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用户65969511


福临能当皇帝,是豪格装13的结果,弄巧成拙,反而成全了福临的帝位。

满清前期独特的贵族民主制,使得皇位承袭充满斗争

从后金到大清国前期,汗位和皇位的传承沿袭的还是满洲的传统,由一帮贵族,在适合继承大位的皇族里遴选,并规定大汗(后来称帝)生前不能立太子。

满洲毕竟是从渔猎民族发展起来的,其早期政治结构还有些贵族民主制的遗留。

不管是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福利继承皇太极的位置,都是经历了上层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反复博弈,康熙也是孝庄太皇太后最终拍板的结果。

康熙前期,经历了三藩之乱等乱局,为避免意外,康熙特地预立太子,但没想到康熙统治了60年,后来康熙朝经历了九子夺嫡,数次废立太子,搞得朝政大乱。

直到雍正时期,皇权经过康熙朝已经大大强化,为避免储君之争,雍正一锤定音,废除之前所有的相关习惯和规定,制定了秘密立储制度,一直沿袭到同治。

至于后来么,都是慈禧说了算的时代了。光绪和宣统都是慈禧制定的。

福临的上位,非常偶然的机遇

自心爱的宸妃病逝后,皇太极精神状态就不行了,1643年8月突然猝死,没有留下只字片语,这下高层陷入混乱。

皇太极是首个称帝的皇帝,如何继承皇位这个没有成型的制度,大家只能按照之前的惯例开会研究继承人问题。

有资格讨论继承人问题的无非那几个最顶层的王爷们以及背后的满洲贵族势力,包括代善、多尔衮、阿济格、多铎、济尔哈朗、豪格等。

最有希望的继承人—豪格

大家讨论的话题是:立皇太极的兄弟,还是立皇太极的儿子。

说白了,就是选择豪格,还是选择多尔衮,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名分上最有号召力。多尔衮是最有权势的皇叔。

形势对豪格也很有利,因为皇太极征战沙场数十年,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很多将领都愿意拼死支持皇太极的子嗣上位。

而济尔哈朗等多尔衮的兄弟也希望豪格上位,以避免实力更强的多尔衮势力不断做大。

而豪格当时也已经30多岁,又拥有不少军功,自身实力也很强。

豪格装13,痛失皇位,惨被迫害致死

在大家商讨的时候,代善首先就以豪格是先帝长子的原因,拥立豪格登基,只要各方势力都点头,多尔衮一派势单力孤,即使反对,也落了下风。

可是,这个时候豪格竟然装起了13,可能他想起当年父皇也是客气了几个来回才“勉强”同意登大汗之位,而中国古代那些贤明君主的“得位”礼数顿时让他谦虚起来。

他说了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他自己客气了起来。

结果,多尔衮一派趁机发难,搅乱了会议,豪格希望大家再次劝进的局面压根没出现,反而现场一片混乱。

争到最后,多尔衮表态:我退让一步,同意立先帝的儿子,豪格大侄子这么谦虚,我们也不能陷他于不义。这样吧,就立先帝九子福临吧,他才6岁,就由我和济尔哈朗一起辅政吧。

话已至此,多尔衮一派全力支持,济尔哈朗自然愿意,代善也无所谓,就剩豪格在那干瞪眼,但无可挽回了。于是多尔衮这个建议被通过,福临登基。

从此,多尔衮当起了“太上皇”,而豪格则处处饱受欺凌,虽然在满清入关后屡立战功,仍被多尔衮下狱,1648年死于狱中,直到2年后多尔衮死后,福临亲政,才被顺治皇帝恢复了名誉。


云中史记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确实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却让顺治继承了皇位。当时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于是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希望兄终弟及,让多尔衮当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黄旗和镶黄旗因为是皇太极的亲军,要拥立皇太极的子嗣当皇帝,他们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势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这个时候,千不该,万不该的豪格说了一句假意谦让的话,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多尔衮就抓住这一点,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没话说。按理说,这个时候豪格失势,就该轮到多尔衮了,但是两黄旗的将军,比如鳌拜等等掀桌子了:“我们都是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从先帝于地下!”

这其实就是以退为进,逼着多尔衮放弃兄终弟及的心思。多尔衮看到僵持下去,双方没有好结果,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因为顺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摄政,于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

但是济尔哈朗对权力没有多尔衮有兴趣,很快就被多尔衮成功的排挤出权力中心,多尔衮的权势,和事实上的皇帝一般无二。朝鲜的记载中有朝鲜官员对朝鲜国王说:

“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

在多尔衮摄政的巅峰时期,他甚至娶了顺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极的妃子,也是后来的孝庄文太后布木布泰。就连顺治皇帝也要称呼其为“皇父摄政王”。

但是娶孝庄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让多尔衮获得了无比的权势,距离皇位无比之近,但是也是约束,让多尔衮始终无法真的做皇帝。最后多尔衮因为过度劳累,酒色过度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就顺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权。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爱新觉罗·福临像

有人说,6岁的顺治能够当上主要是因为多尔衮和庄妃的风流韵事,达成了协议,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多尔衮又不傻,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就送一个皇位做人情。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只用四个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大小姐给你慢慢道来:

爱新觉罗·皇太极 像

首先从皇太极说起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推举为可汗,并于1636年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清朝入关打下坚实基础。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时入关前夕,突然病逝,毫无征兆,年仅52岁。

(“端坐无疾而终”,皇太极原本是个精壮汉子,中年之后突然发福,陷入肥胖无法自拔,以至于战马只能驮他走几十里路就走不动了,而肥胖最容易导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极应是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3个儿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儿子,封和硕肃亲王,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是第九子。问题来了,皇太极死时,豪格已经34岁,跟着皇太极屡立战功,而福临还没有成人,当皇帝的好事儿怎么就落到了福临的头上呢?


皇位争夺战!

其实,可汗选定最初采用的是贵族共和制,王位的继承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继承权,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就不打算这么干了,就想沿用汉人的继承方法,让儿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削弱贝勒们的权力,实现了大权独揽,本来,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自己的儿子即位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最后,问题却恰恰出在皇太极自己身上,在世的时候,皇太极没有设立王位继承人,而皇太极又死的太突然,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烦的事儿来了,皇太极计划的好好的子承父业又回归到了贵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争夺者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另外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顺治福临就不在计划中。

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基本就把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极既没有立皇储,也没有留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爱新觉罗·豪格 像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经战场,屡立战功,按照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隶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为帝,兰旗济尔哈朗也是拥护。还有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鼓吹。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实力不弱。

爱新觉罗·多尔衮 像

而作为皇上弟弟的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两个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把豪格压的死死,他们坚决反对豪格继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爷重臣都在崇政殿中,两大集团分毫不让,火力全开,争得是面红耳赤,会议陷入僵局,两黄旗为保胜算,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的三位王爷,虽然没有带兵,但都是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毫无畏惧,这个时候稍不小心就擦枪走火,动乱随时都可能发生。

孝庄文皇后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内战之中,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福临的老妈孝庄文皇后找到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立福临,条件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还有人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和孝庄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英雄一世,却有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嫂子孝庄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庄早意识到这一点,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候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继承地位。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无论如何,这个提议的妙处,恰恰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而福临不满6岁,多尔衮辅政,也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也对多尔衮是一种制衡,也可大小两黄旗的顾虑,所以,让福临继位刚好达到了权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会问,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还有6岁的高塞、10岁的韬塞等幼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呢?

这就牵扯到了血统和出身的问题了。

皇太极当年征服了漠南蒙古,为了安抚漠南蒙古,实行满蒙一家亲,这是皇太极的国策,他的五大福晋都是蒙古人,而福临的母亲就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尚在世的儿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统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统,对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笼络,也是对皇太极国策的延续,另外,福临作为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按照汉人的观点,算是嫡子了,由他继位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综合以上,福临继位,既能让各方势力接受,又能笼络蒙古族,所以,达到了势力的平衡,8月26日,福临登基,为顺治帝,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驾崩时还不满24岁,正当壮年的顺治驾崩,让人生疑,民间各种传说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为宠妃董鄂妃的去世对顺治帝打击太大,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就避开凡尘,遁入空门。董鄂妃本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经常入宫侍奉王后,日久生情,与顺治帝坠入情网,襄亲王训斥董鄂妃却被顺治打耳光后忧愤而死,两月后,顺治帝封董鄂妃为贤妃,兄纳弟媳做为游牧民族的满人来说也不算多大的事儿。)


福临能当上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来推荐豪格当皇帝,豪格来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的话,被多尔衮抓住,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就这样,豪格的继位权就被剥夺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刻,一句谦让的话随时都可以被人挡过去的,根本不可能成为豪格不能称帝的理由。


福临继位后,作为两个辅政王之一的济尔哈朗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很快就独掌大权,几年后,多尔衮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将他幽禁起来,四个月后死于狱中。多尔衮逼顺治封他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在狩猎途中,追封“清成宗”,两个月后,顺治开始清算多尔衮,夺去封号,掘墓鞭尸,算是报了羞辱之仇。


(我是热爱历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欢探讨历史的话,那就算找对人了,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造成这一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皇太极死的实在太突然。

史书上说皇太极端坐无疾而终。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半真半假,端坐是真,无疾而终是假!

皇太极原本是一个非常健壮的汉子,弓马娴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的身材严重走形,如同吹气球一样的胖了起来。他的体型就应该和功夫巨星洪金宝一样吧,属于灵活的胖子。

这么一个大胖子坐在战马上,只能驮着他走上十几里地,就脱力了,可见他的吨位之大。既然是一个大胖子,那肯定和三高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皇太极应该不是无疾而终,而是心肌梗塞,脑卒中这类的疾病要了他的命。  

 

正是因为皇太极的所谓“无疾而终”,他对于后事完全没有做准备!这就造成了他死亡以后,满清帝国内部的权力连接出现了极大的争议。

在皇太极的老爸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汗国保留了许多部落时期的风俗,最高统治者的传承需要经过和硕贝勒们的讨论产生,这有点类似于蒙古帝国的库里台制度。努尔哈赤近支王公都有继承大位的权利。   

经历过如此残酷竞争,才坐上汗位的皇太极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呢?

他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所以,他大力推动使得后金汗国向大清帝国转变,积极推进国家的封建化进程,割掉部落制度遗留下来的尾巴。

为了让儿子继承皇位,他大力加强皇权,逐步有计划的削弱各大贝勒的权力。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皇太极的周围围拢了一大群忠于皇太极的文臣武将,形成了极大的势力,这些大臣也没有让皇太极失望,在后来的皇位之争中,正是他们的坚持,才换来了有皇太极儿子继承皇位的局面。

按照正常情况,皇太极的儿子接班已成定局,然而,不正常情况出现了,皇太极暴亡对于身后事没有留下之言片语,这就给了大家极大的操作空间。   

既然皇太极没有做出最后的指示,那些被皇太极打压了N多年的贝勒们乐得开倒车走老路,有什么事情比扶一位皇帝上马带来的利益更大的呢?

于是,大家一起愉快的开会讨论,可是,随着会议进程的推进,会议的气氛就不再愉快了,你认识各位大佬,为了各自的利益,吹胡子瞪眼,就差上演全武行了。经过讨论,对于皇位继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支持的皇太极的大阿哥豪格,另一个人选择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多尔衮。

等等,怎么没有顺治皇帝福临?没有错,在这份名单里根本就没有福临的名字,甚至福临都没有得到任何提名。   

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位候选人的实力,大阿哥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战功卓著,长期的征战使得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一大群战绩出众的猛将,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再者八旗中的两黄旗一直是由皇太极亲自掌握的,那个时候坚定不移的站在了豪格的身边,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也大力支持豪格,这三旗的支持加上豪格的正蓝旗,八旗之中,支持豪格的占到了一半,看样子豪格已经稳操胜券。   


然而,多尔衮也不是软柿子,看见多尔衮作为豪格的小叔叔,其实说起年龄来,他还比豪哥小上了三岁。

这个小叔叔战功赫赫,在军队里,有相当大的势力,同时多尔衮两个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是风云人物,这三兄弟牢牢掌握了八旗中的两白旗,这哥仨可不是政治上的素人,军事上的小白,个个都是战功彪炳,手握重兵,实力分毫不比豪格弱。   

由于双方实力势均力敌,没有人愿意妥协让步,会议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两黄旗率先发难,两黄旗的军队包围了宫殿,多尔衮三兄弟面对这样的军事讹诈,丝毫不怯场,大家都是尸山血海中趟出来的人,这种小场面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眼见得一场冲突不可避免,如果清朝的上层发生了动乱,我想崇祯皇帝做梦都会笑醒,然而此时济尔哈朗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不曾想到过的折中方案,那就是让福临当皇帝,多尔衮作为摄政王爷,管理国家。

那还头号种子选手豪格呢?大家都猜对了,豪格被淘汰出局了,两黄旗也好,诸位皇太极一系的大臣也好,他们的目标只是确保皇太极的儿子当上皇位,是豪格还是福临亦或是皇太极其他的儿子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样的。豪格就这样被那些信誓旦旦要拥立他当皇帝的人背叛抛弃了!   

政治就是妥协与退让,作为一个不怎么称职的政治家,多尔衮对于这个游戏规则还是心知肚明的,他在权衡利弊之后,同意了这一个妥协方案,会议最终决定由福临继承皇位,多尔衮担任摄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可是一举三得,同时满足了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满足了白旗能够掌握国家政权的愿望,同时还巧妙安排了郑亲王作为两派人物之间的调和者,平衡两方面的力量,互相牵制!  

那么为什么会是福临成为最后的幸运儿呢?

首先,因为要设立摄政王,所以坐在皇位上的人,年龄不宜过大,34岁的豪格还需要比他小三岁的叔叔帮他摄政吗?这简直就是对豪格智商的侮辱,所以,必须把继承者的年龄控制在一定的十岁之内。

那么岂不是这个人选应该年纪越小越好吗?其实不然,在同等条件之下,还得讲究,子以母贵!

福临的母亲是皇太极后宫中最为尊贵的五大福晋之一庄妃,在后宫中庄妃地位极为高贵,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满清帝国高层非常重视和蒙古族的联盟关系,蒙古人作为满清政权进入中原的主要帮手和打手,他们的力量是不容任何满清初期君主忽视的,而在皇太极,剩下的几个儿子中只有这位福临是拥有蒙古血统的,为了拉拢蒙古人,这位不满六岁的小阿哥在这方面也成了不二的选择。   


综上所述,再加上多尔衮和庄妃有点暧昧的关系,福临非常幸运的坐上了皇位。当别人在这个年龄当家里的小皇帝的时候,幸运的福临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皇帝,这真是一个超级幸运的小锦鲤啊!   


历来现实


其实豪格本来还是很有机会即位的,只可惜自己一时冲动,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首先说到,清朝初期,并不像汉族王朝那样讲究嫡长子继承。皇太极本人也非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而仅仅是庶出,且为第八子,当年也是靠着实力继承了努尔哈赤汗位,后来自己称帝,建立清朝,所以皇太极猝死,没有留下继位遗诏的情况下,矛盾由此产生。这就要讲到皇太极死时清朝主要人物所拥有的势力了。


清朝初期,入关之前,真正决定势力的就是手中的八旗份额。皇太极去世时,朝中大佬们所拥有的八旗势力大约是这样的:

正黄旗、镶黄旗:皇太极亲掌;

正白旗、镶白旗:皇太极弟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

正红旗:皇太极二哥代善;

镶红旗:代善长子岳托;

正蓝旗:皇太极长子豪格;

镶蓝旗:皇太极侄子济尔哈朗

皇太极死后,两黄旗的大臣们坚持要让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以与豪格结成同盟。于是豪格拥有了三旗势力,代善父子也倾向豪格接位,济尔哈朗也默许,所以,豪格几乎拥有了两白旗以外全部八旗势力的支持。但是,掌握两白旗的多尔衮对皇位虎视眈眈,不甘就此与皇位无缘。于是,在崇政殿决定继承人的会议上,两派人剑拔弩张,矛盾一促即发。


会议之前,两黄旗大臣已在崇政殿外布下重兵,准备一旦多尔衮不服,就将其一举成擒。会场内,代善提出建议,由豪格继承汗位。但是豪格似乎沾惹了汉朝皇帝即位前反复推辞的毛病,为了显示谦逊居然坚决不受。于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出头,表示你不要就让我们兄弟来,一时之间,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极点。

眼看局势陷入僵局,豪格做出了一件愚蠢至极的举动,他竟然拂袖而去,离开了崇政殿。他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离开,逼两黄旗大臣动手,对多尔衮兄弟下手。一开始比较顺利,两黄旗大臣确实想着要对白旗三王动手,但是豪格料错了一个问题,就是两皇旗大臣只需要皇太极的儿子就可以,并不需要长子。还是那个原因,满人没有嫡长子继承的规矩,只要是皇太极的血脉谁做皇帝都一样。

于是,再看见两黄旗大臣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多尔衮眼见如果强行夺位会有性命之虞,于是采取妥协,表示愿意扶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两黄旗大臣也没有理由反对,代善父子和济尔哈朗也默许了,他们也不希望看到八旗互相火并。就这样,局势瞬息万变,在豪格一时冲动离开的瞬间,什么都没了。

此后,多尔衮为了拉拢盟友,提议自己与济尔哈朗一起担任辅政王,但不久就跃居济尔哈朗之上,成为独一无二的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大权独揽,成为实际上的皇帝。而豪格很快被罗织罪名处死,曾激烈反对他的两黄旗大臣也一个个深受折磨。


伊耆角木


历史证明:历史事件存在一定偶然性,但它必然也具有合理性。

清太宗崇德八年(公元1643),在关外都城盛京举行了一个六岁孩童的登级大典。顺治的继位让人颇为惊讶。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一个寻常深夜里驾崩,年仅五十二岁,死时端坐在清宁宫中。清宁宫位于沈阳故宫,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主体,南起大清门,北止清宁宫,是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

皇太极驾崩一事很快传遍中宫,悲痛之余,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放诸眼前,那便是在他生前并未立下任何关于继承人的遗诏,进而导致了伴随丧仪而来的还有各种政治势力的酝酿与角逐。


虽然努尔哈赤曾告诫,继承皇位者需要经过八王共议,但由于皇太极时期的诸多集权制调整,这一制度已无法付诸实施。皇太极生前只掌握正黄、镶黄与正蓝三旗,另外八旗中的五旗皆具实力以争夺或决定皇位继承人。

罗列来看,其实皇位候选人还是比较多的,福临只能算其中一个并不突出的。候选人既包括努尔哈赤次子、四大贝勒之一的礼亲王代善等兄弟,也有皇太极现存的七个儿子。其中较具政治资本和挑战性的是代善、济尔哈朗、豪格与多尔衮。在各派势力的角逐中,尤其是多尔衮与豪格的争斗下,最终选择一个帝王斗争中的配角继承皇位,有很多谜团,但也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原因。其中原因之一是与豪格本身有关。

豪格言论不当,终被弃选。

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被不同派系赋予了帝王候选人头衔,两人势均力敌,成为帝位争夺炙手可热的人物。然而肃亲王此时一个作死的举动,导致把即将到手的皇位拱手于人。据《清史稿》记载,八月十四日这天,崇政殿上明争暗斗,形成剑拔弩张之势。

鳌拜首提立皇子,之后代善发言,也提出立皇子豪格。

这样豪格便作为首提的帝位继承人,占了先机。然而此时豪格却自视甚高,以为自己已胜券在握,在关键时刻过于谦让,也就是故意谦虚了几句,导致事情难以把控。其实歉让本是帝位推举继位中常见之事,只是豪格的这番谦让说辞有点过了。

他假意推脱自己“福德微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这一辞让,让本来就表示反对的两白旗(正白、镶白二旗)反应强烈,阿济格与多铎开始坚决反对豪格继位。这一番闹剧,也使本来就站在中立位置的代善颇为动摇,再没有站出来支持豪格。于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以豪格“性柔,不能服众”,最终罢议。


立福临乃多尔衮权益之计。

看到豪格被彻底否决,哪还顾及礼让面子,此时多尔衮看到机会,主动请立。然而代善并不以为意,明确表示欲从皇太极子嗣中挑选。两黄旗也剑拔弩张站在代善这一面,追思皇太极生前隆恩,强烈表示支持立皇子。多尔衮看到获取帝位已经渺茫,遂相机应变,为自己获取更多政治资本,提议立子福临,这样福临就神奇的成为了天选之子。

皇太极共育有十一个儿子,但是有四人夭折,在其去世时只有七人存世,并且从嫡庶角度来看,麟趾宫的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所生,年仅两岁的博穆博果尔身份更为显赫,然而福临最终继位,与一些传说也有一定关系。《清世祖实录》有言,传闻福临母亲孝庄文皇后怀孕之际,有红光绕身,且衣裾之间有天龙盘旋之状,侍女远观惊讶不已。《实录》所载,有为帝王服务目的,其中所言,多不存信。

究竟孝庄在顺治继位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历史众说纷纭,电视剧也对多尔衮与孝庄之关系极力修饰,各种演义文学由此诞生,但究竟是何过程,其实从康熙继位就可看出孝庄这个人强大的能力了。

多尔衮英年早逝后,福临得以亲政,一切都与他背后有一个强大人物孝庄有关。


福临死后,孝庄皇太后力主传位玄烨。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临感染天花,最终不久于世。福临年仅二十,膝下尚无成年子嗣。在驾崩之前,不同于皇太极去世后帝位空悬导致的激烈争夺,福临此时已经开始考虑嗣位问题。

此时福临较大的儿子是皇次子福全与皇三子玄烨。其实福临本意是皇次子,但皇太后却主张立玄烨。其中一个原因是,顺治死于天花,而天花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实属不治之症,所以在之后选择继承人时,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方面。福临生前很尊重德国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称之为“汤玛法”,因此也征求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认为玄烨已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认为立玄烨更为合适。


其实终归来说,福临继位虽有一定偶然性,但也合情合理

拥立新君有一个作用,就是在继承先帝传统之余,革除旧政,对统治机关进行新一轮换血。即便是后来以康乾盛世著称的康熙、乾隆两朝,雍正对康熙弊政的纠正,以及嘉庆对乾隆的拨乱都是客观历史事实。皇太极生前已改变努尔哈赤创立的统治模式,大大加强集权统治,使父子相继的家庭观念深入人心,故此才有了福临继位的可能性。


莫山主说青史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定下的规定,当时有权表决新皇帝人选的,只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共计7个人。其他人最多只能发表意见。

豪格作为皇长子,自己统领正蓝旗,父亲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镶黄旗也支持皇长子豪格继位,索尼、鳌拜、图赖等两黄旗的勋贵几乎都支持皇长子豪格继承皇位。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十四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铎全力支持自己的同母兄弟多尔衮继承皇位。确实,从年龄、才华和经验来看,32岁的多尔衮最合适接掌清朝的最高统治权了。

因此二人势力几近相同,谁也没有办法压倒另一方,而双方又不愿因为这个问题大打出手伤朝廷元气。但实际上,此时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意见才最重要。为什么他们的意见最重要?因为这两人德高望重,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是多尔衮的二哥,比多尔衮大29岁,他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位居四大贝勒之首;济尔哈朗是多尔衮的堂哥,比多尔衮大13岁,此人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是皇太极时代的四大亲王之一。

所以后由睿亲王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福临当时只有6岁,为了保障国事正常运作,可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




一米八2022


因为皇位竞争者不止有34岁的豪格一人,还有当时风头正劲的多尔衮。


多尔衮的皇位

话说努尔哈赤晚年非常宠爱大妃阿巴亥,阿巴亥也为其生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分别是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其中尤以多尔衮最聪明伶俐,努尔哈赤因此十分疼爱这个小儿子,几乎到哪都要带在身边。

本来随着多尔衮长大,他将是最有可能继承未来汗位的人,但可惜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受伤,不久便撒手人寰。然后皇太极用计抢得汗位,又趁孤儿寡母没实力,把努尔哈赤想留给多尔衮的两黄旗精锐抢了过来,然后换成次一级的两白旗给了多尔衮几兄弟。

这还不算什么,皇太极又借口努尔哈赤有遗命在身,逼死了大妃阿巴亥,让其为努尔哈赤殉葬!从此多尔衮三兄弟就恨上了皇太极。

顺治爷的幸运

皇太极死是死了,但多尔衮几兄弟恨可没减多少。上一次你皇太极不是欺负我们年幼没实力么?这次我们都长大了,该把皇位抢回来了!这应该就是多尔衮三兄弟的心声了。眼看剑拔弩张,豪格的两黄旗和多尔衮的两白旗就要火拼了。

这时候顺治的老妈,后来的孝庄太后就与多尔衮商量,可以另辟蹊径立皇太极第九子,也就是孝庄的儿子,才满六岁的福临为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有镶蓝旗军权)当摄政王,实际控制朝政,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

这个建议很快被多尔衮采纳,于是胜利的天平意外的指向了顺治帝。


船夫聊名著


可以说,年仅6岁的顺治的皇位完全是捡来的,是豪格与多尔衮两人争夺皇位的收益者。他没有绞尽脑汁想计谋,更没有动一兵一卒,很意外地就当上了皇帝!


据史料记载,皇太极是无疾而终的,死前毫无征兆,而且还没有留下任何遗诏。因此,皇太极手下的人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手握正白旗的多尔衮,希望“兄终弟及”,也有很大重臣都站在多尔衮这边;一派是拥有正黄旗和镶黄旗的豪格,皇太极的长子,希望“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多次立有战功,为满清创立下汗马功劳。这两派的对立,为后来豪格失去皇位的资格和福临称帝埋下了伏笔。

豪格和多尔衮双方僵持不下,火药味越来越浓,很有可能擦枪走火,所有的亲王及大臣都卷进了皇储之争的旋涡之中,为了避免内乱伤和国运,都在想办法解决。此时,豪格假意谦让,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被多尔衮抓了小辫子,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噎的豪格哑口无言。支持豪格的大臣们见豪格已经没有希望继位了,于是表态:我们只接受先帝的皇子即位,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从先帝于地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已经放弃了支持豪格,也就是做出了退让。

亲王济尔哈朗称病在家,不愿加入斗争,实则有自己的小算盘。私下里说自己拥护豪格,后来见豪格失势,且其他大臣又只接受皇子继位,所以,顺势提出了让6岁的福临继位的方案。这样一来,不仅大臣们可以接受,而且自己作为皇叔还可以摄政,并且多尔衮见如此僵持下去,都没有好结果,也就接受了福临继承帝位的解决办法。

据野史记载,福临的生母,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和多尔衮有私情,选福临继位,多尔衮会碍于孝庄皇后的面子,不会造反。估计是考虑到这方面的顾虑。大家都知道福临并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但却是解决皇位之争的最佳选择,商讨了十天的会议才得以解决,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因为当时顺治太小,所以,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来达到势力的均衡,但不多久,多尔衮就成功的把济尔哈朗挤出了权力中心,自己独揽朝政。多尔衮摄政的巅峰时期甚至娶了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文太后。由于多尔衮积劳成疾又酒色过度,最终去世了,顺治这才真正的掌握大权。之后,顺治帝就表彰了济尔哈朗还赠与金册金宝,而对多尔衮则是鞭尸泄愤,还将他的牌位扔出太庙。


小史坑


顺治的上位,是皇太极提前处理好的,无论大清的权利交给长子豪格还是弟弟多尔衮,大清都会四分五裂,最后败回关外,手握兵权的豪格与多尔衮,两个人必然为皇位兵戎相见,皇太极看到能平衡大清內部矛盾的人只有孝庄 。作为大清第一美女的孝庄,其实心里爱着的是多尔衮,两个人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马。14岁的孝庄,就把自己的初夜在马圈的草垛里给了多尔衮,孝庄嫁给皇太极,多尔衮痛不欲生,曾自杀过五次。

皇太极知道多尔衮爱孝庄,皇太极在沈阳临死前,把多尔衮叫到面前说,兄弟,哥知道你一直爱孝庄,哥今天就把孝庄交给你,不可再对皇位贪心。多尔衮在大哥面前发誓一心保国。皇太极去世后,孝庄与多尔衮上手了,得到孝庄以后的多尔衮,又不甘失去大清江山,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比多尔衮还大二岁,更比孝庄年长。一日,孝庄招见,新浴后的孝庄,薄如蝉翼的绸裙里,玉雕般的身体一览无余,那一夜 ,豪格饮下孝庄放在茶水里的催情散,再也没有走出来,孝庄为了大清江山,终于笼络住豪格,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当孝庄发现美色无法控制多尔衮的野心,不得不与皇太极长子联手,共同克制多尔衮。

【清宫秘史】载,孝庄与豪格生一子,由于豪格的牵制,多尔衮失去篡权的能力,在针锋相对的两股势力之外,顺治得了渔翁之利,顺治虽然当了皇上,看着孝庄与豪格,多尔衮的一幕,早厌倦了权势红尘,年纪轻轻,就出家当了和尚,可见孝庄给幼小的顺治带来多大的伤害。孝庄毁了顺治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