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先說說“西安”的來歷: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作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西安名稱,是封建沒落階級的“小中原文化”意識的產物。唐之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長安東移,封建統治階級為了他們自身的政治利益,以“小中原文化”為核心,要“西安”和“西寧”的西部社會,而不要西部有一座象徵國家歷史意義的大都城,於是“長治久安”的長安,便被降格成西安了,成了與“西寧”同一意義的地方城市。這是唐之後至清的封建帝王們為了顯示他們自己“小中原文化”的中心權位,有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西安城中的四條主幹道,名字就是簡簡單單表明他們的所處的位置,所在的方向,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由城牆四角延伸出來的四條馬路,同時都是用以“太”字開頭的大道,標明瞭舊時城市的規劃完整,詳盡,工工整整,交錯有序的樣子,亦是來自周易八卦的名字,像太白,太乙等等,但在文革期間紛紛改名,文革後,除了星火路之外,其餘都已改回原名;而其餘有利用古時舊址,舊殿的名字來命名道路的,例如興慶路,咸寧路,下馬陵;再者就是文革採用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如剛才提到的星火路,此外還有長纓路等等。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1、廣濟街:唐長安城承天門街的一段。宋長安志有“承天門街東西廣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門”曾是長安最寬的大街。元代稱藥市街,為中藥集散地。明清時,北段稱南廣 濟街,南端稱五味十字,以中藥配方重視酸甘苦辛鹹五味而得名。民國初年為銀 號錢莊集中地。

2、五味十字:為東西橫街,東起南院門,西至五星街,長290米。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初年 這裡藥業彙集,曾有藻露堂、樹仁堂、萬年堂等多家中藥店。此街以我國中藥分 甘、辛、酸、苦、鹹五味而得名。1966年改名為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復原名。

3、書院門:明萬曆七年間,學者馮從吾,今長安縣人,因與閹黨鬥爭失利,辭官歸裡,在寶 慶寺講學。后辟新址,在街北側建立關中書院,學生常至千人,為著名學府。後 為閹黨所迫,書院毀,馮從吾在此坐兩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規模修建。 現為西安師範學校。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4、炭市街:清中葉,西安生活供熱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 名小街。後因商而聲名大振並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寬。解放前為乾果海味市 場。現多為副食品。1989年建門牌樓。(副食品市場現已搬走,道路也已拓寬 看來炭市街的歷史又要被改寫嘍。)

5、馬廠子:唐代,京兆驛站是全國最大的公文郵件和官旅護送機構。街南端所對市第八中學 院內,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馬槽。唐代以後至明清,經千餘年,京兆驛名稱不改, 仍為中國西部最大驛站。此街兩側為驛站餵馬處,故稱馬廠子。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6、案板街:元代稱南巷。清順治年間因有售案板店鋪而改名至今。

7、後宰門:明代秦王府北門廣智門北。有專管王室衣食供給的機構,稱為後宰。此街東段與

北新街相交十字稱為後宰門。清初滿城西牆北段新開一個城門名新城門,此街名

新城門大街,後從習慣仍稱為後宰門。

8、通濟坊:1936年在西安擁有相當經濟實力的通濟信託公司在這裡開拓街道,大量建房。臨

北大街建成四層鋼骨水泥磚木混合結構樓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樓。1949年後

為市百貨公司批發部。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9、韓森寨:因有韓森冢併為近郊最大的墳冢。相傳明代在冢旁駐軍而得名韓森寨。

10、安居巷:明代設錢局於此,稱錢局巷,後演化為今名。現碑林門外銅獅就係這裡所鑄,

獅身附貼銅幣千餘枚。巷東故城河溝內解放前後尚有鑄造業者,後聯為東方紅鐵

廠。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

11、東倉門:據咸寧長安兩縣續志曰“敬祿倉在通化坊,俗稱為東倉”。敬祿倉是專為供給

滿人貴族糧餉費用的實物倉庫。此街因在倉門前而得名。

12、索羅巷:位於東關南部,北起長樂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於興慶宮內,相傳以唐天寶

年間興慶宮內有一娑羅樹園而得名。明代稱娑羅巷,清末改為今名。

13、景龍池:位於東關北部。北起長樂坊,南至索羅巷。唐時位於興慶宮中部偏北。唐景龍

年間,這裡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於此。當時地下水湧出成湖數

畝,得名景龍池。李隆基作太子後,利用這件事說他的住所有龍氣。登基後在

此建立興慶宮,景龍池既宮中龍池,亦稱九龍池。這地名可反映出唐時因引數

條河流入長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況。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14、古蹟嶺:位於東關南街東側,東至曹家巷。唐代稱狗脊嶺,是龍首山的一部分,在東市

北沿。狗脊是生長在黃土中的一種小灌木,即野枸杞,後演變成今名。唐代狗

脊嶺為行刑之地。

15、東廳門:位於東大街西段之南。東接東縣門,西連東木頭市。明以前,此街在唐皇城東

外側,城河遺址因有六處積水處,得名六海坊。明朝陝西行都司署,俗稱兵馬

指揮司,設於今西安高中院內俗稱軍廳。清初改為清軍同知署,即清軍廳,乾

隆32年改稱庫廳,同治年改北大街另設軍廳,此街遂改東廳門。1902年庫廳改

西安府考院及鹹長考院,附關中大學堂。民國初年為西北大學創立會及預科,

1914年改陝西政法專門學校,1923年改西北大學。1927年改中山學院,鄧小平

等黨的領導曾在此講課。後為西北水利專科學校。1930年改西安高級中學。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16、飲馬池:位於東縣門北側,西北至菊花園。唐時位於唐長安皇城東城外側護城河。此段

城河留下的地名還有菜市東坑,新城南壕等。唐護城河稱漕河,是多功能城建

設施,與城牆組成多功能防禦工事,南通子午曹村的漕渠,北通清渠。後因京

兆驛馬匹在此飲水故名飲馬池。

17、端履門: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南至木頭市接柏樹林,長371米。明初建秦王府後,在今

東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蕭牆。當時在此街北口蕭牆開一門叫端履

門。此門是僚臣晉見秦王時,等候傳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檢點之意。門東

側有官員侯喻堂址,後稱朝賀巷。今為花市一條街。

18、柏樹林:位於文昌門內,北接端履門。南端西側是碑林。明正統年間,西安知府孫仁益

拓建此街並在兩側廣植柏樹而得名柏樹林。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19、東大街:為鐘樓至長樂門,長2150米。隋開皇二年建新都大興城,此街位於皇城東牆南

門景風門內外兩側,名景風門街。景風門遺址在今炭市街南口東側。唐末,長

安城毀,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新城,新城東西兩側築萬年,長安兩個縣

城,成為母子三城拱衛之形制,此街分為城內外兩段。城內至元代仍稱景風門

街。城外為萬年縣城北門外橫街。因縣城有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車馬過

往,商賈雲集,宋金時期這一帶名大草市,明清時演化為大差市。明初擴大西

安府城,拆景風門東移1300米建東門,始統名東門大街。利用元奉元城東北隅

建秦王府,今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線築秦王府蕭牆,蕭牆內為

王城,俗稱皇城,將此街包入王城內。清原王城改為八旗駐防城,俗稱滿城,

此街又稱順城街。街西端即鐘樓東門洞,亦即滿城西南角門。辛亥革命,新軍

即由大差市東薄弱處攻入滿城。民國二年九月,張鳳翔督陝,拆滿城,利用賑

陝款對此街大加修築,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寬,改名東大街。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20、南大街:鐘樓至永寧門,長670米,寬60米。最初為隋唐皇城安上門街。當時寬90米,兩

側栽植槐樹,並砌水溝。因南端有皇城南牆東門安上門故名。路兩側有尚書省

六部衙署,門內東側有鬥雞場,今演化為大吉廠巷,宋之問有“日晚鬥雞場,經

過狹斜看”句。今大吉廠古樂社仍流傳著唐代的鼓樂。宋至元仍稱安上街。明初

改築南門,朱元璋欽定永寧門,意為南方永遠安寧,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

永寧門甕城外牆無正門。此街也就稱南門大街。明清時是西安最繁華的大街之

一。清中期每遇雨積水成河,人不能過,戲稱滴水河。民國初年改稱南大街至 今。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21、三學街:位於文昌門內西側之南。東起柏樹林西至書院門。唐代這一帶為太廟唐末太學

遷至此。前院為孔廟,門前數株古槐為當時所栽。宋金時唐太學改為京兆府學,

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學和管理考試的機構貢院及管理人事的機構提舉司相鄰,

表明府學明確的目地性。縣學是縣級學府,始於宋金。明代前長安縣學在西關,

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縣衙西側,萬曆九年移於府學西側,今縣坡巷,明成化七

年移府學東側。後來門前形成三條南北小街,稱為府學巷,長安學巷,咸寧學

巷。此街因北側有此三學,改稱三學街。唐代的孔廟即現在的碑林。

22、新城廣場:為於市中心偏北。原為唐長安皇城東北隅,宋為京兆府城東北隅。元為中央

駐地方監察機構臺察院,明改建為秦王府。明末為李自成的順王府。清出改為八

旗校場。1926年慶祝西安解圍改稱紅城。1950年南部闢為廣場,延續至今。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23、南新街:明為秦王府南門端禮門至蕭牆南門端履門的大街。北端王府門兩側城牆尚存而

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鑄銅獅一對。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佔領西

安此處為順王府前門。1645年清軍佔領西安將順王府拆毀。原秦藩故府貴妃太湖

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園南門內,門前銅獅則移往城隍廟前,今碑林博物館,原府

第毀為八旗校場。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為今名。

24、下馬陵街:位於和平門內西側,西至柏樹林南口。因街東口北側有漢名儒董仲舒祠亦名

下馬陵而得名。唐人韋述兩京記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漢武帝至墓前

下馬,故曰下馬陵”。究竟是蛤蟆陵演化為下馬陵,還是下馬陵訛傳為蛤蟆陵,

至今無定論(我覺得蛤蟆陵,是不是陝西話的“下馬陵”?)。明正德年間由胭

脂坡遷來在此建董子祠,人稱下馬陵。董仲舒為西漢著名學者,哲學家。武帝時

獻舉賢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處可看出唐城和明城銜接處,明代由此向東擴建了

西安城。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25、東木頭市:東起東廳門,西至南大街,長890米。此街宋代時稱菜市,金時稱草場。明時

這裡成為府城的木頭市、枋板市,故更名為木頭市。明末,因其與聚居木器作

坊的西木頭市相對,改稱為東木頭市。

26、貢院門街:位於西大街西段北側,南起西大街,北至西舉院巷,長145米。因位於“貢

院”正門前得名為貢院門街。“貢院”為明清陝西省舉行鄉試的考場,位於府城

西北(今兒童公園)。

27、東舉街院巷:位於今兒童公園東側,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長424米。因

西側“貢院”俗稱“舉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奮發巷,1972年恢復原名。

28、西舉院巷:位於今兒童公園北側,東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樓巷北口,長331米。因北側

“貢院”俗稱“舉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圖強巷,1972年恢復原名。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29、早慈巷:位於今兒童公園東牆外,南起西舉院巷東口,北至香米園南巷,長409米。因靠

“貢院”考場,為防止越牆舞弊,在院牆頭插滿棗刺而得名棗刺巷。1917年演化

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為富強巷,1972年恢復原名。

30、牌樓巷:位於西門裡北側,南起西大街,北至西舉院巷西口,長157米。因巷南口有貢院

牌樓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反帝巷,1972年恢復原名。之東,習稱東縣,所以

該街取名東縣。

31、灑金橋:為南北縱街,南起大麥市街北口,北至蓮湖路中段的老關廟什字正南,長800

米。在南宋和元代稱為鐵爐街,明代改為鐵爐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

名沙家橋,後改為灑金橋。1966年曾改名為前衛路中段,1972年恢復原名。

32、橋梓口:為南北縱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長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

年),沿唐清明渠(為唐皇城、宮城供水的渠道)故道分出的通濟渠由西門南側

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緣築暗渠至鐘樓東,遠至北院門巡撫衙門。沿渠十戶一口

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經灑金橋到蓮花池,渠經西大街有橋,故

名橋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橋梓口,北橋梓口清末改為大麥市街,南橋梓口遂

簡稱為橋梓口。1966年曾改名為前衛路南段,1972年恢復原名。

33、北馬道巷:為南北縱街,位於西門內盤道北側,南起西門盤道,北至蓮湖路,長979米。

明代困巷內中部有一上城牆的坡道名為馬道,相對南馬道巷而得名北馬道巷。

1966年曾改名為聯盟巷,1972年將玉祥門以南恢復為北馬道巷,北部仍稱為聯盟

巷。

34、二府街:位於北大街中段西側,為東西橫街。東起北大街,西至紅埠街,長381米。因明

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駐陝西地方審判、檢察兩廳。1966年曾

改名為紅衛街東段,1972年恢復原名。

35、紅埠街:為東西橫街,東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場門東口,長384米。其得名似與唐代宮

城城牆為紅色有關,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街中段,1972年恢復原名。

36、教場門:為東西橫街,東起紅埠街西口,西至勞務巷南口,長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場建

有撫標教場(撫標:清代稱巡撫所直轄的綠營兵為撫標;教場:操練和檢閱軍隊

的場地),故名教場門。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街,1972年恢復原名。

37、青年路:為東西橫街,東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東、西兩段。原西段叫九府街,

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東段叫梁府街,因清順治年間武

進士梁化鳳府第在此街而稱梁府街。1947年,九府街與梁府街因三民主義青年團

陝西支部設在梁府街公字5號而統改名為青年路。

38、竹笆市:為南北縱街,位於西大街鼓樓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門,北至西大街,長417米。

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書店、金店等,而以買賣竹器

最具規模,故名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為革命街,1972年恢復原名。

39、冰窖巷:因為明代秦藩王宮和清代滿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冰窖就是在地面挖

掘不深的溝道,冬季鑿冰儲入,周圍鋪墊鋸木等隔熱物質,以備夏季取冰消暑。

西安街道名稱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