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開封研究」圉鎮——遠古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作者 杞不憂天

圉鎮是我國古代較為重要的地方,產生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因子,對研究我國中原地區農業、城市發展史及文化淵源具有重要意義。按照歷史階段的劃分,可以具體考察其遠古時期(前4000年--前221年)、中古時期(前220--625年)、近古時期(625年--1840年)。由於圉鎮的中古時期、近古時期兩個階段都有系統論述,所以這裡只對遠古時期圉鎮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進行考察。

「開封研究」圉鎮——遠古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開封研究」圉鎮——遠古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開封研究」圉鎮——遠古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一、圉之起源

圉鎮是一座有著6000多年曆史的文明故地。

甲骨文對圉的解釋,其中一條是監獄。那麼從圉鎮附近的仰韶文化和其他幾個文化層遺址的發現來看,早在7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了,6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居住繁衍,商朝甲骨文有圉的記載,說明圉鎮在商朝可能就是官方監獄所在,也就是說,圉在那個時期不僅是一個監獄,而且是以監獄為名的區域。為什麼要在圉鎮這個地方設立監獄?有兩個因素:一是夏朝後期遷都到開封一帶,在這裡設立過囹圄(監獄);二是商朝在鄭州建都,這個地方距離當時的都城(今鄭州商城)較近,在夏獄遺址上覆建監獄。後來商都幾經遷徙,最後遷至殷地,就在新都城附近修建了新的監獄羑里城,圉廢,監獄功能不再,而圉則作為地名留存下來。

前1046年武王姬發滅殷商,於鎬(今西安一帶)建立周朝,分封諸侯國,圉邑歸宋國。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另立順從周王朝的紂王兄薇子啟建立宋國,都商丘,統治原商都附近的遺民。宋國保留商的文化傳統最多,被看作古代禮制的典範。圉便作為城邑存在,因其周邊農業發達,圉邑設立圉倉用來儲糧。

圉字的解釋還有一層意義,就是邊境。圉鎮作為某個諸侯國的邊境和軍事要塞應該在春秋時期,《風俗傳》對圉(今圉鎮)的記載:舊陳地,苦楚之難,修干戈於境,以虞其患,故曰圉。這說明在當時圉地已經成為抗禦外敵的軍事要塞了。

二、圉之崛起

自然環境以及地理位置是遠古圉鎮一帶能夠較早崛起的決定因素。我國學術界關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先後相傳14世、17王,存在了471年。第七任王杼在其即位五年時,把國都由“原”(今濟源)遷至開封附近的老丘,歷經杼、槐、芒、洩、不降、扃等六王,長達216年,成為夏朝定都時間最長的都城。相傳夏王杼委派乣治圉,興水利、重農耕、冶鐵、改農具,圉為中心,包括今杞縣南部、通許東部、扶溝東部、太康北部一帶農業發展迅速。至夏王不降,提圉人弢治圉,弢愛民親躬,是農業專家,治圉8年餘,因疾而終,夏王聞報哀嘆三日不食。

夏王朝從政權鞏固到穩定發展,進而走向興盛繁榮,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經濟較快發展,統治範圍也大規模擴大,向東達“東海之濱”,東南則達江淮地區。這一階段對中原地區的開發至關重要,遠古圉鎮一代距離都城僅有100華里,是都城京畿之地,加之地處黃淮平原,河水豐沛,受到的影響自然很大。這一段時間,恰恰是夏朝由穩定發展到興盛繁榮的重要階段。從圉鎮附近發現的文化遺存來看,圉作為地名出現之前,在農業生產、鑄造技術已經有相當大的進步,理應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約公元前1600年,湯的軍隊打敗了夏桀的軍隊,至此夏王朝滅亡,湯建立了商王朝。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部落,商湯曾派亳人幫助葛(今寧陵至扶溝一帶)人種地。圉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圉的發展恰恰反映了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佔主要地位的時代。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稱作“商湯革命”時期。圉倉的出現大致就在這個時期。

圉邑的出現大致在公元前1030年前後,周朝建立後,夏商時期的監獄功能廢止,分封國宋在圉築城邑。後又分封陳、杞、鄭、管、許等小國,圉邑則成為宋、陳、杞、鄭四國邊境城邑,戰略地位凸顯,這就成為給後來的戰亂和頻繁的管轄變遷根本原因。

戰國時期的魏都大梁,對開發中原功不可沒,期間圉鎮一帶曾幾經分屬衛國、齊國、鄭國的地盤。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迅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取得了鄭、宋、楚三國包括圉在內的大片土地,並將國都從安邑遷至大梁。魏惠王引浚水、挖鴻溝,使國力達到極盛。由於都城大梁對中原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杞、圉、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地區發展成為農業興旺、手工業發達的富庶之地,也成為各個國家爭奪的區域。不論是陳國、鄭國,還是魏國、楚國,都把圉作為軍隊糧草保障的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