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當生命的天平傾向死亡,這個險要不要冒?

當生命的天平傾向死亡,這個險要不要冒?

信任是生的砝碼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急診室裡每天都在上演著生死的較量,對重症患者來說,生命的天平向哪邊傾斜,醫患之間是否信任是個分量很重的砝碼。

那天,生命的天平已經向死亡傾斜

魏路嘉

急診危重症中心搶救室醫生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聽親歷者講述

病人送到醫院的時候是晚上20:40,主訴胸痛、胸悶4小時,心率55次/分,呼吸22次/分,血壓53/35mmHg,左心射血分數只有38%。來的時候還清醒,但神情淡漠,四肢溼冷,皮膚花斑。檢查顯示下壁心梗。病情進展的非常快,並很快出現了心衰、心臟停跳。心外按壓過程中,心臟電機械分離,我們幾度懷疑心臟已經破裂了,下了病危通知書。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金彥彥

急診危重症中心EICU醫生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聽親歷者講述

那天我和葉明在病房值班,一接到搶救室的電話,都奔了下去。21:05患者突發阿斯,一個循環心肺復甦後,自主呼吸、心律恢復。21:32再次發生阿斯,心肺復甦後21:35分恢復自主心律。21:39第三次發生阿斯,氣管插管,持續心外按壓,自主呼吸、心律不能恢復。

阿斯綜合症(Adams-Stokes綜合徵)即心源性腦缺血綜合症,是指由心率突然變化而引起急性腦缺血,導致神志喪失和暈厥等症狀的臨床綜合症。

這個險要不要冒?

此時,患者活下來的希望已經越來越渺茫了。如果能用上ECMO並打通已經堵塞的冠脈,或許還有一線希望。

可是,這麼重的病人,九死一生,裝上了ECMO也未必能上的了手術臺,上了手術檯也未必能打通冠脈,打通冠脈也不能保證心臟能復甦、腦能復甦,還要度過感染的關口。

如果就此放棄,一個鮮活的生命轉瞬即逝;如果堅持搶救,還有一線生的希望。但是堅持搶救的風險實在太高了,一旦不成功,人財兩空,家屬能不能接受?醫生們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後會不會引“火”上身,被指責過度醫療?這是每一個面對重症患者搶救時的醫生都會面臨的問題。

不留餘地的搶救,有一線希望絕不放棄

老郭此時已然什麼都不知道了,他的妻子呼喚著他的名字哭得泣不成聲,他的兄弟強忍著淚水默默地配合辦理各種事務。當天指揮搶救的周玉傑教授在謹慎判斷病情後,把情況向家屬做了說明,徵求他們的意見,沒想到,老郭的愛人和兄弟毫不猶豫地表示:老郭是家裡的頂樑柱,上有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下有未成年的孩子,有他在這個家才在,有一線生的希望,就絕不放棄。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信任你們。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賈 明

心外危重症監護室主任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聽親歷者講述

我接到要安裝ECMO的電話後立即通知了ECMO小組的成員,開車從家出發,一路上和急診保持電話聯繫瞭解病情,到紫竹橋的時候,那頭告訴我病人心衰了,到了北太平橋的時候告訴我開始心肺復甦了,當我趕到急診室的時候,患者還是沒有自主心律。我查看了一下患者的情況,瞳孔還有微弱的對光反射。也許,還有救。

22:18已做好準備工作的ECMO小組開始置管, 23:30在ECMO輔助下老郭被護送進了導管室。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曾玉傑

急診危重症中心副主任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聽親歷者講述

患者沒有心跳,當時做PCI股動靜脈穿刺是盲穿的,臨時起搏器也帶動不起來。導管進去後,發現患者的左前降支早就慢性閉塞了,左側另一支血管先天性細小,這次唯一供血的右冠也堵塞了,也就是說整個心臟基本上沒有了供血。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這樣的治療真的是在刀尖上舔血,如果沒有患者家屬絕對的信任,不是周玉傑教授說了要全力以赴,不留餘地的搶救,做這樣的手術是不敢想象的。在盡力保證腦灌注的情況下,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手術完成了,右冠打開了,心臟奇蹟般地恢復了自主心律。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29日凌晨0:45分,老郭被送進了ICU,繼續闖關。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第二天老郭清醒了,然後,一天比一天好,身上的管子陸續撤除,術後沒有發生感染,兩週後他回到了普通病房,又過了十天,他出院了。

多一份信任 多一份生的希望

這真的是一個奇蹟,奇蹟的發生源於安貞醫院的團隊協作,從整個搶救的組織指揮,到急性心梗綠色通道的開放,從急診搶救室到EICU團隊、ECMO小組、導管室、ICU,一環套一環,無縫銜接,拳頭出擊,可以說,有高水平的冠心病治療技術,同時又能如此高效的團隊協作,我們安貞醫院做到了。這個奇蹟的發生也源於患者家屬對我們的信任,沒有信任,誰敢放手一搏。

陶女士

老郭的愛人

当生命的天平倾向死亡,这个险要不要冒?

聽親歷者講述

那天沒上救護車前,老郭還能說話,上了車以後,他已經不能說話了,抓著我的手,吐了一路,到了醫院很快就沒有意識了,手腳冰涼……當時來了很多大夫,都有誰我已經不記得了……當他從導管室被推出來的時候,我摸了摸他的額頭,已經有了溫度……第二天,我進ICU看他,他看見我,努力要起身跟我打招呼,手腳都能動,我知道他腦子也沒問題了。老郭回來了,這個家保住了……這次我做了兩個正確的選擇,一是把他送到了安貞醫院,二是我選擇了信任醫院,信任醫生。

老郭恢復的很好,他出院了,而這個生命奇蹟的故事對他的家庭來說沒有結束,對所有參加救治的醫護人員的影響也沒有結束。

醫生們開了個病例討論會,這次討論會和平常的討論會不太一樣,這是一個醫患共同堅持下奇蹟般成功的病例討論,從每個人的臉上都能看到滿滿的職業自豪感。他們不僅討論了救治過程中的每個細節,討論如何實現高效的多學科協作,如何在面臨絕境時抓住一線生機絕不輕言放棄。他們還為家屬對患者的不離不棄而感動,更感謝家屬對醫務人員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