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靈與肉》,我更懷念那個講真話的張賢亮

《靈與肉》,我更懷念那個講真話的張賢亮

張賢亮的短篇小說《靈與肉》登上了央視,關注度很高。

我很好奇,這部寫於1980年的短篇小說,是如何能拍攝成為42集的長篇電視劇的呢?大概看了一下電視劇介紹,原來是加了不少1980年之後的內容,展現出了新時代寧夏的變化。

這和《亮劍》雖然截然相反,但是有殊途同歸的意思,電視劇《亮劍》拍攝至1955年授銜,小說卻延續到了李雲龍等一幫老將軍在文革中悲壯而死。而《靈與肉》電視劇的續篇,也向我們展現了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創業故事。

對於作家張賢亮無比敬仰,而且十分佩服,這是一個敢說真話,並且因此也受到文革衝擊最終被打成右派,勞動改造了整整22年的作家。

比如在《我的菩提樹》中,張賢亮不止一次的提到他在被勞動改造的時候的最深印象:飢餓!人們在勞改營裡相互揭發,有的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狂熱的理想。他絕大多數的文字,更多的是在反思文革給人們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

唯有經歷者,才有此體會。

《靈與肉》,我更懷念那個講真話的張賢亮

▲張賢亮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現實比小說精彩離奇得多,現在最好看的不是小說,是新聞。

張賢亮在《南方週末》上發表的文章,提及了1960年饑荒時的遭遇,和他一起的勞教分子死了四個人——

有一個據說還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曾對改良馬鈴薯品種做出過貢獻,他幫助歐洲人解決了糧食問題,回國後卻因“長期吃不飽而死”。

這種命運的諷刺讓他走上了“逃亡之路”,但也讓他真正知道飢餓和物資匱乏的普遍性。

在甘肅寧夏交界的一個偏僻山村,我親眼看到一對躺在炕上的老人腳下的鐵鍋裡,煮著一個剛出生的死嬰,令我當場把膽汁都嘔吐出來。那正在10月份,還有點收穫了的莊稼殘留在地裡,一路拾莊稼帶乞討到了蘭州火車站。一看,那簡直是《巴黎聖母院》裡“乞丐王國”的再現,唯一少了些浪漫。

最終,張賢亮意識到,“勞教農場畢竟一天有三頓稀湯,只要躺著不動,一時不至於死”,於是又絕望的跑了回來。

我一直覺得,張賢亮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創建了5A的景區影視城,也不是多少部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而是他在年輕時的經歷,而且他用自己的筆,寫出了這些經歷。至少,他的這些文字,是區別《某某日報》留給後人的另一種記錄。

1979年,張賢亮平反,而1980年,小說《靈與肉》誕生。這是他第一部小說,在我看來也是寫的最小心翼翼的小說。

畢竟,一個經歷過各種死亡、各種批鬥、各種勾心鬥角的中年男人,都會變得小心而又敏感,謙卑而又客氣。

張賢亮的妻子馮劍華曾回憶,“他時常做同樣的噩夢,夢見被拉去槍斃了。”即便是在1980年代,張賢亮的小說因為過多的涉及到性,也經常會被批判。

《靈與肉》則在張賢亮的小說中,顯得無比光明。《靈與肉》結尾,許靈均謝絕從美國回來的父親接他一家去美國,而留在了勞改農場學校,絕對的“愛國主義”。這部帶給他聲譽的小說,也很快被改編成了《牧馬人》,由還沒有和陳佩斯演小品“濃眉大眼”的朱時茂擔任主演。

《靈與肉》,我更懷念那個講真話的張賢亮

靈與肉如果簡單從字面理解,是靈魂與肉體,是精神與物質。在猛將兄看來,這是一個好的小說標題,但若放在影視中,似乎有些讓人不明就裡。1980年代的電影,改名為《牧馬人》,恐怕更多的擔心是那個年代,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如今央視播出的電視劇《靈與肉》,名稱雖然和小說同名,但個人覺得,並不利於傳播。

畢竟,《靈與肉》相比《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而言,名氣略遜。後兩者拍攝成為電視劇後,自帶流量,《靈與肉》則並不具備上述優勢。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有看點的電視劇,裡面的寧夏小曲也唱得有滋有味,錦上添花。這裡沒有什麼流量小生,當家花旦,有的都是一幫老戲骨。加之在寧夏拍攝,對於本地人來說,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視作品。

不過挺反感一些媒體毫無責任的追捧。諸如“《靈與肉》在央視八套熱播後引起強烈反響”的文章,找來幾個觀眾大加讚揚一番,就成了“強烈反響”了?這種報道模式,多年來在寧夏揮之不去,一部很棒的影視作品,無需“槍手式”肉麻的吹捧,更需靜下心來,細細的去品味。

恐怕張賢亮在世,看到這種吹捧,也會氣的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

去了解作者張賢亮經歷的那個時代,別忘記過去曾經的錯誤, 這才是這部小說和電視劇的最大看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