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民國的長春或東北的發展如何?

役囟3xeh3899


這個題目太大了,完全可以出一本書來論述,關於長春市面上已有一些專著專門論述,這裡泛泛談一下整個東北的發展。

民國時東北的發展主要分三個歷史時期,九一八事變前,偽滿洲國時期以及抗戰之後。抗戰之後由於國共雙方首先在東北展開爭奪,這一階段非常混亂,而且時間很短,只有三年時間,因此略過不表。對前面兩個時期大概論述一下。

一、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

1912年辛亥革命後,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是東北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基本態勢是:農業生產商業化,民族工業迅速崛起,商業繁榮,與此同時,日本在東北的投資和貿易迅速擴大,全面滲透到各個領域,侵略實力迅速增強。

當時的關內,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不安。東北卻是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獨霸三省,奉系為了增強自身實力,在東北招流民、修鐵路、開礦山、建工廠,使得當時的東北出現了相對安定的局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1、農業商品化

當時大量移民湧向東北,1927年之後,每年移民數量高達100萬,也就是歷史上的闖關東時代。東北的耕地得到大量開發,農業生產迅速擴大。由於東北土地充足,人均耕地相對較多,而且土地肥沃,產量也很高。

當時東北的大豆、高粱、玉米、穀子四大作物,年產量高達1500萬噸,其中大豆500萬噸。這些作物有六成是作為商品輸出,輸出到全國以及全世界,光是大豆就佔據世界市場的80%。從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以及對外貿易,形成了完整的商業鏈,而且各環節的發展水平都比較高,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在國際上也不弱。

但是廣大的農民並未從中受益,土地掌握在地主手裡,而運輸、銷售和對外貿易這三個環節掌控在外國資本手中。廣大農民處於貧困境地,遭受著地主的高額地租剝削,高利貸的壓榨,軍閥的苛捐雜稅以及濫發紙幣的掠奪。

九一八之後,日偽在東北實施了統制經濟政策,農業商品化全面萎縮,農民過得更慘了,連飯都吃不飽了。

2、民族工業的崛起

在農業繁榮的基礎上,民族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和輕工業方面,火柴、釀酒、飲料、服裝、肥皂、印刷、造紙等工業顯著發展。但食品加工業比重非常大,哈爾濱的制粉和榨油就佔了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長春的制粉業佔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5%,而齊齊哈爾的制酒業則佔該市生產總值的42%。

重工業方面主要表現為官僚資本的投資建設。採礦、機械、電力等重工業有了初步發展,奉系官方開辦了海城煤礦、鶴崗煤礦等十幾家煤礦、金礦、錳礦等。機械工業方面則有東三省兵工廠、東北航空工廠和海軍工廠,以及東北大學鐵工廠和東北交通用品製造廠,可以製造武器彈藥、鋼鐵工具、暖氣材料等。電力方面有18家官營電燈廠和發電廠。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重工業只是剛剛起步,在整個東北的經濟中所佔比重極低,而且不成體系,只是相比關內重工業幾乎為0的狀態稍微強那麼一點,絕非網上很多人吹噓的那樣。

3、商業繁榮

在農業和工業初步發展的基礎上,金融和商業發展迅速。九一八事變前,東北有民營銀行和錢莊207家,商辦儲蓄會70餘家,資本約1.5億元。商業方面,每個稍大的城市,商號都不下一千家。1924年的瀋陽,商號就有6000餘家。各地的商業組織也迅速發展,1929年,奉天省糧業公會旗下有糧棧351家,另外,茶業、帽業、果品業、酒業等行業公會數十家。

(1930年的奉天)

4、日本的經濟滲透

1906年,日本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開始了在東北的全面滲透。

鐵路方面,1913年滿鐵提出了滿蒙五路借款計劃,從袁世凱手裡獲得了五條鐵路的借款優先權,後來通過借款合同,獲得了五條鐵路的技術和財政權。1923年,滿鐵從張作霖手裡獲得了洮昂鐵路修築權和部分經營權,又以開礦為名擅自修建了天圖鐵路。1925年,滿鐵又從張作霖手裡獲得了吉敦鐵路的修築權。(吹噓張作霖不賣國的人可以歇一歇了)到1931年,日本在東北控制的鐵路里程達到了2360公里,佔東北鐵路總長度的38%。剩下的62%的鐵路,其中又有2468公里為蘇聯控制下的中長鐵路。奉系方面控制的鐵路不到總長的30%。

工業方面,滿鐵建立了一個相當龐大的工業體系,包括機械製造、電力電氣、瓦斯焦炭、鋼鐵、製糖、紡織、化工等大批大型企業。比如撫順煤礦機械工廠、大連電氣作業所、鞍山制鐵所,南滿製糖、滿蒙毛織、滿蒙纖維三大會社。化工工業全部被日本壟斷,如油漆、染料、硫酸等。採礦方面,到1929年,日本控制的礦業包括:煤礦81處、鐵礦33處、金銀銅和硫化鐵礦31處、鉛礦10處、長石礦19處、陶土礦32處、雲母礦12處、菱鎂礦1處。

金融方面,到1922年,東北的日人銀行就達到了40家,資本超過兩億日元。

商貿方面,當時東北大豆的運輸操縱在滿鐵手中,滿鐵還通過設立交易所操控價格。另外滿鐵組建了上百家同業公會進行商品的壟斷。

總之,在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東北的經濟實力迅速膨脹,經濟膨脹後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權益,因此經濟上的滲透也是九一八事變的內在驅動因素。

二、偽滿時期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了把東北打造成侵略基地,在極短的時間內,以滿鐵為中心,控制和壟斷了東北的交通、金融、工礦、通訊等領域,在東北建立了所謂的統制經濟體制,破壞了原有的市場經濟,將東北納入了日本殖民地經濟體系之中。

1、統制經濟體制

1932年7月,關東軍特務部擬定《滿洲經濟統制方案》,提出要在東北實行統制經濟。1933年3月,偽滿政府公佈《滿洲國經濟建設綱要》,提出偽滿經濟建設的方針是服從日本經濟需要,對重要的經濟部門實行國家統制。《綱要》裡有兩條原則:一是國防和公共事業要公營或以特殊公司經營。二是其他產業可以“委諸民間自由經營”,但生產消費兩方面要“施以必要的調劑”。1934年3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日滿統制經濟方案要綱》,規定:“將日滿經濟作為同一組織體,以合理融合為目標,實行實地適應主義”。

此後日偽加強了對偽滿各經濟部門,尤其是重工業、軍需和其他基礎產業的統制。所謂的統制就是以滿鐵為核心,採取一個特殊會社控制一個行業的方式。到1936年末,日本已經全面控制了東北的經濟。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確立了戰時經濟體制。1938年2月,偽滿公佈了《總動員法》,規定:為了國防需要,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全部由國家控制。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偽滿制定了《戰時緊急方策要略》,把“滿足日本戰時緊急需要作為各項經濟政策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偽滿與1942年10月制定了《產業統制法》。

日本在東北的經濟統制不斷強化,給東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偽滿倒臺前夕,東北所有行業的民族工商業已經幾乎全部倒閉和破產,東北經濟完全殖民地化了。

(偽滿洲國憲兵司令部)

2、瘋狂建設重工業

為了加強控制,滿足戰爭需要,日本在東北傾全力建立以軍事工業為主的重工業。日本模仿蘇聯,在東北以五年計劃的方式進行重工業建設。第一個五年的投資就達到了將近50億日元,其中將近40億日元投入到了重工業,農牧業的投入不到4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重工業投資達到了70億。到1943年,東北的經濟結構中,重工業比例高達79%,輕工業只有21%。

1937年,日產總部遷入東北,建立了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簡稱滿業。滿業規模迅速擴張,壟斷了東北的採掘、鋼鐵、輕金屬、汽車、飛機制造等行業。1942年時,滿業的員工達到33萬人。

在大規模掠奪性開發下,偽滿經濟規模迅速膨脹。1932年,整個東北的煤產量為709萬噸,1944年則達到了2562萬噸。1932年,生鐵產量為39.4萬噸,1943年,東北生鐵產量達到170萬噸。九一八之前,東北沒有鍊鋼產業,1943年,東北鍊鋼達到87.7萬噸。化工和有色金屬的產量也迅猛增長。電力方面則是修建了豐滿水電站,並向長春和瀋陽供電。

到1943年,東北已經成為重工業基地,煤產量佔全國一半,生鐵產量佔87%,鋼材93%,發電量93%,硫酸70%,水泥66%,機械製造95%。這也是為什麼抗戰結束後,國共雙方都要拼命搶奪東北的原因。不過佔了最大便宜的是蘇聯,蘇軍佔領東北整整一年多,東北的幾乎所有重工業設備都被運往了蘇聯。

3、經濟一體化

日本在交通等領域實行了一系列的壟斷和獨佔,以實現經濟一體化。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從蘇聯手裡購買了中東鐵路,推進滿蒙鐵道網計劃,新建了五千多公里鐵路,日本投降時,東北的鐵路里程達到11400多公里。另外滿鐵還控制著2萬公里的汽車運輸線,5000公里的內河運輸線。

1932年,滿洲航空株式會社成立,先後建立了7個航空站,航線達15000公里。

1933年,滿洲電信電話會社成立,1941年時,設立了1055個電話電報局,18個無線電臺。

通過上述手段,日本最終完全控制了東北,將東北打造成了戰爭基地,支撐了日本的對外侵略。


江蝶夢


今天的人提起東北,印象裡好像就是二人轉,鄉村愛情,快手,喊麥,或是各種東北經濟衰退的新聞。實際上,在民國時期,東北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1945年,甚至超過了日本的經濟總量。當時佔了全國85%工業總產值,臺灣佔10%,其餘加一起5%。

東北的崛起要感謝張作霖,從全國各地聘請了很多人發展東北的經濟,尤其是狠抓教育,他當時曾說過:我寧可少養五萬陸軍,東北大學也非辦不可。可見張作霖對於發展教育的決心。當時奉天的師範學校就已免受學費了,學生的伙食也非常豐盛,而且伙食費由奉天政府買單。

當時東北一直沒有嚴重的兵亂(和其他地區相對而言),保證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大家都知道,對於經濟發展來講,穩定太重要了,東北有張作霖,山西有閻錫山,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穩定。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死,東北的工業化水平已經超過了長江地區,工業結構也很合理,既有重工業,也有輕工業。

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歐洲人來到哈爾濱開銀行,建工廠,他們給中國帶來了第一家電影院,第一支響樂團。哈爾濱火車站是當時亞洲最繁忙的火車站,有直達歐洲各大城市的車次,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麵粉生產和出口基地、啤酒生產基地。哈爾濱全城遍佈俄式建築歐式建築,號稱“東方莫斯科”,其時髦程度可與上海,天津並肩。

至於長春的輝煌是在偽滿時期,那個時期,長春改名叫“新京”,是偽滿洲國的首都。新京是由外國專家規劃設計,仿照巴黎和堪培拉設計的,有這樣一句話形容當時新京的城市格局:“寬馬路,四排樹,園廣場,小別墅。”偽滿洲國由日本人精心扶持建設,日本人將大量心思投入在新京。同時,東北地區資源豐富,建設城市有著先天優勢,因此長春在偽滿期間,一度比東京還要發達。

不光是這些大城市,當時整個東北城市化水平都非常高,據統計,1942年,東北城市化水平為23.8%,而全國在1990年才達到18.96%。

交通方面,1943年,東北公路總里程為6萬公里,鐵路總里程11479公里。如果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可以做一個比較:1949年,中國公路總里程8萬公里,鐵路總里程22000公里。

這就是曾經的東北。


司空見慣之後就


一點點歷史知識都沒有,民囯時期那來的長春!滿州國時,日本人為了便於統治,選擇居東北中心地帶原寬城子,參照栢林設計,即以現在的人民廣場為中心,向四周以放射型擴展,用了四年時間完成。起建兩年後偽滿首都由奉天(瀋陽)遷往了長春,做了十二年偽首都。那來的民囯長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