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京西山峦,首都生态屏障。近年来,门头沟区退出传统采掘业,全力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1455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上,每年、每季度、每月都可见生态建设的新气象。

万象更新,始于心。如今的门头沟区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文明首善、团结稳定”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29.16万亩,国家公益林抚育7.71万亩,修复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5%、沟蚀治理率达98%。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环境更美了

昔日汇聚910个烧烤点的永定河畔“烧烤圣地”变成了5750平方米的亲水绿地公园、垃圾扎堆的浅山空地变成了5000多平方米风景如画的休闲广场……

目前门头沟区累计投入2.1亿元,完成46个废弃矿山的修复治理,治理面积达1.5万亩。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接下来,门头沟区将对区内永定河82公里的河道及其区内最大支流清水河28公里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计划修复河道滩地294万平方米,可形成水面8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10万平方米,为永定河常年不断流奠定基础。

水更清了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永定河自门头沟入境流经全市170余公里,其中门头沟段102公里,自古以来门头沟区就有北京的上风上水之说,门头沟区做好永定河及沿岸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尤为重要。近年来,门头沟区积极贯彻落实生态涵养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文明首善、团结稳定”

的总体思路,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治水工作。通过“上山、入村、下河”从多个维度、开展了系统化的治理。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上山”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全区共计86条小流域中已有50条小流域通过污水、垃圾、厕所、河道、面源污染五同步的治理建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实现了清水出沟入河。同时在治理中坚持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出精品农业、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多种类型的特色流域,为农村经济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入村”实施溯源治污。在建成日处理规模8万吨的城市再生水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几年来建成镇、村级污水处理厂(站)29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00余公里,实现“源头收集集中处理”。

“十三五”末期将实现污水收集处理的全覆盖。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下河”开展生态治河。多年来以永定河为主线,统筹全区中小河道不间断的实施了系统性的生态治河项目,生态修复永定河近50公里,完成了89公里中小河道治理,形成了“一湖、一湾、五水联动”的特色水环境景观格局。在项目实施中我们突出三大理念,第一确保水安全

,城市河道防洪标准由原来不足5年、10年提升至20年一遇,50年不漫溢;第二塑造水景观,在防洪优先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景观建设,总蓄水面积达到220万平米,绿化美化270万平;第三弘扬水文化,深入挖掘以铁路运输、煤矿开采、宗教寺庙等为代表性的地区特色历史文化,将经典文化元素嵌入到工程中进行展示。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在下一步工作中,在现有水系格局的基础上,门头沟区重点针对永定河的生态修复及河道景观提升制定计划。主要是按照新版北京市总体规划,主动融入永定河国家级的治理发展战略,计划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项目,力争使该项目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领域具有突破性的标志性代表工程。

工程主要是对区内永定河82公里的河道及其区内最大支流清水河28公里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计划修复河道滩地294万平米,可形成水面84万平米,绿化面积210万平米,为永定河常年不断流奠定基础,继而使永定河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目前该项目的可研已编制完成。

天更蓝了

过去提到门头沟三个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出了三家店,连麻雀都是黑的!”

作为京西的百年老矿区,为了改变这种传统认识,落实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持续扩大绿色空间,近年来,门头沟区先后关闭煤矿278家、非煤矿山169家,全力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综合运用煤改电、煤改气、煤改清洁新能源、减煤换煤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大压减燃煤等工作力度。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如今,随便走进门头沟区的山区小村庄就可发现,昔日的黑烟囱不见了,村民们都用上了清洁能源,村里更干净了,环境更美了。

今年一季度门头沟区PM2.5平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2%。

下一步,门头沟区将加快“三大功能”建设,高标准编制分区规划,严控建设规模,审慎研究浅山区特色小镇建设方案,对镇域规划未完成、产业规划不明确和拆迁未启动的项目暂缓建设。

  • 坚持把疏整促作为实现功能定位、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投资7亿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18项重点项目,完成4.6万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任务。
  • 坚持“治理PM2.5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去抠”,狠抓燃煤、扬尘等污染源防治,配合京煤推动大台矿按时关停,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PM2.5年均浓度低于54微克/立方米的目标;积极开展河湖生态环境治理行动。

百姓更富了

炭厂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北部山区,距京城约45公里,村域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全村206户,共计379人。近年来,炭厂村通过实施沟域经济项目、险村搬迁工程,逐渐形成以山水资源为依托的产业路径,带领村民逐步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炭厂村地处京郊山区,由于特殊的地势地貌,村内绝大部分土地多年来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村庄产业基本依托传统的林果种植业,村民收入不容乐观。

门头沟修复生态环境,守好首都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沟域经济项目的实施,让炭厂村的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仅仅帮助村庄找到新的主导产业是不够的,让全村百姓共享产业转型成果才是精准帮扶进一步的工作目标。2014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村庄正式开始实施

“险村搬迁”工程,主要采取在原址就地改造的模式,稳步推进“险村搬迁”工作。准备工作到位后,村庄于2014年6月开始施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坚持“一户一档一册”的原则,确保工程阳光稳妥推进、项目有效有序落地、惠民政策公平公开。如今的炭厂村,庭院古朴静谧,房屋错落有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险村搬迁,让炭厂村以崭新的形象全面展示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风采。

多年的努力让炭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43万元,较去年同期递增13%。村民人均收入1.2641万元,较去年同期递增30%。炭厂村党支部获得北京市“五个好”党支部荣誉称号、区、镇“优秀党支部”称号;炭厂村入选北京美丽乡村联合会会员,荣获“美丽乡村年度十大优秀村庄”;神泉峡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风景区。展望未来,炭厂村将继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完善村庄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山水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以生态旅游带动民俗接待提升,进一步实现富民强村的发展目标。

门头沟区委书记张力兵表示:“今后,门头沟区将把落实区域功能定位作为当前及今后矢志不渝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坚持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文明首善、团结稳定’的发展理念,耐得住寂寞,保持住定力,守得住绿色,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守好首都西部生态屏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