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普洱茶試製:一段不為人所知的歷史,揭開昆明茶廠的試驗方法!

談及普洱茶的歷史,相信很多朋友都能侃侃而談。普洱茶的歷史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今天,國家高級評茶師、旗艦店“普洱藏家”掌櫃、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魯文鋒先生,就為茶友講講“普洱茶試製的歷史”的專業知識。

魯文鋒老師自1998年進入普洱茶領域,歷年藏有清末百年宋聘號、1952年紅印、88青餅、92方磚等珍品老茶,如今還攜手師父“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闢有《普洱老茶》欄目,整理發表在公-眾-號:普洱藏家,與茶友分享!

普洱茶試製:一段不為人所知的歷史,揭開昆明茶廠的試驗方法!

▲魯文鋒(右)與師父白水清(左)

一、普洱茶試製過程

1974年秋交會期間,時任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副經理宋文庚(主管業務)與敖其富同志帶著由交易會上取回的普洱茶樣來昆明茶廠找時任該廠廠長的李希金,問能否加工此茶。

李廠長當即叫吳啟英老師去他辦公室看茶樣,那款茶外形肥壯、色呈黑褐色。

當時廠內庫存400噸左右的九至十級青毛茶,無法處理,只能慢慢拼入青磚使用。

要解決廠內累積的低檔青毛茶,唯一的方法就是做成普洱茶來消化積壓,因此昆明茶廠即答應做成普洱茶,做普洱茶的試驗方法如下:

1、熱發酵:普洱茶外形的黑褐色,吳啟英老師當時只想到用蒸氣來蒸捂可能使其外形色澤變為黑褐色,於是在宋經理佈置後第三天開始提料五噸十級青毛茶粗放切制,放入發酵池內,當晚十點向發酵池內通蒸氣兩小時後捂九小時。

普洱茶試製:一段不為人所知的歷史,揭開昆明茶廠的試驗方法!

▲發酵普洱茶

第二天清早挖開茶葉,攤涼待幹後進 行復制(篩、撿)成袋。

其外形色澤與樣品接近,但香氣有“倒熟味”,湯色為橙黃、葉底黃色,這與發酵前後差距不大。

此茶樣品速帶到秋交會上,賣給香港茶商林先生,他反映茶葉有“火味”,因此採用熱發酵只做了這一批。據公司參加交易會的同仁說:林先生在第二年秋交會上會買這種茶。

2、冷發酵:據瞭解,歷史上的普洱茶因當時交通閉塞,在漫長的長途運輸過程中日曬雨淋,慢慢形成緩慢氧化的條件,使茶葉氧化變成普洱茶。

根據這個道理,只有用人工創造再氧化條件(即直接向茶上灑水),渥堆發酵,當時他們稱其為“冷發酵”。用此方法在1974年11月份進行試製。

渥堆了3.5噸十級,做小堆試驗,整個發酵時間為四十多天,其質量基本上符合普洱茶質量的要求。

普洱茶試製:一段不為人所知的歷史,揭開昆明茶廠的試驗方法!

▲發酵普洱茶

1975年正式用此方法發酵製作普洱茶,一般發酵堆在7.5至10噸左右,由於堆子大,升溫快,但需要翻堆及時,這種處理方式縮短了發酵時間,而且質量又好,深受消費者歡迎。

為紀念雲南在1975年用人工速成發酵做成普洱茶,全省普洱茶的代號前 兩 位數為“七五”,中間兩位 數代表級別,最後一個數字代表廠家。

因各廠開始生產普洱茶有先後,故生產廠家代號分別以“一 、二、三、四、五…”來表示。如“一”代表昆明茶廠,“二”代表勐海茶廠,“三”代表下關茶廠等。

普洱茶試製:一段不為人所知的歷史,揭開昆明茶廠的試驗方法!

▲昆明茶廠

二、普洱茶加工階段

為出口需要,增加普洱茶的花色品種:1977年昆明茶廠增加生產了“普洱 茶磚”,重250克,其代號為“7581”、原料為8級20%、9級30%、10級50%。將8級原料為蓋面,8級為最好的原料,故將8級突顯出所以用“7581”做代號。

1977年生產的茶磚為便裝,包裝紙袋上印有紅色“普洱茶磚”字樣及出口單位。

1978年改部分便裝為精裝,即其內袋為白色雞皮紙,外包裝為印有蘭綠色的茶 葉圖案的紙盒。

普洱茶試製:一段不為人所知的歷史,揭開昆明茶廠的試驗方法!

▲茶磚

1979年春,省公司召開普洱茶座談會,在會上根據昆明茶廠生產普洱茶的工藝,撰寫了“雲南省普洱茶製造工藝要求(試製辦法)”,統一了加工普洱茶的方法。

省撥款由省微生物研究所於1983年7月至1984年6月在昆明茶廠開展了“普洱茶發酵工藝原理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透過研究結果,弄清了普洱茶發酵工藝的實質內容。

為了提高和統一普洱茶質量,80年省公司決定將全省的普洱茶(除勐海、下關茶廠外)調入昆明茶廠統一拼配出口。當時加工普洱茶調入昆明茶廠的有普洱、景東、瀾滄、景谷等茶廠。

1981年10月1日起,普洱茶正式列為法定檢驗,為此省公司制定“雲南普洱茶質量規格試行技術標準”發給各廠,指引要求各廠接受商檢局檢驗技術指導。

點擊下方藍色字體“瞭解更多”,查看《國營勐海茶廠01年普洱方茶,傳承92方磚經典普洱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