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的燈光焰火藝術表演環節,42名“青島嫚”表演的膠州秧歌在“齊風魯韻”環節亮相,作為文藝演出中青島元素的代表。短短兩分鐘內,淋漓盡展膠州秧歌的“三彎、九動、十八態”,展示了世界水準、呈中國氣派、現山東風格、彰青島特色。
幕後
演員百裡挑一
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劉宗濤告訴記者,5月21號接到通知,接著就進行集合篩選,接到通知後馬上部署膠州文廣新局、教體局進行準備。從全市1000多個有膠州秧歌基礎的孩子裡挑選。5月22號進入國信體育館排練,23號進入正式場地和其他隊伍進行合排。
劉宗濤介紹,為了體現孩子們的純然天真與秧歌的質樸氣息,所有參與演出的都是剛學秧歌時間不久,不要精通,正好那種味道可以出來。
在各方大力支持下,膠州市各級部門組建了一支膠州秧歌少兒藝術團團隊,42人童子軍正式成立,同時圍繞這臺演出成立了6人組成的指導團。劉宗濤表示“這在膠州秧歌發展歷史從未有過的大事,非常榮幸,這是難得的機遇,我們非常珍惜,而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她們表現很出色。”
過程
20天破繭成蝶
談到排練的過程,劉宗濤告訴記者,“排練完了晚上會連夜開會,基本上要晚上一點左右才能接到第二天排練的指令。前期每天幾乎八九個小時進行排練,張藝謀導演對場景等也進行多次調整,孩子都在很緊張的排練。每天的成品是在每天不斷的修改排練中才達成的。每天都在調整改進,導演對膠州秧歌很瞭解,是個頂尖高手,主要是突出膠州秧歌幾個比較重要的點,再結合小孩天真無邪的特點扭出膠州秧歌的美。”
劉宗濤表示,“孩子們從來沒有接受過這麼高強度的排練,孩子能在時間緊壓力大的情況下完成排練到最後成品讓我深受感動。張導抓取了幾個特別美的點,做精。富有內在的激情和動作力度,是膠州秧歌的神韻之所在,是舞蹈動感特點之源泉。”
劉宗濤介紹,晚會上,膠州秧歌“三彎、九動、十八態”的勁兒全釋放出來了。在舞蹈動作中就是運用了膠州秧歌中的“擰、碾、抻、韌、扭”的主體動態審美和三道彎,九動十八態的體態特徵,以及腳下正反丁字擰步,倒丁字擰步等,充分的表現了青島小鰻的細膩、乖巧、靈活的勞動方式。
未來
將膠州秧歌發揚光大
當記者問及“為什麼叫秧歌能代表青島和山東向世界展示?”“膠州秧歌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漢民族舞蹈文化女子舞蹈的典範,是北京舞院等大學高年級的舞蹈課程之一,膠州秧歌在中國舞蹈界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膠州秧歌以後一定會成為青島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在考慮山東文化元素的時候就會考慮膠州秧歌,所有的大家、藝術家都會考慮膠州秧歌,膠州秧歌能出現上合舞臺不是偶然,是個必然。”劉宗濤如是說。
談到未來,劉宗濤表示,今年中國文聯在膠州舉辦第五屆中國秧歌節,膠州秧歌的精品節目也獲得過很多國家大獎,膠州秧歌上百次上過央視,出國交流十幾次,其實在世界上已經有較好的知名度。經過上合峰會這麼高的平臺進行傳播後,我們會深入推進膠州秧歌進校園,打造更多膠州秧歌精品,作為青島的文化名片,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在世界各地開花。
相關新聞
家長:讓傳承非遺紮根孩子心底
昨晚9點,參演膠州秧歌的孩子們的媽媽們就激動、興奮地等在電視機前看孩子們的演出。
“近景舞臺配合海岸線的樓體夜景,整個青島都是大舞臺,海天一色,美輪美奐,太美了。”觀看演出的媽媽的不時讚歎。“我心跳都加快了。”
記者採訪了此次參演膠州秧歌的孩子們的家長,膠州市香港路小學二年級八班李家藝的媽媽劉麗媛全稱陪伴孩子,她為孩子們點贊:“孩子們表現非常出色,大多是二年級的孩子,她們能在短時間內跟上老師的節奏,完成指定動作,中間還有的孩子發燒,各種情況都堅強應對,孩子們非常了不起。”
“翻看19天的記錄,發現每天寫完記錄都過凌晨了,因為孩子們每天基本都是晚上11點結束,回到賓館或者膠州要12點多。到演出這天整整20天,絕對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從第一天看孩子有些幼稚的表現,到經歷19天的魔鬼訓練,到在舞臺上的完美展現,孩子們確實有太多背後的艱辛付出。孩子經歷了身體上、心理上的各種磨鍊,尤其心理上的成長對她來說是一生受益的。”膠州市香港路小學二年級八班王茂榕的媽媽劉曉麗從第一天一直陪伴孩子排練,她每天在手機裡記錄孩子的進步,“關鍵的是孩子們內心原來對膠州秧歌僅僅停留在喜歡這個程度上,孩子們在課間操跳膠州秧歌,每週三的舞蹈社團跳的也是秧歌。經歷了這次演出,現在她們真切體會到膠州秧歌可以代表青島走出去,體現中國特色,展現在國際舞臺上,讓傳承膠州秧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口號具有了真正意義。”
記者 姜姍 曹鵬 楊寧
閱讀更多 青島財經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