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观复博物馆,位于北京东北郊区张万坟,久仰大名,奈何俗事满满,无暇前往。5月12日,终于一偿旧愿。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大意与“格物致知”类似,都是从客观事物中领悟出什么,但这里的“观复”却比“致知”更加带上中立、恬淡和非功利性的目的。文化类博物馆其实也在于此。固然从参观中获取知识是必然的收获,但不必带着太急切的想法去计算、整理这些知识。更多的,应该是从这种参观中,体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氛围。所以说,我这篇游记也算是蛇足啦,哈哈。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北京寸土寸金,所以博物馆位于远郊,并不奇怪。只是观复馆的位置也实在太偏远了些。作为一个1996年就开办的博物馆,其位置还在比它年轻十余年的电影博物馆之外。去时,三岔道口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地改建,尘土飞扬,渣车往来,工地旁一处毫不起眼的院落门牌,还要出租车司机提醒到了,否则压根想不到这里居然有个博物馆。所谓中隐隐于市便是这种吧。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一一去讲述观复博物馆的陈列没什么必要了,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去百度,博物馆的网站和公众号也有详细介绍。就简单说说整体感受吧。

首先,是度过了挺愉快的一个下午。参观体验蛮好的。

观复博物馆是一个私人会馆,招牌名声当然不如那些国家博物馆,也不会成为大多数旅游团的首选目标。所以,人就会少许多。大博物馆里,乌央乌央人潮围绕,每一件宝物都被挤得水泄不通的场景这里是没有的。你可以尽情地近距离观赏,也可以挑选最合适的角度拍照。

人少也带来了有序。毕竟国人素质整体来说还有提升空间。很多馆藏里贴着禁止拍照的标牌,也不能阻止时时爆发的闪光灯。而观复博物馆的规定是:不能用相机拍照,但可以用手机拍照,但不能开闪光。这种体制,一方面满足了观众们留个纪念的需求,同时又避免了对陈列品的破坏,可以说很近人情。当然,也是建立在观众人数有限基础上的。同时,家具馆的桌椅、床榻等,就那么摆在面前,有的你甚至可以零距离观察,同时有一块牌子提醒你请勿触摸。于是大家也真的只是零距离而不触摸地看。很和谐的感觉。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用馆长的话说,马先生这个博物馆,主要就是让观众体会古代的文化。从这个角度说,这样的博物馆氛围是正好的。古代人没有那么多,古人的生活也没有这么匆忙。

说说里面的陈列吧。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外面的猫咪们,虽然按照博物馆的编制,猫咪并非陈列,而是员工,还都是高级干部。馆中目前有30多只猫咪,每一只都有自己的名字、职位和专门的办公室。游客们可以尽情在院子里撸猫,猫们也是一个个懒洋洋的,全不怕人。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屋里馆藏中,我最喜欢的是家具馆。

家具馆的柜子、床榻、椅子、桌几等,按照红木、紫檀木、黄梨木等的划分,布置成卧室、书房、客厅的样子。可以说,这是我们贴近古人生活最真的一处。虽然这古人也不过是明清时期,但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与唐宋之间的差别,小于和当代。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按照馆长的解说,古代的家具都是一件重要财产,所以才会精心打造。相对来说,现代的财产则主要是室内空间。所以我不光感叹古代家具的精美,更感叹古代房间的空旷。当然,也都得是有钱人,至少是中产以上了吧。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陶瓷馆陈列着诸多精品,每一件都在灯光下散发属于它那个时代的光彩,每一件也能通过公众号获得简短而具体的介绍说明。对于陶器,我是外行,单纯的欣赏罢了。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二楼的门窗展览也很不错。有点像家具家装商城里的门窗经销场所,但布置跟为大气,重门叠户的感觉,还有营造出的小桥流水、红花绿树。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另外,还专门开辟了一间休息区,有厚重的桌椅,有饮水机,也有饮料的自动售货机,可以让人很舒适地休息一会儿,恢复元气,再去继续参观。而且价格基本和外面小超市相当——而我去过的诸多博物馆,馆内如果有小卖部,价格通常是比外面贵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用心来。其实一瓶饮料卖3元还是卖4元,观众并不因此而受到莫大损失或影响购买欲,但相对平一点的价格,给人的感受会更好吧。

休息区的墙上还陈列着十八般兵器,吸引了诸多目光。

做有钱的文化人,真好!——观复博物馆游记

观复博物馆的门票并不便宜。现在要一百元一张,网上好像是八十。而去那里的更重要的代价大约是时间和交通。即使打车从城里过去,差不多也得一个小时。不过,这样也好。用这种天然而成的障碍,止住过多的人流,使得想去的人,可以在那里慢慢品味历史上曾经泛出的味道。

最后说说这次的标题,确实是我的一个切身感受。

马未都先生,在我看来,不是一个有文化的富翁,而是一个有钱的文化人。

富翁发财后,当然也很可能热衷于吸取文化,只是这种吸取大致是为了身份、地位、格调等因素而进行的追逐。

而有钱的文化人则不然。因为首先是文化人,他骨子里追寻的,外在展现的,就是这种文化气质。没钱的时候,有没钱的玩法,有钱之后,更能够把这些对文化的追寻一一付诸实现,还能用来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

到这一步,夫复何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