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能理解为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

野夫修禅


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突厥,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后来者也没有从先行者那里继承到任何科技和文明。当然,不能排除后来者中有先行者的基因和血脉,但只要没有文化上的认同,就不是先行者的继承人。

如果将这些游牧民族看作同一群人的不同朝代,那么与早些年土耳其、中亚流行的泛突厥主义有什么区别?下图是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非常搞笑的一个场面,他身后站着十来个仪仗队员,cosplay成不同时期的世界各地的游牧民族武士,泛突厥主义者将其一概视为土耳其人的祖先,贻笑大方,滑天下之大稽。如果将匈奴到蒙古的各游牧民族视同一个群体的不同朝代,其视觉效果,就像埃尔多安背后那群cosplay的小丑一样。

在蒙古高原的历史上,中部鲜卑取代匈奴,突厥语民族取代鲜卑,室韦-鞑靼-蒙古取代突厥语民族,基本都是人类品种的更换,而不是同一民族内部的王朝更迭。

匈奴人,是胡人,是黄白混血种人。在汉晋时代,不是北方所有少数民族都叫胡人,能叫做胡人的,除了中亚、新疆的西域白种人之外,只有匈奴、月氏、乌孙等少数几个。匈奴、月氏和乌孙生活习惯基本相同,政权组织方式也非常类似,他们是同一个品种的。早在汉代时期,胡人的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羌族、鲜卑、丁零等民族,匈奴也好,乌孙也好,月氏也好,他们都有比较进步的科技水平,政权组织方式也很进步,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作为全民族的共同领导,各个部落围绕在民族领袖周围,遵守领袖的号令,一般情况下很难被切割粉碎。这三大胡人集团,都有长途跋涉、远程迁徙的经历,他们的主体都没有失散。但当时的羌族、鲜卑、乌桓、丁零都没有这样的能力,他们都是部落林立,互为仇雠,民族远远没有统一,很容易被人分而治之。

从公元前128年开始,匈奴与汉朝之间持续爆发战争。汉武帝用了十年,将匈奴逐出漠南,匈奴远遁漠北;从前99年开始,汉武帝又用了十年,对漠北匈奴深入穷追,穷追猛打,虽然这一阶段汉朝损失很大,但匈奴损失更大,匈奴被打的人口锐减,内乱频仍,朝不保夕,危在旦夕。而且匈奴丧失了蒙古高原的宗主权,在汉昭帝时代,东部的乌桓把匈奴单于的祖坟都给刨了,壶衍鞮单于很愤怒,但汉朝出兵干涉,匈奴最终也没敢报仇。在汉宣帝时代,匈奴在西域也彻底失败了,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断匈奴右臂。于是,在握衍朐鞮单于时代,匈奴终于分裂了,呼韩邪单于干掉了握衍朐鞮单于,然后又冒出五个单于争雄,最后是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兄弟争国。两个单于都像汉宣帝示好,但东部的呼韩邪单于尺度更大,他竟然亲自跑到长安,向汉宣帝称臣,时为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于是,汉朝支持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战败逃往西方,和西方的乌孙、丁零、坚昆几度交手,最终跑到了哈萨克的康居。西域都护甘延寿、陈汤追到康居,攻破康居,杀死郅支单于,留下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此,呼韩邪单于在汉朝扶持下统一了匈奴,并臣服于汉朝。此后,呼韩邪单于又两次来到长安面圣,分别拜见汉宣帝和汉元帝,在公元前33年那一次还得到了王昭君。此后,一直到王莽篡汉,匈奴一直臣服于中原,呼韩邪单于如此,他的六个儿子先后担任单于,也是如此,直至最后王莽欺人太甚而且中原大乱,匈奴短期内恢复独立,但不久就因为内部争权夺利而永久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时值东汉初期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之际,匈奴内乱频仍,连年蝗旱,赤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南匈奴投奔东汉,最终成为东汉得附庸。随后,在接下来半个世纪中,东汉、南匈奴共同对垒北匈奴,北匈奴越打越弱,南匈奴则越打越强,从三万人发展到了三十万人。最终,在公元89年,汉和帝时代,大将军窦宪北伐,勒石燕然,北匈奴大败,开始向西迁徙。此后数年,东汉政府对北匈奴连续追杀,迫使北匈奴余孽主力于公元91年四散奔逃。有的逃到了辽河流域,融入了东部鲜卑之中,是为后来的宇文部;北单于本部向西逃亡,一直逃到了哈萨克丘陵,最终取代了康居,是为悦般,但到了5世纪初已经突厥化或者铁勒化了,不再是匈奴人;还有一部分留在草原上,但是中部鲜卑人进入了草原,这些匈奴余孽被鲜卑化,从此都是鲜卑人了。而陕北、山西的南匈奴,则在汉朝的全面控制之下,日趋汉化。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南匈奴又一次兴风作浪,建立了汉-前赵政权,先后攻克洛阳和长安,灭亡了西晋,给中原汉族带来巨大灾难,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帷幕。但这些南匈奴基本都已汉化很久了,首领刘渊、刘聪、刘曜等人都有极其出色的儒学和文化修养,说话做事引经据典掉书袋,十分“酸腐”,南匈奴权贵大抵如此,而平民是种地的,不是放羊的,种地的匈奴人还能算是匈奴人吗?前赵被消灭后,南匈奴余孽大部分都被屠杀了,余部在山西吕梁山区还有,号称离石胡,对北方各国时叛时降,直至唐朝初年被李世民荡平。

在东汉时期,1世纪末2世纪初,北匈奴被东汉政府灭亡,匈奴余孽主体都从蒙古高原上逃走了,补充进来的是东方大兴安岭森林中的鲜卑人。进入漠北的是中部鲜卑,他们非常原始和落后,发展程度完全比不上匈奴人。但进入漠北后,他们迅速进化,很快就对汉朝形成巨大威胁。但是,鲜卑与匈奴不同,他们始终未能统一,各部落各行其是,没有一个领袖群伦的类似于匈奴单于、突厥可汗的人物,所以他们对汉朝的威胁主要是骚扰缘边地区。但到了2世纪五六十年代,汉桓帝和汉灵帝之间,鲜卑突然出了一条好汉,叫做檀石槐,竟然奇迹般的再度统一了漠北高原,尽据匈奴故地,各鲜卑部落都听其号令,对汉朝的威胁陡增。汉灵帝曾派护乌桓校尉夏育、护羌校尉田晏、护匈奴中郎将臧旻各带一万人出塞讨伐檀石槐,结果战败,损失惨重,这是两汉时代对漠北游牧民族最大的一场败仗,亘古未有。檀石槐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子没出息没本事,他们家的政权很快就拉倒了,鲜卑又恢复到部落林立的年代了。汉末三国时期,中部鲜卑又出了一条好汉,叫轲比能,他在大量汉人和护乌桓校尉阎柔的支持下,迅速崛起,击败了檀石槐的后人步度根、泄归泥等,再次称雄鲜卑诸部,但影响力还是不如檀石槐。轲比能与曹魏政权乌桓校尉田豫、牵招等几次交手,各有胜负,曹魏为之头疼。最终,幽州刺史王雄想了一招,他派了个刺客去把轲比能干掉了,然后中部鲜卑又土崩瓦解了。从汉末以来,由于中原战乱,中部鲜卑开始大规模向南迁徙,他们的主流都到了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在五胡乱华时期,在逃到北方的山西汉人的支持下,中部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最终在4世纪末河套平原上建立可北魏政权,在5世纪初成功入主中原,统一了北方。

这是中部鲜卑的情况,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两股鲜卑人,人数众多,但那时没有进入漠北。其一是最发达的鲜卑部落,东部鲜卑,他们成群结队的生活在辽河流域的草原上,或者放羊,或者种地,分为众多部落。他们在汉魏时期是边患,但到了西晋时期,已经臣服于中原。西晋时期,东部鲜卑主要分为三个部落,分别是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其中宇文部是由东迁的匈奴和本地鲜卑融合发展而来的。东部鲜卑靠近河北与辽东,当地文化发达,汉人众多,所以东部鲜卑汉化严重,特别是段部和慕容部,汉化程度非常高。在永嘉之乱的时候,大量北方汉人向东北逃窜,就来到了慕容部,更是加速了慕容部的汉化。东部鲜卑几经洗牌,互相仇杀,最终,段部被慕容部和羯族后赵联合歼灭了,余部逃到山东,最终被前燕屠灭,宇文部则与慕容部屡战屡败,最终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而4世纪50年代,后赵灭亡,北方大乱,慕容部趁机南下中原,建立了前燕政权,慕容部的南下,与南匈奴和羯族对中原的破坏完全不同,他们是汉化的文明民族,同时一起跟着回来的是大量北迁的北方汉人士族,他们给久经战乱的北方带来了一股清风正气。在十六国时代,在连绵不绝的战乱中,慕容部鲜卑人最终基本死绝了,主要杀他们的是氐族、汉族,以及慕容部亲手扶植的中部鲜卑拓跋部。除了东部鲜卑之外,还有一股鲜卑人,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如果说辽河流域的东部鲜卑文化最先进,那么黑龙江流域的鲜卑发展最落后,他们是室韦人,也是部落林立,渔猎为生,他们一直到9世纪唐朝末年才进化成型,虽然落后,但他们厚积薄发,其后代将在13世纪撼动地球。

鲜卑人进入漠北的同时,突厥语民族也开始进入漠北,汉朝时他们被叫做丁零人,生活在匈奴的西北,从阿尔泰山到贝加尔湖一带,他们比鲜卑人还要落后的多。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些丁零人逐渐被叫做敕勒人、高车人,最后定为铁勒人。到了4世纪末,铁勒人等突厥语民族已经成了蒙古高原的主体,鲜卑人已经走光了,铁勒人部落林立,发展极其落后,除了放羊什么也不会。所以,虽然突厥语民族遍布草原各地,但他们的时代还要再等一等。

4世纪,一股从拓跋部逃出来的鲜卑奴隶在首领木骨闾的率领下,从漠南来到漠北,逐渐发家致富,其子孙后代统治了漠北的突厥语民族,号称柔然,也被翻译做蠕蠕。蠕蠕到了木骨闾六世孙社仑的时代,也就是4世纪末,开始强大起来,柔然兼并了各个突厥语部落,打败了匈奴余孽,占据了整个草原,东至朝鲜,西至焉耆,尽有匈奴故地,柔然首领自称可汗,这是可汗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同时,拓跋部的北魏政权也开始崛起,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日益增多。到了5世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之初,决定彻底解决柔然问题,于是几次兴师北伐,大破柔然,大檀可汗积郁成疾而死,从此柔然由盛转衰。此后,北魏日益强大,柔然日益衰弱,柔然的威胁逐渐减少。同时,柔然也逐渐丧失了对突厥语民族的优势。比如,5世纪末,铁勒副伏罗部就成功摆脱柔然统治,逃到天山北麓草原上独立建国,即高车国,与柔然抗衡,甚至在战场上杀了柔然可汗伏图。但高车国不重要,重要的是阿尔泰山北麓的一支强大的突厥语部落。

这个部落,就是突厥,真正的突厥人。历史上,突厥长期受制于柔然,为柔然打铁制造兵器。在6世纪中叶,突厥逐渐崛起,并将高车国的余部收降,在西魏的支持下,开始反击柔然。很快,突厥就把柔然灭了,柔然人四散奔逃,其主要权贵分别被北周和北齐捕杀。甚至于7世纪出现在东罗马帝国的阿瓦尔人,据说也是远遁的柔然余孽,他们将马镫传到了西方,但这支阿瓦尔人不太可能是柔然人,所以通常叫他们伪阿瓦尔人。突厥实力非常强大,估计是崛起速度最快的游牧民族,短短几年就尽有匈奴故地,征服了全部的铁勒部落,而且趁着中原的分裂,一度对北周和北齐确立了相对优势,同时,木杆可汗时期,突厥征服了西域,灭掉了称雄中亚的嚈哒,击败了波斯帝国,向西与东罗马帝国也有纠纷。而且,突厥非常顽强,不同于包括匈奴在内的其他游牧民族,突厥在历史上三起三落,统治草原和西域达二百年之久。第一起,就是从突厥开国可汗伊利可汗开始,经过乙息记可汗、木杆可汗、他钵可汗兄弟三人,到沙钵略可汗,约三四十年之久,除了北齐文宣帝高洋能镇住突厥外,突厥谁都不怕。第一落,就是581年隋朝开国,隋文帝对突厥大加离间,制造内乱,同时出动大军打击突厥,突厥大败,沙钵略可汗被迫投降隋朝,经过莫何可汗、都蓝可汗、启民可汗,一直到始毕可汗为止。在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隋朝更是直接干预突厥内政,专一扶植亲汉但实力弱小的染干,每当染干战败的时候,隋朝的兵马钱粮接着就到了,杨素统帅大军,哪个突厥人不服就削哪个,都蓝可汗和西突厥达头可汗先后被隋朝搞掉,染干稳坐可汗宝座,被隋朝册封为启民可汗,并将义成公主下价给启民。这期间,突厥不是没有想过要崛起,比如沙钵略可汗临死的时候,放弃了儿子,而是让自己最讨厌的弟弟继承汗位,是为莫何可汗,因为只有莫何可汗有能力复兴突厥,不过莫何可汗命不好,在消灭堂兄弟阿波可汗的时候中箭战死了。突厥的第二起,就是隋末唐初的天下大乱,主要是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他们兄弟三个,他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但这个时候突厥已经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抓住中原大乱,坐镇北方,力压群雄,对中国造成巨大的危害。不过他们遇到的对手是唐朝,所以突厥很快就有了第二落,在度过最初的艰难之后,贞观三年,唐太宗命李靖北伐,次年一举灭掉东突厥,将突厥人整体迁徙到漠南管理。突厥的第三起是在半个世纪以后,682年,突厥遗民阿史那骨咄禄兄弟率众反叛,逃回漠北,重建了突厥汗国,是为后突厥。后突厥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骨咄禄可汗、默啜可汗兄弟时期与唐朝的全面对抗,时值武周至唐玄宗初年,毗伽可汗时期的和平阶段,突厥父事唐朝,时值唐玄宗开元中期,毗伽可汗之后的突厥衰落直至最终灭亡,包括伊然可汗、登利可汗、阿史那骨咄叶护、乌苏米施可汗和白眉可汗时期,时值唐玄宗开元末期、天宝初期,这也是突厥的第三落。在唐朝和回鹘、东部葛逻禄的打击下,东突厥彻底灭亡,余孽大部分南下融入唐朝,少部分被回纥收编。这是东突厥。

另外,还有西突厥,由突厥经略西域的偏师发展而来,主要由少量突厥人、异姓突厥(大概是乌孙后人)、葛逻禄、处月等突厥语民族组成。西突厥可汗是突厥开国的伊利可汗的弟弟室点密可汗的后人,室点密的儿子达头可汗在隋朝时期曾参与突厥内乱,最终被隋朝击败,达头可汗的孙子射匮可汗在隋末唐初之际建立了强大的西突厥汗国,历经统叶护可汗、肆叶护可汗、咄陆可汗等几代人,在咄陆可汗死后陷入内乱,而唐太宗趁机经略西域,插手西突厥内乱,连削带打,致使西突厥陷入近三十年的内乱。最终,在唐高宗时期,657年,苏定方灭掉西突厥。此后,西突厥沦为唐朝附庸,阿史那突厥人几经反复,最终失去了在西域突厥语民族中的地位,数万突厥人内迁进入唐朝,异姓突厥(主要是突骑施)和葛逻禄等成为西域主体游牧民族。

东突厥灭亡后,占据漠北蒙古高原的是铁勒人。铁勒人已经来到蒙古高原几百年了,但由于太过落后,一直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地位,但在唐朝征服突厥的过程中,铁勒诸部得到了唐朝的大力扶植。在东突厥于630年第一次灭亡以后,铁勒中的薛延陀部首领夷男就被唐朝册封为新的珍珠毗伽可汗,但没过多久,薛延陀与唐朝关系恶化,被李勣、执失思力攻击,又被铁勒其他部落背叛,最终在贞观末年消亡。后突厥的灭亡,也离不开唐朝对铁勒诸部的扶持,最终取代后突厥的,是铁勒中的回纥部。在天宝初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此后一百年,漠北是回纥等铁勒人的天下,大部分铁勒部落融合成了统一的回纥族,后改名回鹘。回鹘,可能是有史以来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小的游牧民族政权了,因为它的成长和发展完全离不开唐朝的支持。在安史之乱时,回纥两度派军协助唐朝平叛。在唐代宗和唐德宗初期,因为唐朝战后国力尚未恢复,回纥英义可汗妄图欺压唐朝,双方关系一度紧张。在英义可汗死后,双方关系基本恢复正常。840年,回鹘内乱,黠戛斯趁乱入侵,回鹘灭亡。主要余部南下投奔唐朝,因为不老实而被唐朝消灭,活下来的主要融入了汉族和契丹人之中,还有一部分选择西迁,有的到了河西走廊,发展为甘州回鹘,最后被西夏灭亡,有的到了吐鲁番,发展为高昌回鹘,最终被蒙古征服,有的到了七河流域,发展为葱岭西回鹘,与葛逻禄等其他突厥语民族融合。

回鹘灭亡后,漠北草原暂时沉寂下来,新崛起的游牧民族不在蒙古高原核心位置,而是在东南一隅的辽河上游,这就是契丹人。早在4世纪,鲜卑和匈奴融合而成的宇文部,被慕容部打的灰飞烟灭,四分五裂,但宇文部的后人始终在辽河上游放羊,也就是内蒙古东南部,其中一股,在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契丹人。契丹由八个部落组成,原始而落后,几百年间没什么大作为,偶尔向中原朝贡或者制造小规模边患。契丹闹的最大的事就是696年武则天时期的一次造反,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极大的冲击了东北地区的秩序。此后,契丹基本生活在唐朝幽州节度使和漠北的后突厥与铁勒的阴影之下,直至唐朝末年,在韩延徽、韩知古、卢文进等汉人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逐渐掌握了权力,带领契丹人步入封建社会,逐渐建立起强大的汗国。在与五代、渤海国等政权的反复厮杀中,契丹最终做大做强,吞并了库莫奚、霫等周边类似民族,在草原上建立起强大的辽帝国,开创游牧民族之先河。契丹曾经被后唐暴打了三次,但后唐、后晋的灭亡都是契丹造成的,而且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后,其国运更是气势如虹。北宋建立后,双方几度交手,各有胜败,最终达成《澶渊之盟》,双方握手言和,直至12世纪初,辽被东北崛起的女真人所灭亡。

在辽国雄起的同时,另一股鲜卑后裔进入了漠北高原上,他们就是室韦人的后代。在回鹘走后,草原为之一空,黑龙江中游、小兴安岭一带的室韦诸部溯江而上,来到了蒙古高原东部。由于其中的鞑靼部过于强大,这群人被统称为鞑靼人。另外,在高原西部,还有一群突厥语民族的遗民,逐渐与鞑靼交融在一起,由于突厥语民族发达且人口多,被称为白鞑靼或者熟鞑靼,室韦诸部落后且人口少,油污不堪,被叫做生鞑靼或者黑鞑靼。鞑靼人在唐末就一直在蒙古高原上,与李克用集团关系密切,辽国、金国、西夏时期他们时叛时降。鞑靼诸部互相仇杀,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落是蒙兀室韦的后人,蒙古部,他们开始很小,但越来越兴旺。到了13世纪初,在金国的扶持下,蒙古乞颜部的一条好汉铁木真逐渐成材,做大做强,统一了草原诸部,建立起大蒙古国。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蒙古铁骑横扫半个地球,建立起强大无比的蒙古帝国。不过到了14世纪中后期,蒙古人在世界各地的统治基本都被推翻了。在中国的蒙古人被逐回草原,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最终成长为现代蒙古族。

以上,就是蒙古高原历代各个游牧民族的概况。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虽然彼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实际上是互不相同的品种。每一个游牧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语言和独有的生活方式,早期干净清洁的匈奴人与晚期浑身油污的蒙古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很大。每一个后来的游牧民族,基本没有从上一个离去的游牧民族那里继承到什么东西,后来者一切都要从头进化。也就是说,上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崩溃消亡之后,后一个游牧民族还要一步不差的完整走一遍游牧政权的发展流程,从林立的部落开始,到部落联盟,再到汗国,有本事的再发展到帝国。也就是说,上一个游牧民族盛极而衰至于消亡之后,取而代之的下一个游牧民族并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强大汗国,而是一群零散落后原始的小部落,还要一步步重复前人的努力,最终才能再发展为新的汗国。宋朝的汉族,其文明是远远高于汉朝时期的汉族的,因为这是同一个民族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而宋朝时期的蒙古人,其文明程度远远比不上汉朝时期的匈奴人,因为蒙古人与匈奴人无关,在匈奴已经消亡千年的时候,蒙古人的先民还处于蒙昧时代。这样的发展规律说明,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是各不相关的不同品种,而不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朝代。

之所以会产生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是否是不同朝代的严重错觉,可能还是无法跳出汉民族的发展规律,不自觉的拿汉族的独有规律套用在其他民族身上。从古至今,文明不曾断绝的只有汉族,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在考古时,挖出一个几千年的古墓,里面躺着的人和将其挖出来的人属于同一个品种,这是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在汉族中才存在的独特现象。包括游牧民族在内,他们的历史都不是连续的,朝代这样的概念,不适用于游牧民族,也不适用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



龙豹鸡


不能。

因为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并非同一群人,他们之间有的并没有血统上的传承关系,在语言、风俗上很多也不一致。

首先,蒙古、契丹、鲜卑是“近亲”。

蒙古、契丹、鲜卑的祖先都是东胡。

东胡是指活动于内蒙古东部从昭乌达松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部族,其后裔包括鲜卑、契丹和室韦-达怛人。

其中,室韦-达怛人就是蒙古的前身。例如,《隋书》有云,“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号室韦”。

成吉思汗的祖先孛儿帖·赤那正是率领着蒙兀室韦部,离开额尔古纳河流域后,方才迁徙至不儿罕山。

既然蒙古等族都是东胡之后,就不可能是匈奴的后裔了。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匈奴在古代史籍中被称作是“胡”,因此——“东胡”与“胡”显然不可等同,前者指的是位于“胡”东边的部族。

最后再说说突厥的事。

突厥,包括阿史那氏的蓝突厥(Göktürk)与非阿史那氏的黑民(Kara budun),他们的前身都是铁勒(敕勒、高车)。

铁勒也就是突厥史料中的乌古斯人。正如《阙特勤碑》所言:

Toquz oɣüz bodun käntü bodunum ärti(九姓乌古斯为吾之人民也)。

据说,铁勒人的祖先是匈奴单于的女儿与天狼交配所生,或许与匈奴有联系。

但是,《阙特勤碑》还明确指出:室韦-达怛和契丹与突厥为敌。可见他们与突厥不是一回事。

总而言之,这些民族史的问题不可凭想象定论。


HuiNanHistory


匈奴黄金家族与夏朝同源,是末代夏后履葵的儿子淳维的后羿,所以匈奴黄金家族与汉族同源!突厥是柔然人的锻奴,与匈奴鲜卑没有直接关系!不过确实中国北部第一个拥有文字的游牧民族!鲜卑契丹蒙古是同源,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东胡人的演变的结果,但鲜卑和契丹脱离东胡较早,都在中国北方建立过民族政权,也都承认自己是中国!蒙古脱胎于唐朝的蒙兀室韦,历经唐辽金,直到成吉思汗时才被统一成为一个民族,不过蒙古发展崛起都是在中国管辖范围内,当然也就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女真与满洲虽有联系但毕竟还不是一个民族,宋朝的女真是唐朝靺鞨的后裔,但明朝的女真却不是宋时女真的直接后裔,而是周边部族转化而来,所以皇太极改名满洲也就是承认了建州女真不是承袭自宋时的女真!女真-发源于大兴安岭以东,鲜卑蒙古发源于大兴安岭以西,契丹是鲜卑南迁后的变异,匈奴是华夏迁入漠北长期融合的结果,突厥是北方各族杂和的结果,他们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但都与汉族有关,汉族的族源就有他们每个民族,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也不是完全脱离于中国历史的,早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金微大都护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能理解为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当然是不能的,因为他们的定义并不符合同一民族的定义,至于为何不符合,就看下文详解吧。


草原古族的兴衰

既然要说这几个族群的关系,那很自然就得简单说一说他们的兴衰历史。首先鲜卑和匈奴可以说在同一时代存在过,但当时就被当作不同的部族对待,彼此还发生过战争。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曾经有过相互臣服,后来匈奴在汉朝和其它草原部族的打击下一部西迁,可能到了欧洲。没有西迁匈奴人的则融入汉族和其它草原部族之中。而鲜卑后来入主中原,大量汉化。一些没有汉化的鲜卑部族则演化成了其它民族。在鲜卑之后崛起的柔然也曾和鲜卑长期并存,柔然传说说柔然始祖木骨闾是鲜卑奴隶。但柔然和鲜卑人建立的北朝多次发生战争。后来突厥崛起之后,柔然汗国灭亡,其部众一部西迁,可能到了欧洲,另一部融入其它游牧民族。

匈奴和鲜卑曾同时存在,当时就有区别

而突厥又是起源于柔然治下的阿史那部,但史书上也记载阿史那部本来不属于柔然,而是在公元6世纪归附了柔然,他们崛起之后又灭亡了柔然。后来中亚成了突厥的主要聚居地,之后部分突厥人进一步西行。后来崛起的契丹和突厥关系似乎比较远,但有人认为他们起源于柔然或者鲜卑。后来辽朝灭亡之后,契丹人一部西迁中亚,最远曾到过伊朗地区。另一部则在元朝先后融入汉族和蒙古族之中。蒙古的族源则最早可以追溯到东胡,之后和乌桓及鲜卑可能也有些关系,但真正成型则是在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之后。而在蒙古征服时期,还曾有大量其它民族融入蒙古族之中,真正的蒙古族可以说到蒙古征服时代后期才基本定型。

民族的定义

如果看这个过程,似乎这些草原民族之间是有很多联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他们历史上是同一个民族,只是名称不一样呢?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是牵涉到了民族的定义,就是什么样的族群才能算是同一个民族。应该说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定义,不是说有共同的祖先就一定是一个民族,也不是说有共同的语言就一定是同一个民族,同样即使是文化类似,也未必是同一个民族。真正一个民族,应该是在语言、文化、历史认同以及历史传承方面符合很多标准才成立的。

比如现代欧洲的斯拉夫民族,可以说确定是有共同祖先。但在历史上,因为不同的历史遭遇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地域,而不同地域又使其受到了不同的历史影响,最终形成了现在东西南三大斯拉夫族群,其中包含10多个民族。而现在的斯拉夫人尽管仍然还说同一个语族的语言,血统上也还有相近的地方,但最多也只能说是一个民族集团,而无法被说成是单一民族了。而且这些民族之间很多时候还相互敌视,互相之间的矛盾比和其它民族还大,比如同属东斯拉夫族群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同属南斯拉夫族群的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

东西南三个斯拉夫族群,其中又可以细分成至少十几个民族

同样,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且经过了巨大变化的族群,其实也是很难被归入同一民族的。比如今天的意大利人和古罗马人就是这种情况。今天的意大利人虽然和古罗马人完全生活在同一个地域,而且在语言方面也有传承。现代意大利语就是古罗马官方语言拉丁语在意大利地区的通俗方言演化而来的,相当于意大利语的文言文。但从古罗马灭亡到意大利民族诞生,之间经历过无数变化,当地的拉丁人也和日耳曼、阿拉伯等不同民族有过不同程度的混血,而周边其它一些民族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古罗马人的部分血统与文化。所以虽然意大利和古罗马的关联谁都不会否认,但说现代意大利人和古罗马人是同一个民族却不会得到多少人的认同。

有联系,但非同族

而另外一个角度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参考。比如现代的中国其实是有一些民族和几个古代游牧民族有着密切联系的。而通过对这些民族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些线索,帮助大家判断这些古民族是否是同一民族。

比如通过一些史料记载和现代基因等学科的研究,现代可以确定锡伯族和土族与古鲜卑人都有一定传承关系,而达斡尔族和契丹人有一定传承关系。我国新疆、中亚和西亚的一些民族和突厥人在语言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而蒙古族从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之后就一直传承至今。

清朝时的锡伯人

首先说鲜卑人两个可能的后裔民族锡伯族和土族。土族和慕容鲜卑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吐谷浑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语言属于蒙古语族东蒙古语支,这样看似乎可以说鲜卑人和蒙古人好像确实很接近。但别忘了在现代被认为和鲜卑人有一定传承关系的还有锡伯族。而如果把锡伯族再考虑进来,这个问题就又成糊涂账了。因为锡伯族的语言是属于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而且锡伯族的祖居地距离鲜卑人的发源地更近,被认为是没有随后来鲜卑人主体进入中原汉化的早期鲜卑族群的一支。所以如果以锡伯族为坐标去分析,那么鲜卑人似乎又跟满族有关系,跟蒙古族关系不大了。但很明显青海的土族又跟满族很难扯上关系。

这种情况看似奇怪,但在游牧民族里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所谓“游牧民族”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多数游牧民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因为其生活方式,一方面居无定所,另一方面其人口构成也经常发生变化。所以在古代很多时候,在汉文史籍里名称一样的游牧民族,其实并不是在血缘和语言上都一样的民族,而很有可能是语言和种族都不太一样的不同部落,因为一些特定的现实原因而结成的一个部落联盟。所以即使在当时,名义上同属一个民族的不同部落,其实是有可能彼此之间语言根本不是一个体系的。

蒙古族形成前夜的形势,当时的克烈部和塔塔儿部其实都说突厥语族语言

而这一点在蒙古族刚刚诞生时其实也有体现,因为在蒙古族刚刚诞生时,被铁木真的乞颜部先后吞并,最后和乞颜部一同成为蒙古族克烈部和塔塔儿部其实都是说突厥语族语言的部族,而乞颜部则说的是蒙古语族的语言。所以其实他们和乞颜部在之前其实不能说是一个民族,而是在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之后被乞颜部所同化了,成为了蒙古族的一部分。

同样,一些和突厥有渊源的现代民族,所说的语言和蒙古语也是两个语族,而这种差别即使是在蒙古族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及其后代的语言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所以可以算一个大民族。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且不说像匈奴的语言现代根本没有定论,就算这些民族确实是一个语系,也和一个民族的概念相去甚远。因为总不可能因为印度的印地语和瑞典语都同属印欧语系的,就说印度人和瑞典人也是一个民族吧?

印欧语系的大致分布

而契丹人的后裔在元朝基本消失,他们消失的方式则是元朝官方对他们的认定方式,即:

女直、契丹生西北,不能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契丹生长汉地,同汉人。

这段记载来自《元史》,而它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契丹人后来主要分别融入了汉族和蒙古族,二是当时契丹人并不被认为是蒙古人,只是在西北生活的契丹人和蒙古人风俗接近,为了方便管理被视同蒙古人。而在现代,被认为是契丹人后裔的达斡尔族虽然和蒙古族也很接近,但却也从来没有被视为蒙古族。


所以草原上这些族群的变化,并不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而是同时都伴随着民族性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变化,这和农耕地区的改朝换代是有本质区别的。至于新诞生的族群继承和同化了一些之前族群的部落,并不能构成说后面的族群和前面的族群是同一族群的理由,因为如果这样,那中原鲜卑人在隋唐融入汉族,中原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融入汉族之后,难道也可以说汉族和鲜卑人以及契丹、女真人都是一个民族?这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和蒙古之前有一定的联系没有疑问,但说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朝代”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


桃花石杂谈


可以这样理解:漠北草原游牧民族,其实只是同一个族群的不同朝代。草原其实也跟中原一样,正所谓:可汗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你家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_^

①4万年前,血统Q印第安族,从印度北上,来到鲜卑利亚/外蒙古/贝加尔湖畔,狩猎猛犸象,导致丹尼索瓦野人灭绝。2万年前,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到1.5万年前,印第安族发现,猛犸象在减少,于是追踪着猛犸象的脚印,跨越白令陆桥,迁徙到美洲新大陆。叶尼塞河畔的匈奴族群,也是Q血统,跟印第安族堂兄弟,中国人口也有3.5%的Q血统,除了几万年前的猛犸象猎手,就是投降汉武帝的南匈奴休屠王,安置在宁夏。

②3万年前,血统N雷公(盘古O堂兄弟),从岭南雷州,向北迁徙,抵达燕山北京,缔造红山文明。1万年前,在南北夹击下,向西逃窜到贝加尔湖畔。因为猛犸象已经灭绝,只好继续向北,迁徙到北冰洋沿岸,猎鹿为生。雷公N后裔,形成诺基亚芬兰族、萨摩耶族、雅库特族。没错,萨摩耶族就是雷公N驯养的^_^目前,中国还有6.5血统N。

③3万年前,渔夫C3血统,路过南海、路过东海,登陆满洲蒙古。参与猛犸象的狩猎。5000年前,只有山海经记载的C3south(南支)帝俊,从满洲南下,融入到中原来。到3500年前,建立商朝。孔夫子、司马懿,都是商朝后裔C3s血统。目前,汉族还有9%的C3s殷商血统。没错,商朝其实就是提前南下的满族^_^

④5000年前,乌克兰的雅利安族R血统,发明马拉战车,驰骋西边半个地球。1500年前,大兴安岭的鲜卑族C3north(北支),发明马镫,驰骋东边半个地球。虽然不是五胡乱华的发起者,鲜卑族确实最后的受益者,因为建立北朝,并且自愿汉化。

⑤后来的突厥、契丹、蒙古、满族,其实都是鲜卑族的马镫骑兵的延续,骚扰了中原1500年,一次次入主中原。不过,除了鲜卑族,蒙元、满清,都很注重血统界线,并没有参与混血。所以,中国9%的C3血统,主要是5千年前的商朝C3s南支,极少有1千年来的满族蒙古C3n北支。


醉哪吒


这个问题提的虽然简单,但既不能简单回答是,也不能简单回答否。

匈奴、鲜卑、突厥和蒙古肯定不能说是一个民族,因为民族的定义不适合描述北亚草原游牧民几千年的融合与分裂。

虽说他们不是一个民族,却是同一语族——阿尔泰语族。尽管语族不代表他们的血缘,却也能说明很多草原部落的源流。

我个人琢磨这个问题很多年,我的观点是蒙古高原大体上是两个部落群轮流坐庄,所有史书上的部落都起起伏伏,不断兴衰,也都有血脉留传至今,没有大的变化,只不过汉语翻译的原因,感觉总有新的民族或部落从头崛起。我的观点不算今天主流学术观点,也确实缺乏考古支撑,仅供参考。

从匈奴开始考据吧,他们自称称匈人、胡人,发音类似Hun,他们应该是今天突厥语系的祖先。

匈奴史上提到的东胡人,被冒顿单于驱逐到大鲜卑山,发展成乌桓与鲜卑。也是今天蒙古语系的祖先。

匈奴衰落,鲜卑从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回到蒙古高原,拓跋部进入中原建立北魏,甚至分支进入青海建立吐谷浑。但我更关注另一部分消化了匈奴,建立柔然,成为草原的主人。

关于柔然,史书只说蔑称为蠕蠕,但我觉得柔然王室的很多名称接近后来的蒙古语,比如柔然可汗木骨闾,放到元代我们可能会翻译成木华黎,檀昙可汗,我们可能会翻译成鞑靼,甚至塔塔尔。我觉得柔然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塔塔尔或者鞑靼的音,这个部落名称在草原一直是强大的存在。

柔然衰落,突厥崛起。

中国史书上描述突厥是铁勒的一部分,为柔然煅奴,趁柔然衰落而崛起,但我觉得这些“煅奴”实则就是被征服和统治的匈奴人。匈奴部落中屠何,也称屠各,应该是突厥Tuck这个称呼的缘起。

对照唐宋史,突厥、回纥相继衰落,似乎契丹、金统治了草原,但结合蒙古秘史,你会发现他们的统治仅仅是名义上的,草原处在多种势力共存的状态。草原太大,打不赢就跑,谁都能被打败,但谁也不容易被打死。

直到铁木真的蒙古崛起,制造了所谓的蒙古民族,蒙古语系才真正开始统治草原。

铁木真的创业史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狭义的蒙古部落,至少不包括塔塔尔、乃蛮等部,他们都曾在契丹和女真的名义统治下称臣。如刚才提及到的,强大的塔塔尔人应该就是柔然部落的延续,乃蛮应该就是奈曼,是更为发达的匈奴—突厥—回纥部落。

而蒙古这个名字,来自蒙古儿室韦,而室韦这个名字应该就是鲜卑的转音,能翻译成一个叫蒙古儿的酋长统治的鲜卑人部落,如同奥斯曼土耳其能翻译成奥斯曼大王领导的突厥部落。

蒙元之后,四大汗国与中亚五国的渊源,史书记载的清清楚楚,反倒在今天被定义为民族。

而蒙古本部在明代分别为瓦剌(也就是卫拉特蒙古)和鞑靼瓜分,卫拉特再分裂出准噶尔、土尔扈特等等,到清代乾隆击败准噶尔统一了蒙古概念,我们把大漠南北习惯性的称为“蒙古大草原”。

总的来说,就是北亚草原历史就是Hun-Tuck和Siber-Tartar-Mongol两大游牧集团争夺生存权的争斗史。



小米尚进


于情于理上是可以的,但是从中国正史认知角度上来说不可以!中国正史的史学家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不是天下共主的正统的中央王朝,是不能称之为“朝”为“代”的。我们把元朝与清朝看做中国的正统王朝,是因为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至于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的政权,只不过是中国正史中史学家们认为的,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在中国正史当中,地方政权的君主称为“主”,如“后赵主石勒”、“契丹主耶律阿保机”、“金主完颜阿骨打”等,只有正统的中央王朝的君主才有资格称为“帝”,如宋武帝、陈文帝、宋太祖皇帝、北魏孝文帝等(北魏君主被称为“帝”,是沾了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的光)。但是一些正统的中央王朝的末代君主,如果失去掌控中央王朝的能力之后,就会被降格称为“主”了。例如王世充在洛阳所立的隋朝末代君主,在唐朝建立以后被称为“皇泰主”;五代的第一个王朝的后梁末帝,在后唐建立以后就被称为“后梁主”。所以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的政权,不能被看作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蒙古国可以那样认为,但是我们不能那样认为。因为蒙古国要强调它独立建国的合法性,而我们要强调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及肩负的历史使命!


乐在今朝4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如果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话应该是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是不同的族群,活动的中心也完全不同,而且在文化上、语言上也是彼此不一样的“行国”,按照格鲁塞的理解就是“草原帝国”,按照新清史和一些“远古邪恶”之流的观点就是所谓的“内亚”系统——总之,这几大“行国”是决不能理解为一个民族的不同朝代。

匈奴和鲜卑的组成基本上就是个文化上和地理上的概念,本身就要大量的不同族属的部族。就以匈奴为例——到了南北朝时期,大量的杂胡都自称匈奴之后,而他们彼此之间既有现在的蒙古人种,也有塞种人和通古斯人。而在秦汉时期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却是来自于夏朝的遗民。

仅仅一个匈奴,族属的构成就如此的复杂,何况几千年来整个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

至于鲜卑就更复杂了,比如有的鲜卑是来自于为了躲避秦朝暴政的刑徒;有的是东周时被驱逐出中原的山戎;有的是东胡之后……因此,鲜卑内部的族属也是五花八门,有着不同的族属。但是,由于北方游牧邦国有依附大国的习惯,所以鲜卑在文化、习俗是和匈奴相似。

鲜卑人,尤其是慕容部,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戴步摇冠。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的一种,但起源却扑朔迷离——有人认为是狼孩的子孙,而且还有一个很古怪的传说,说的是突厥的祖先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灭亡,当时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年小,没忍心杀死他,便将他砍去双脚遗弃在草原之上。后来,一只母狼救了这个男孩并和他结为妇(北方有很多女将招亲的传说也就由此衍生)。后来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成少年,怕有后患,便派人将他杀了,杀他的人,见他身旁有一条身怀六甲的母狼,也想一起杀掉。但是天神却救了这只母狼,将她安置在西海之东、高昌之北的山洞中。在那里,母狼生下了十个男孩,这十个男孩后来各自成家,繁衍子孙。其中一支号阿史那氏,也就是突厥的祖先。

故事当然离奇,但是却有可以对应史实,因为对突厥再熟悉不过的长孙无忌就揭发过这样的史实,突厥的祖先是“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柔然)。世居金山之阳,为蠕蠕铁工”。

契丹之称始于汉魏,据说是鲜卑的一种,也有的说是匈奴之后,为宇文的本家。契丹自称起先人为乘青牛车的仙女和骑白马的仙人,二人思凡下界,孕育下了契丹的祖先。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和蒙古人的祖先传说是不一样的,因为《元朝秘史》第一卷开头就记,“孛儿帖赤那(苍色的狼)和豁埃马阑勒(白色的鹿)配了。夫妻二人渡腾汲思水来到位于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生有一个儿子叫巴塔赤罕”。

总之,北方游牧民族的族属复杂、所以文化起源也都多元。但由于又有依附大国的“习惯”,所以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彼此相似。但是绝对不能和历史教科书对待中原历史那样,武断的分为若干个社会制度下的几个朝代。

契丹的南面官,也就是汉官,在打扮上与宋朝无异。

契丹人容像。

蒙古文明的祖先神苍狼白鹿铜像。


陳大舍


不能算朝代,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建立的政权,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游牧政权。如匈奴、突厥等。统一草原的汗国政权,只是松散的部落联盟。比如冒顿,就是匈奴各部的联盟长。这些政权强势时和中原王朝争地盘,大多数时期还是从属于中原王朝。

二、游牧政权进入中原转变为王朝。如北魏、金、元等。他们通过取代中原王朝的形式使自身成为王朝政权,成为时代的主体政权。

三、游牧政权未进入中原就变为王朝政权。在未入主中原时算朝代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契丹,一个是大清。这是正是确立了国号年号登基称帝的。辽宋并立,明清并立并最终明灭清起。

匈奴、东胡是中原政权在战国后期和秦汉时期对北方游牧民的统称,他们基本包括了后来的游牧民。来源大致有几种。原住民(如古燕人等,夏商时期就居住在这里)、戎狄北迁、夷人北迁、中原人北迁。

后来的鲜卑、突厥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分化合并形成的,其实可以看成是游牧族群的延续发展,可能在匈奴时期只是一个隶属于匈奴的小部落,人数也很少而已,后来发展壮大了才分出来单独称呼。

不过历史上都是以中原政权为王朝,在游牧民的认知中也基本如此。


涂山大虾


可以不可以呢?

不是可以不可以的问题。

而是,放弃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场,放弃汉民族的立场,

这几乎就是历史的事实。


当然,草原民族没有统一的文字,导致历史无法记载,所以一代一代之间,并不能寻找到历史的传承,相互之间并不知道彼此的历史,当然也就无法真正的给人一种历史的延续感。


但是就人群而言,当年北方草原的那些名称各异的北方民族,其实大抵都是同一批人群。无非是从这个聚居地迁移到另外一个聚居地,然后在这个部落统治的时期叫匈奴,那个部落统治的时期叫突厥,最后蒙古部落崛起后,大家就都叫蒙古好了。


我们说汉人。说到汉人的名称由来的历史,当然似乎只有2000来年,毕竟有汉王朝才有汉民族。但是这并不能解释汉民族的真正由来,在汉民族之前,夏商周,春秋战国,难道没有汉民族的称呼,就没有汉民族的先人的存在了?汉民族是凭空冒出来的民族?显然不是。在汉民族有了统一的汉这个称呼之前,汉民族的先人就已经是这个土地上的主人。以前叫楚人,叫秦人,叫齐人,叫燕人罢了,只不过后来汉王朝建立后,是如此的强大,大家都把汉作为民族的称呼罢了。


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契丹,蒙古,这些草原民族,在我们看来,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民族;这显然是基于我们的某些心理因素,有意为之,倘若草原民族建立一个政权,就是一个独立民族,那我们岂非有晋族,唐族,宋族?


别的不说,虽然今天蒙古民族成为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总代称,但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的早期过程中,可是没有什么蒙古民族的,首先是蒙古政权才对。成吉思汗在自己征伐过程中,并不是以蒙古民族的身份,而是以蔑儿乞惕部的身份,以塔塔人的身份,只不过此后建立了蒙古政权,此后,人们才给他们一个统一的蒙古人的身份,此后才有了蒙古民族的称呼。


把北方民族建立的每个朝代,都视做一个新的民族的诞生,这当然是有其深层次用意的,这里就不谈了。

还好满清离今天比较近,不好忽悠,不然只怕我们历史书也要把满族和女真视为完全不同的民族了,虽然现在网上这种声音已经不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