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0分鐘精準操作!武漢協和湘雅病房開展首例重症超聲引導下經皮氣管切開術

10分鐘精準操作!武漢協和湘雅病房開展首例重症超聲引導下經皮氣管切開術

湘雅醫務人員開展重症超聲引導下經皮氣管切開術

紅網時刻3月3日訊(通訊員 張磊 王潔)氣管環定位、退出經口氣管插管、手術刀劃開皮膚、穿刺並擴張氣管、迅速插管、連上呼吸機……這一系列精準操作,湘雅人僅用了10分鐘。3月2日,在重症超聲的精準引導下,武漢協和西院湘雅病房開展了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經皮氣管切開術。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張麗娜教授、副主任劉志勇副教授、彭小貝護士長的共同努力下,術中患者生命體徵和氧飽和度維持平穩。

61歲的陳先生(化名)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已經通過經口氣管插管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17天。由於患者的呼吸支持一直在用相對比較高的呼吸機參數,氣道管理難度很大,而且需要很深的鎮靜藥物來維持。

專家組反覆討論認為,氣管切開術勢在必行。既能讓患者的氣道得到更有效的管理,同時也可以減輕鎮靜深度,讓患者甦醒過來,減少鎮靜藥物對血流動力學的副作用,並有利於更好的醫患互動。

雖然氣管切開對於重症醫生來說並不複雜。但對新冠肺炎這種烈性呼吸道傳染病,氣管切開就像在病毒“風口”操作。退原先的經口氣管插管、穿刺到氣管內經擴張鉗擴開氣管、切開成功把呼吸機接到氣切導管的時候,都會有含有大量病毒的分泌物氣溶膠噴出,稍有不慎,對醫護人員都是致命威脅。但為了遏制患者病情惡化,作為共產黨員、作為重症醫生,他們毫不猶豫,衝了上去。

術前評估時,張麗娜和劉志勇發現,實際操作難度比想象中更大。由於患者肥胖頸部較短,頸部粗氣道短,氣管切開的位置很難用肉眼定位。張麗娜運用重症超聲進行了精準定位,找到了合適的氣管環,既避開了周圍血管,又方便手術操作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儘管彭小貝護士長他們給患者擺好體位,已經充分暴露術區,但留給手術操作的空間依然非常狹窄,更何況是在戴著三層手套、穿著防護服、戴著正壓頭罩的情況下操作。”劉志勇坦言,這是他工作以來遇到的第二例難度如此大的氣管切開。

氣管切開平時本應需要三個人協作完成,其中一人專門負責經口氣管插管的管理。但為了減少醫務人員的暴露風險,這個工作由劉志勇一併完成。

在進行第一個操作退管時,挑戰就來了。按以往工作經驗,可以把患者之前的經口氣管插管先退到距離門齒16-19釐米處。如果退多了,插管退出了氣管還可以重新插進來;如果退少了,導致後面的操作無法繼續,可以讓管理氣道的助手再退管。

然而,這次他們卻面臨著沒有退路的狀況。萬一退出了氣管,患者很可能會因為缺氧死亡,因為要重新插管對於他來說,幾乎是沒有機會;如果退少了,操作的過程中得停下來重新退管,他們將又一次暴露在氣溶膠的風險面前。

操作必須做到十分精準,因為他們只有一次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重症超聲的評估,劉志勇果斷決定退至18釐米。事實證明,這個險中求勝的決定非常正確,多退或少退一釐米都無法繼續。

完成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後,張麗娜和劉志勇按照術前制定的計劃一步一步實施。當進行到風險最大的那一步時,劉志勇副教授很冷靜地遵循腦海中浮現過若干次的畫面進行操作:右手拿擴張鉗把氣管切口擴開,幾乎同時,左手拿紗布立即講傷口壓迫覆蓋,減少氣溶膠的飛濺。

“如果說氣管插管是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風險最高的單人操作的話,那經皮氣管切開則是風險最大的團隊操作。看似在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很平常的一個小手術,可今天在協和西院的湘雅病房中著實讓我們捏了把汗。當我把氣切導管放進患者的氣管,接好呼吸機的時候,才發現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了!”劉志勇說。

按下呼吸機standby健,劉志勇已經很快置入了導管。恢復呼吸機的瞬間,他看到波形不對時,心率就逛飆上來了,回頭看看氧飽和度、生命體徵還好,才放下心來。但也正是因為熟練的操作技術和過硬的心理素質使得本次手術在短短的10分鐘內完成。

“再看一眼呼吸機,患者生命體徵保持穩定,我才第一次感受到出現的呼吸機波形如此那麼美好。願武漢的白夜早點結束,願璀璨的夜晚早日到來!”劉志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