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陶瓷釉的創制及施釉

原始社會陶器無釉,表面粗糙,易吸水,又易汙染。到山東龍山文化和浙江良渚文化時期,古人用各種工具修括、磨光,仍不能解決防水去汙問題,到商代才創制石灰釉。從無釉到有釉為從陶向瓷演進創造了非常重要的條件。釉料中大量氧化鈣是加入石灰石的緣故,氧化鈣在釉料中是助熔劑,使釉的熔融溫度降低,能在較低溫度下玻化。石灰釉具有光澤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優點,適於作青瓷的釉料,坯體上刻劃的花紋圖案和浮雕的人物,可以通過釉的透明性清晰地映現出來。我國曆代燒造青釉陶瓷器物的窯,如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汝窯、臨汝窯、耀州窯、官窯和龍泉窯等,都以鐵為主要著色劑,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

從東漢到北宋,青瓷一直沿用石灰釉,氧化鈣含量是愈早愈高,釉層厚度卻愈早愈薄。因此南宋龍泉窯除用瓷上和石灰石外,又加入草木灰配製青釉,成為石灰-鹼釉。石灰釉的主要特徵是高溫粘度較低,流動性好,釉面光澤很強,石灰-鹼釉的高溫粘度則顯著提高,在適當溫度下燒成時,釉面光澤柔和,沒有強烈的浮光感,南宋改用石灰-鹼釉,使釉厚而不流,釉內氣泡不致太大,從而獲得晶瑩豐滿、翠青如玉的色釉。南宋用含鐵量4%以上的紫金土原料,創制成官窯和哥窯的碎紋藝術釉,是中外陶瓷史上傑出的創舉。石灰釉以鐵作著色劑外,鈦和錳也是很強的著色劑,上虞越窯遠在漢代就開始利用石灰石和紫金土等原料配釉,燒成醬色釉。晉代德清窯用含鐵量高的紫金土甚至摻和含錳粘土來配製黑釉,在制瓷工藝上是巨大的進步。釉陶為陶向瓷演進創造了必要條件。

初期釉料配製工藝尚未成熟,刷釉法上釉施釉簡單,釉層極薄,釉面不勻,有裂紋或失透現象,釉的玻化不良,釉色不純,胎釉結合不好,由商周到春秋戰國,施釉技術有所提高,蕭山縣進化區和紹興具富盛區出土的戰國釉陶及原始青瓷,釉層雖薄,只有10~50μm左右,釉色淺黃,但胎釉結合比前稍好了。漢代開始浸釉法施釉,浸釉法上釉難度比刷釉法高,製品的釉面較均勻,釉層也較厚,釉色大有提高。上虞出土的東漢青瓷四系罐,全體施釉,釉呈較純的淡青色,釉面色調和釉層均勻一致無裂紋,釉厚0.2mm以上,玻化良好,胎釉結合牢固。1972年湖北當陽出土四系罐,釉呈淡青色略泛黃,色調上下基本一致,厚度0.lmm以上;二件四系壇,釉呈蝦青色,厚度0.5mm左右,光澤中等;缽,釉面略有不勻,青中稍帶黃色。這些器物燒結良好,已是成熟的青瓷。

陶瓷釉的創制及施釉

三國、兩晉時期已較普遍用浸釉法上釉,釉層厚而均勻,呈色亦較穩定,西晉青瓷的釉層厚度一般已在0.lmm以上。但蓮花尊是刷釉法上釉,釉層較薄。1958年在南京電力學校發掘的甘露元年東吳墓出土的一對青瓷羊,用浸釉法上釉,釉層厚而均勻。青瓷穀倉釉色呈現較深的綠色,釉層也厚,離開了原始青瓷釉薄和釉色淡綠帶黃的階段。南朝有一部分製品胎泥以含鋁量較高和含鐵量很低的白瓷土做原料,氧化焰燒成,這樣胎質的燒結溫度提高了,但沒有相應調整釉的化學組成,結果燒成後,釉已完全玻化,胎尚未燒結,造成胎、釉結合極為不良,產生龜裂和嚴重剝釉現象。隋唐時期,我國的瓷器手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北方的邢窯白瓷和耀州窯青瓷,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浙江青瓷生產,尤其是越窯青瓷有了顯著的發展和提高。

由於施釉技術的提高,唐、五代的越窯青瓷,釉層厚度達0.2~0.5mm,釉面比晉越窯均勻滋潤,青的色調增多,釉色也較穩定,有“千峰翠色”之譽,對國內外瓷業的發展影響深遠。南宋龍泉窯在施釉工藝上有新的發展和提高。用對器物裡面蕩釉和外面浸釉的方法,通過素燒,經過兒次上釉來提高釉層厚度,厚度普遍達到lmm。偏光顯微鏡觀察,胎和釉間,可清楚看到有一層約0.lmm的中間層,中間層處有石英晶體和莫來石的微細晶體,它們是高溫時坯和釉相互擴散和熔融產生的。中間層可使坯釉間的熱膨脹係數差異得到補償而結合牢固,消除裂釉和剝釉現象。釉面均勻,釉層增厚,呈色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但釉層豐滿,而且晶瑩潤澈,出現“似冰”、“類玉”的粉青、梅子青等翠青色釉,為世所稱頌,被譽為“青瓷之花”,馳名中外。

到了元、明,龍泉窯的大件產品增多。大件產品有的用澆釉法上釉,中、小件產品仍沿用浸釉和蕩釉法。釉料組成仍然採用石灰-鹼釉,釉層厚度減薄,為0.5~0.8mm,釉的透明度和光澤度均比南宋時提高,釉色以豆青色為主,粉青和梅子青少了。總的來說,釉色不及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