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皚皚白雪,人跡難尋

在電影《冰河時代》裡,阿拉伯大陸板塊的突然移動,引發了強烈的大地震,同時帶來了海嘯。劇烈的大陸移動也導致天氣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尤其是夜幕降臨時溫度急劇下降,寒冷突然來襲,全球陷入一片恐慌與混亂之中。地球再次迎來一個新的冰河時代,獅身人面像、金字塔、撒哈拉沙漠都覆蓋在皚皚白雪之中。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電影《冰河時代》


那麼,問題來了 :

什麼是冰河時代?

冰河時代給人類帶來了什麼?

人類如何自救?

為什麼會出現人類大遷徙?

中華文明因何匯聚?

一、什麼是冰河時代


冰河時代又稱冰川時期,是指一個地質時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第四紀前是新近紀,它從約260萬年前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第四紀期間,生物界已進化到現代面貌。靈長目中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人類開始出現並繁衍,一直延續至今。

冰河時代,最顯著的特點是全球性大幅度氣溫變冷,形成了大面積的冰蓋和山嶽冰川。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高聳堅硬的冰川


大約距今兩三百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距今大約100萬年前,古人類發展到直立人階段,但地球進入冰川期,廣大地區被冰雪覆蓋,許多物種如劍齒象、巨貘等都消失了,有些物種如大熊貓、水杉等只在極少地區存活下來!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消失的物種:劍齒象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消失的物種:巨貘(mò)


二、人類瀕臨滅絕


從人類誕生起,發生過多次冰川期。冰川期,大部分物種會滅絕,人類雖然適應能力強,但是也會因為農作物和禽類等食物源的減少甚至滅絕而難以生存。

1、冰期的到來

人類出現以後,出現了一個冰期,延續時間特別久,覆蓋範圍特別廣。寒冷氣候帶向中低緯度地帶遷移,高緯度地區和山地廣泛發育冰蓋或冰川。

這一冰期大約始於距今200——300萬年前,結束於1——2萬年前。這一冰期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

這個時期的冰期,冰川規模非常大。在歐洲冰蓋南緣可以達到北緯50°附近;在北美冰蓋前緣延伸到北緯40°以南;南極洲的冰蓋也遠比現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區的山嶽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經向下延伸到較低的位置。

在最大的一次冰期中,全球大陸有32%的面積被冰川覆蓋,大量的冰停滯於大陸上,致使海面下降約130米。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人類進化


原始人類就是在這個冰期的氣候變化中,走過艱難險阻,發展成為現代人。

2、冰期對全球的顯著影響

(1)大面積冰蓋的存在改變了地表水體的分佈。如果現今地表冰體全部融化,則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80~90米,世界上眾多大城市和低地將被淹沒。

(2)冰期時的大冰蓋厚達數千米,使地殼的局部承受著巨大壓力而緩慢下降,有的被壓降100~200米,南極大陸的基底就被降於海平面以下。

(3)冰期改變了全球氣候帶的分佈,導致大量喜暖性動植物物種滅絕。

3、冰期對人類的摧殘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的冰期對人類的摧殘是巨大的,它導致古人類幾乎滅絕。

鵝毛般的大雪瀌(biāo)瀌(biāo)的下著,交織、纏繞成凌雜的油畫。古人在一間漏縫百出的茅草屋中哆哆嗦嗦,牙齒不住地打著寒顫,手也因寒冷而發抖。當然,大部分古人並沒有山洞、茅草屋用來居住,他們只能在寒風中、在雨雪裡瑟瑟發抖。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風捲殘雪夜歸人


由於天寒地凍,可以食用程度動植物也會變的稀少,可以想象,僥倖沒有被凍死的古人,也要面臨被餓死的威脅。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氣溫就呈現出明顯的冰期與間冰期交替的局面。在冰期,還冷對古人類進行“清場”,不能適應區域小環境的古人類被冰期清除而退出了人類的歷史。氣候回暖時,環境較為適宜,古人類繼續發展,古文化加速發展,有的呈現繁榮的態勢。當然,能夠渡過冰期考驗的古人類,會逐漸將古文化擴展到其他區域。

隨著時間的演進,這種局面被不斷的循環著。

三、人類如何自救


人類經過兩百多萬年的進化,適應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為了適應寒冷的天氣,古人類從生計方式,到棲居場所都做出一系列的變革。

我國北方地區的一部分棲居場所由露天轉向洞穴,環境的變化,植物數量和種類減少,草原環境形成,古人類的食物來源由植物性食物逐漸轉向獵食草原上的動物,反映在石器上,就是適應植物採集的大型工具逐漸減少,代之以更適合加工動物皮肉的小石器。隨著草原動物越來越少,古人類開始關注培育禾本科的植物,並開始馴養動物,以便得到穩定的食物來源。

1、馴化動植物以擴展食物來源

學術界將整個人類社會劃分為兩大時期:史前時期、歷史時期。

眾所周知,歷史時期是指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在我國,歷史時期是指公元前2070年啟建立夏朝至今的歷史時期。史前時期的最顯著特點是沒有文字記載,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是以打製石器為主的時代,人類的生計依賴於狩獵與採集,是一種攫取性經濟模式。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打製石器的猿人


新石器時代,是以磨製石器為主的時代,人類以生產性經濟為主。小麥、水稻、慄、塊莖植物等,相繼起源並發展起來,人類的生產方式、飲食結構得到徹底的變革。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營造房屋的古人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良渚文化出土的陶器


在我國,北方地區慄作農業、南方第七區稻作農業以及西北地區畜牧業,相繼起源並發展起來,原始手工業與家畜飼養業亦隨之興起,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階層日益分化,文明即將到來。

生計的變革,從根本上抵制了寒冷的冰期對人類的摧殘。

2、建造房屋以抗寒

舊石器時代,人類更傾向於選擇河畔湖濱等露天遺址作為居住地,以洞穴居址為主,如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山頂洞人的房屋:洞穴


新石器時代,居住遺址主要有三類:

(1)窯洞式建築

流行於北方黃土高原地區,如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的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2)地面建築

黃河流域經歷了地穴式建築→半地穴式建築→地面單間、地面雙間、甚至是地面連間式建築的發展歷程,如分佈於渭河流域、豫西和晉南地區的仰韶文化。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仰韶文化半坡遺址房屋復原圖


(3)幹欄式建築

在南方地區,受潮溼多雨的自然環境的影響,栽樁架板的幹欄式建築相當流行,如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河姆渡遺址幹欄式建築復原圖


整個新石器時代,聚落逐漸發展壯大,出現了“聚”、“邑”、“都”的三期社會組織,末期普遍出現城址,如良渚古城遺址,龍山文化城址。文明曙光照耀華夏大地。

四、冰期導演人類的遷徙與古文化的興亡


冰期的到來會引起氣候的比變化,氣候變化帶來了古人類的遷移運動。人類總是圍繞著適宜生活的溫度區進行遷移。

古人類和古人口隨著冰期的到來而進行分化組合、再分化再組合。

1、北京人的北上南下

北京人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製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製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鬥爭。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大約距今20萬年,北京人消失了,他們去了哪裡?

有人認為,北京人一部北遷了,一部南遷到滇黔高原上。在滇黔高原上的北京人形成了桐梓人(最早的尼安德特人),桐梓人又分化成了馬坎人、長陽人和丁村人等。桐梓人遷到歐洲等地,與已經到達歐洲等地的北京人一起,形成了西方歷史上的尼安德特人。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常作為人類進化史中間階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稱。因其化石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2萬年前開始,他們統治著整個歐洲、亞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兩萬四千年前,這些古人類卻消失了。

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發佈。研究結果發現,除非洲人之外的歐亞大陸現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貢獻。

所以,尼安德特人可能是歐洲人的原古祖先。

2017年,3月3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許昌人頭骨化石


2、中國古人類的南北分化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燧人氏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這是燧人氏在冰期內成功定居北方的基礎。

在寒冷的大地,只有燧人氏才能在冰川期定居北方而不至於被凍的瑟瑟發抖。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鑽木取火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北方有代表性的遺址,主要有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遺址、齊家文化遺址,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遺址、廟底溝文化遺址,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

南方地區的古文化也是連續發展的,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河姆渡文化、松澤文化、良渚文化。

各個地區的古文化遺址都是連續發展的,但各具特色。中國古人類出現了南北分化發展的格局。

3、約距今13000年到9000年——第一次自然災害頻發期

距今13000年前後,中國的氣溫回暖,進入溫暖期。在溫暖期,冰川迅速融化,會在短期產生大量的水。中國西部地區和一些有冰川的高山地區,首先受到突發山洪的影響,這個影響是災難性和毀滅性的。一些地區還會誘發地震,如青海喇家遺址,反映的就是史前時期的地震、洪水災害事件。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青海喇家遺址地震場景


由於氣溫升高帶來的洪水和地震及地震引發的河流改道,中國西部的古文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由於他們已經習慣了低溫生活,不適應高溫,所以劫後遺民們會向北遷移。

從距今13000年起,中國西部的原始居民就開始了北進的征程。一部分人向北到大漠草原,進入北亞,一部分人經中亞進入歐州,也有少量原始居民進入到中國西北的沙漠地帶或沙漠邊緣地帶。

在距今約11000年到9000年間,洪水開始影響中原。受洪水和高溫的影響,大量的原始居民逃離中原,中原人口空虛,古文明消失。

由於氣溫突然回暖,冰川迅速融化,雨水突然增多,導致大地受力變化,洪水氾濫期還夾雜著大地震、滑坡等災害。這個時期的洪水、地震和其他自然災害,是分區域爆發的。中國大地上的各處古文化都遭受到劇烈的打擊。

4、距今9000年到8000年:南方人口劇增

距今9000年到8000年,氣溫趨於穩定,古文化得到恢復發展。這個時期中國大地上的古文化開始復甦興旺起來。如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化、賈湖文化,長江流域的彭頭山文化。

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的自然條件尤為優越,人口急劇增長。

5、距今8000年到6000年:第二次自然災害頻發期

這一時期,海平面上升,洪水、地震和海浸頻繁發生,沿海地區的古文化面臨重大威脅,人口銳減。但內陸地區的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卻走向了興盛,人口大量增加。

6、距今6000年到5000年:古文化興衰更替

這一時期,古文化迅速發展,但也更替頻繁。

“紅山”意為“紅山的山峰,”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的紅山文化,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最旺盛的時代是距今5500年前。紅山文化族群是農業族群,氣溫下降對農業不利,所以紅山文化的主體時代是距今5500年前。以後溫度下降,紅山文化就進入了萎縮期。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紅山文化玉豬龍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紅山文化金字塔


紅山文化的源流,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文化的交流與人口的遷移,主要有以下5種說法:

(1)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2)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3)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4)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5)紅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轉折點。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一般認為仰韶文化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仰韶文化博物館


距今5000年前後,仰韶文化衰微了。繼之而起的是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一千多年的發展。主要分佈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涼州的谷水流域一帶。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馬家窯文化遺址


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

在距今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在豫西陝州興起。廟底溝類型影響非常大,不僅文化中心東擴,而且迅速地向四面八方發展。廟底溝文化類型以人口擴張為驅動力,大量向周邊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移民,使得西到甘青、東至海岱、東北到河套和遼寧、南到江漢的地域都被捲入考古學上的“廟底溝化”過程中,這與商代政治地理範圍有驚人的相似,在地理和文化上為夏商乃至秦漢以後的中國奠定了基礎。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廟底溝遺址公園


廟底溝彩陶的傳播,掀起了中國史前非常壯闊的一次藝術大潮。廟底溝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對文化差異明顯的南方兩湖地區影響也非常強烈。這種影響一直越過長江,最遠到達洞庭湖以南地區。彩陶的傳播,不僅只是一些紋飾題材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這些紋飾中的象徵意義的認同。由彩陶的傳播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趨同態勢,這種文化趨同是後來一統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礎。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廟底溝文化彩陶


距今6500年前後,大汶口文化興起。分佈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龍山文化的源頭。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大汶口文化遺蹟


大汶口文化大概延續了2000年,早期階段基本上只分布在山東和蘇北地區,其南界不過黃河,向北到達魯北地區,西界在運河兩側,東至黃海。中期階段的分佈範圍南、北兩界無大變化,但有跡象表明,當時可能已經開始了向西擴展的趨勢。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分佈範圍擴展到淮陽一帶。

距今6000年前後,大溪文化逐漸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屈家嶺文化。在屈家嶺文化時期,先民們已掌握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生產活動有水稻種植、家畜家禽養殖、製陶和手工紡織等。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


屈家嶺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農耕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

距今6300年前後,河姆渡文化消失了。良渚文化在寧紹平原誕生。長江下游及江浙文明統一於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因良渚遺址的發掘而得名,距今約5300——4300年,分佈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良渚文化遺址


良渚人擅長制玉,其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美,均達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紋飾主題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和信仰,並逐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還出現了不少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在形體上已接近商周時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

7、距今5000年4000年:文化的整合與繁榮

距今5000年——4000年的龍山時代,黃河流域的馬廠文化、齊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中原龍山文化諸類型、山東龍山文化,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寶墩文化、良渚文化中晚期等等,中華大地的多種文化交匯、融合,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考古研究的成果證明,龍山時代是中華文明的形成期。

從現有考古發掘資料看,龍山時代的社會分工和分化日趨激烈,原始氏族平等一致的原則遭到擯棄,社會成員分裂為貴族和平民,貴族中又分成地位高低不等的級別,少數貴族統治著占人口80%以上的平民,從而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多層社會結構。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階級金字塔


與之相應,在龍山時代,作為貴族等級制度觀念形態集中表現的禮制也已形成,併成為規範貴族行為、調整統治階級內部權力和財產分配與再分配的法則。這種禮制,在葬制方面反映最為典型。

龍山時代還具備了文明的又一要素:都市及大型聚落。在考古發掘中,有一個十分引人矚目的現象,那就是發現了多處龍山時代的城址。經過確認,至少有20多座,面積從1萬至100萬平方米不等,以數萬至數十萬平方米者居多。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良渚古城遺址


在龍山時代,我國已有銅製品和鑄造工藝,實際上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從此,中華文明以獨特的路徑開始了自己的發展歷程。

8、距今4000年以後:文明的匯聚

夏商周三代直至今天,氣候都沒有大的波動。

4000年前後,大禹治水成功,中原地區洪水消退,中國的古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原,夏文明走向強盛。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大禹治水


但是,同一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卻神秘的消失了,成為了中華歷史的“斷層”,只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

一個已經擁有高度文明的文化卻在輝煌了1300年後突然地消失了,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消失?

目前,考古界比較認同的說法是“海浸”。專家推測說,在距今4000年左右,天氣逐漸轉暖,海平面不斷上升,良渚人生活的區域開始淪為一片汪洋,這是造成良渚文化消失的主要原因。另有學者推測,當時一部分良渚人南下,融入了珠江流域的石峽文化中;一部分人北上,與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先民發生了戰爭,失敗後被融合;另有一部分人留在故鄉,數百年後與馬橋文化逐漸融合。還有一種說法是,良渚貴族過於奢靡,導致國家的非生產支出過於巨大,終致亡國。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高度繁榮的良渚文化


距今4000年前後,南方炎熱而潮溼,雨水頻繁,洪水頻發,不適宜於人類生存,沿長江一線,湖北的石家河文明、四川的三星堆文明、環太湖的良渚文明,都走向了衰落。

最近3000年裡,大致出現了四個相對寒冷期,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公元前400年,公元1200年,公元1700年,曾導致漢水結冰。這幾次低溫,都帶來了社會的大動盪。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建周滅商。

公元前40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繁榮的時期,“士”們從這個諸侯國到那個諸侯國,發表自己的看法、宣講自己的主張,古史稱為“百家爭鳴”。中國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管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孫子等人,留下不可多得的思想財富。


導致人類幾乎滅絕的冰河時代

百家爭鳴


公元1200年,正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時期,少數民族興起、南下,宋金、宋遼對峙,宋與西夏矛盾不斷的同時,蒙古興起。

公元1700年,康熙年間,三藩之亂,俄羅斯騷擾邊境等等,也是一個動亂的年代。

中華文明在統一與分裂、興盛與衰落中交替演進,但以統一和興盛為常態,以分裂和衰落為變態。

可以說,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著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