也應該貫穿於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如果連最基本的愛都沒有,只能嚴重懷疑教師的職業道德了。



老馬的那點x事


這種人文關懷一直都在,仍有教師在堅守著教育的本心。

當今社會對教師充滿了敵意和誤解,在有些家長眼裡教師的工作輕鬆工資高,所有的教師都補課,所有的老師都收紅包,班主任每次調位都收禮,老師每次找家長都是為了讓送禮。這種誤解不是空穴來風,確實存在一批這樣的老師,把學生當作了發財樹,但哪所學校裡也不缺令人敬佩的師者。

現實中想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真的不容易。

我自認為自己配得上教師這個稱謂。之前在鄉鎮學校上班時,班級裡三十多個學生,我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情況,他們的每個人興趣愛好。我總能用最合適的話題去切入他們的內心,鼓勵他們學習。他們是農村孩子,有些女孩很內向,有些男孩子因貧窮而自卑,我也能拿自己舉例子給他們帶來希望。班裡學生的成績差別很大,整體偏低,但因為學生少,全部都能坐在前四排,我們班的“好位”總是差生在坐,我上課時最關注的也是那十幾個學生。班裡有兩個男孩子體育特別好,每次體育比賽都能給班裡掙到名次,我也一直鼓勵他們堅持訓練,也許會是他倆成功的捷徑,很驚喜,最後他倆進了市體校。

近兩年我來到了縣裡最好的小學,學生人數居高不下,超過八十人。再去想了解每一個學生變得很困難,甚至想記住每個學生都是個挑戰。學生擠擠抗抗的坐在教室,連下課走動都變成了一種奢望,因為人多,空氣都不新鮮了。我還一直堅持的是照顧後進生,我是後進生的組長,他們的作業直接由我負責,數量上減少,字體上要求嚴格,每學年花三個月去幫他們養成好習慣,去掉壞毛病。班裡的中等生由優生管,成績巨大進步的也會邁入優生的行列。因材施教在教育上確實很重要。

我的經歷告訴我,教學想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生數量一定要少,三十人以內是最好的(歐洲很多國家班級人數只有二十人左右)。超過五十人對學生、對教學都是不利的!

你同意我的觀點嗎?你覺得班裡多少個學生最好?


鹿鳴老師S


我是教師,從教33年,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這是兩個最美好的教育願景,可惜在一線教學中很難實現。因為有教無類,是指對學生的選擇,現在不是私塾時代了,我們教師哪有資格選擇自己教什麼類型的孩子呢?學校把班都分好了,班主任抓鬮選班而已,學生家長想把孩子調到自己喜歡的老師班上都很難的呢!而因材施教,每個班學生人數都在50人以上,平時教學進度很趕,也很難做到因材施教這一條,我們老師也只能照顧大多數學生的層次與需求吧!孩子可能在私立學校進行小班授課情況會好一些吧!我們老師的情懷還是有,就是很難實施!


美洋洋英語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和方法,也是我國第一個提出“因材施教”的人。

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不分階級,只要想學習,交給孔子十天干肉就可以。因材施教更是明顯,孔子會根據和學生談話自己觀察學生,得知學生的性格,從而根據學生性格進行不同的教育。

至於現在的老師還有沒有這樣的做法我們可以做以下分析。

有教無類

這是必然的,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是因為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平民接受不到良好教育,甚至不能受教育。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孔子更是大辦私學,所以提出“有教無類”。

而在今天,我們本來就不再有貴族這樣的說法,“人人平等”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根本就不再存在這樣的說法。至於老師是不是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家長要信任老師,老師也是一片赤誠的對待每個學生,希望自己的學生越來越好。

因材施教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社會,因材施教確實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也稍有不同,孔子培養學生的目的是做官,而現在的教育,除了大學和專科要培養專業人才外,主要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在中小學時,老師尚不能斷定孩子適合做什麼,所以中小學的因材施教可能更多體現在教學方法上,用學生感興趣的事或者根據他的性格,講授知識點使其更容易接受。

其實因材施教也好,“以人為本”也好。老師每天面對那麼多的學生,是真正的從內心裡希望孩子好的。孩子每天在家和學校生活學習,家長和老師一起配合,一定可以給孩子一個有愛的環境和美好的未來!

為了孩子的未來,一起努力吧~


粉喵愛吃魚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是保 證和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我們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保持"沉默、親切的注視、適度的寬容、及時的表揚和 讚美"等人文關懷,體現現代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保證教學質量地不斷提高,培養學生的平等、獨立、自由、仁愛和創新精神.


哈爾濱數學教師宋鵬程


這是教師起碼的師德,也是為師的教育良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老師最大的幸福。每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老師應當用自己的師能師德對他們進行雕琢,順應每個學生的天性,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唯一”。

現實中,確實有一部分教師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歪曲了教育本質,讓教師這個職業蒙羞。所以,師德修為,永無止境。行為惡劣的老師,受到社會的指責,得到各種處理,對老師敲響了警鐘。

身為老師,每時每刻都應嚴格自律,為人師表,用大愛無私培育英才,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提升自已。



秋葉如詩


有教無類能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平等對待,學生也會因此尊重老師,並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學業。

因材施教的老師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從而挖掘他們的潛能,學生能從有效的方法中獲益並提高信心,自然會尊重自己的老師,並充滿感激。

有教無類:是一種態度,是老師選擇學生的態度。

因材施教:是一種方法,是老師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方法或方式讓學生更好的學到東西!


勝哥13828472394


學生成熟和成長,離不開老師的薰陶,我的老師都是不錯的老師,關心我讓我成長,給我助學金,這是省實驗中學 給我免學費,讓我越學心情越高,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師教育的結果。從小到大,都是在老師的教育下,一步步走上高峰 ,省實驗的老師教我識別好壞人,做革命的人,十中老師教我學英文,這一切讓我接受的是愛學和專研。所以師德很重要。


金秀雲


我認為還在,若從量上看可能不太多,但是未來品質時代一定會越來越多!我所在的大學越來越強調小班授課!我個人給學生授課的時候,尤其是講授管理哲學的時候,是要求選課人數單班不超過32人的,這樣可以記住同學的名字,瞭解其性格和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參考建議!效果還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