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銀行急貸支持防疫復工 要速度也需防“跑冒滴漏”

“為滿足疫情防控企業的應急貸款需求,春節以來我們忙得腳朝天,一天也沒休息過。”一位大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自新冠肺炎蔓延至全國以來,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世界見證了中國舉全國之力戰“疫”的強大資源動員和調集能力。不少行業日夜奮戰,有的加班加點生產防疫物資,有的晝夜兼程穿行運輸。在這場防疫阻擊戰中,金融行業雖不是直面“戰場”,但肩負著暢通資金劃轉渠道、滿足應急融資需求等後臺重要基礎設施服務的保障工作。

春節以來,央行、銀保監會等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推動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的金融舉措。從3000億元防疫專項再貸款,到新增5000億元“降息”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再到為受困中小微企業出臺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安排等,金融政策出臺後則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搶抓落地執行。

不過,低成本資金的密集快速投放,也考驗著銀行風險把控能力,如何在滿足企業救急資金需求的同時,防範資金用途“跑冒滴漏”,成為擺在各家銀行面前的現實挑戰。同時,亦有銀行人士呼籲,現在各家銀行都在加大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名單內企業的金融支持,監管部門應加強統籌協調,避免多頭授信和無序競爭。

專項再貸款:救急錢“神器”

“央行提供的防疫專項再貸款,是要求銀行給名單內企業放貸使用。銀行拿到企業名單後,央行提出‘原則上1天,最長2天’要將貸款發放到位,我們最快一筆貸款從審核到放貸只用了5個小時。”農業銀行廣東分行有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2月初,央行設立3000億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按照要求,專項再貸款只適用於銀行向名單內企業發放,而名單的制定分為兩大類:一是由發改委、工信部等確定的全國性企業名單,另一類則是由湖北、浙江、廣東等10省份確定的地方性企業名單。

專項再貸款的利率和銀行以此向企業發放的貸款利率都非常低。央行某地方分支機構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透露,2月20日前,其所在地區銀行通過專項再貸款向企業發放貸款所執行的利率區間為1.65%~3.15%,2月20日後則為1.55%~2.55%。加之財政貼息50%,確保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低於1.6%。

接近央行人士對記者表示,防疫專項再貸款可以說是個戰時政策,3000億是救急、救命用的,必須快速精準地投放出去,因此它的投向是有嚴格限定的,一定要是重要醫用物品、生活物資生產運輸和銷售重點企業,支持範圍相對比較窄。

截至2月20日,發改委、工信部確定全國性重點企業876家,10個重點省市確定地方性重點企業共1082家。不過,這一名單也在不斷更新調整中,有的企業因與疫情防控關聯度不大會從名單中移除,有的則會加入名單內,企業總數量則是淨增加。

專項再貸款之所以需要快速發放,與疫情防控相關企業的融資需求特點有關。國家開發銀行評審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疫情期間重點企業融資需求體現出金額大、用款急的特點,主要是用於恢復和擴大疫情防控所需物資供給的各項資金支出。一是金額大,部分防疫任務較重的地區物資採購、生產需求很大,同時疫情期間企業經營成本顯著提升,應急資金需求很大。比如國藥控股湖北有限公司被湖北應急防疫指揮部列入指定採購企業名單後,第二天即在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提出了40億元的採購需求,承擔了絕大部份湖北省指揮部和武漢市指揮部協調的物資以及全國中資機構捐贈物資的運輸任務,承擔了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各市州方艙醫院的主要配送任務。二是用款急,部分被政府徵用企業承擔著關鍵防疫物資的生產任務,急需資金擴大產能。如上海的上汽大通公司,自除夕夜開始接到工信部、紅十字會等單位600餘輛救護車的訂單,急需應急資金擴大產能,國開行在24小時內完成貸款審批、開立賬戶及合同簽訂全部流程,並於次日實現首筆發放,用於滿足負壓救護車的生產資金需求,確保企業及時將負壓救護車投放於疫情防控工作。

既然是救急錢,銀行傳統的信貸審核流程必不能滿足當前需要,為實現專項再貸款的快速發放,各家銀行都建立了“綠色通道”,下放審批權限加快審核流程。記者瞭解到,工商銀行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審批流程則實施“三調整”,將現場審議調整為非現場審議、集中審議調整為隨時報送隨時審議、集體表決調整為分散表決,高效審查審批防疫相關信貸需求。

如何防範資金 “跑冒滴漏”

在保障名單內企業有融資需求時,銀行可以在48小時內完成審批放款的同時,如何防範資金“跑冒滴漏”,讓救急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是擺在銀行面前的現實考驗,也是外界關心的重點問題。

在具體的風控把關上,各家銀行的策略不盡相同。上述農行人士表示,對專項再貸款客戶的授信額度核定,仍主要以行內原有的授信規則為主,但對部分按現有規則無法滿足的客戶擴大生產資金需求的,適當根據客戶在這次疫情擴大生產的原料採購合同或銷售訂單金額的一定比例額外核定授信額度。

貸款不同環節的風控側重點也會有差異。上述農行人士進一步解釋,貸前方面,主要是按本行內部的風險管理要求查看客戶以往的信用記錄進行篩選,並向客戶提示需遵守專款專用。貸後則要求借款人提供每筆貸款資金支付去向的劃款憑證,並通過對企業賬戶流水進行查驗等方式,確保資金用於擴大生產,增加產品供應,切實防控信貸風險。

上述國開行人士則表示,在貸款決策過程中,一是採取多渠道交叉驗證。包括主動從當地防疫指揮部瞭解疫情相關物資的調度令、任務單等資料,對照核實企業提供的原材料明細、下游訂單等,查驗借款人應急資金需求的真實性。二是授信與用款階段採用差異化憑證要求。授信前根據企業承擔任務量落實融資用途大致清單,測算企業融資需求,按應貸盡貸原則予以授信;用信放款階段,根據借款人進一步收集的明細用款清單詳細核實,按使用進度逐筆發放貸款。三是嚴格查驗資金流向。通過賬戶分析、憑證查驗等方式,核查貸款支付是否符合合同約定,採用受託支付監管資金用途,建立賬戶監管機制,確保貸款資金封閉運作。

儘管按照要求,專項再貸款資金對接名單內企業融資需求要做到應貸盡貸,但對銀行來說,實際操作中要想摸清企業資金需求難度不小。北京一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鑑於防疫時效性、緊迫性和用途特殊性,部分採購型企業無法準確核定未來採購的具體明細和訂單來源,除儘可能收集任務單外,還需要通過經驗預估;被徵用的生產企業對於徵用時限、產品數量、銷售價格等要素無法給出詳細數據;涉及支持應急所需擴產、轉產需求的,必要性和投資總額核實難度大,上述因素給銀行核實貸款資金額度、做好金融服務和風險防控的平衡帶來了挑戰。

此外,亦有大行人士向記者反映,各家銀行都會向名單內重點企業逐戶摸排,甚至有的銀行會向原本不在本行開戶的企業極力爭取開戶,主動營銷授信支持。特殊時期,包括專項再貸款等低成本資金應確保滿足企業的合理需求,防範多頭授信和銀行無序競爭,監管部門也應加大統籌協調,加強資金使用監管。

5000億資金待命 避免企業倒在黎明前

3000億專項再貸款只面向9家全國性大型銀行和10個重點省市的地方法人銀行投放,其他股份行、地方法人銀行等中小銀行雖無法獲得此低利率的專項再貸款,但近日央行推出的5000億再貸款、再貼現則是重點面向它們,希望通過引導中小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推動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儘快復工復產。

全國有著超1800萬家中小企業、超8300萬戶個體工商戶,這些群體是我國經濟穩增長和穩就業的重要力量。然而,根據工信部披露的數據,截至2月26日,全國中小企業的復工率僅32.8%。

中小企業和個體戶天然的抗風險能力較弱,延遲復工加劇了其資金鍊斷裂的風險,金融此時就需要“幫上一把“。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對記者表示,受疫情衝擊,如果一大片中小企業同時出現經營危機,會形成企業倒閉與金融風險上升的惡性循環,從而可能演變為系統性風險。當下,最容易引發企業出現經營危機的原因不是資不抵債,而是現金流斷裂,因為企業獲得的業務收入減少,但開支還要承擔,而大部分中小企業缺乏大量的現金儲備。

接近央行人士也表示,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經營比較困難。但企業的信貸總量很大,每個月都有上萬億的貸款到期,這時候如果硬要企業還款,可能導致企業現金流斷裂。所以最新政策提出,對受疫情影響還款困難的企業,銀行可予以展期或續貸,以緩解企業迫在眉睫的還本付息壓力。

同時,當前各地都在抓緊復工復產,企業要採購原料、僱傭工人,不僅存量債務要接續,還有新增的信貸需求。對此,要發揮普惠性的政策工具覆蓋面廣的優勢,激勵銀行加大信貸投放,滿足企業正常新增的融資需求,同時鼓勵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減免服務費用,讓利企業,幫助企業平穩渡過難關。

黃益平強調,解決企業現金流問題,最重要的手段是利用金融工具,避免讓中小企業“倒在黎明前”。考慮到中小企業和個體戶的信貸支持主要是依靠中小銀行,因此,央行要把低成本資金直接投放到離中小企業更近的金融機構,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等應成為這輪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金融政策落地的重點領域。

不過,黃益平也提醒,儘管央行新增5000億再貸款、再貼現給中小銀行是必要的,但也要關注銀行的風控能力是否跟得上。一些銀行並不缺錢,而是缺乏有效的獲客和風控手段,疫情防控時期,風控模式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數字技術支持的風控方法,主要是在大數據積累的基礎上,以線上實時交易數據和行為特徵來替代抵質押資產進行風險判斷,可以實現快速、大規模放貸,是幫助解決中小企業和個體戶融資的很好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