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不过30几万,为何却是二战转折点?

瑣顏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一共损失了八十余万人,并不仅仅是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的三十余万人马。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因为经过此战之后,轴心国与同盟国攻守异形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德国在整个苏联战场上保持着攻势,而苏联方面只能够被动防御,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形势发生逆转,德国由攻转守,苏联开始发动进攻,收复失地。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战役当中战败,已经无力攻打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将列宁格勒团团包围,但是久攻不下,只有南方集团军群仍旧保持着攻势。


希特勒的想法是,南方集团军群向高加索油田开进,夺取石油资源,第六集团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运输,切断莫斯科的石油供应,战胜之后的德军可以经由伏尔加河北上,配合中央集团军群包抄莫斯科,再来一次莫斯科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尤其是第六集团军,至此,德国的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团军群都丧失了全面进攻的能力,德国只能与苏联进行赢不了的消耗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德国的装甲部队失去了以往的统治力,新补充的德军无论在经验还是数量上都远远少于苏联红军,装备的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所以被当成整个二战的转折点,是因为如果德军胜利,在陆地上,没人能够挡得住德军,即使美国加入,短时间内也很困难。


视野新观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即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的西岸,是苏联南方的工业重镇和南北交通的枢纽。 1942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苏德战场上,德军决定对苏联发动一次新的进攻。这次,希特勒采取了先南后北的进攻策略。德军在苏南部部署了150多万兵力,于7月中旬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发起主攻。一旦希特勒的阴谋得逞,德军将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交通,夺取高加索石油,向北包抄莫斯科;继而东进,在西伯利亚与日本汇合,实现德、日法西斯同盟的联手作战。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苏德双方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942年7月中旬,德军越过顿河下游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打响;到1943年2月2日,这场战役前后持续了6个半月。其中1942年7月17日至11月18日为苏军的防御时期,1月19日起至次年的2月2日为苏军的反攻时期。 为保卫斯大林格勒,苏军在城外围的远接近地构筑了两道防徊地带,在近接近地修建了四道防御线,以阻滞德军前进。战役初期苏军处于劣势,节节后退。8月,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对这座城市进行狂轰滥炸,投下的炸弹中有一半是燃烧弹;城里一片火海,市中心顷刻间成为废墟。据苏联官方数据显示,几天内斯大林格勒死伤惨重;至9月中旬,部分德军已攻入市区。



在这危急时刻,斯大林授命朱可夫元帅全盘指挥斯大林格勒保战。在以真分析敌我态势后,朱可夫作出判断:要战胜德军,必须在城内大街小卷的每一小范围内坚持争夺战,消耗敌军力量,等待机么反政。双方的巷战争夺十分激烈,通常是对一个街区、一栋楼房,至是一层楼面,反复地展开拉锯战。苏军在城中组织了一个个高度机动的“风暴小组”,这些小部队都配有手榴弹、机关枪和反坦克炮等武器,还有肉搏时使用的刺刀和匕首。小组中的每一位战士都熟悉城中的地形,他们利用建筑物、下水道、楼房的地下室,甚至弹坑和瓦砾碎石作为战斗据点或掩体,阻击和捕杀入城的德军。同时,苏军的租击手们也经常在隐蔽处神出鬼没地向德军射击,令城中的德军心惊胆战。在苏军的英勇抵抗下,德国人终未占领全城;而在防御战期间,德军损失很大,双方军力悄然发生了变化。 1月19日起,苏军转入反攻;23日,南北两翼的部队形成合围,将德军压缩到约1500平方千米的地域内,成功包围德军主力约30万人;24至30日,苏军对德军发动攻击。德军统帅为了挽回败局,组成了由曼斯坦因元帅指挥的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突击,试图解救被围部队。士气高昂的苏军彻底挫败了德军的突围行动。从1943年1月10日起,苏军实施“指环”进攻计划,痛歼德军被围部队;继而又发动反攻,彻底粉碎了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封锁。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由于此役规模太大,伤亡者无法得到精确统计。据估算,在整个大会战期间,德军损失累计达150万人(此为苏方统计;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此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苏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约伤亡110万人。这一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的力量(有研究者统计,德军在此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南翼兵力的四分之一),改变了苏、德双方在战场上的态势。自此,希特勒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在其主要进攻方向上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苏军则从战略防御开始转向战略进攻。苏军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同时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同盟的气焰,一些追随德、意日的国家开始自找出路,转而投向同盟国,德国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希特勒的活动。学界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尚武菌




第一,从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开始,苏军就一路溃败,损失数百万军队,尤其是基辅围歼战,苏军65万人被俘。德军三个集团军群长驱直入,直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才遭遇了第一次失败,这就意味着德国对苏联的整体闪击计划失败,德军被迫进入阵地战,开始被逐步消耗。



第二,德军的闪电战是一种全新的作战理念,屡试不爽,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前,闪电战还没有遭遇败绩。这就意味着苏军开始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寻找克制闪电战的新战法,事实证明,大纵深战役理论对闪电战确实很有效。



第三,事实上,在纳粹德国处于巅峰状态时,其综合国力也不如苏联,能横扫欧洲主要取决于先进的战术思想和优秀的指挥艺术,德军兵败斯大林格勒,虽然只损失了几十万德军,对数以百万计的德军而言并未伤筋动骨,但却是战术作用得分水岭,综合国力不如苏联,又被迫面对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最后德军只能被活活耗死,耗到失败为止。


毒刺剑客


斯大林格勒会战,一般认为是苏德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不要认为德国只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一个集团军,而是影响更深远。

1、苏联有能力全歼德国一个集团军

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此前莫斯科会战德军损失并不比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少,但没有整个集团军覆没的记录。没有被全歼的军队可以补充完整,只是“多次轻伤”。而军队被全歼,这已经是“重伤”,难以补充组建 甚至需要取消番号。这对于德军士气有巨大损伤,以后单独一个集团军都不敢面对苏联作战,气势上已经衰败了。

2、解除德军对高加索油田威胁

斯大林格勒会战之所以希特勒拒绝保卢斯从斯大林格勒突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斯大林格勒城下保卢斯第六集团军承担着掩护攻入高加索的米斯特A集团军群后方的任务。斯大林格勒会战苏联不仅消灭了保卢斯第六集团军,而且迫使德军逐步撤出高加索地区,从而避免高加索油田落入德国之手。有了这些石油,苏联可以继续战斗,而德国就陷入资源紧张之中。

3、苏联开始展开大反攻

斯大林格勒会战不仅鼓舞了苏军士气,保住了高加索油田与顿河钢铁、煤炭、粮食,而且拉开了苏联军队打反攻的序幕。苏联军队从斯大林格勒城下一步步向乌克兰推进,虽然追兵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被曼施坦因击溃,但苏联已经具备夏天与德军决战的能力。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都需要借助冬天,库尔斯克会战却可以夏天战而胜之,甚至库尔斯克会战德国需要集结两个集团军群。


一梭烟雨江湖行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我认为这场被史学家称之为二战的转折点的保卫战,虽然德国在这场战役中仅仅损失了30多万人,但是这场战役为德国带来的却是战略上的被动和失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在德国侵占了比利时,捷克,法国以后,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夺取苏俄的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希特勒不顾劝阻,执意单方面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发起的侵略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被称为二战时期的战场绞肉机,足以说明这场战役的残酷和血腥,最终以德国失败,俄国惨胜而告终!

1942年,德国在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着过硬的士兵素质,强大的军事装备,以及优秀的战术指挥,利用闪电战击败并占领了欧洲除英国和俄国之外的众多国家,所获取的大量的资源和工业设施使得希特勒完成了在执政前对德国普通民众以及资本家的承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德国人参战的热情空前高涨!

德国分兵三路进攻苏俄,并且配备了大量的机械化装备和战机,意图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而从一开始毫不防备的苏军在战争的开始就被打残了,失去了外围部队的苏俄只能采取以空间换时间,以有利地形拖延德军进攻的策略重新调整军事部署!


在莫斯科伤亡惨重的德军并没有让希特勒恢复清醒,此时的希特勒像是一个输红眼的赌徒,执意进攻斯大林格勒!付出惨重代价的德军并没有调整战略部署,抢占苏俄的高加索地区和西南部,巩固已有的成果,最终在苏联人人为兵,保家参战的积极抵抗中,功亏一篑!

此时的德军被苏联拖拽在了战争的泥潭中,狂妄的德国促使了苏联加入了同盟国,愚蠢的队友—日本在轰炸了珍珠港以后,迫使美国参战,英国和残存的法国自由政府得到了美国大量的军事援助,欧洲的战况岌岌可危!


在没有得到苏联的战略资源以后,从根本上讲,德国和其他轴心国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战略上的失败,最终导致了这场战役成为了轴心国败亡的转折点!


诗涵果果解史


蓝色方案中提出:夺取斯大林格勒控制伏尔加河、夺取高加索控制石油、夺取列宁格勒,这是1942年制定的目标,很明显,德军没有一项是成功的,等于说他们的作战节奏完全被打乱了,德军自己实质上只有4个集团军。在苏军斯大林格勒反攻期间都被击溃了,付出了特别重大的损失。而苏联的潜力明显比德军要强悍,这个有些类似于日本鬼子在中国战场上的遇到的境遇差不多


小国攻击大国,如果不能速战速决闪电战的方式解决,一般情况下都会被拖垮掉。

整个战役期间德军及其仆从军减员达百万人,南线的脊梁骨被打断。即便此后德军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打出惊艳的一仗,短期内又夺回了战争主动权,但是到了43年的库尔斯克,德军被证明已经无法有效利用这个主动权了。

当然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战场的转折点,但把他当作是二战的转折点似乎定的有些高超了吧。

其实说白了,德国进攻苏联,和小日本攻击中国的道理是一模一样,其实德军遇到的困境就是日军在中国人民战争汪洋之中的境遇是一模一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与苏军的力量就取得了动态的平衡,而战争的天平开始倒向了苏军。

我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不太熟悉,回答不好。可能错误很多,不过此类问题不碰了。


知常容


斯大林格勒战德军损失确实不多,但是却使得德军最后一支机动部队被消灭,从此德军便被钉死在苏联国土上,苏联广大纵深的优势被凸显出来。德军被分得太散了,没有进攻便没有防守,处处设防便意味着处处受不住。

我们现在仔细去看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是一场十分经典的综合性战役!由于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使得德军损失了五十万人之多,这就使得德军的机动力量被很大程度上削弱,为了重新集结部队,德军从仆从国集结了新的部队开赴前线,然后换防了精锐的德军部队作为新的机动部队,这就使得德军在其他防线上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德军本打算速战速决攻下斯大林格勒,然后再迅速回防。可是由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战败,德军的战略落空了。他们不仅鼓舞了苏军的士气,还使得之前的防御阵地暴露了出来。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以后,苏联便从北边发动反击,击败了留守的德军仆从国部队,收复了大片的国土。

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确实是德军的失误。假如战死的三十万人只是普通的仆从国军队那么对战局无关痛痒。可战死的是德国正规军那么意义就十分重大,说到底是部队与部队的战斗力问题!


优己


是的,纳粹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是只损失了第六集团军的30万人,但意义却十分重大,不能单单从这个简单的数字上判断。下面我来说几点,以便明析通过此战德国遭到了怎样的打击。


一,计划全部泡汤。德国参谋部为了这次会战,精心计划了1942年的对苏作战任务,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使得他们精心策划的全年任务全部失败,不仅仅在苏联南方,应该说各个方向的计划全部都泡汤了,这是整个对苏作战的失败,对纳粹的打击可想而知。

二,盟国和仆从国对德国信心大减,内部动荡加剧。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还有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大量部队,他们同样遭到了苏军的歼灭,与德军加在一起,西方认为损失数字应该在85万以上,苏联则认为是150万,但无论哪种说法,德军都损失了苏德战场上四分之一的兵力,请注意,那时候德国还没有发动整体战,兵力并没有后期那么多。



三,第六集团军被全歼,极大的动摇了德军的士气。第六集团军一直是纳粹德国的王牌主力,虽说德军都很强悍,但王牌更加突出,如果连王牌都被歼了,可想而知对其他部队是什么影响,这完全动摇了在苏德战场各个战线上德军的必胜心态,让所有德军士气锐减,严重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


四,苏军的异常强大威慑和震撼着整个轴心国集团。在战役初期,希特勒意气风发,他认为苏联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只是在做垂死挣扎,然而苏联反击时出动了一百多万部队,坦克,飞机,火炮的数量也超过了德军,这极大的刺激了希特勒的神经,同时也是对那认为苏联不行了的人有力的回击。面对苏联展现出的庞大实力,即便是希特勒本人也被吓住了。从此以后,在对待苏德战场的指挥上,希特勒垂头丧气,畏首畏尾,再也没了以前的气势直到失败。


综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已经从实力本身印证了纳粹德国最终的失败,最后不过只剩下了时间问题,所以说,说它是转折点一点都不为过。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只损失了30万兵力这是一个严重错误的观点。

以1942年5月苏军发动第二次哈尔科夫反击战结果撞上德国军力强大的克莱斯勒装甲集团为标志,德军正式实行蓝色行动,目标直指高加索,而第6集团军则作为副攻占领斯大林格勒,之后整整八个月时间,6集独自面对整个从顿涅茨盆地到顿河斯大林格勒的广大地区的攻伐战。6集损失巨大,德国统帅部也一直为其补充兵力。中期,第四装甲集团军大部也被调往该方向,当然最后也在天王星行动里被围歼。

通常意义上说,1942年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损失兵力150万,扣除包围的30万兵力,有120万兵力消耗在漫长的前期攻击作战和后期防守作战中。

打掉这个集团军,对于奉行精兵强将政策的德国来说雪上加霜。要知道1942年德国还没实行战时军备。对于其他大兵团单位,被围歼最多相当于打断肋骨,躺一个月可以下床,第6集团军被围歼,相当于打断脊柱骨,断了就元气大伤。


Ihowooooo


这只是后世的历史学家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任何个别的事件都不可以作为决定性的评判标准,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来自于更重要的因素。即希特勒的战争政策和战略,最终使得德国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而导致了失败!



仅就军事角度而言,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不能绝对称之为东线转折点。包括德国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曼施坦因等一大批人都持以上的观点。虽然德国损失了一个精锐的德军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其他的盟友联军,兵力损失惨重,而且1942年的夏季攻势也宣告完全失败,可是德军在哈尔科夫反击战后最终仍旧重新夺回了东线的战略主动权,苏军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使得无力在1943年夏发起决定性反攻。


龙德施泰特元帅主张德军东线做大范围的长距离的撤退,通过在后方建立坚固的防线和防御作战来消耗苏军的有生力量,使得苏军迫于惨重的伤亡而被迫同德国和谈。曼施坦因也指出东线的兵力已不足以实施如1942年那样深远的进攻,期望通过局部的后撤,来吸引苏军的进攻,然后实施反突击包围歼灭苏军。

到1943年苏军已经损失了1100万人,德军的目标就是继续让苏军流血直至干涸。同时在作战中要尽量的节省兵力,尤其避免损失整个集团军。他们认为在正确的战略指挥和装备技术优势下,完全可以给予苏军以强大的打击。


事实上即使在希特勒“寸土不让”的错误指挥下,德军大量的(是第6集团军的好几倍)遭到苏军的合围歼灭,整个防线被分割数段,仍旧让苏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直到1945年苏军在作战素质上仍旧远不如德军。所以假使德军在正确的战略指挥下,远可以取得更大的战绩,甚至有可能取得东线的和局。

所以二战的转折点不是那一个集团军的损失,而是希特勒的全面独掌大权,其一系列错误的指挥最终导致德军在东线的溃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