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廣西龍州:滿懷激情 邁步小康

作為廣西2017年計劃脫貧摘帽6個縣(區)中惟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何帶領群眾增收致富?龍州縣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舉全縣之力,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打好脫貧攻堅戰。

幾年來,龍州縣強力落實“富民興邊、生態立縣、貿工強縣、旅遊旺縣、文化興縣”五大定位,奮力打造“東盟商務港、產業‘橋頭堡’、生態長壽鄉、世界遺產地、富裕新邊城”五大目標,寫好“兩篇大文章”,打好“四大攻堅戰”,努力把龍州建設成為國家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耀眼的明珠。

1 精準識別壓實責任

龍州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國家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2017年,該縣減貧工作突出,貧困發生率降低至1.91%。

“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崇左市委常委、龍州縣委書記秦昆說。

在摸清底子和明確目標之後,龍州縣出臺了精準扶貧的一系列措施辦法。

落實黨政一把手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責任、五級書記抓扶貧責任;成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及9個專責小組、脫貧攻堅指揮部,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狀,壓實縣、鄉、村、幫扶單位及掛職扶貧副書記、駐村第一書記、第一主任、幫扶責任人等各級主體責任。

在此基礎上,增派12個鄉鎮、47個貧困村“扶貧副書記+第一主任”,進一步充實基層一線攻堅力量。同時,實行“一幫一聯”結對幫扶機制,7000多名黨員幹部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駐村夜訪累計3300多人次,為民辦實事4000多件。

堅持實行脫貧攻堅半月彙報會制度、脫貧攻堅每週例會制度,同時建立脫貧攻堅微信群,重點工作一天一報,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打鐵必須自身硬。出臺脫貧攻堅管理考核辦法,緊盯和嚴查脫貧攻堅中出現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實行“一月三督查”制度,堅決杜絕虛假扶貧、數字脫貧。2017年至2018年7月,累計開展脫貧攻堅督察53次,下發督察通報53期、“黑榜”通報3期,通報批評22人,約談12人、談話提醒9人,立案審查駐村幹部5人,召回駐村隊員6人,組織處理5人;初核扶貧領域問題線索259件,立案168件,結案120件,給予黨政紀處分117人。脫貧攻堅紀律得到有效保障。

2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該縣注重扶心、扶志、扶智,以屯為單位,每週五晚舉辦一期脫貧勵志電視夜校,由駐村第一書記和包村工作隊長、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幹部、屯長、幫扶責任人組織貧困戶、非貧困戶共同參與。重點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幫扶政策、脫貧勵志典型和種養技術,通過交流討論,勵志攻堅,傳播正能量,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強化感黨恩教育,進而提升群眾幫扶工作認可度和滿意度。截至目前,電視夜校已舉辦27期,覆蓋該縣117個村委、10個社區(居委)、995個自然屯、1210個村民小組,累計受教育30多萬人次。

此外,通過開展村屯群眾代表懇談會、黨群聯誼、“六看一聽”“五大行動”和村屯亮化暖心工程等活動,全面提升群眾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和認可度。據瞭解,該縣出動7752人次走訪56983戶,群眾滿意度達90%以上。

目前,龍州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村集體經濟等重難點工作實現了新突破。

“種、養、貿、遊、工”五大扶貧產業日益發展壯大;“先搬遷、再危改、後修繕”辦法,有力推動了易地扶貧搬遷、危舊房改造和房屋修繕工作落地見效;保障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設立村民合作社,實施光伏扶貧產業,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2萬元以上;貧困戶基本醫療保障已達標;對照“兩不愁三保障”驗收標準,該縣各項指標基本達標。

“終於脫掉了這頂貧困的帽子,我會更加努力,不拖國家後腿,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金龍鎮雙蒙村板內屯2016年脫貧戶黃勇拿著脫貧光榮證書,看著天空剛升起的太陽,滿懷希望地說。

3 健康扶貧治“窮根”

“住院11天,檢查費、住院費、藥費等共需16300多元,新農合報銷11500多元,大病保險報銷600多元,醫療救助1700多元,剩下2000多元本應由患者仇會林自己支付,但他屬於因病致貧的貧困戶,政府給他兜底。他住院十幾天,自己一分錢都沒花。”主治醫生呂俊彬說。

仇會林今年70歲,3月中旬,因腦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種疾病住進龍州縣人民醫院。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根治這一“窮根子”,該縣實施健康扶貧疾病分類救治工作模式,精準複核瞭解病情種類後實施分類救治,推進大病統籌一批、重病兜底一批、慢病簽約一批的“三個一批”工程。從政策保障、綠色便民、兜底惠民、延伸服務等方面著手,全面深入推進健康扶貧工作。目前,該縣貧困戶重大病救治率100%,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患者救治率100%,回訪率和實際報銷比率達95%以上。

同時,該縣實施“有能力的扶持辦、無能力的上門辦、疑難雜症精心辦、惠殘特事特辦、政策優惠及時辦”等“五個辦”扶貧惠殘服務,在崇左市率先把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由50元/人/月提高到80元/人/月,將殘疾人扶貧惠殘提升到新高度,讓殘疾人能康復、能就業、能暖心。

4 易地搬遷幸福家

2017年9月28日,正值國慶節、中秋節前夕,對於龍州縣525戶貧困戶來說是一個好日子。當天,該縣隆重舉行城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抽籤分房儀式,給貧困戶送上了一個“超級大月餅”,幫助貧困戶圓了“分新房,賞新月”的夢想。龍州縣城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坐落在縣城南部進城路口,緊鄰龍夏二級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項目共建有5棟安置房,分別有75平方米、100平方米、120平方米3種戶型。按照目前龍州縣房價估算,即使75平方米的房子價格也將近20萬元。在國家優惠政策下,貧困戶以人均2500元的自籌資金就可獲得新房。

“沒有共產黨,沒有國家如此惦念老百姓的好政策,我這輩子都不敢想自己能住進新樓房,感謝你們!”來自八角鄉箕斗村隴敏屯的農民譚振評緊緊握住幫扶人的手,眼中飽含激動的淚花說道。2017年12月16日,在龍州縣城南幸福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譚振評領到了夢寐以求的新房鑰匙。他抽得的套房面積100平方米,位於搬遷點11棟一單元18層03號房。“位置非常給力,採光通風都很好,還能看到遠處的風景。”

除了城南易地搬遷點外,龍州縣還建設了城北、水口、科甲、彬橋、逐卜、佈局、響水、上金8個安置點,全縣共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2147戶7017人,目前全部實現搬遷入住。

秦昆表示,易地扶貧搬遷是該縣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頭戲”,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得民心、順民意的民生工程。該縣縣委、縣政府將一如既往地關心、幫助貧困戶,確保各家各戶“搬得出、穩得住、有發展、能致富”。

為讓搬遷群眾住得放心、安心,該縣繼續強化安置點的配套服務保障,綜合規劃建設小學、幼兒園、專業農貿市場、社區醫院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要生活還得有飯吃。該縣充分利用口岸邊境、特色農業產業等眾多優勢,創新“易地搬遷+產業”模式,引導貧困群眾參與互市貿易服務,增加收入。同時,該縣加大力度建設扶貧產業園,引進區外實力廠家公司,引導搬遷貧困戶參與發展食用菌種植、堅果加工等產業,實現就近就業。“有工作了,在這裡生活心裡就踏實了。”搬遷戶吳周平說。

5 綠水青山好“錢景”

“做‘鳥導’有十三個年頭了,口袋鼓起來了,村子也是越來越漂亮。”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農民農偉宏走在乾淨整潔的村裡,拿著蟲料正準備去喂鳥。“我一個‘鳥點’算下來收入有1500元左右,還行。”

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種類多,數量大,分佈集中,鳥類體色五彩斑斕,林下鳥類種類達240多種。2017年到弄崗觀鳥的遊客有8000多人次,是2016年的4倍,共帶來數百萬元的收益。該縣每年舉辦“中國·龍州秘境弄崗國際觀鳥節”,帶動觀鳥基地166戶約730人(其中貧困戶47戶,貧困人口231人)實現經濟增收,每戶年增收15000元左右。村民通過提供交通、食宿、嚮導等服務增加了家庭收入。

這是當地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一個縮影。該縣以優美的自然資源為發力點,打造觀鳥經濟、農家樂、景區等一系列特色的旅遊產業,以“政府指導、貧困戶參與、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將旅遊與扶貧有機融合,增強旅遊扶貧造血功能。

據統計,龍州縣參與旅遊扶貧的19個貧困村共5607戶、20331人受益,實現3000多萬元增收。旅遊扶貧主要有“公司+合作社”“能人帶動”“旅遊項目帶動”“企業+農戶”等模式,農戶通過土地入股、農戶入社、農社結合、景區輻射帶動、提供勞務等方式,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讓農民變股民,實現農戶致富與村集體增收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