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是誰一步步將日本帶入了二戰的深淵?

1931年9月,東北形勢已頗為緊張,而日本國內同樣暗流湧動。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要求增兵中國東北,而作為行政中樞的內閣卻猶豫不決。結果日本在朝鮮的軍隊擅自派出了自己的兩支部隊。未經日本國內的正式批准,日本軍人就對東北發動了突然進攻。

中國人民的14年抗戰正式打響……

是誰一步步將日本帶入了二戰的深淵?

▲“九一八”事變紀念碑

或許在我們的記憶中,近代日本一直是侵略與狂熱的,其如同一精密的戰爭機器,不斷的蠶食著中國的領土與財富: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到1900年八國聯軍中最為積極的日本軍隊,到1904年令東北生靈塗炭的日俄戰爭,直至1931年開始的抗日戰爭……日本似乎從未停止侵略的步伐。

那麼日本果真如我們想象中那般,舉全國之力、“眾志成城”對外擴張嗎?其至始至終都對中國虎視眈眈嗎?或許答案並非那麼簡單,美國著名漢學家任達的研究表明,在1898-1911年中日之間甚至還出現了“黃金十年”的外交關係,兩國之間的合作明顯多於對抗。

那麼日本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瘋狂,走向毀滅?其根源究竟何在?讓我們從日本政治制度的建構層面,尤其是軍事制度的確立上,一探究竟。

寡頭統治下的日本

自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內出現了少數“寡頭”,這些寡頭是指從倒幕運動到明治維新時期成長起來的領袖。他們依靠自身的實力,而非選舉獲得了巨大的政治權力。例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大隈重信、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井上馨等等。他們大都是出身下層,但野心勃勃的武士,對自己在德川幕府時期所處地位感到不滿,例如伊藤博文——被公認為明治時期最強有力的領袖,但他實際上只是一個貧農的兒子,山縣有朋也出身於下層武士家庭,如此等等。

是誰一步步將日本帶入了二戰的深淵?

▲倒幕運動浮世繪

這些明治維新的領袖們很快就以武力推翻了幕府統治,征服了國家,共同執掌了權力。他們最先採取的行動就是剝奪封建藩屬的權力,並建立對稅收的絕對控制,但每個人又都想從別人那裡攫取更多的權力。而明治政府制度上的演變就是這些寡頭爭權奪利,制定規則迎合自身利益的結果。那些發現自己失勢的寡頭都會激烈反對現存制度,要求其他寡頭讓步。在這樣的權力鬥爭之中,制度規則是相當易變的。

山縣有朋在軍隊中的崛起

在與其他寡頭鬥爭中,山縣有朋並不具有優勢。伊藤博文和大隈重信等人能通過籠絡政治失意者來提高自己在寡頭們中的地位,而山縣不具備這種個人魅力。如果山縣想確保自己的地位,就需要以某種方式證明他有拒絕與其他寡頭合作的資本。他無法通過召集政黨達到這一目的,就轉而採取了維持對軍隊的個人控制。

是誰一步步將日本帶入了二戰的深淵?

▲山縣有朋

山縣並不是自始至終都擁有對軍隊的控制權。在維新政權建立的最初幾年,好幾位寡頭都在軍隊中有自己的勢力。山縣最強勁的競爭者是西鄉隆盛。西鄉是軍隊的創建者之一,在軍隊中有一批忠實的追隨者。他設法聚集了強大的勢力,其影響甚至超過了山縣本人。

令山縣高興的是,其驅逐西鄉的機會很快來臨了。由於西鄉極力主張侵略朝鮮,但遭到了寡頭們的拒絕。西鄉辭官回鄉後,他建立了一批私人軍事學校,形成了一股驚人的軍事力量。其他寡頭們預感到了這股力量對政權的威脅,並於1877年發動了一場內戰。結果,西鄉的18000名士兵非死即傷,西鄉本人也在戰役中死去。通過這場戰爭,山縣鞏固了自己的力量。當有新對手挑戰山縣的權威時,山縣就將這些人清除出軍隊。到世紀之交,山縣已基本實現了對軍隊的控制。在西鄉隆盛死後的幾年中,寡頭大山嚴和西鄉之弟西鄉從道繼續與山縣的控制進行鬥爭,但最終都以山縣的勝利告終。

直到1912年明治天皇死去之前,日本軍隊都處在山縣有朋的控制之下。在明治初期,他直接控制著軍隊;到了明治後期,他通過安插代理人對軍隊進行控制。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日本軍隊的歷史就是一部山縣有朋的傳記。

軍隊開始獨立

軍隊往往是國家制度框架中最不穩定的因素,我們將目光帶回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治混亂、民國時期的軍閥當道,都是武人當政的結果。因此政府往往通過政治對軍隊進行控制,以確保秩序的相對穩定。古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終將武將控制在文官之下;在“黨指揮槍”的原則中,中國共產黨也牢牢控制了軍隊。中國千年來的政治智慧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但日本則從來搞不清楚這些。

山縣一面加強其對軍隊的個人控制,一面將軍隊不受政治控制的態勢制度化。為此目的,1878年,山縣將軍隊系統分為“軍政”和“軍令”兩個部分,並只將“軍政”功能歸於內閣。這樣一來,“軍令”部分就完全擺脫了內閣的控制。

具體實施這一改革的是年輕的山縣派軍官桂太郎。在新體制下,桂太郎將軍政大權賦予監軍本部(後來是陸軍省),軍令大權名義上屬於天皇,實際由陸軍參謀本部掌握。

是誰一步步將日本帶入了二戰的深淵?

▲日本陸軍參謀本部

沒有人真正清楚到底什麼是“軍令”、什麼又是“軍政”。“軍令”至少包括軍事戰略和軍隊部署,而“軍政”至少包括人員配置和武器供應。由於二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陸軍領袖們不斷擴大“軍令”的內涵、縮小“軍政”的範疇。

1900年,山縣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因新出臺的敕令,他實際上可以否決內閣提出的陸軍大臣人選,甚至還可以否決所有的內閣決策。事實上,每當首相揚言要實施陸軍不喜歡的政策,陸軍就會讓內閣倒臺。

山縣還通過起草軍政命令讓軍隊繞開內閣的管轄。在明治憲法的規定下,寡頭們可以以天皇的名義起草命令,但他們需要先將該命令提交內閣。而在1907年山縣改革後,陸、海軍大臣得以在未經首相同意的情況下起草命令,而且他們都擁有將命令草案直接呈交天皇並獨立頒佈命令的權力。

所有這一切在當時並未造就一支獨立的陸軍,而是成就了一個強有力的山縣。山縣是一名職業陸軍軍官,從1898年到1922年他死去為止,他都是最高軍事機構元帥府的成員,並曾多次出任陸軍參謀總長和陸軍大臣。山縣與其他寡頭共同掌握著與天皇的聯繫渠道。只要寡頭們還在世,山縣賦予軍隊的制度獨立性就只會使軍隊獨立於政黨政治家、而依賴於寡頭們,尤其是他自己。然而, 1922年,山縣一死,寡頭們對陸軍的控制權也就隨之消失了,因為山縣沒有讓任何人繼承軍隊對其個人的效忠。徹底獨立的陸軍現在可以肆意妄為了。軍隊的獨立在山縣生前對他本人十分有利,但在山縣死後卻意味著日本的災難。

軍隊的“絕對權力”

上文說道,其實在山縣去世前,軍隊就獲得了制度所賦予的巨大權力,並以此讓內閣為其馬首是瞻。1908年,山縣和陸軍反對寡頭西園寺公望的政策,並使其內閣倒臺。1912年,陸軍大臣在發生預算糾紛時辭職,陸軍再次使第二次西園寺內閣倒臺。1927年,因為不滿憲政會-民政黨內閣對中國“軟弱”的政策,陸軍又促使該內閣倒臺。此外,軍隊還阻撓1914年清浦奎吾組閣,並使1936年和1940年的內閣倒臺。於是,政治家們越來越傾向於事先迎合軍隊的要求,以避免內閣倒臺。他們從一開始就會制定軍隊想要的政策,因為他們清楚軍隊可以隨心所欲地倒閣。

陸軍的肆無忌憚從“九一八”事變中更表現的淋漓盡致。1928年初,它製造了一系列既成事實,最終使日本政府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當陸軍斷定殺死東北軍閥張作霖對他們更為有利時,他們炸燬了張作霖乘坐的列車。而這並非出自日本內閣的決策。

是誰一步步將日本帶入了二戰的深淵?

▲張作霖於皇姑屯被日軍炸死

1931年9月,陸軍大臣南次郎要求增兵中國東北,若槻內閣猶豫不決,結果朝鮮軍擅自派出了自己的兩支部隊。當內閣向美國保證說日本不會攻打錦州時,陸軍卻發動了進攻。到1931年12月若槻內閣倒臺時,軍隊基本上已是為所欲為。新任的政友會內閣僅僅延續了6個月,首相犬養毅就被右翼分子暗殺身亡。戰前日本最後一屆政黨內閣終結了。隨後日軍侵略的歷史則被中國人熟知,併成為了兩國人民至今心中仍存留的傷痛。可見軍隊的獨立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這也終將日本拖入毀滅的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