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歐洲不願意接納俄羅斯?

lxl愛莉


從這次愈演愈烈的英國和俄羅斯圍繞前特工投毒案的博弈和外交戰來看,歐洲人當然也包括整個西方社會,在骨子裡是不信任俄羅斯的。

俄羅斯其實歷史上與傳統的歐洲並不是一個概念。無論從人種、宗教、歷史、政治發展、乃至人文社會理念走的都是不同的路子。這裡的傳統歐洲指的是東歐之外的以西歐和中歐為主的歐洲地區,也就是主流歐洲。

木叔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說俄羅斯和主流歐洲的差異。

比如主流的歐洲地區所相信的宗教是天主教和基督教。而俄羅斯和東歐則信仰的是東正教。雖然三教有很多相同的信仰主體,但從歷史而言,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比如基督教最早被羅馬人接收,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擴展到歐洲大部分地區,之後逐漸形成教皇體制的天主教。而與之相對的就是東正教,這是與天主教教會勾心鬥角分裂的產物,之後從以天主教立國的西羅馬帝國分裂後東遷形成東羅馬帝國,該帝國將其立為主體宗教。

也就是說在主流信仰上,東歐包括俄羅斯在1000多年前就與西歐分道揚鑣了。此後在政治版圖上也是有明顯的地理和政治分野。

近代以來,西歐是資本主義社會蓬勃發展,而俄羅斯還是農奴制。直到彼得大帝時期俄羅斯才逐漸有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但政治上依然皇權集權,與西歐頒佈人權憲法、憲章、約束皇權形成君主立憲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政治上的分歧雖然不能說完全繼承於東西羅馬帝國分裂的歷史隔膜,但本質加深了俄羅斯和西方在政治上的對立。

蘇聯時期就更不用說了,沙皇俄國的繼承者完全把西歐當做對手甚至戰場,雙方在這種空前緊張的局勢下,對立了70多年。

現在普京的所謂民主制度與西方的民主制度也有很多差異,包括對反對派的態度等,經常被西方批評。

這些都是主流歐洲社會不願意接納俄羅斯的重要原因。

當然俄羅斯比較特立獨行的性格,一些在歐洲人看來比較粗魯的舉動,類似從烏克蘭手中奪回克里米亞半島等,在歐洲人眼裡加強了“非我族類”的印象。這次的特工投毒案又給雙方的不信任增添了新的證據。


木春山談天下


這麼說吧,原因有這麼幾個。

一、俄羅斯民族性格剽悍。俄羅斯人狂野彪悍的性格世界知名,被尊稱為戰鬥民族。這種民族難免與周邊國家發生摩擦,尤其是在歐洲。俄羅斯球迷與英國球迷幹架的事好像過去沒多久吧?至於為什麼俄國人形成了如此彪悍的性格,據說是由於當年俄國被蒙古人統治了相當長的時間,融入了蒙古基因。

二、俄羅斯地大物博,實力強勁。俄羅斯地跨歐亞兩洲,是全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資源豐富,戰略縱深大,軍事實力強,繼承了蘇聯的衣缽,這種龐然大物擺在眾多歐洲小國旁邊,怎麼能不令他們膽寒?

三、歷史原因。再怎麼說,俄羅斯也是蘇聯的一部分,既然俄羅斯取代了蘇聯的地位,也一定會繼承一部分蘇聯與歐洲的矛盾,也會時不時顯露出蘇聯的影子來,俄外交部大樓上還留著蘇聯國徽!俄羅斯歷史上對鄰國的侵略也不少,波蘭是最慘的,被德國和俄國瓜分,蘇聯還在卡廷森林屠殺了大批波蘭精英,更不巧的是,波蘭前總統卡欽斯基還在悼念卡廷慘案的途中在俄羅斯墜機身亡!據說波蘭人狠俄國人好比我們狠侵華日軍!

總之,如果把世界比作一輛公交車,各國家比作乘客,那俄羅斯就屬於身高兩米,剃光頭,全身紋身,一身肌肉,帶墨鏡的形象,可能人不錯,但是坐誰身邊,誰都肝兒顫!






電子雕刻大師


雖說俄羅斯和歐洲人同樣是黃頭髮和藍眼睛,它們卻是是兩個世界的人。

一、政治

自沙俄時期起,俄羅斯由於不斷揮師南下,開疆拓土,威脅歐洲的安全,是歐洲對俄羅斯有一種天生的牴觸情緒。近代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想征服俄羅斯,但俄羅斯自從從蒙古人的鞭撻下掙脫之後,自古就有一種帝國情懷,喜歡戰鬥和不倔,而且自身領土廣闊,和歐洲那些小國喜歡結盟不同,俄羅斯喜歡一家獨大,簡單點說就是喜歡自己說了算,從蘇聯時期的大國沙文主義蔓延就可以看出。

二戰時期,美國、歐洲和蘇聯有個短暫的合作,但二戰結束後馬上分道揚鑣,對於俄羅斯來說,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比什麼都重要,而且自己也足夠龐大,能夠支持起自己的世界體系。由於冷戰原因,兩國的對立情緒達到最高點,美國和歐洲一直認為俄羅斯是世界的攪屎棍,俄羅斯對自己曾經的光榮十分驕傲,也對美國和西歐不正眼看代,這個政治對撞一直延續到現在。曾有一段時間普京表示不排除加入北約的可能性,而且西方也吸納俄羅斯加入八國集團,但最終大家發現都是相互欺騙,於是分道揚鑣。二、宗教

宗教信仰是精神的體現,歐洲信奉天主教,俄羅斯信奉東正教,精神世界差別巨大。天主教和東正教雖同屬基督教的兩大派別,但兩者差別巨大,天主教宗教思想與古羅馬共融,宗教儀式跟隨古羅馬,教主具有絕對權威,例如梵蒂岡羅馬教皇可以號令其它天主教首領,在歐洲人眼裡是和古代一脈相承的正統宗教,而東正教跟隨的是古拜占庭帝國的儀式,宗教儀式和教規和天主教有很大不同,而且十字架都不相同,俄羅斯等少數信奉東正教的國家被歐洲人視為異類。三、美國因素

自從美蘇爭霸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的目標就是進一步肢解俄羅斯,美國並不希望西歐和俄羅斯走近。在西方國家中和俄羅斯走得最近的是德國,兩國關係源遠流長,在歷史上,沙俄葉卡捷琳娜大帝就是德國人,作為德國安哈爾特-查爾布斯特親王之女嫁給沙俄的彼得三世,最後創造了沙俄的輝煌。在俄國曆次對外領土爭奪中,俄羅斯從未吃虧,而且疆土一次比一次更大。在美國人看來,俄羅斯的擴張史不符合它的價值觀,而且強大的俄羅斯會影響到美國的霸主地位,因此不惜一切代價扶植歐洲對抗俄羅斯。
歐洲和俄羅斯積怨甚深,兩者要實現真正的共融很難,也註定它們是這個世界中的一極,其實就是兩巨頭誰也不服誰。


麼爺的舅舅


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鳥類和獸類打架,突然飛來一隻蝙蝠。蝙蝠見到鳥類佔上風時就幫著鳥類打獸類,於是獸類就問:“你有牙齒、有四肢,你身上是皮毛而非羽毛,你是獸類啊。那你為什麼幫鳥類打我們?”蝙蝠回答“我有翅膀,我是鳥類”。過了一會兒獸類逐漸扭轉局面,於是蝙蝠又加入了獸類的戰隊,於是鳥類就問:“你不是鳥類嗎?為什麼幫獸類打我們?”蝙蝠回答:“我有牙齒、有四肢,你瞧我這一身皮毛不證明我是獸類嗎?”之所以和大家將這個故事是因為俄羅斯在國際上的身份就猶如那隻蝙蝠一樣:有著1709.82萬平方公里廣袤國土的俄羅斯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這幾乎相當於國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三位的我國和排名第六位的澳大利亞的總和。俄羅斯廣袤的國土橫跨亞歐大陸,由此形成了俄羅斯極為獨特的不東不西不亞不歐的地緣格局。如果我們從俄羅斯的國土分佈格局來看:俄羅斯廣袤的國土有四分之三左右都分佈在亞洲,歐洲部分只佔俄羅斯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那這麼看來俄羅斯似乎應該是一個亞洲國家啊,然而事情沒這麼簡單: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工業基地也位於歐洲,首都莫斯科以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佈在歐洲。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東擴張的歷史,可以說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在歐洲。在東方國家眼中俄羅斯屬於廣義上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圈的成員,其民族傳統是西方式的。事實上俄羅斯在地理概念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歐洲國家,然而在國際政治中俄羅斯卻被排斥在歐洲主流體系之外。那麼俄羅斯這種不歐不亞的處境是如何形成的呢?

今天歐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是明確的:與美洲以大西洋為界、與非洲以地中海為界、與亞洲以烏拉爾山脈為界。然而歷史上的歐洲並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其邊界外延是經歷了一番變化的: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而“歐羅巴”一詞來自於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歐羅巴指的是希臘本土,後來才把愛琴海諸島包括進來。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期歐洲的範圍一度向東延伸包括瞭如今被歸入亞洲的小亞細亞等地。顯然這時的歐洲與其說是一種地理概念,不如說是一種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臘文化的地區。公元2世紀托勒密將頓河作為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這一觀念一直維持到17世紀。如今作為亞、歐兩洲分界線的烏拉爾山脈儘管蜿蜒長達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點海拔也不過1895米,這一高度甚至還低於我國五嶽中的華山和恆山,我們不妨試想在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華山、恆山就不是諸侯國之間的天然分界線,換句話說即使華山這樣的天險在數千年前就能克服,顯然烏拉爾山脈並不是什麼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實上烏拉爾山脈在歷史上既沒阻擋蒙古人西征的鐵蹄,也沒成為俄羅斯自西向東征服西伯利亞的障礙。同樣從海上將歐洲與亞洲分隔開來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塹:今天位於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在古希臘時代就和歐洲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著名的特洛伊戰爭就爆發於此。海峽沒能阻止希臘人跨海遠征特洛伊,沒能阻止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同樣也沒能阻止奧斯曼帝國攻陷拜占庭。正因為缺乏天然的地緣屏障,所以從烏拉爾山脈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東歐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匈奴人、保加爾人、蒙古人等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在相當漫長的古代歷史上這一地區與濱臨地中海的南歐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質,而作為歐洲文明源頭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恰恰就發源於地中海。事實上羅馬帝國是一個典型的地中海帝國——即使在其鼎盛時期的版圖最北只延伸到萊茵河-多瑙河-喀爾巴阡山一帶,至於今天的俄羅斯、烏克蘭、德國等廣大東歐、中歐地區在當時甚至根本不被視為歐洲的一部分。事實上當時這一併不被視為歐洲的地區可不小——這一地區佔據瞭如今歐洲面積的一半左右。當時的歐洲實際上就以萊茵河-多瑙河-喀爾巴阡山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與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

公元5~6世紀在由匈奴西遷引發的亞歐民族大遷徙過程中日耳曼各部如潮水般湧入羅馬帝國境內並最終摧毀了這一帝國。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逐漸和羅馬拉丁文明同化,同一時期東歐平原的斯拉夫人也在民族遷徙的浪潮中逐漸分化為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大分支,而今天的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等民族就源於東斯拉夫人。由此可見俄羅斯人在族系起源上和西歐國家就是不同的。也許有人會說波蘭等國也屬於斯拉夫族系,但波蘭等國由於在地理位置上相比俄羅斯距離西歐更近,因此受西歐文明影響也較深——這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波蘭、捷克等國和西歐國家一樣是信奉天主教的,然而俄羅斯卻是信奉東正教的。儘管天主教和東正教屬於基督教的不同分支,然而兩教之間其實是存在競爭關係的,而自從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以來俄羅斯就成為歐洲版圖中東正教國家裡唯一有影響力的大國,可想而知這與西歐列強顯得是多麼格格不入。公元1235年成吉思汗之孫、朮赤的嫡次子拔都奉大汗窩闊臺之命率大將速不臺及宗王拜答兒、合丹、貴由、蒙哥等西征。次年拔都先遣速不臺率騎兵突然襲佔不裡阿耳。1237年春拔都又令蒙哥擊滅突厥系的欽察人,至此蒙古人通往歐洲的道路被徹底打開。就在這年冬天蒙古人又利用江河封凍的時機大舉進攻俄羅斯。這時的俄羅斯並沒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分成大大小小的諸多公國,蒙古大軍猶如旋風一般席捲了也烈贊、科羅木納、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等羅斯公國,1240年冬蒙古大軍開始圍攻基輔。蒙古人咄咄逼人的攻勢震驚了整個歐洲,波蘭、德意志、匈牙利等國組建起聯軍應對西征的蒙古人。1241年春蒙古軍留下三萬兵馬鎮守南俄草原,集合十二萬軍隊兵分三路向匈牙利進攻,南北二路先發,分進合擊:北路拜答兒軍攻陷孛烈兒都城克拉科夫後進入西里西亞(今波蘭西南部),於裡格尼茨擊潰波蘭和日耳曼聯軍三萬。南路合丹軍先後攻取魯丹、瓦剌丁諸城,與拔都會合。拔都率主力進抵帛思忒(今匈牙利布達佩斯)城下,攻而不破,遂率軍引退,誘敵出城,繼於撒嶽河畔索爾諾克殲滅六萬匈牙利軍隊。蒙古軍會攻帛思忒,攻破其城。當年夏季蒙古軍一支先鋒攻至維也納附近的諾伊施達,被奧地利、波希米亞聯軍擊退。十二月拔都率主力渡過禿納河(今多瑙河),攻陷格蘭城。1243年拔都在伏爾加河畔的薩萊城建立起疆域東起額爾齊斯河流域,南至裡海,西到斡羅思,北迄伏爾加河上游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此後欽察汗國統治俄羅斯兩百餘年,因此俄羅斯在其他歐洲國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統的,這導致西歐各國在心理上對俄羅斯存在隔閡。也正是由於被蒙古征服佔領的兩百餘年使俄羅斯同西歐各國發生的大航海運動、文藝復興等失之交臂,儘管彼得大帝通過效法西歐強國使俄羅斯得以奮起直追,但俄羅斯的在經濟文化領域始終落後於西歐,甚至直到二戰時期蘇聯強大的軍工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依賴於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巨大的人力資源而締造的,在技術層面仍是落後於西歐的。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文明層次更為先進的西歐各國視俄羅斯為蒙古化的蠻夷之邦。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人從骨子裡就有一種對俄羅斯的優越感,俄羅斯人在他們眼中是野蠻落後的“白色韃靼”。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俄羅斯本身對西方文明也懷有一種豔羨之情。俄羅斯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在這支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蘭人頗為不解的是整支使團上上下下無不對這位下士禮敬有加,多年後人們才知道這位下士其實就是當時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國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風潮。1712年彼得一世將俄羅斯首都由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從此這裡成為了俄國面向西歐的一扇窗戶。彼得大帝所開啟的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使俄國人開始熱衷於在服飾、建築各方面模仿西歐國家,彼得堡的宮廷開始熱衷於說法語,以致於我們今天如果去看原版的《戰爭與和平》就能從中發現許多法語單詞。俄羅斯在致力於西化改革同時也在積極進行對外擴張,尤其是致力於為俄國爭取出海口以便更好地融入國際體系。俄國的西化改革使其與西歐各國的心理認同相對增加,而隨著俄國疆域的向西擴張就使其與歐洲中心的地理距離也日益縮短,最終俄國成為了歐洲均勢格局中的五大決定性力量之一(英、法、俄、普、奧)。歐洲的地理外延也隨著俄國的崛起由頓河推進到今天的烏拉爾山脈。俄羅斯從一個排斥在歐洲主流體系之外的邊緣化國家轉變成為歐洲事務的重要參與者: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中都能見到俄國的身影。尤其是在拿破崙戰爭中俄國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戰後的俄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同時俄羅斯通過和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以及締結神聖同盟使自己得以更深地介入到歐洲事務之中。1848年歐洲各國相繼爆發革命運動,俄國為維持歐洲的封建專制秩序和本國的霸主地位出兵干涉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革命運動,因此被譽為歐洲憲兵,從此沙皇俄國被視為歐洲封建專制的堡壘。

儘管俄國被視為歐洲封建專制主義的堡壘,但新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仍不可避免會對俄羅斯造成影響: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俄國的貴族子弟逐漸接觸到了西方文明並開始了對俄國現狀的思考。拿破崙戰爭後期俄軍一路反攻到巴黎,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實地親身接觸到西方文明的俄軍官兵們開始日益滋生出對專制制度的質疑。1825年11月19日戰勝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發疾病身亡,由於他沒留下子嗣,因此皇位應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繼承。當時君士坦丁被任命為俄國駐波蘭總督,亞歷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當時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以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念而言:在專制統治下權力的誘惑足以戰勝親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對外封鎖消息,然後宣稱兄長生前已確定自己為繼承人。然而尼古拉並沒這麼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蘭的二哥君士坦丁通報了身為沙皇的兄長病故一事並請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繼位。更為戲劇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確拒絕回京繼位,原來他愛上了一名波蘭的平民女子,他願意為她放棄皇位和自己的貴族頭銜留在波蘭生活,於是他回覆三弟尼古拉:自己將放棄皇位並請尼古拉繼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覆後並沒順勢繼位,而是率領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與此同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也率領自己的部屬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視為歐洲專制堡壘的沙皇俄國竟然出現了推讓皇位的現象。君士坦丁和尼古拉這番兄弟情深互讓皇位的大戲直接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一批遠征西歐的俄軍官兵在親眼見證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後懷著對俄國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不滿於俄歷12月14日發動起義。由於當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蘭憲法,因此被起義者視為是一個主張憲法治國的人,他們希望君士坦丁能繼承皇位,然後將俄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改造成為君主立憲制度,於是他們打出了“我們要君士坦丁,我們要憲法”的口號。十二月黨人起義結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間互讓皇位的舉動——尼古拉隨即宣佈繼承皇位並著手鎮壓起義,儘管起義被平息了下去,但這次起義給予俄國的專制統治最早的打擊,此後俄國就進入了一段革命歲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種子其實就是十二月黨人起義種下的。

從彼得大帝起俄羅斯就試圖通過效法西歐強國使俄羅斯融入歐洲體系,但俄羅斯的在經濟文化領域始終落後於西歐,甚至直到二戰時期蘇聯強大的軍工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依賴於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巨大的人力資源而締造的,在技術層面仍是落後於西歐的。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文明層次更為先進的西歐各國始終視俄羅斯為蒙古化的蠻夷之邦。俄羅斯的東西雙向擴張強化了西歐國家對俄羅斯的這種認識:公元1453年曾地跨歐、亞、非三大洲、享國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國在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凌厲攻勢下滅亡,拜占庭公主索菲亞帕列奧投奔了羅馬教皇。1469年在教皇保羅二世的主持下作為俄羅斯國家前身的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索菲亞帕列奧,從此俄羅斯以“第三羅馬”自稱。伊凡三世死後他和索菲亞公主所生的兒子瓦西里成為新的莫斯科大公,而瓦西里之子就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取得“沙皇”頭銜的君主。當伊凡四世由莫斯科大公國大公升級為俄羅斯沙皇時他所統治的是一個版圖面積約280萬平方公里的實際上的內陸國(漫長的北方海岸線由於常年封凍,因此在沒破冰船的那個年代其實是不具有利用價值的)。這時在俄羅斯的東面是從蒙古金帳汗國分化出來的喀山汗國等突厥化的蒙古韃靼國家,在其南面是同樣由金帳汗國分化出來的克里米亞汗國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在西面則是立沃尼亞(今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波蘭-立陶宛大公國、瑞典。這時蒙古人已走向沒落——他們無論在技術層面或是國家組織上都落後於西面的波蘭、瑞典等國,因此伊凡四世將擴張目標首先鎖定在東面,而這一方向上的國家幾乎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所統治的。為此伊凡四世在1575年冊封一個名叫西美昂·貝克布拉托維奇的成吉思汗後裔為“全羅斯大公”,11個月後此人讓位於伊凡四世——伊凡四世通過這套“左手到右手”的把戲在宣揚俄羅斯繼承了拜占庭帝國正統的同時又自稱獲得了成吉思汗帝國的正統,此後同時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張就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永恆主題。1572年伊凡四世率6萬軍隊攜帶火炮打敗了克里米亞汗國的12萬大軍,至此俄羅斯確立了對東方民族長達數百年的軍事優勢;相比之下在西方伊凡四世陷入了與波蘭、瑞典、丹麥等國長達25年代戰爭,卻一無所獲。由於俄羅斯相對於西伯利亞原始民族的絕對優勢使俄羅斯在亞洲的擴張速度遠遠超過了在歐洲的擴張速度,因此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俄羅斯大部分領土位於亞洲而人口和經濟資源集中於歐洲的現象。


俄羅斯的領土擴張從來都是向東、西兩個方向推進的,但相比之下俄羅斯在東方的推進要順利得多。由於西伯利亞地區的氣候過於高寒,一直以來都沒能形成本土的強勢民族,而是廣泛分佈著眾多的原始漁獵部落。俄羅斯的人口普查顯示:其境內生活著多達176個大大小小的民族,這些民族絕大部分分佈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然而每個民族的人口都很少。西伯利亞的原住民人口稀少且仍處於較為原始的漁獵部族形態,根本無力與已裝備火繩槍的俄羅斯人對抗,因此俄羅斯人得以較為順利地一直向東推進到太平洋沿岸。然而相比之下俄國在西部的擴張所面對的西方列強顯然不是西伯利亞原住民所能比的。在急速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俄羅斯的國力也隨之日漸提升,於是俄國人漸漸覺得已具備同西方國家分庭抗禮的資本,一種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民族意識日益提升。俄羅斯在歐洲只是列強之一,還遠沒到能傲視一切的地步;然而在亞洲的持續擴張使俄羅斯人信心倍增。19世紀末的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對我們來說亞洲是什麼》中寫道:“俄羅斯必須從歐洲帝國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歐洲我們是小丑和奴隸,但在亞洲我們是主人”。有這種觀點的不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人而已:作曲家哈伊爾·格林卡從古代中亞遊牧民族的生活中為他的格局《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尋求靈感;亞歷山大·鮑羅丁創作了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越來越多的西歐人在聆聽過這一時期的俄羅斯音樂後幾乎都公認俄羅斯音樂中的東方韻味已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沙皇俄國為了同大英帝國爭奪包括中亞、阿富汗、波斯以及中國新疆、蒙古、西藏等亞洲腹地地區曾展開長達近百年的大博弈,隨著中亞地區被沙俄吞併之後就使俄國成為了西歐眼中一個混雜著濃重的亞洲遊牧氣息的國家。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俄羅斯人都秉承東方主義意識的,事實上19世紀後半期的俄國幾乎成為了西方各種新思潮的交匯地:專制主義、憲政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幾乎當時存在的所有思潮都能在俄國找到。俄國的文學家用文字批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腐朽,俄國的音樂家用旋律抒發對專制的控訴,俄國的科學家以探索的精神破除陳腐的迷信,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俄國為世界貢獻了列夫·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門捷列夫等等,與此同時俄國的革命家們正躍躍欲試要打造一個新世界。在學習西方和東方主義兩種思潮之外一種全新的思潮也漸漸出現了:”我們俄羅斯既不屬於西方,也不屬於東方。我們是人類文明中獨特的存在,我們就是俄羅斯。一個偉大的人或民族將永遠不屑於在人類歷史舞臺上扮演配角,甚至也不屑於扮演主角,而是一定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俄羅斯的孤獨境遇催生了一種強烈的大國情結——俄羅斯人迫切希望做出成績向世界證明自己是人類歷史舞臺中獨一無二的角色。用普京的話說“俄羅斯有且只有兩個盟友——陸軍和海軍”,言下之意即是俄羅斯在國際上是孤獨的,除了自己誰也不能依靠。沙皇時代的俄羅斯特別推崇一種彌賽亞文化——所謂彌賽亞即是指被上帝特意選中的人,其實也就是以色列人所謂的“上帝選民”觀念。俄羅斯人認為自己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併為之自豪。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此之後隨著俄國與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而遭到了西方國家的一致排斥。俄羅斯曾一度以為西方國家對自己的牴觸完全來自於冷戰時期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所以在葉利欽時代已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俄羅斯曾一度在內政外交上實行全面西化的模式:在內政上俄羅斯全方位效法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在外交路線上積極致力於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在北約東擴的大形勢下俄羅斯曾一度試圖加入北約以緩和同西方國家的關係。然而事實上北約在東擴這一問題上其實是將俄羅斯與其他東歐國家區別對待的:北約對東歐國家採取的是拉攏的策略,最終目的是將這些國家納入到北約的框架體系之下;對俄羅斯可就是另一個概念了——比其他歐洲國家加起來都還大的俄羅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加入北約無疑將極大改變北約內部既定的權力格局,即使當時的俄羅斯正處於蘇聯解體初期的改革陣痛之中,正處於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低谷期,但就發展潛力而言卻是西方國家不能漠視的。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時的美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推行單邊外交路線,極力維持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主導地位。對身為世界霸主的美國而言:最忌諱的就是區域性霸主的存在,即使身為全球霸主的美國在綜合實力上強於區域性霸主,可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如果在某一地區存在區域霸主,那麼這個區域霸主就能憑藉天然的地緣優勢阻遏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擴張,進而可能對美國的世界霸權構成挑戰。俄羅斯由於其龐大的國家規模體量、強大的軍事工業、豐富的資源儲備使其具備一個區域霸主的實力,同時美國也需要塑造一個外部敵人來維繫北約內部的一致立場,而俄羅斯恰恰適合扮演這樣的角色,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於是北約方面拒絕了俄羅斯的加入。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戰略擠壓一直都是“兩條腿走路”:北約從政治軍事上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而歐盟則從經濟上瓦解俄羅斯在東歐的傳統市場範圍。當然歐盟和北約畢竟不能完全劃等號,歐盟成立的初衷就是歐洲國家為了在美、蘇兩極之外增強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事實上歐盟國家和美國之間一直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

縱觀歐盟誕生以來所走過的歷程:在橫向的規模擴張上歐盟成員國數量增長到28個,成員國國土面積加起來達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到了5億多,經濟總量達到了18.74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在縱向的合作深度上歐盟成員國之間實現了人員、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通,歐元似乎已向世人證明了歐洲貨幣統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與此同時歐洲一體化仍存在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歐盟的成功經驗一度掩蓋了這些問題,然而目前有的問題已逐漸開始表現出來。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歐盟實際上並不能等同於歐洲——歐盟的存在的確反映了歐洲的一體化進程,然而歐盟的發展並不能與歐洲一體化完全劃等號。目前歐洲一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而這其中歐盟成員國只有28個,也就是說還有相當一部分歐洲國家並非歐盟成員國,而這其中最難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恐怕是俄羅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羅斯所在的這片區域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因此在西歐各國眼中俄羅斯一直就被視為混合著遊牧民族血統的”白色韃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羅斯毫無疑問是一個歐洲國家,然而在國際政治中很多時候是被排斥在歐洲體系之外的。事實上當西歐國家在提到歐洲一體化進程時是否包括俄羅斯在內一直是一個爭議頗大的話題:儘管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歐洲國家並未加入歐盟,但歐盟實際上是有意向將這些國家納入到歐盟的體系之內的,所以才會有歐盟的持續東擴之舉,然而俄羅斯到底是否應該被納入到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其實這點連歐洲人自己也說不清:二戰後戴高樂的歐洲一體化方案是包括蘇聯的——戴高樂心中的歐洲就是地理概念上的歐洲,也就是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整片區域,1944年戴高樂和斯大林還簽署了《法蘇互助同盟條約》。然而在當時的冷戰格局下西歐國家儘管出於制衡美國的考量而可能與蘇聯存在一定的合作關係,但這種合作關係有天然的侷限性——畢竟說到底在冷戰的大背景下西歐國家是美國的盟友,在大原則上是追隨美國遏制蘇聯的。俄羅斯擁有1707.54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以及這遼闊疆域上蘊藏的豐富的資源儲備。在沙皇時代和蘇聯時代的疆域則更大——俄羅斯疆域最大時一度達到過2280萬平方公里。在機器化大工業時代到來前俄羅斯受制於高寒的緯度和出海口的缺乏難以對西伯利亞遼闊的凍土地帶進行工業化開發,也難以和外界展開經濟文化交流,因此擁有兩千餘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一直落後於在技術和制度層面更為先進的西歐、北美國家。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日益普及俄羅斯在極短的歷史時間內獲得了對廣袤國土進行工業開發的能力。俄羅斯的體量實在太過巨大,即使俄羅斯在開發技術上仍落後於西方,但哪怕只是對這兩千餘萬平方公里國土進行初級開發也完全可以實現質量不夠數量湊,於是俄羅斯的國力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強並具備了對周邊國家顛覆性的地緣優勢。這使西方國家普遍感受到來自俄羅斯的戰略威脅,尤其是在冷戰時期雙方在各自不同的意識形態之下尖銳對立了幾十年,當時的西歐各國對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陣營的鋼鐵洪流始終充滿恐懼感,即使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力一落千丈,同時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分歧也已不復存在,但西方國家鑑於俄羅斯龐大的體量仍對其充滿戒心。

蘇聯解體後隨著意識形態分歧的消失使俄羅斯和西歐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得到加深:1993年底俄羅斯和歐盟簽署了《俄羅斯同歐盟之間關於建立夥伴和合作關係的聯合政治聲明》。1994年6月俄羅斯又和歐盟簽訂了為期十年的《夥伴關係與合作協定》。1997年10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出席歐洲委員會首腦會議期間提出了建立”大歐洲“的思想。1998年5月俄羅斯與歐洲第一次首腦會議在英國舉行,會上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了俄羅斯與歐盟發展戰略伙伴關係將促進歐洲大陸的和平與發展,將雙邊關係推向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1999年俄羅斯與歐盟確立了從2000年到2010年的夥伴關係發展框架。與此同時俄羅斯與歐盟的經貿聯繫也日益密切:1995年至2006年期間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額從603億美元攀升到2310億美元,歐盟對俄羅斯的直接投資也從2004年的60億歐元增長到了2007年的171億歐元,同期俄羅斯對歐盟的直接投資由3億歐元增長到了10億歐元。對歐盟國家的能源出口一度佔到俄羅斯出口總量的90%以上,歐盟成為了俄羅斯最大的外匯來源地。儘管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雙邊關係在這一時期呈現日益深化的跡象,但歐盟的東擴仍使俄羅斯感覺到挑戰:2004年5月1日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0國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增加到25個。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歐盟成員國增加到27個。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正式成為歐盟第28個成員國。如果俄羅斯加入歐盟的話,那麼歐盟的東擴自然不會對俄羅斯構成挑戰,但無論是歐盟方面或是俄羅斯方面都對俄羅斯加入歐盟一事顧慮重重,至少在短期內這是壓根不現實的。從歷史上來看:俄羅斯儘管也是一個歐洲國家,但一直被西歐各國視為另類,迄今為止俄羅斯和西歐國家仍延續著歷史上的互不信任狀態,如果放任俄羅斯這個龐然大物加入歐盟,那麼究竟是歐盟消化了俄羅斯呢?還是俄羅斯消化了歐盟呢?與此同時俄羅斯的加入勢必導致本來在歐盟內部居於支配地位的德、法等大國的地位相對下降,從而對歐盟內部現有的權力格局造成衝擊,這也是這些國家所不願看到的。俄羅斯的國徽上繪製的是一隻雙頭鷹,寓示著俄羅斯地跨東西方兩大洲的地理格局。實際上這種獨特的地緣區位也塑造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精神——你很難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方國家,因為其種族、宗教、歷史、文化中的東方基因都是極其微小的;可你也很難說俄羅斯就是一個純粹的西方國家。三百多年前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實行過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羅斯獨特的地緣區位和人文歷史使其在歐洲一直保持著獨立獨行的狀態,以致於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國家將俄羅斯視為具有蒙古血統的“白色韃靼”,更何況彼此之間還存在著現實利益層面的糾葛。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恐怕仍將維持目前這種不東不西的狀態:一方面俄羅斯種族、宗教、文化各方面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西方國家,蘇聯解體後的轉型歷程則使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差異也不復存在,俄羅斯也會積極試圖融入到西方體系之中,以減輕來自於北約和歐盟的戰略壓力;然而另一方面俄羅斯獨特的地緣區位和人文歷史使其與西方國家之間始終存在隔閡,而俄羅斯龐大的體量又使西方國家將其視為潛在的威脅。除非俄羅斯能全方位向西方國家服軟示弱並任其擺佈,否則西方陣營是不會接納俄羅斯的,然而俄羅斯的大國自尊又不允許俄羅斯這麼做。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大家都知道俄羅斯作為軍事力量雄厚、資源豐富有地緣優勢極佳的國家,是國際舞臺上具足輕重的角色。作為東歐唯一一個工業發達的強國,俄羅斯擁有歐盟需要的市場和資源,是合作潛力極佳的國家。但是歐洲一直不願意將俄羅斯接納到自己的圈子裡來,這又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從歷史上來看,俄羅斯為了不被鄰國消滅自立自強一直貫穿整個近代史。做一個遠離歐洲中心的國家俄羅斯的現代化起步較晚,但是列強環視讓俄羅斯民資具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不斷的壯大自己實力吞食周邊的土地。在200多年的擴張中東歐很多國家都被俄羅斯一一殲滅。1990年東歐國家在蘇聯解體之後採用了一種新的形式來共同對抗俄羅斯。那就是加入歐盟、北約,這也種方法將許多小國力量凝聚起來,形成了可以與俄羅斯相對抗的力量。

這種對抗並沒有隨著俄羅斯的衰敗而結束,相反由於俄羅斯不甘心失去大國地位頻頻惹怒歐洲鄰居,因此歐洲至今都不願意接納俄羅斯。從宗教的信仰來看歐洲大多數的國家所信仰的宗教為基督教,俄羅斯與之不同,俄羅斯信仰的宗教為東正教。俄羅斯在宗教問題上雖然有所讓步但成效甚微,東正教依然是基督教的天敵之一。兩個教派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就結下了不淺的恩怨,也導致俄羅斯與歐洲的社會至今都無法相融合。

在美國與蘇聯相對抗的時期,在美國的影響嚇建立了北約、而俄羅斯則建立了華約,但是隨社蘇聯的解體,俄羅斯建立的華約也走到了盡頭。但是北約仍然在歐洲地區存在,在美國主導下北約不斷東擴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格魯吉亞、烏克蘭都是因為這種戰略擠壓橫生出來的禍端,歐盟重要官員曾說,只有俄羅斯解體歐洲才能找到和平與安全,由此可見接納俄羅斯是多麼遙不可及的事情了。


利刃號


歐洲不接受俄羅斯的原因,首先是害怕。看看俄羅斯的土地吧?1700多萬平方公里,(這還是蘇聯解體後現在的面積),相當其他歐洲國家總合的兩個,這是多麼的可怕呀!也是多麼的恐怖呀!

雖然俄羅斯地處歐洲,但是,主要土地在亞洲,在北極洲也是擁有巨大的土地和控制權。而且,在北極的控制權,讓美國也感到畏懼,而自嘆不如。試問:俄羅斯如此廣袤的土地,從何而來呢?——侵略……

歐洲國家都害怕俄羅斯吞噬土地的兇殘,在短暫的幾百年來時間裡面,佔領幾十個國家的土地,消滅掉了100多個民族,讓俄羅斯的土地增長了400多倍。這還是從蘇聯時期的2100多萬平方公里解體之後的土地面積,1700多萬平方公里。

在歐洲國家的眼裡,俄羅斯是異族,是亞洲人——韃靼人,蒙古人的後代。所以,繼承了他們的兇殘, 野蠻,嗜血如命,而沒有教養,沒有文化,不食人間煙火。

看一看和俄羅斯接壤的國家吧?哪一個國家沒有被俄羅斯侵略過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級被俄羅斯侵略過,佔領過,(由於美國的歷史比較短暫而除外),甚至,還有許多國家的土地,仍然被俄羅斯佔領著。

俄羅斯從彼得大帝開始發動侵略戰爭,直到現在,從來就沒有停止戰爭,停止過侵略。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曾經誓言:要佔領整個歐洲,(雖然葉卡捷琳娜是德國人),而且,在葉卡捷琳娜時代,俄羅斯的土耳其迅猛擴張,被稱之是俄羅斯歷史上,繼彼得大帝之後最偉大的人物。東歐國家,中歐國家,乃至西歐國家,都被葉卡捷琳娜女皇大帝肆虐……而苦不堪言。

於是,東歐國家,中歐國家紛紛被俄羅斯佔領,瓜分。搶掠,殺戮,多如牛毛。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也從此開始衰落,被俄羅斯所擊敗,肆虐,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能夠擺脫衰退的陰影。

而所謂的宗教信仰,文化差異,政治制度,科技交流等等事情,都是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實質上的,就是俄羅斯的野蠻侵略行為,才會導致幾乎整個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恐懼,而不願意接受俄羅斯。當然,也只有極少數的國家和俄羅斯關係良好。原因是俄羅斯與這些國家很近,而這些國家採取了中庸之道,害怕自己與西方國家靠近,而得罪俄羅斯,讓其一個不高興,就會遭到俄羅斯的侵略,(如現在的烏克蘭)。所以,這些國家才會和俄羅斯進行友好交往。而實際上都是被逼無奈,而不得已而為之。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看到為什麼蘇聯解體之後,東歐國家都紛紛投靠美國,而與俄羅斯決裂呢?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特別是牛東歐國家,天生就有反對俄羅斯的血液循環流淌,而不需要進行教育。這也充分地說明了為什麼歐洲國家不願意接受俄羅斯,而願意和其他國家發展的主要原因。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歐洲國家在世界變化中,在能源需求上面需要俄羅斯。但是,從骨髓裡面,歐洲國家永遠都不會接受俄羅斯。這是事實,這是經過幾百年曆史證明的事實,而且,是根深蒂固的,也必將是永恆的,不變的。

個人觀點,切勿上心,謝謝閱讀,歡迎評論。


幸福地帶2


俄羅斯的政治中心在莫斯科,歷史上俄羅斯也是由莫斯科公國發展而成!莫斯科地處東歐平原中部,是典型歐洲城市,也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為什麼歐洲不願意接納俄羅斯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其一、俄羅斯信仰東正教,歐洲各國信仰天主教。俄羅斯繼承了東羅馬帝國,所以他的很多傳統跟東羅馬帝國一致,比如信仰東正教;歐洲各國大部分是從西羅馬帝國分裂而出的,他信仰天主教或者新教。歷史上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後,經常相互攻伐,不僅從宗教信仰上,還從國家利益上相互攻伐。這是歷史造成的長久隔閡,兩兄弟分家後,數百代傳承後彼此就不再是親戚了,更多的變成了仇人。

其二、俄羅斯是混血的斯拉夫人,而歐洲各國則是日耳曼人與其它民族的後裔。俄羅斯人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後來與蒙古等東方遊牧民族混血,形成了如今的俄羅斯人。歐洲的德意志人、奧地利人、瑞士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荷蘭人、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冰島人都是日耳曼人。羅馬帝國時期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合稱三大蠻族,不過後來的發展表明日耳曼人是看不上斯拉夫人的,認為他們是二等公民。

其三、俄羅斯太過於強大,會破壞歐洲各國之間的政治平衡。歷史上俄羅斯發展沒有歐洲各國快,歐洲都工業革命了,俄國還處在沙皇統治之下,這也是歐洲各國看不起俄羅斯的一個主要原因。十月革命後俄羅斯快速發展,且走向了一條與歐洲各國都不一樣的發展道路,成為歐洲各國中的一個異類。俄羅斯是一個擴張性十分強大的國家,他很快組建了蘇聯這樣一個巨無霸,實力大大超過歐洲各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依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他加入歐洲很明顯會破壞目前歐洲各國之間的平衡,引發不可避免的政治地震。


大秦鐵鷹劍士


一、北約的全稱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9年美國為了遏制蘇聯而在歐洲建立的軍事同盟組織,由北美和歐洲國家組成。時至今日歐洲加入北約的國家為: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冰島、葡萄牙、希臘、西班牙、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以上23個國家皆同時為歐盟成員國)、挪威、黑山、克羅地亞、北馬其頓、土耳其等28個國家。

歐盟成員國除上述23個北約成員國外,愛爾蘭、奧地利、瑞典、塞浦路斯、馬耳他5國為歐盟成員國。兩者合計有33個國家。阿爾巴尼亞在2014年被批准為歐盟候選國。列支敦士登、摩納哥、安道爾、梵蒂岡、聖馬力諾、科索沃等非歐盟小國被允許有條件使用歐元。瑞士、芬蘭是歐洲的中立國,烏克蘭正致力於加入北約以尋求保護。

二、綜上所述,1949年成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是為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1979年隨著蘇聯的解體,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加入北約及歐盟。蘇聯解體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遺產。而由於俄羅斯利用其強大的軍事實力用武力干涉格魯吉亞與烏克蘭內政,武力併吞克里米亞而遭受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譴責並受到歐美國家共同的極其嚴厲的經濟制裁。歐美同屬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制度國家,而俄羅斯是我行我素的爭勝好強、開疆擴土的帝國情懷的國家。因此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歐洲無法接受俄羅斯的所作所為…


知研42791366


為何歐洲要接受俄羅斯。

蒙古人的長子西征,東正教和天主教的隔閡,蘇聯的誕生,一次次把俄羅斯和傳統歐洲割離開來。

時間長了,就回不來了。

二戰的時候德國人認為蘇聯人是一堆斯拉夫蠻子,灰色牲口。丘吉爾認為蘇聯必須扼殺,覺得他們是西方世界的畸形怪物。

甚至只有出現納粹德國和拿破崙這種要強行統一歐洲的力量時,俄羅斯才能被傳統西歐視為暫時盟友。



再回到問題,俄羅斯人口、土地、資源都不缺,唯一限制如今俄羅斯的就是美國為首的對俄羅斯在政治經濟上的鉗制。

所以說你放開這個鉗制俄羅斯是必定起飛的,這樣的國家融入歐洲就是必定要主導歐洲的。

一個班級裡的著名暴力男,還特立獨行,你讓他當班長?

另一個方面,我曾在別的回答說過,邊緣國家必定被邊緣化,說的是英國獨立於歐陸的政策,俄羅斯也一樣,甚至更甚:俄羅斯處於東亞,歐洲,中東,中亞的邊緣地帶,能對幾乎所有世界重要地區產生影響,這樣的國家只有兩條路:成為世界級大國或者消亡,沒有中間項,



歐盟推行的歐洲一體化,核心就法國德國,兩個座位都嫌擠,英國都不行,還指望讓俄羅斯加入?

如果俄羅斯失去整個遠東,那他還有可能成為歐盟的一部分,不過也需要各種代價。

一個死掉的俄羅斯符合美國的利益,而一個半死不活的俄羅斯符合我們和歐洲的利益。

然而俄羅斯從不放棄崛起,從莫斯科大公國時代開始,俄羅斯對領土的要求永無窮盡。


歷史區的旅法師


歐洲不願意接納俄羅斯,準確的說是西歐人不接納俄羅斯是歐洲一部分,就是不想跟你俄羅斯玩,實際原因十分複雜,下面“大正”就結合已知資料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一)西歐人認為俄羅斯就是落後的野蠻人。

西歐地區誕生了很多強國,而且很多國家都是發達國家,比如英國、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國家大多數都是新航路開闢的開拓者,在全世界開拓殖民地,建立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體系,而且這些國家都是信奉天主教的國家或者從天主教分出來的其他教派,自詡為歐洲正統羅馬帝國的後代,有著自己獨有的驕傲和自豪。



西歐人認為斯拉夫人(俄羅斯人)地處歐洲邊陲,文化和經濟落後,又非常野蠻,信奉比較異端宗教——東正教。文藝復興、新航路開闢、地理大發現也和俄羅斯人沒有任何關係,總體來說,西歐人非常看不起俄羅斯人,俄羅斯人就是沒有開化的野蠻人,俄羅斯只是在地理劃分上屬於歐洲,其實和歐洲沒有什麼關係。就如同中國古代時期,中國人自詡為天朝上國的子民,文化正統,周邊國家的人都視為蠻夷的一樣。

(二)西歐人非常害怕俄羅斯。

俄羅斯從一個小小莫斯科公國開始,經過數百年擴張,成為這個星球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大帝國,可不是一個簡單國家。西歐人雖然看不起俄羅斯,但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的努力和強大。



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努力向西歐學習先進技術和文化,開始了彼得大帝改革,讓俄羅斯向現代文明社會過度。俄羅斯人鍥而不捨的多次與臨近國家打仗,先後打敗歐洲強國瑞典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獲得波羅的海和黑海出海口。

19世紀初期,沙俄軍隊更是打敗了歐洲大陸霸主拿破崙的數十萬軍隊,並且揮師巴黎,鎮壓歐洲各國的革命,被稱為歐洲憲兵,赫赫兵威讓很多歐洲國家為之顫抖。之後還和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俄羅斯的勢力範圍直接穿入西歐腹地,讓很多西歐國家非常害怕,接下來的俄羅斯接下來會不會統治歐洲大陸?



西歐人雖然看不起俄羅斯人,但又恐懼俄羅斯人,俄羅斯的體量非常大,軍事力量特別強盛,一定要把俄羅斯排除在歐洲之外,不然接納俄羅斯,就是接納一個龐然大物,到最後歐洲主導權都可能會旁落俄羅斯。所以1853年,法國和英國聯合起來與俄羅斯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最後英國和法國費了好大勁,使用了非常多的先進武器才打敗他們眼中落後的俄羅斯。

二戰後俄羅斯變身超級大國蘇聯,成為世界的一級,重複著和沙俄一樣讓西歐人恐懼的事,赤化歐洲,佔領東德,獨立領導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西歐人在蘇聯的核武器和強大紅軍下瑟瑟發抖,只能靠著新晉世界霸主美國與之對抗。



再後來蘇聯雖然解體了,但留下一個傳人,就是今天俄羅斯,繼續拿著核大棒和自身資源優勢威脅著西歐人。

總體來說,俄羅斯是西歐人看不起的文化邊陲,但同時也是西歐人的噩夢。

(三)西歐人認為俄羅斯人是蒙古人的後代,不是同類。



西歐人自從大航海時代以後,建立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殖民體系,盛行一套歐洲白人至上種族歧視觀念。當然俄羅斯人在人種上也是歐羅巴白人,也想向歐洲白人上靠,但被西歐人瘋狂排斥。

西歐人認為俄羅斯人曾經被蒙古帝國征服過,被蒙古帝國旗下的金帳汗國統治數百年,血統早已經慎入蒙古人的基因,甚至認為俄羅斯人就是蒙古人的後代,俄羅斯沙皇都擁有蒙古人的血統,之後俄羅斯瘋狂擴張成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大帝國,簡直就是一個翻版的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當年給歐洲人留下太多恐怖的記憶,甚至稱成吉思汗的軍隊為“上帝之鞭”,而對於俄羅斯恐懼也源於蒙古帝國給歐洲人留下的陰影。

即使到現在西方人還在流行一個說法“撕開一個俄羅斯人的臉皮,你就會發現一個韃靼人。”



綜上所述,“大正”認為歐洲人不願接納俄羅斯人,是因為始終認為俄羅斯人是個異類,不歐不亞,並且非常害怕俄羅斯人,和西歐人尿不到一個壺裡去,道不同不相為謀。

而俄羅斯曾經也非常想融入西方,但由於自己體量太大,加上自身其他原因無法融合,乾脆自己單玩,你們西歐人排斥我,我也不讓你們西歐人好過,就這樣一直糾結到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