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港股那些事2:香港股票市场的萌发

今天的香港市场,活跃,繁荣,是资本的角力场,是国际金融中心。

然而,香港从一个细小而荒芜的小岛,发展成为今日的世界第三大股票市场,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多变。

你可曾想,在香港这么小的地方,曾经爆发过频开交易所的浪潮?又可曾想,这么一个资本流淌自如的市场,也曾出现过有钱无票可买的局面?

交易所频开的年代

19世纪70年代的香港,在经过“六七暴动”的巨大社会震荡后,市民渴求稳定的意欲越来越强烈。自香港政府日渐走出1967年暴动的阴霾后,股票市场便迅速反弹,成交量和股票价格更屡创新高。对于这时期股票市场由冷转热,并且急速飙升的情况,整体上可以归纳为六大原因,它们分别是:(一)局势稳定;(二)外资涌入;(三)本地游资充裕;(四)银行“水浸”(存款过多);(五)经济发展前景乐观;及(六)股票供应量过少。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香港贸易进出口总值持续上升。在外资持续涌入而本地储蓄又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市民投资需求渐涨,且随着局势稳定,投资信心已全面恢复。

但是,当时香港仅有一家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且一向对上市公司的审批十分严格。1968年,香港上市公司约有59家,1969年上升至73家,但是可供选择的股份仍颇为有限。扣除部分不活跃及部分落入大户手中的股票不计算的话,市面上的流通股少得可怜。这便形成一个供求失衡的现象。

一方面,香港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缓慢,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香港工厂的数目却飞速攀升。1947年到1969年期间,香港工厂从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2300家,进出口额从1947年的121600万元攀升至1968年的842800万元。股票市场未能配合社会和经济发展步伐。成立新交易所不但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和社会实质需求强大的一种表现。

1969年起,新开的证券交易所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1969年11月,李福兆、王启铭等人创办另一家全新的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Limited)。1971年3月,由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胡汉辉等筹组的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宣布正式投入服务。1972年1月5日,由区议员陈普芬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也宣布正式开业。

在这个沸沸扬扬的时期,香港至少还有其他4家证券交易所筹划开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交易所都未能坚持到最后。而且,由于股票市场和交易所的发展迅速,香港政府开始加强行业的管理。

为了阻止越来越多的证券交易所成立,香港政府于1973年3月1日紧急颁布了《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禁止当时滥开证券交易所的风气。该条例规定,自1973年3月2日起,任何人士除非得到财政司或港督的特别批准,否则不能擅自开办交易所,违法者最高可被判罚款50万元。

自此以后,四会并存的局面基本形成,并一直持续到1986年3月底,才正式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

华资企业崛起

事实上,在远东证券交易所成立以前,香港证券交易所一直是一个垄断的会所,大部分会员都是英国人或主要由英资所把持。这样的情形注定了上市企业的局限性,也不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需求。当时的华资企业处于被排挤的状况。而随着远东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境况,不仅打破了过往证券交易和企业融资必须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的传统,还提出了很多创新措施,华资企业也从此崛起。

在1969到1973年期间,交易所纷纷成立,彼此间的竞争也显得特别激烈。为了提升本身竞争力,各交易所竭尽所能吸引各路新企业到自己的会所挂牌上市。远东交易所创办人李福兆公开在报纸、电视上表示:即使酒楼、茶楼,只要有2000万资本额都可以上市。这样的情形下,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上市浪潮。新鸿基地产、长江等,都是赶上了这波浪潮,1971年上市的。

在门槛下调而各交易所到处推广企业上市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数目如雨后春笋般自1969年下半年起迅速飙升。单以香港证券交易所为例,1968年全港只有59家上市公司。1969年,仅有一家橡胶企业(渣华康梳橡胶),新上市企业则有15家。其中,太古实业(现太古股份有限公司0019.HK)、国际太平洋证券则名列其中。

到1970年,上市企业进一步增加至91家,其中多为地产和酒店。和记地产、四海地产都是这一时段上市。到了1972年,四家交易所一共接纳了93家企业新上市,到了1973年,又有超过100家企业上市,接连破了香港开埠以来企业上市数目的记录。

综合来看,一些现在大名鼎鼎的跨国企业如长江集团、新世界集团、新宏基集团、合和实业、信德集团、鹰君集团、德昌电机、恒生银行、东方海外、嘉年地产、利丰集团、周生生集团、亚洲保险等,都是在70年代初上市的。这一批上市的企业大多属于华人资本,且集中在地产或者与地产相关的行业,如建筑或建筑材料等。在日后的岁月里,这批企业逐渐取代了传统英资企业,成为了香港经济的中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

1969年,也是恒生指数诞生的年份。这个香港股票市场最有影响力的指数,由香港恒生银行全资附属的恒生指数公司编制而成。它以1964年7月31日为基数日,基数点为100点,最初的成分股为33家上市公司,仅供恒生银行内部参阅,直到1969年11月24日才正式对外发布,开始点数为150点。

2006年,恒指服务有限公司将成份股数量增加至38只,2007年2月9日又将成份股逐渐增加至50只,数量一直稳定至今。

(本文主要整理自《香港股史1841-1997》,:作者:郑宏泰 黄绍伦)

本系列文章为“聪明的投资者”投资理财征集活动参赛文章

往期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