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5米挑高的空旷空间内,摆放着一组餐桌。

奢侈的空间利用、提前14天的预约、固定菜单、指定着装,

侧面的凸显着餐厅的消费水平,

通过对外的展示,使流量得以大量涌入,

好评、必去、超值,深刻地影响着握着手机的他,

此刻他下定决心,做好了下个月“吃土”的准备。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跟风

消费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有足够的资金去体验、尝试新奇、盛行的消费方式。

随着话题意见主导者的流量聚集,其推荐的店铺、物品,可以有效地对所属群体进行影响,使其更快的进行消费决策。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以上数据为某茶饮品牌,2012年度至2018年度的店铺扩张速度,“网红店”的标签背后,是飞跃式的扩张。

而飞跃式的扩张速度,则是意见主导者导向下的消费者自发式跟风消费,对网红店的“打卡”行为,并非全部都是理性的消费决策。

许多人即使在自身收入不足以支撑消费、即使是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排队情况下,仍然痴迷于“网红店打卡”的过程中。

同处“网红店打卡”行为之中,根据个人消费能力、初始消费欲望的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消费结论,而在这之中,可分为理性的消费与跟风形式的消费。


01 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指的是在自身的消费能力允许情况下,合理的分配自身资金,追求效应最大化原则进行合理的消费。

在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理性人假设”的概念,指的是从事经济过程中,追求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经济化效益的人群抽象。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参与市场经济的消费过程,合理的消费为追求效应最大化原则,指的是通过合理的搭配方式,找到让自己最感到满意的消费搭配。

“举例:在消费过程中,最优解是在可选择的商品序列中,选取最能满足自己实际功能的产品,比如在购买衣物时,将高档品牌排除在外。”

理性的消费有助于我们保持最佳的消费策略,遵从最大化效应原则,则免受消费主义的影响,使资产得以保留与增值。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02 跟风消费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保持理性的消费,许多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理念下,不自觉间对自身的消费意识进行了调整,进入了跟风消费的群体之中。

所谓的跟风消费,指的是与理性消费相反的行为,其消费本质不再是为了满足功能效应,而是追求心理促进。

其消费的原则,多是“炫耀、攀比、冲动、跟随”等多种心理因素促动,使其不顾自身实际消费能力,盲目地对消费进行跟风。

盲目的对消费跟风,促使“网红店”的爆火,许多人的消费目的,并不是去体验产品,而是通过消费形成自我满足。

而盲目消费跟风的后果,便是因超前、超额消费带来的资金危机,但即使是多次的“吃土”仍无法摆脱跟风消费的循环。

原因在于,即使我们努力的想要克制自身的消费欲望,但往往由于没有认识到真正影响我们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做了“无用功”。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与效用

无关

正如前文所说,盲目的跟风消费,并不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产品的效用需求,而是满足我们自身的心理需求。

从客观上来讲,对产品赋予心理需求,并不存在“过错”,当我们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追求“高品质”消费,以提升自我满足感,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过程,并不会受到谴责。

但在我们资金不够充裕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跟风消费,寄希望于外物,填补我们的自我满足,则属于一种负面的消费行为。

“举例:从餐饮角度来说,高档食材往往意味着过高的成本,但为了进行社交炫耀,许多人还是选择了购买。”

这种消费行为有多种影响因素,如消费主义、社会助长等大环境影响,也有源自于我们内心的主观影响。

而想要防止因盲目跟风消费,导致的自身利益受损,则需要认识到促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本质。


01 猎奇心理

“网红店打卡”实际上凸显出的是低复购的消费现实,所谓的低复购指的是我们忙于打卡新店,而很少去以往的店面进行二次消费。

这实际上体现出了盲目跟风消费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猎奇心理对我们的消费行为影响。

在受众心理之中,猎奇心理指的是我们希望通过实际体验、认知,去感受世界中新的事物、现象,也可以被称之为好奇心。

正如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书中表述的,好奇心最终可以强化我们个人与世界的联系,为我们提供趣味性、挑战性和兴奋感。

但好奇、猎奇心理并不都是正面、积极的,如果我们执着于趣味性、挑战性和兴奋感,而不去考虑实际的现实,那么猎奇心理则会对我们的人生起到负面作用。

“举例:去瑞士滑雪自然可以为我们提供趣味性、挑战性和兴奋感,但如果自身消费不足以支撑,则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其他环节。”

网红店打卡、跟风消费主义的低复购特性,除了所消费内容无法为我们带来实际效用外,还有与我们的猎奇心理过重有关。

当我们看到别人消费过程中表现出的满足感,我们的猎奇心理促使我们进行相同的消费,以获得共同的心理体验。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02 身份认同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阿兰·德波顿

实际上,猎奇心理带来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兴奋感满足,在盲目跟风消费的情境下,则是由身份认同触发的。

话题主导者的意见得以充分影响潜在消费群体,原因在于话题主导者的生活状态,是所属潜在群体所向往的。

身份认同指的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认知描述,在我们的内心中,不可避免的会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定义与期许。

而这种定义去期许,则需要通过一些外界评价、行为去进行强化与契合,从而使我们获得对自身价值、努力的肯定,满足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盲目跟风消费的背后,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消费行为,去契合对自身的身份认知与期许,从而满足自身对身份的认同。

“举例:话题主导者自身的生活层次,决定了他的消费标准,而对消费标准的模仿,背后是对我们自身身份的认同,这种跟风式消费实际上是在诉说:你看我也消费的起,所以我们处于同一生活层次。”

为了满足自我身份认同,去跟风式的模仿消费,显而易见是一种错误的消费观念,但促使我们抛弃理性消费观念的原因中,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促进因素。


03 社交货币

跟风消费往往伴随着,在多个社交渠道中打卡的行为,通过打卡来向自身所处的,社交圈子进行自我的展示。

通过打卡进行对外展示,实际上是为了收获赞美、倾慕,从而收获他人的目光,获得外界评价,以提升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经济学中,有一个社交货币的概念,指的是我们在网络中倾向于分享我们积极的一面,以获取对外的谈资与展示。

“举例:在社交环节中,对网红店的消费经历分享,可以侧面反映自己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理念。”

乔纳·伯杰在书中,将社交货币定义为,可以在社交活动中与他人分享的故事、事物、经验、知识,这些内容将体现出我们的自身价值,并成为塑造我们自身的特质。

那么,对于网红店打开,并分享至社交网络的行为,实际上是通过社交货币,来获取身份认同,以满足自身的猎奇心理。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摆脱

跟风消费

由盲目跟风消费导致的经济压力增长,使许多人习惯性的“吃土”,在这种不良的资产循环状态之下,为何许多人还是无法纠正自己的行为?

正如前文所说,盲目跟风消费的背后,是多种心理因素堆积导致的负面影响,那么想要纠正自己的盲目跟风行为,则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01 警惕信息流瀑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在巨量的信息冲击之下,很容易使我们产生决策崩溃,并且在巨量的信息中,充斥着虚假的信息。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提到了信息流瀑的概念,指的是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回音室效应”。

信息通过网络便捷的传播,虚假信息经由话题主导者的强化,随着认同其思想的人群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群体认知。

在群体认知的情况下,信息流量得以集中,最终形成瀑布般的强有力的信息流,从而延伸至对社会各群体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接收到信息流瀑的冲击,在冲击下,我们盲目的选择了店铺进行消费,即使那不是我们所喜欢的。

因此,在网络中我们需要弱化那些商品的点评、种草,而是实际的去考虑这件产品是否符合,效应最大化原则。

在市场消费中,我们需要做一名“理性人”。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02 警惕模仿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盲目跟风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社交货币所影响的身份认同,而对话题主导者的消费模仿,更是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满足。

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模仿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相似性,模仿是群体的一种生存方式。

在信息流瀑的影响下,我们很难在群体意见中保持自己思考的独立性,反而会随着群体的思想认知,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种通过模仿来获取群体认同与社交分类的行为,实际上并非一种理性、有效的行为方式,而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蒙蔽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随时保持警惕,明确自身的哪些决定是出自于自我,哪些决定是出自于对外界的模仿。

“举例:同事新买了高档口红,收获了一片赞美,在这时如果我们也出现强烈的购买欲,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口红的实际效用。”

很多时候,在不自觉间,我们喜欢的并不是物品的功能效用,而是其能带来的社交评价,但这些社交评价,可能并非出于真心。

而维持这种外界社交评价,需要的并不是物品的购买,而是自身的个人价值支撑。

因此,警惕信息流瀑带来的模仿行为,才是阻断盲目跟风消费的最佳方式。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跟风消费:信息流瀑影响下的猎奇心理与身份认同

跟风消费过后的“吃土”,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但常见并不代表着正确,

盲目跟风消费的背后,是短缺的资金,

难以应对的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