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聊齋志異》中的地震

《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地震》。

《聊齋志異》中的地震

清朝時的山東政區圖

《聊齋志異》中的地震

今天的郯城縣地圖

一提起《聊齋》,大家非常可能印象全是鬼呀、怪呀、妖呀、狐啊——然而,《聊齋》中有很多短小精幹的篇目也有記錄歷史史實的,比如這篇《地震》。這片《地震》一開頭就明確交代了時間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根據時間來考證一下,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農曆),這次地震就是我國曆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最大地震——公元1668年7月25日的山東郯城地震啊!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這一篇短小不起眼的篇目,不經意間,成了寶貴的地理歷史資料了。

這次郯城地震是一次曠古未有特大的地震,震級高達8.5級了(不知道後人是如何測算出來的?),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部一次最強烈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

蒲松齡當時正在在稷下作客。這稷下,在今山東臨淄縣西北,距震中郯城約一百五十公里,但是仍然震感強烈,屬於破壞性地區了。於是蒲松齡就在《地震》一文中詳細地描述了當時那裡人們遇到地震後的反應。一開始“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接下來就發現“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然後“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僕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

關於地震時,稷下這個地方人們的反應,就是如此了。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忽聽見一種聲音像打雷一樣,從東南而來,向西北而去。大家感到害怕和詫異,不知道其中的緣故。一會兒,茶几案桌搖擺顛簸,酒杯翻倒打碎;屋中的樑子、椽子、柱子,錯位斷裂,發出陣陣響聲。你看我,我看你,驚嚇得臉都失去了血色。過了很長時間,才知道是地震,大家急忙跑到外面。見樓閣房屋,倒在地上又顛起來;牆倒房塌聲和孩子們的哭聲、婦女的驚叫聲,喧譁得像開了鍋一樣。人暈得不能站立,坐在地上,隨地面一起旋轉。河水翻滾漫出河槽有一丈多遠,滿城到處雞叫狗咬。過了大約一個時辰,才稍微平息下來。看街上,男的女的光著身子聚集在一起,爭著相互說剛才發生的事情,都忘了自己身上沒穿衣服。

幸虧稷下(臨淄)離郯城比較遠了,雖然有震感,有一定的破壞,但是傷亡並不是十分嚴重。蒲松齡在《地震》中寫到的不過就是人們在晚上倉皇從家裡跑出來,甚至忘了自己沒穿衣服,有些狼狽罷了。但是地震中心的郯城、莒縣就非常慘了。據記載,地震中的人口死亡在5萬人以上,清朝初年的人口不多,同時魯南臨沂一帶是沂蒙山區,那個時代還是地廣人稀,但這樣的傷亡數字也不算少了。那個時候又是古代,消息流通緩慢閉塞,震後無法組織積極有效的救災活動,適逢夏季又連降暴雨,導致了災區瘟疫流行:“區內死屍遍野,不能殮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隨作,人民疏散。”

建築物無論是房屋,還是城牆一併倒塌。如以下記載描述,郯城:“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垛全坍,周圍坼裂,城樓傾盡,城門壓塞,監倉衙庫無存,煙灶俱絕。沂州 (今臨沂):“城郭、官室、廟宇公廨一時盡毀,人無完宇”。“官廨、民房、廟宇、城樓、牆垛盡倒,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 莒州 (今莒縣) :“官民房屋、寺廟監庫、城垣俱倒,六房文案沉壓泥水無存,周圍百里並無存屋。”

大地震還造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巨大變化,在《地震》一文中也寫到了,雖然文字並不多:“後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翻譯成白話就是:“後來聽說某處水井傾斜,不能打水;某家樓臺南北換了方向;棲霞山裂了道縫;沂水縣陷了個大坑,有幾畝地寬。這真是不常見的奇特變化啊。”

在其他材料中記錄的關於這次地震引起的地理變化的內容就更多了,比如古書記載:自然環境在地震中幾乎重塑,地震中伴有大規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湧水噴沙等現象,將之評述為“山川易景”毫不為過。在郯城大地震的史料中,有二三十餘州縣記載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關自然面貌破壞現象。由於地表大面積升降,平地大面積被溢出來的地下水淹沒,如江蘇北部的贛榆縣海灘隆起,黃海海水退舍30裡。等……

《聊齋志異》中的地震

《聊齋志異》中的地震

《聊齋志異》中的地震

《聊齋志異》中的地震

山東南部沂蒙山區的古代郯城地震留下的遺蹟

這次史上最強烈地震的遺蹟,現在山東南部仍然能夠找到,比如有熊耳山大裂谷……有沂蒙山區的溝壑、山崩、滑坡的遺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