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高麟溢:九旬茶人的愛茶心

【亞太茶業】全媒體 訊:第一次聽別人提到高麟溢,便對這位老人家肅然起敬。2005年,上海吳覺農紀念館籌備在即,不少茶人主動捐資捐物,遠在北京的高老為了匯款,以古稀之齡在銀行排了近兩個小時的隊……

2018年,茶學家、農業部原農業局副局長、中華茶人聯誼會原副理事長、中國茶葉學會原副理事長高麟溢進入耄耋之年,年近九旬的高老初心不改,依然懷揣著一顆拳拳愛茶心,只要茶行業需要,他就會不遺餘力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高麟溢:九旬茶人的愛茶心

▲高麟溢

一句開題話,幾番茶人情

“我這一生比較知足,國家對我的培養付出很多,但我對國家的貢獻卻很少。”採訪伊始,高麟溢的一句話,瞬間打動了我們的心。

對於高老來說,對茶的感情彷彿是與生俱來。1928年,他出生在浙江省永嘉縣羅東鄉木橋村的茶葉世家。“我的爺爺、爸爸都是茶商,爺爺更是被送外號‘十里香’。”高麟溢笑著說,“爺爺常到上海、天津、香港做生意,一次在輪船上泡茶,茶香四溢,引來船上諸多乘客圍觀、品茶。一款茶來自哪兒,是什麼品種,他都能品出來。”耳濡目染地,高麟溢自小也愛喝茶,每次放假回家,常往茶山、茶廠裡跑,邊看邊學,跟著採茶、加工茶,成了家裡的小幫手。家鄉出產的烏牛早茶的茶香,更是深深刻在他的生命中。

他清楚地記得,烏牛早茶特殊的採摘方式。“按照當時傳統的採摘方法,是直接採摘葉子,而要將茶樹枝幹割斷後帶回去採,被稱為‘臺刈’。我們俗稱‘三年兩頭刈’,隔一年割一次茶樹,保證第二年茶樹長得好。”從大學開始,到走上工作崗位,烏牛早茶時刻牽絆著他的心,只要有研究方向或是發展心得,他都會傾囊相授。那一個偏遠貧困的小山村,當年只走出兩個大學生,其中一個就是高麟溢——他一舉考上覆旦大學茶葉專修科,也促成了與茶一生的緣分。

高麟溢:九旬茶人的愛茶心

▲高麟溢

“綠改紅”浪潮的“實踐課”

“綠改紅”浪潮是新中國成立後茶產業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筆,一段時期內,高麟溢為此不斷奔波。“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抵消前蘇聯的部分借款,按照對方的要求,我們須向對方出口茶葉,主要是紅茶。由此,我國茶葉生產開始大規模‘綠改紅’。”1951年3月,浙江紹興成為第一批綠茶改紅茶示範區,正在復旦大學就學的高麟溢,不僅被派到紹興學習,還到鄉村推廣技術和方法。23歲的他從紹興出發,坐車、步行,一路翻山越嶺,最後抵達嵊縣(今浙江嵊州)的北山區。在那裡,他組織培訓班,建立初制所,傳遞烘焙、發酵的知識,為茶農帶去直接的幫助。

到了華東農林部工作後,他又到皖北金寨縣參與紅茶改制工作。彼時經驗日益豐富的他幹得更加順手和出眾,不僅籌建了紅茶初制所,還藉此制定採製操作規程傳授技術。這位遠道而來的年輕小夥子,得到了當地茶農的熱烈歡迎。

當時,前蘇聯也派來專家多次指導、交流。高麟溢又趕上了兩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參加中蘇茶葉考察組,跟著考察了三省十多個縣,參與收集、整理、編寫考察資料;陪同兩位前蘇聯專家指導祁門紅茶初制示範試驗……

蘇聯專家當時提出的“茶樹條栽密植”、“定型修剪技術”等專業茶葉術語,在60多年後的今天,高麟溢依然可以毫不含糊地講出來。正是這樣的經歷,加深了高麟溢對於茶葉機械化的關注,成為了日後推動機械製茶理念的實踐來源。

高麟溢:九旬茶人的愛茶心

▲右一:高麟溢

一本手冊,一段歷史

在採訪中,高麟溢搬出了一摞厚厚的工作筆記。由於年代久遠,本子多數都已泛黃,有的紙張甚至散了架,翻開一看,密密麻麻地手寫了大量的數字和文字:收了多少茶葉,價格多高多低,茶園的面積多少,產量多少……這哪裡是工作冊子啊,簡直是珍貴的茶產業發展歷史記錄!

在老人家的心裡,這些數字和文字也是歷歷在目,提到哪年茶業界發生了哪些大事,高麟溢如數家珍。“我到農業部工作以後,一直是和數字打交道。1957年,我國茶園面積達到494萬畝,總產量是232.2萬噸,這些都得益於1954年的一次重要會議。”高麟溢所指的那次會議,就是全國茶葉會議,那一次,恢復荒蕪茶園被提上議程。在他看來,會議為當時的茶葉發展彷彿打了一劑“強心劑”,整個國家的茶葉發展日益蒸蒸日上。

“還有個重要的口號是‘5萬擔’。”高麟溢笑著說,那是1974年,我國確定了100個年產5萬擔茶葉基地縣的規劃工作。在他馬不停蹄地在產茶區進行考察和統計時,就在安徽休寧縣發現了驚喜。

“休寧通過3年時間已經實現了5萬擔的目標,這在全國是多麼成功的一個典型啊!我立刻彙報給部委,他們非常重視,沒過多久,就把全國年產5萬擔縣經驗交流會開在了那裡。”到了1976年,全國年產萬擔縣已有117個,其中年產5萬擔的縣由6個增至18個。

高麟溢:九旬茶人的愛茶心

▲右一:高麟溢

甘做茶行業的“螺絲釘”

1981年,高麟溢擔任國家農業部經濟作物局副局長、農業部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主任,三年後,他又擔任農業部農業局副局長。所有的這些職務,不僅不離茶,更讓他能施展拳腳,多幹實事。

1988年離休後的高麟溢,依然忙碌。1990年,他與茶界同仁一起籌建了中華茶人聯誼會,並擔任首屆副理事長。後來,他又聯合老茶人,組建了當代茶聖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並被推選為會長。

只要身子骨硬朗,有茶鄉需要評審、考察,高麟溢更是會滿懷熱情地前往。將畢生所學交給當地的茶農,為茶葉發展出謀劃策,依然是他步入老年後的一件樂事。

高麟溢:九旬茶人的愛茶心

▲右二:高麟溢

在一次丙申讀書茶會上,眾多新老茶人在會上暢所欲言,當時正值米壽的高麟溢側耳聽、認真講,更是整整坐了3個小時沒有離席。他說,願做茶行業的一顆“螺絲釘”,哪裡需要他,他便全力以赴地進行實踐和努力。

“我就是希望繼續為普及茶葉知識,弘揚茶文化,推動茶葉經濟和富裕茶農多作一點貢獻。”高麟溢說。

高麟溢從事茶葉工作一輩子,不求功名利祿、升官發財、不慕高堂華屋、錦衣美食,一生勤勤懇懇、埋頭苦幹、清廉自守、無私奉獻,具有君子的操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並傳承了吳覺農茶學思想和茶人精神。

高麟溢:九旬茶人的愛茶心

▲第二排,右十:高麟溢

九旬老人名片

高麟溢,茶學家,農業部原農業局副局長、中國茶葉學會原副理事長,浙江永嘉人,1928年7月出生於茶葉世家。長期從事全國茶葉生產管理工作。20世紀80年代起,參與國家一系列茶葉生產方針政策的制定和組織實施。重視調查研究,深入基層,對我國茶葉基地建設、良種推廣、新產品開發等做了大量工作,為我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高麟溢:九旬茶人的愛茶心

▲高麟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