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觀復博物館,位於北京東北郊區張萬墳,久仰大名,奈何俗事滿滿,無暇前往。5月12日,終於一償舊願。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觀復,出自老子《道德經》中“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大意與“格物致知”類似,都是從客觀事物中領悟出什麼,但這裡的“觀復”卻比“致知”更加帶上中立、恬淡和非功利性的目的。文化類博物館其實也在於此。固然從參觀中獲取知識是必然的收穫,但不必帶著太急切的想法去計算、整理這些知識。更多的,應該是從這種參觀中,體會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氛圍。所以說,我這篇遊記也算是蛇足啦,哈哈。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北京寸土寸金,所以博物館位於遠郊,並不奇怪。只是觀復館的位置也實在太偏遠了些。作為一個1996年就開辦的博物館,其位置還在比它年輕十餘年的電影博物館之外。去時,三岔道口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工地改建,塵土飛揚,渣車往來,工地旁一處毫不起眼的院落門牌,還要出租車司機提醒到了,否則壓根想不到這裡居然有個博物館。所謂中隱隱於市便是這種吧。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一一去講述觀復博物館的陳列沒什麼必要了,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去百度,博物館的網站和公眾號也有詳細介紹。就簡單說說整體感受吧。

首先,是度過了挺愉快的一個下午。參觀體驗蠻好的。

觀復博物館是一個私人會館,招牌名聲當然不如那些國家博物館,也不會成為大多數旅遊團的首選目標。所以,人就會少許多。大博物館裡,烏央烏央人潮圍繞,每一件寶物都被擠得水洩不通的場景這裡是沒有的。你可以盡情地近距離觀賞,也可以挑選最合適的角度拍照。

人少也帶來了有序。畢竟國人素質整體來說還有提升空間。很多館藏裡貼著禁止拍照的標牌,也不能阻止時時爆發的閃光燈。而觀復博物館的規定是:不能用相機拍照,但可以用手機拍照,但不能開閃光。這種體制,一方面滿足了觀眾們留個紀念的需求,同時又避免了對陳列品的破壞,可以說很近人情。當然,也是建立在觀眾人數有限基礎上的。同時,傢俱館的桌椅、床榻等,就那麼擺在面前,有的你甚至可以零距離觀察,同時有一塊牌子提醒你請勿觸摸。於是大家也真的只是零距離而不觸摸地看。很和諧的感覺。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用館長的話說,馬先生這個博物館,主要就是讓觀眾體會古代的文化。從這個角度說,這樣的博物館氛圍是正好的。古代人沒有那麼多,古人的生活也沒有這麼匆忙。

說說裡面的陳列吧。最有特色的應該是外面的貓咪們,雖然按照博物館的編制,貓咪並非陳列,而是員工,還都是高級幹部。館中目前有30多隻貓咪,每一隻都有自己的名字、職位和專門的辦公室。遊客們可以盡情在院子裡擼貓,貓們也是一個個懶洋洋的,全不怕人。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屋裡館藏中,我最喜歡的是傢俱館。

傢俱館的櫃子、床榻、椅子、桌几等,按照紅木、紫檀木、黃梨木等的劃分,佈置成臥室、書房、客廳的樣子。可以說,這是我們貼近古人生活最真的一處。雖然這古人也不過是明清時期,但從中國歷史的發展而言,明清時期與唐宋之間的差別,小於和當代。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按照館長的解說,古代的傢俱都是一件重要財產,所以才會精心打造。相對來說,現代的財產則主要是室內空間。所以我不光感嘆古代傢俱的精美,更感嘆古代房間的空曠。當然,也都得是有錢人,至少是中產以上了吧。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陶瓷館陳列著諸多精品,每一件都在燈光下散發屬於它那個時代的光彩,每一件也能通過公眾號獲得簡短而具體的介紹說明。對於陶器,我是外行,單純的欣賞罷了。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二樓的門窗展覽也很不錯。有點像傢俱家裝商城裡的門窗經銷場所,但佈置跟為大氣,重門疊戶的感覺,還有營造出的小橋流水、紅花綠樹。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另外,還專門開闢了一間休息區,有厚重的桌椅,有飲水機,也有飲料的自動售貨機,可以讓人很舒適地休息一會兒,恢復元氣,再去繼續參觀。而且價格基本和外面小超市相當——而我去過的諸多博物館,館內如果有小賣部,價格通常是比外面貴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博物館的用心來。其實一瓶飲料賣3元還是賣4元,觀眾並不因此而受到莫大損失或影響購買慾,但相對平一點的價格,給人的感受會更好吧。

休息區的牆上還陳列著十八般兵器,吸引了諸多目光。

做有錢的文化人,真好!——觀復博物館遊記

觀復博物館的門票並不便宜。現在要一百元一張,網上好像是八十。而去那裡的更重要的代價大約是時間和交通。即使打車從城裡過去,差不多也得一個小時。不過,這樣也好。用這種天然而成的障礙,止住過多的人流,使得想去的人,可以在那裡慢慢品味歷史上曾經泛出的味道。

最後說說這次的標題,確實是我的一個切身感受。

馬未都先生,在我看來,不是一個有文化的富翁,而是一個有錢的文化人。

富翁發財後,當然也很可能熱衷於吸取文化,只是這種吸取大致是為了身份、地位、格調等因素而進行的追逐。

而有錢的文化人則不然。因為首先是文化人,他骨子裡追尋的,外在展現的,就是這種文化氣質。沒錢的時候,有沒錢的玩法,有錢之後,更能夠把這些對文化的追尋一一付諸實現,還能用來影響和感染周圍的人。

到這一步,夫復何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