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可楨大橋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遵義紅花崗門前有一座可楨大橋,是新城通往老城的通道之一,可楨大橋橫跨湘江情繫兩岸,可楨大橋的名字是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竺可楨是一位科學家,出生於浙江紹興,可楨大橋就是為了紀念他。很多人還不知道可楨大橋是怎麼回事,都不清楚浙江的科學家怎麼與遵義這個地級市有緣分呢!這不僅僅是緣分、而是中華民族的一段悲痛。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竺可楨的遵義情結,同時也讓人們不忘歷史的悲痛。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個小商人家庭。童年起,學習勤奮,並萌生愛國思想,敬佩宋代詩人陸游和明代學者王陽明等人的學識和思想。 竺可楨幼時聰明好學,從2歲開始認字。1905年以各門功課全優的成績從小學畢業,當年秋季入上海澄衷學校。

1908年春,同學要求撤換不稱職教師舉行罷課,學校一度停辦,竺可楨乃於暑假後轉入復旦公學學習。1908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退還部分“庚子賠款”,將中國留學潮引向美國。此時的竺可楨,正就讀於唐山路礦學堂(也就是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學),他最熱烈的希望是要出洋到歐美。

1910年,竺可楨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費生,他因中國是以農立國,遂選入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畢業後,即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潛心研讀與農業關係密切的氣象學。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191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的任鴻雋、楊銓等人提議組織一個科學社,並創辦雜誌向國內介紹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不久,科學社及其刊物就隨其創辦人一同轉到了哈佛大學。1915年10月,科學社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社”。竺可楨成為“中國科學社”第一批成員,並積極參與社務活動。他從《科學》第2卷第2期發表文章以後,成為《科學》雜誌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1915年竺可楨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後,留在哈佛繼續深造竺可楨也是中國科學社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由留美學生創建的中國科學社及其刊物《科學》雜誌,使科學救國思想的宣傳有了相對固定的陣地和代表人物,並最終促使科學救國思潮的形成這期間,他先後發表了《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颱風中心之若干新事實》等多篇論文,於1917年被接納為美國地理學會會員,並獲伊麥蓀獎學金。1918年,竺可楨以論文《遠東臺風的新分類》獲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隨即懷著一腔報國為民的激情,於秋季返回闊別了8年的祖國。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竺可楨回國後,不受官職厚祿,先受聘到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講授地理和天文氣象課。他自編講義,內容新穎、豐富,體現了當時最先進的地理和氣象學說,還在課外帶領學生參觀實習,深得同學愛戴。他的教學成績與負責精神,也深為校方重視。

1920年秋,竺可楨改至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授氣象學、地理學等。這年冬天,在南京師範學校的基礎上,開始籌建東南大學,1921年竺可楨任地學系主任。在此期間,發表了有關東南亞颱風、天氣型、歷史上氣候變遷和闡述發展科學地理學等一系列專著,並當選為中國科學社講演委員會主任(1923年)、中國氣象學會首屆理事(1924年)、副會長(1925年)等職。後因東南大學領導鬧派系,竺可楨自1925-1926年曾轉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南開大學教授各一年,至1927年重返東南大學任地學系主任。期間曾受中國科學社派遣,至東京出席第三屆泛太平洋科學會議。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1928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在南京北極閣籌建氣象研究所,辭去中央大學地學系主任職務,任氣象研究所所長。出版了所著的中國第一本近代《氣象學》。自此至1936年4月,全力創建北極閣氣象臺的地面和高空觀測、天氣預報和氣象廣播等業務,推動全國氣象臺站建設,培訓氣象人才,帶頭開拓氣象研究,8年中發表論著約50篇。並自1929年起屢次被選任為中國氣象學會會長。1933年參加第五屆泛太平洋科學會議中國代表團做首席代表,1934年與翁文灝等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5年派人設立拉薩測候所,被選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

1936年任浙江大學校長(兼氣象研究所所長)。由於抗戰爆發,日本1937年侵略上海,敵焰迫近杭州時率校西遷到江西泰和。1938年,敵騎入贛,率校再遷往廣西宜山,倡立“求是”校訓。1939年冬,敵騎犯桂,12月率校遷往黔北。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1940年初定居遵義湄潭,命名校名(西浙大學),直至1946年夏天覆員返杭。正當竺可楨忙於勘察第三次遷校新址時,他的次子竺衡和夫人張俠魂相繼病逝,竺可楨在這突來的打擊下,以極大堅毅忍住精神創痛,順利完成了遷校任務。至此6年中,竺可楨銳意發展浙江大學,開展科學研究,提高學術與教學水平,擴充院系,設分校,培植良好學風,使浙江大學聲譽大增。具外國人評價,浙江大學相當於英國的劍橋大學,是一所教學質量過硬的理想大學。

1946年,組織浙江大學遷回杭州,增設醫學院。他本人被選為國際氣象學會氣候學委員,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大會。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1947年,於子三案發生,而圍繞所謂“於子三系自殺”的定讞,竺可楨與國民黨當局幾成決裂之勢。而圍繞安葬和紀念於子三,竺可楨亦與學運方面發生摩擦,幾乎受到葛杯。

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4月下旬婉拒教育部長杭立武電催赴滬去臺,隻身赴滬暫居。7月應邀至北平參加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全國教育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8月先後參加人民政協籌備會議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討論制訂《共同綱領》過程中,提出專列發展自然科學一條的建議,被採納。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典。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要分管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組織領導工作。根據國家關於科學研究工作的方針,竺可楨廣泛徵求意見,制定調整、建立研究機構的原則,並組織實施;選聘研究人才,組織與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1949年11月,新中國成立後僅1個月,中國科學院即宣告成立。中國科學院成立以後,竺可楨被任命為副院長、生物學地學部主任,主要負責地學、生物學領域的學術組織與領導工作。1950年,當選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副主席。

1953年開始冬小麥的物候觀測工作,繼而又進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觀測。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兼任生物學地學部主任。

1955年6月,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在學部成立大會的報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在院內設置一個“綜合考察工作委員會”,專門負責綜合性的考察工作,以適應全院日益繁重的綜合考察任務。在竺可楨的推動下,1956年1月1日,“綜合考察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竺可楨親自擔任了委員會主任。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1957年起把農作物物候的觀測工作推向了全國。

1961年,在竺可楨的指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國物候觀測網,制定了物候觀測方法(草案),確定國內共同物候觀測種類。

1962年6月,他以72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3年,他聯合其他科學界代表由他領銜向人民代表大會呼籲開展自然保護工作。

1964年,竺可楨發表了《論我國氣候的特點及其與糧食生產的關係》,分析了光、溫度、降雨對糧食的影響,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許多設想。毛主席看到此文非常高興,專門請竺可楨到中南海坐談。對他說:“你的文章寫得好啊!我們有個農業八字憲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彌補了八字憲法的不足。”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1972年前後,中國科學院的領導體制很不健全,一些領導人不便對外,竺可楨與吳友訓副院長一起,承擔了大量工作,為發展當時民間外交和溝通對外科技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竺可楨1974年2月7日逝世,享年84歲。

這就是新中國的第一代科學家,他們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展取了決定性的貢獻,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他們的精神特別值得今天的人們學習。

遵義可楨大橋的來歷是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的歷史記憶!

遵義紅花崗門前的可楨大橋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它將使遵義人永遠記得竺可楨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讓遵義人永遠記得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那麼一段讓人悲痛的時期,也讓人們知道湄潭西浙大學的來歷,雖然目前湄潭西浙大學有名無校,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湄潭西浙大學是有可能恢復的。謝謝大家的閱讀,如感興趣就關注一下點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