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1

若不是因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四蘭”分別嫁了近代史上的名人的緣故,合肥張家或許不會被現代人記住,他們的家族故事也便不會被人津津樂道。

倘若張家四姐妹是四朵花,那她們若是離開了張家這塊沃土提供的滋養,她們自身綜合素質再高、再勤奮努力,恐怕也是難以綻放光芒的。

正因為張家的培養,她們才具備極高的文學和藝術修養,成長為真正的大家閨秀、名媛,得以接觸到各類文化名人,進而成為了新時代“網紅”。

合肥張家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門大族,與同鄉李鴻章家族齊名。張家的發跡人物、四姐妹的曾祖張樹聲與李鴻章關係非常密切。

張家二姐張允和的丈夫、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談及岳父家族時曾說:“張樹聲是跟隨李鴻章打仗出身的,‘張家’與‘李家’相併列。李鴻章因母親去世,清朝大官允許回家守孝三個月,李鴻章回鄉丁憂的時候,職務就是由張樹聲代理的。

張樹聲的官做得很大,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所以下一代人也做了很大的官,到第三代張允和的父親張武齡,生於清朝末年,受了新思想的影響。他知道家裡有錢、有地位,但總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離開安徽,到蘇州興辦新式教育。

1921年他在蘇州辦樂益女子學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蔣夢麟等當時許多有名的教育家結成朋友,幫助他把學校辦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別人想辦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

周有光這話透露了這樣一些信息:

  • 第一、張家祖上曾經是李鴻章組建、編練的淮軍的二號人物,而淮軍打過的最出名的戰役便是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張家家族一直從政,到了張武齡這一代才遠離政治。
  • 第二、張家有錢,有實力辦學。這所學校了不起的地方在於,老師、學生中出了很多名人。比如葉聖陶曾在這裡任教,張聞天也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

張家當時有錢到哪種程度呢?當時合肥共有龔、張、李、段四大家族,分別指的是龔鎮洲、張樹聲、李鴻章、段祺瑞。

龔家自清初就是名門望族,延續數代,不曾敗落。而張家則屬於後起之秀,能排在李鴻章與段祺瑞的前頭,可以說非同凡響了。

張家的四個千金出身在這樣的家庭裡,繼承了母親陸英美貌的基因。

陸英是揚州名門之後,陸家也非常有錢。當時,陸英嫁給張武齡的時候,據說陸府的“嫁妝隊伍從四牌樓一直延伸到龍門巷,足足排了十條街”。

陸英出身好,人長得又非常美。張家僕人第一眼看到她,就覺得驚為天人。有的老太太說,她的美貌太過鋒芒畢露了,不會長壽的。

果不其然,陸英36歲就去世了。

從二十來歲嫁到張家,陸英一共懷了十四胎,活了九個。

這是啥概念?相當於從結婚後她一直在懷孕、生孩子、流產、撫育孩子。

你以為她就是生育機器?不是的。她是舊社會那種知書達理的管家大奶奶。

她把家裡的財政、家政調理的井井有條,並留下了一大塊預備辦實業的土地。後來,是這塊地讓張武齡有了創辦樂益女中的地皮。

陸英跟丈夫張武齡的感情也挺好,兩個人都是戲迷,都愛拍照,很有共同愛好。後來,她因拔牙引起血中毒而死。

臨死前,她大概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把孩子們的保姆叫到床邊,給了他們每人一大筆錢,預付給他們18年的薪資請求他們幫帶孩子長大。這些保姆,不僅幫忙帶大了孩子,甚至帶大了孫子。

出殯當日,張武齡悲痛萬分,甚至不讓僕人把妻子的棺材板蓋上。

2

張武齡和陸英婚後育有四女五子,四個女兒名字分別是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

元、允、兆、充這四個字很有意思,都長了兩條腿,寓意女子須自立,要走自己的路。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張武齡和四個女兒,感覺張家四姐妹還是張兆和最漂亮

五個兒子則分別取名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都帶“家”字頭,意思是男孩要留在家裡的。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1946年,張家子女齊聚上海。前排左起為周曉平(周有光之子)、沈龍朱、沈虎雛(沈從文的兩個兒子)。二排左起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三排左起為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四排左起為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張寧和。看照片,你會覺得他們排位非常有意思。孩子在最前面,隨後是張家四姐妹,接著是女婿們,最後才是兒子們,很能反映這家人尊重孩子、尊重女性、外人優先的處事風格。

張武齡還有一個兒子寧和,是跟續絃的太太韋均一生的。據說他和這個太太的感情不大好,不,確切地說,不如跟陸英感情好。

張武齡續絃的時候,張元和已經比較大了,她內心裡對繼母的到來充滿牴觸,跟繼母不和所以才有了亦姐亦母的凌海霞的趁虛而入。

人們一提到後媽,首先能想象到的是一副對繼子女不好的惡毒形象,但韋均一絕不是傳說中那種巫婆式繼母。

她出身書香門第,不僅工書畫,也擅崑曲(專唱小生),後來還擔任張武齡創辦的女中的校長。張武齡挑選妻子的眼光,可不會太差。

張家四姐妹中,韋均一跟年紀最小的張充和感情最好,兩人常在一起練習唱曲、繪畫和寫字,相處甚篤。

1938年,張武齡突然在合肥老家病逝,大一點的兒女們都在外頭,是韋均一和最小的兒子守在他身邊的。

相比張家四姐妹的光芒四射,張家六兄弟似乎顯得不那麼出彩,但實際上都挺有出息的。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張元和是家中老大,她的大弟弟張宗和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張宗和先是在父親創辦的中學任教,後來他覺得在自家辦的學校上班領工資很不好意思,遂遠走雲南大學、貴州大學等地任教。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張宗和

張宗和的原配妻子是孫鳳竹,他在明知道對方患有重病的情況下依然與之結婚。後來,孫鳳竹病逝。張宗和娶了劉銘傳(清朝洋務派骨幹)後裔劉文思,與之恩愛到老。

建國後,張宗和一直跟在美國的張充和通信,甚至文革期間也沒斷過。張家兄弟姐妹中,就數張宗和和張充和感情最好。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張充和以及張宗和

文革結束之前,張宗和病危,繼續送去醫院救治,無奈當時他被打成“反五類”,無人敢幫忙。

張宗和在遺囑裡說,死後要將他燒成灰裝進一個琺琅彩的盒子,拋進太平洋或長江裡去,盒子上刻:“這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他現在是很平常的死了。”

二弟張寅和畢業於光華大學,又到日本深造,擅長詩歌,曾在上海《申報》擔任編輯。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張寅和,顏值逆天

三弟張定和擅長音樂和作曲,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等單位任職,2002年獲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榮譽獎;他曾跟著名劇作家吳祖光合作,為其戲劇譜曲,並教吳祖光的弟弟音樂。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張定和玉樹臨風,很有藝術家氣質

四弟張宇和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後擔任南京中山植物園研究員,對中國果樹培育和園林規劃研究頗有建樹。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張宇和跟他的妻兒

五弟張寰和畢業於西南聯大中文系,繼承父親遺願辦教育,桃李滿天下,教育中注重美育和實踐課,曾任樂益女中校長、蘇州八中校長。

文革時,他被下放到蘇北,也關過牛棚,但或許是因為教書時深受學生愛戴的緣故,沒有人與他為難。他一直居住在蘇州,是張家最後的守護人。晚年收集檔案資料,提供給史料部門。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張寰和,眼神很和善

最小的弟弟張寧和是著名音樂家,為中國交響樂團第一任指揮,後到比利時皇家交響樂團工作,出版有《音樂表情術語字典》。

合肥張家四姐妹,最後的大家閨秀!

▲張寧和,娶了老外妻子羅吉蘭

張元和的六個弟弟每一個都堅持走正道,未涉足政治,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十個兄弟姐妹互相扶助,相處和諧。

張允和這樣評價十姐弟的關係:“我們兄弟姊妹共十個,四姊妹在前,六兄弟在後……從來不爭吵,相處得好極了,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名字裡都有‘和’字,十個‘和’在一起怎麼能不和美、和諧、和平、和睦呢?”

張寰和曾經也這樣說:“我們張家,外人更多地知道祖上當了大官,後來父親辦了學校,四個姐姐都很有才,都嫁給特別有才的名家,有崑曲名家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漢學家傅漢思,我的幾個哥哥和弟弟也都很有才,我很佩服他們。還有爸爸、大大(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開明,但是他們去世得都很早,生活上都不注重享受,很是辛苦。我們這一代主要還是依靠我們自己,但是我們一家很團結,無論是抗戰時還是解放時,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不愉快。

2014年,小五哥張寰和去世,媒體這樣報道:“和”字輩圓圓滿滿的十姐弟僅剩身在海外的充和了。

2015年,張充和也去世,張家和字輩兄弟姐妹徹底走出了歷史舞臺。

3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很奇怪:為何張家人都這麼優秀?而且都能自覺遠離政治?所有人都在走學問,沒一個人走仕途,那麼一大家子人居然個個出色,沒出一個人渣。哪怕在文&革那樣的極端環境下,張家也沒有出一個賣友求榮或人格卑劣的人。

這裡就不得不提張家的家風和家教。

張家靠政治起家,但對後代人卻有一個訓誡:不要走仕途。

這是一個高明的決定,因為仕途有時候太過兇險,動不動就滿門抄斬、斷子絕孫。

張家到了張武齡這一代,已經非常有錢。在這種衣食無憂的大家子弟中,難免有不少抽鴉片、賭博、娶姨太太等惡習,但張武齡卻是反例。

他一直遵循“四不”原則,即:不喝酒、不抽菸、不打麻將、不納妾(夫人去世之後才續絃娶了韋均一,一生不出軌)。身教大於言傳,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有這樣一個自律的爹,張家的孩子們自然能有樣學樣。

張武齡對孩子們的管教,引導大於懲戒。如果撞見孩子們正和僕人丟骰子、玩骨牌,就當即跟孩子談了個條件、引了個方向:如果不玩骨牌,就可以跟老師學唱崑曲,還可以上臺。

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家兄弟姐妹很有教養。家裡來客人,孩子們站在客廳一側規規矩矩打招呼,待傭人端著糖果盒子一上來,馬上安靜的依次退出,絕不可能有在客人面前鬧著要糖果的事情發生。

張家兄弟姐妹們(張寧和除外)能有這樣的教養,與母親陸英的引導和教育也分不開。

她健在的時候,曾在家裡設置四個書房。書沒有齊齊整整放在書架上,而是擺得到處都是,甚至連走廊上也隨意刻著朱熹的古詩,任由孩子們愛怎麼翻就怎麼翻。

為了能在家裡形成書香文化,不讓保姆們把一些不好的習慣和價值觀傳給孩子,她甚至親自教保姆們識字。

張武齡有想生兒子的願望,但卻不重男輕女,相反,他很懂得尊重兒女們的意願。四個女兒後來嫁人,都是按照自己意願嫁的,從來沒受到過來自家庭的阻撓。相比同時代的土豪官員,他真不是一般的開明。

他的這種開明,也體現到了辦學上。在樂益女中,他居然允許國共兩黨分別在校內成立黨支部。

當時也有其他人主動找到張武齡要給學校捐款,但他堅決不接受任何資助。他的想法很簡單: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只有經費自籌,才能堅持純粹辦學,而不被其他人所左右。

對自己的孩子,張武齡從來都主張不留財產,只是儘量給他們提供基礎教育條件。

按照當時的物價,三千大洋就可以培養一個留學生,可張武齡卻沒有把所有的錢都拿去給孩子們留學,而是都用來辦學校了。

之前我們在講張允和的故事時,曾說過她婚後得到了父親給的兩千大洋嫁妝,才有了去日本留學的學費。

有人曾經拿這些事取笑張武齡:“這個人笨得要死,錢不花在自己兒女身上,卻花在別人的兒女身上。”但張武齡並不以為然,他甚至每年拿出一定的名額給貧困生免費上學。

當時,張家廚師之女考上女中,後來又考上了體育系,從此改變了家族命運,幾乎每年都去張家感謝。

張家10個兄弟姐妹雖然性格各異,但在他們身上,我們還是看到了一種良好的家風。

年少時,他們都曾得到系統而良好的教育,父母以身作則,教育方式科學、開明,放而不亂,自由但有原則、有邊界。他們體力、精力飽滿,興趣愛好廣泛,甚至單靠興趣都可以謀生。

張家兄弟姐妹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對人對事有責任感。對良好的品行有堅守,從不作惡。

那是一個很亂的時代,各種價值觀碰撞、交鋒,沒人能說清楚哪些是對哪些是錯,哪些是符合歷史潮流的,而哪些不是。可張家幾個兄弟姐妹,都非常有主見地選擇了自己未來的伴侶、生活。也許會有點令人驚訝,但總體沒有很出格。

婚姻方面,張家十兄弟姐妹選定一個伴侶之後,就沒有再反反覆覆折騰,搞出這樣那樣的么蛾子來。不管經歷過什麼劫難和困難,她們的心態都比較樂天達觀,富有承受力。

不得不說,這點也很令人佩服。

4

這世間,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也沒有人能逃得過磨難。

縱然是張充和這樣從小生活條件優越、一生相對比較順遂、活過了100歲的名媛,也會經歷戰亂,經歷經濟拮据,需要與丈夫共度艱難,而相比她的兄弟姐妹,她所受過的苦已經算是少的了。

我想,良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順境時的向上生長,更在於逆境時的不墮落吧。

現在,我每次看著張家十個兄弟姐妹的黑白照片,再想想他們中已無一人在世,就心生感慨:時代滾滾向前,時間是最無情的東西。曾經名滿天下的張家,也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煙塵之中。

如今,人們說起張家四姐妹,總說她們是傳奇人物,可這說到底也只是名人光環作祟吧?她們的起點更高,所交往的人也都是名人,自然受關注度更高,人們口耳相傳她們的故事,於是便成為了傳奇。

任何的傳奇,橫切開來看,也不過就是一個又一個關於普通人的故事。比如張充和,若不是出身良好,屢次遇上貴人,又如何能活出豐富多彩的人生?

我們可以講一件小事:

張充和當時考北大時,數學成績零分,但國文滿分。

胡適當時是北大文學院院長,看了張充和的作文當即就說:“這個學生我要了!”他找到校招生辦,招生人員據理力爭,說按規定不能錄取張充和。胡適很生氣,和對方拍桌子瞪眼地爭執起來,甚至鬧到校務委員會。

幸好胡適面子大,加上北大校長蔣夢麟也是張充和父親張武齡的好友,最後,張充和如願以償進入北大。

你看,傳奇得誕生,不僅僅需要當事人有天賦、智慧、努力、運氣,還需要豐厚的資源和關係網。

這世界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為傳奇。我們羨慕她們,卻很難成為她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