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大炮,最轻的800斤,最笨重的有1万斤


中国人制造的大炮,从元军灭宋时开始发威。那时候的炮还很苗条,只有150多斤重,但威力据说还算可以。书籍记载:“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到了清朝,所拥有的大炮,为数并不少,质量也不差。图为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清康熙三十四年建造的景山炮。

道光年间曾经五任浙江巡抚的福建人梁章钜,写了一篇名为《炮说》的文章,说英兵进犯广州时,他奉朝命到广西选送大炮,运往广东,这些炮轻则八百斤,重则三千斤,个头不小。图为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故宫大政殿东侧陈列的大清朝火炮。

战争期间,清廷先后铸造出来的各种大炮,总数超过二千座,如果一齐准确地轰隆起来,满可以把百万英军化为粉末的 ,无奈清军打出去的炮弹总不准确。图为江苏徐州博物馆,馆内展出的“咸丰十年四月吉日”铭铁炮。

清朝腐败,那时候的炮,有时炮口会无端被堵塞,弹药会无端变成泥沙,一些将军和士兵,畏敌如虎,临阵会呼爹喊娘,争相逃命。图为清道光二十三年由两江布政司、江苏理炮局监制,重达一万斤的耀威大将军铁炮。

清代火炮以材质分,有铸铜炮和铸铁炮。清前期以铜炮为多,后期多为铁炮。此外,还有少量的铁心铜体炮、铜心木镶炮。由于铜炮多铸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图为天津博物馆展出的清康熙三十四年建造的景山炮。

清代火炮多有铭文,常铭炮名、年款、监造官员、工匠、重量等。清代视火炮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名号,清初时定制于每年秋季在北京卢沟桥举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并令八旗操演火炮。图为南京博物院内陈列的十九世纪至清道光年间的铁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