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觀點稱“省會城市佔盡優勢資源,地級市會走向衰落”,對此你怎麼看?

葉丶唸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省會城市佔盡優勢資源,地級市會走向衰落”的觀點現在是很多地級市朋友都會提到的問題,今天藉此機會針對這一社會現象跟大家進行分享。

省會城市與地級市資源爭奪由來已久

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城鎮化建設的加速,省會城市對於省內優勢資源的佔用越來越多是事實,尤其是在中西部城市更是如此,比如:各省會城市佔據全省生產總值比重,武漢(36%)、成都(37%)、西安(34%)等等,基本上有點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的意思。作為各個地級市的民群眾,肯定希望自己的城市發展也越來越好,但是實際情況是發展緩慢或者不理想,所以很多城市居民就把責任歸咎於省會城市的吸血效應。

省會城市都是吸血的嗎?

在我國省會城市基本就是全省的佔據交通、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所以資源優享的特權是歷來都有的,一般來說省會城市的各個方面都會比其他地級市發展要好,但是省會城市都是吸血的嗎?或者說省會城市會一直吸血嗎?個人覺得有待商榷,幾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證明,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省會城市在某些方面確實不如地級市,未來的城市發展越來越有經濟、政治、文化等中心分開的趨勢。比如:福建省會福州,經濟沒有泉州好,級別沒有廈門高;山東省會濟南,經濟數據比青島差很多;江蘇省會南京,同樣企業和經濟數據沒有蘇州和無錫好等等例子說明了一個道理,省會城市不可能一直吸血或者說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省會城市的反哺作用會體現出來的。

為什麼現在基本這種情況大部分發生在中西部?

其實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這是經濟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尤其是如今全國經濟形勢緊張和企業招商引資困難的情況下,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城市是必然和迫不得已的選擇。我們可以回想下20年前,基本上東部地區的區域發展情況跟今天中西部有點類似,省會城市的經濟發展要比其他地級市要好很多,但是隨著企業和資本的大舉入駐(跟當時國家政策有關優先開放東部城市)如今普通地級市的經濟發展也不錯。

但是如今情況比當時還要複雜,最明顯的就是我國處於工業轉型時期,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使得我國本身工業轉型提前了(個人感覺至少是10年)。目前情況是,東部地區城市對於一些產業並沒有放棄的意思(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轉型沒有完成),中西部地區對於這些產業又是急需的不得了,所以就會出現招商引資困難的情況。舉例:2008年富士康遷入內地時候,有媒體爆料出來有意向接收的中西部省份就不下5個。基本上如今情況比當時更加嚴峻,而中西部地區唯一能夠吸引這些企業的優勢除去政策外(其實全國大差不差),主要就是區位優勢,包括交通、基礎配套和服務能力。無疑舉全省之力建設一個區域要比攤大餅似的要有競爭力的多,可以說以省政府出面來進行洽談要比普通地級市要容易的多,而且很多企業都是衝著區位優勢來的,而中西部地區大多數地級市的基礎配套和區位優勢不明顯。所以資本和企業優先入駐省會城市就成了最優選擇。

沒有省會城市強勢,地級市只會越來越弱

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經基本明白了我的意思,那麼如果中西部的省會城市不去搶奪這些資源,那麼地級市會變好嗎?個人是有懷疑的,第一、就是上面講的基礎配套,交通、物流、服務等等地級市是不是有能力;第二、如果沒有省會城市去吸引這些項目和資本進入,地級市有機會引進嗎?也是值得懷疑的。第三、目前來看中西部一些省會城市已經開始對於周邊地級市開始有了溢出效應。簡單就是湖北武漢,目前湖北確立了兩個區域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陽,這兩個地方作為重點發展城市這些年在交通(高鐵)和項目上已經享受了紅利,從其經濟增長就可以看出來。當然還有河南鄭州,目前確定的重點發展城市是洛陽和商丘,正在著力打造兩座城市(豫東和豫西)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如今的城市競爭說白了就是交通配套等基礎的競爭。

綜上,或許過去一段時間省會城市對於大多數地級市來說都是噩夢一般的存在,但是這就是經濟發展規律,相信給點時間省會城市早晚會體現這樣做的價值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原創不易記得點贊轉評哦,如需轉載請私信勇勇雜談壹貳叄。


勇談房產壹貳叄


“省會佔盡優勢資源”這句話只適用於中西部地區,而東部沿海省份完全沒有這種問題,由北向南從經濟規模來說,遼寧大連勝瀋陽、河北唐山勝石家莊、山東青島勝濟南、江蘇蘇州勝南京、福建泉州勝福州、廣東深圳勝廣州,只有浙江的寧波比不過省會杭州,但浙江偏偏卻是民富水平最均衡的省份,全國人均收入30強城市當中,浙江獨佔9席。所以東部目前基本是處於百花爭豔的格局,沒有任何一省是省會獨大的局面。

通過上圖可看出,省會GDP佔比較高的全都是省域經濟實力較弱的省會,其中包括中部龍頭武漢、西部龍頭成都,以及新晉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等等。反觀兩個全國百強市入圍數量最多的省份山東和江蘇,省會GDP佔比都是最少的。

中西部省會城市未來一城獨大的格局可能還會延續,越是省會領先優勢巨大的省份,可能越是難以扭轉這樣的格局,比如成都吧,作為外出務工人口第二大省省會,其區域影響力其實並不比杭州、廣州在東部的影響力差,其向心力不言而喻,周邊城市上學想去成都、看病想去成都、遊玩想去成都、定居更想在成都,而四川大多數富人都有在成都置業或營生。而與此同時省內老二綿陽目前經濟規模連成都零頭都不到,基數差距如此之大,經濟增量自然也會繼續擴大差距,兩者相距只會越來越遠,不出十年,川A的經濟規模就會十倍於川B,這個過程中聰明資金都知道該選擇誰,這是市場自然形成的判斷,並非誰佔誰的資源,就像某企業主觀性的投資,放著成都不選,難道選德陽選瀘州嗎?可如果在東部,一個省可以有很多種選擇,省會未必是優先級。

目前的城市經濟地位的格局是,東部最均衡,中部其次,西部省會獨大情況最明顯。


城市發展報告


我是重慶一名大學生,國際政治專業,關注古今中外時政熱點。我認為省會獨大隻適合中西部省,地級市被削弱是必然趨勢,我們以最成功的成都為例,來看我專業的分析能不能給你眼前一亮??

第一個,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人,是群居動物!未來,資源越來越少,競爭越來越激烈,資源必然會被積聚在幾大寡頭區域之中。反映在城市發展中的情況就是,中國所有人口和資源會聚集在幾大城市群之中,包括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長中城市群等等,北上廣就不用贅述。


第二個,改革開放順序決定。改革開放由沿海地區到內陸地區,中西部省份相較落後是必然結果。現在開始重視西部,推西部大開發,但是東部強者愈強,中西部沒有資格和能力同東部發達城市競爭。北上廣深有最好的科技、教育、工作、機遇、醫療、社保等等,是最佳的生活、工作地區,吸引著全國的人才和資源。

第三個,競爭大、內陸本來又落後,所以就“砸鍋賣鐵保省會。”成都是省會獨大絕對的典範,可以說是中西部的樣板,我們不帶任何情緒和偏見,客觀陳述。以下是成都一家獨大的過程和方法:

①版圖。解放初期成都真的很小,和現在的成都對比,變大了幾百倍。首先是肢解周邊較大的地級市,如溫江、綿陽以及較遠的南充、自貢等等地級市。接著是,託管周邊由地級市肢解後的區縣。最後是逐個區縣對原先地級市徹底完成吞併。

②工業、學校和機構。建國初期,成都在四川影響力並不大,自貢、瀘州、宜賓、萬州等等城市發展並不比成都差太多。接著就是搬,很多地級市的工廠、學校、機構紛紛搬到成都,成都逐步壯大。

③文化。這個是我認為最不能理解的。地級市的很多小吃、特產、旅遊文化都悉數被成都吸納,成為了成都的特色,成都還成為了世界美食之都,然而真正在成都土生土長的美食並不多。還有就是熊貓,熊貓的產地有好幾個、都不在成都,還有陝西等其他省份也產有熊貓。但是因為成都有熊貓基地,熊貓徹底成為成都的名片,成都大街小巷全都是熊貓的符號。我去過成都,無論是公交卡、公交車、建築、紙巾、城市海報、城市網站到處都是熊貓的符號。

④政策再傾斜。就是成都已經版圖壯大了,學校、工廠、機構都多了,文化特色都有了,還不夠還要政策持續的跟進。你可以看到,近幾十年黨中央的一些大機構大項目仍然紛紛落戶成都,其他地級市少之又少,成都正在持續虹吸。

⑤走出去。作為省會不僅要吸省內的資源,還要吸省外的資源、東部的資源甚至外國的資源。這點我要表揚成都,成都在宣傳方面做的很好。成都各級政府同國內幾大媒體達成合作,讓國內很多媒體重點宣傳成都、美化成都(如炮製的新一線城市榜單)。成都政府直管下面的幾大成都本地媒體也非常厲害,甚至參股或者控股國內一些較大影響力的媒體,也就是說成都能夠部分影響(注意是部分)中國主流的輿論。所以成都媒體也在努力塑造,熊貓城市、宜居城市、創業創新之都、美食之都等等形象,儘管途徑還有改善的地方。然後就是,政府吸納很多東部的民營企業來成都,如錘子科技等等。然後吸納很多五百強進入成都,西部最多,雖然我是重慶人,實話實話。



第四個,我總結下來,成都的方法前提是大省份、多城市、大政府。大省份四川人多地廣資源豐富,多城市實力不強都眾星捧月般拱衛成都,大政府成都包辦一切(省內具有很高的話語權、幾乎能夠代表整個省)。所以說,像青海、寧夏等這種弱省份就不適合這種模式。

第五個,成都非常先明。在很多年前就開始佈局,而且是面面俱到,現在已經是非常完善,而且已經走出去,在國內甚至國際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所以中西部省份紛紛模仿成都。未來,地級市的人和資源會越來越少,幾乎全都流向省會,地級市會越來越弱,這個趨勢不可逆轉。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發達國家比我們領先幾十年,他們走過的路就是這樣,都是寡頭格局。(唯一例外是德國,德國各個城市都很平衡)


總結,省會必然獨大才能和東部競爭甚至國際競爭,這個是內陸省份搖身一變最好的方式。但是成都做法太過於絕對,對地級市吸的太狠,未來地級市沒有任何抵抗力。像武漢獨大的過程中同時培養幾個區域中心城市,這才是最佳的方案。我是重慶一名大學生,歡迎關注我…


晴若之初


眾所知周江蘇省會南京並非江蘇最發達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從未以經濟實力登頂。前兩三年才趕上了經濟轉型中的無錫。

以下是2014-2016年江蘇省內各市的GPD排名:

由圖可見在GDP上南京是由2015年實現對無錫的反超。無錫之前由於藍藻事件,遷離化工類、低技術類的企業,導致近幾年來無錫的GDP沒有呈現出正常的增長速度,城市還處於轉型期,一旦轉型成功,有望重返江蘇第二的位置。

剛剛是經濟方面,如果說科教方面,省會南京無疑是獨樹一幟的存在。江蘇最好的大學,如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等,幾乎佔盡了江蘇所有的最好的大學。江蘇其他城市的大學屈指可數。論高等教育,南京毫無疑問江蘇第一。

其他省份,如安徽,四川等等的一些省份的城市發展確實不夠均衡,舉全省之力發展確實有點誇張,但佔了大半資源確是不爭的事實。長此以往,其他地級市的人口越往省會城市遷移,小城市的發展就越發滯後,有可能真的會引發其小城市的衰退。當然小城市的領導人,應該制定更多的人才引進政策,放寬制度,鼓勵自主創新創業,帶動全民發展。城市的發展不能等待別人伸來援手,要懂得自救。


解放禁錮的自由


看到題主這麼說,福州、石家莊、南京、瀋陽……

還有答主所在濟南,表示壓力很大啊!

不過,這樣“弱省會”的情況在我國算是少數,“省會城市佔盡優勢資源,地級市會走向衰落”的說法才會流傳,不過,答主部分同意前半句,不太同意後半句。

不可否認,省會城市在行政資源與政策優勢方面會有領先於省內其他地市的機會,但是,地市的發展更在於自己城市的路子是否走的正確,省會城市的經濟體量佔比在省內處於絕對優勢的省份,多是中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省份。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2017年GDP總量的省會佔比中,銀川GDP佔寧夏GDP比重超過的一半,達到52.2%,是全國佔省內GDP比重最大的省會城市;而答主所在的濟南GDP佔山東GDP比重最小,僅為9.9%,說明了全國各省會城市GDP佔全省GDP比重存在巨大落差。

不過,同樣也能從表格中看出,2017年GDP總量的前5省份,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排名都偏後,而其中,廣東、江蘇、山東2017年GDP總量之和佔我國GDP總量30%,這三個省份,省會城市的經濟體量在省內都不是第一,廣東的深圳,江蘇的蘇州,山東的青島,是這三個省份的GDP總量第一,而濟南更是排在了煙臺之後,位列全省第三。

另一個現象是,在 “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GDP總量的前四強,山東、江蘇、廣東、浙江分別有15個、13個、10個和8個城市上榜,山東在數量上排名全國第一,江蘇的13個地市則全部入選,入選率100%,百強城市由東向西呈階梯式遞減,62個位於東部,22個位於中部,16個位於西部。

所以,這種情況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反而少見,發展偏薄弱的中西部是這種現象的多發地,所以,要大力發展本省的經濟,以點帶面,打造城市經濟圈十分重要,我國也在近年提出了多個區域經濟帶,強調均衡發展。

所以,這個說法只能適用於部分省份,是片面的存在。


濟南時報


確實,省會基本上是一個省份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它們的發展基本不會差,經濟總量位居全省前列,有的甚至是一城獨大。東部沿海省份這個現象相對來說沒那麼明顯,因為它們擁有多個經濟中心,比如廣東有廣州和深圳、江蘇有蘇州和南京、山東有青島和濟南、浙江有杭州和寧波等,而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省份都是推行“強省會”戰略,出現一城獨大的格局,比如武漢、成都、西安、長沙等,這個格局在未來可能還會延續。



省會城市佔盡優勢資源,地級市就會走向衰落?小編並不認同。從大的方面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沿海省份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而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它們的經濟率先發展起來,那麼中西部省份就衰落了?當然不是,改革開放先讓一部分地區富了起來,然後先富帶後富,最後達到共同富裕。目前來說,中西部省份的發展水平雖然與沿海省份還有一段距離,但發展速度更快,未來會慢慢趕上來。

至於地級市方面,首先從沿海省份的的地級市來看,它們就沒有衰落,像江蘇、浙江、山東、福建都發展得比較均衡,各地級市之間發展並不差。而中西部地級市,正如小編前面提到的先富帶後富,先把省會發展起來,然後以省會為中心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就目前而言,很多省會周邊都初步形成了城市群發展,比如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成都重慶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等。

總之,在強省會時代,很多省會強勢崛起,但與此同時,也不會只顧著發展一座城市,其它地級市也會得到發展,可能它們得到快速發展的機會會延遲一點。


錦繡中源


任何問題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這個問題也一樣,也有著如硬幣一樣的不同兩面:

一面是:如果一個省的省會確實在省內一城獨大,佔盡所有資源,首位度奇高,那就將在省內形成一極獨大局面,帶來一種黑洞效應,省會佔比會越來越大,其它城市份額將越來越小,最後被壓縮於無形!這樣的省目前在國內已出現了雛形,多箇中西部省份均呈勢。

另一面是:如果一個省輕視省會發展,沒有給予省會以應有的重視,片面追求所謂平衡性,或對非省會的一個或幾個城市寵愛有加,那麼又會在省內形成一種多極局面,帶來一種雙星或多星效應,這樣的省,其省會不會被省內人贊為厚道,而往往卻被斥為無能,“連血都不會吸”、“連血都吸不到”,省會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反會在省內被譏笑、謾罵。這樣的省也在中國現形,多個東部省份均已表現出這種形態。

那麼,這兩種形態的省哪種好呢?依本人看都有優點和缺點!黑洞型的比較穩定,一極話語下省內問題和矛盾將被壓縮和忽略;但這種形態的省在長期發展上將失去活力。雙星、多星系統不管從天文學上來看,還是從社會學上來看,都是極不穩定的,這種形態的省,省內問題成堆,矛盾越來越深化激化,省會得不到尊重,與省內各地區間競爭加劇,內部傾軋嚴重,雖然一時活力四射,群雄並起,但長期來看,多中心即無中心,多星即無星,這樣的省將沒有能在國內冒尖的明星城市,在全國一片天空中,無亮星,政治權重和話語權將越來越小!

那什麼樣的形態最好?記住,我們是中國,中國文化下一定要有尊者,也一定要走中庸之道,這兩者缺了任何一個都將是敗局!沒有尊者將一盤散沙,不走中庸之道將滑入左邊或右邊的極端!中國文化下好的省份應該是省會一穩多能的,GDP不能過低或過高於省內所有城市,GDP總量可以略低於省內它城,但經濟發展水平一定要穩定在省內第一方陣中,綜合性也要最強,首位度佔比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上,不能過低也不能太高。而省內其它城市也要有專攻,在一個或幾個方面有特色有一定權重,但在GDP總量上不能超過省會過多,在綜合性上不能凌架於省會之上!


王茅


首先,在絕大部分省份,地級市的發展一直是弱於省會城市的。擁有強勢地級市的省份其實非常少。

其次,不能用計劃單列市來代表地級市。五大計劃單列市,雖然不是省會城市,但其實政治地位和省會平級,廈門的政治地位還高於福州。他們有獨立的財政權,人事上也相當獨立,省政府的管理權很有限。因此,省政府無法抽調這些城市的財政資源來支持省會發展。這是這些城市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地級市的數量眾多,分化也非常明顯。如果將這個問題限制在強勢地級市的話,那麼答案確實是肯定的。湖北,四川和河南三個省份全力打造省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對於東部沿海地區的省會是一個重大刺激。強化省會建設成為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必然會打壓強勢地級市。但強勢地級市主要的分佈,就在東南沿海地區。客觀來說,三個中西部省份省會建設確實不錯,但是省內其他城市的建設滯後也是非常明顯的。這就是建設強勢省會的代價。東南沿海地區的省份如果採用強省會政策,付出的經濟成本要更大。實際上是不符合當地的經濟實際情況的。

最後,中國城市在資源分配當中的地位和政治地位是完全一致的。對於地級市而言,在這場強省會運動浪潮當中,如果不能提升自身政治地位,比如升級成計劃單列市,恐怕相對衰落的命運是免不了的。


用戶4325101516


我個人觀點: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是和人口緊密聯繫的!中國各個省份城市的人口分佈決定了城市的GDP!除開直轄市,看看GDP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哪個不是人口大省?再看看城市GDP的排名,基本上都是人口集中的城市排名靠前。所以一個省會城市佔整個省份GDP的百分比應該和人口占比綜合起來看待!打個比方說,如果一個省會城市人口占比和GDP佔比差不多那麼這個城市並沒有吸血整個省份的資源!如果兩者佔比失衡那麼才能說明吸血的問題!杭州人口980萬浙江人口5700萬人口占比17.2,GDP佔比大概24左右,差了6個多點!成都人口占比19.6左右,GDP佔比38左右,差18個多,這種佔比就非常可怕了!


坐看南山風起雲湧


旗幟鮮明的說“省會城市佔有絕對優勢資源,地級城市與省會城市將拉大差距”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 後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 省會城市作為全省政治、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經濟中心,在全省佔有絕對優勢資源,這樣說沒有問題!

  • 地級城市走向衰落表述不準確,但與省會城市拉差越來越大將是事實!

  • 當前個別地級市在一些方面,尤其是經濟方面領先省會城市。這種現象是少數情況,且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不能作為重要依據!

  • 以省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建設將成為今後城市發展的主要模式。

我國省會城市絕大多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本就是全省政治、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經濟中心。這是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人口、歷史文化、交通、軍事等選擇的結果,本身就具備一定優勢。在全省佔有絕對優勢資源,這樣說沒有問題!

  • 絕大多數省會城市的歷史延續性很強,部分城市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上千年都沒有更改,例如:廣州、福州、武漢、長沙、杭州、南京、成都、西安、瀋陽等等!

  • 一些省會城市本不是歷史上的區域中心,但在特殊歷史時期,成為省會城市。這些城市在區域內優勢不是很大,但時間會改變這些。

  • 例如:河北石家莊市。在河北地域內有北京市、天津市,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放棄河北省會,承擔更大責任,石家莊自然缺少一些歷史底蘊。

  • 長春市,吉林省會由吉林搬到長春主要是鐵路交通的原因。

  • 鄭州市,也是隴海鐵路和京廣兩大鐵路拉來的省會城市。

  • 這類城市較多,主要是交通樞紐的原因。

當前個別地級市在一些方面,尤其是經濟方面領先省會城市。這種現象是少數情況,且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不能作為重要依據!

  • 隨著海洋貿易,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得到巨大發展,例如:大連、青島等,但這兩個城市本身地位就高於大多數省會城市,是副省級計劃單列市。

  • 改革開放設立的經濟特區,例如深圳、廈門。本身地位也高於大多數省會城市。

  • 本身就是區域中心城市,例如蘇州。江蘇名稱本就來源南京(江寧)蘇州兩個城市。蘇州在歷史上也是江蘇省會城市之一。

綜合上述,除去這些特殊情況。全國還有那個地級市和省會城市全面交辦?

工業化城市的快速崛起,城市病已經出現。

  • 擁堵的交通,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路上,效率低下;

  • 一切以利益為重,沒有時間陪伴父母,沒有時間教育子女;

  • 無序競爭破壞社會秩序,偷稅、作假、強迫員工加班等等;

  • 霧霾籠罩城市,沒有了藍天、陽光。特大城市人已經失去生存最起碼的生活要素!

  • 這類特大城市及省會城市人將得到名利,但失去了健康,在用生命換取利益!

當前特大型城市是我們嚮往的嗎?

  • 我們不需要隔絕陽光,沒有藍天、沒有白雲,沒有新鮮空氣、沒有新鮮水的籠罩在巨大霧霾穹窿下的鋼筋水泥土巨獸!


  • 我們不需要冷冰冰的經濟巨獸。就業不是遠離家鄉、遠離父母、遠離子女而在春節急匆匆的探親生涯!從下面這張圖表,能看出多少留守兒童、多少空巢老人的孤獨和青年的無奈。

  • 我們更不需要這樣的工作,企業提供宿舍、提供一日三餐,每天加班到深夜。三十多歲就脫光頭髮,三十多歲就被迫離職的高薪職業需要嗎?

大型、特大型人口密集型的城市不是將來發展的目標,以核心城市為中心多衛星城環繞的城市群模式將是發展的新選擇。

  • 嚴格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和工業數量,環境友好是主要指標,至少不能在沒有陽光的霧霾下生存。

  • 加快、加密主城與衛星城,衛星城與衛星城之間的交通,尤其是環形城際鐵路的建設。

  • 省會城市周邊城市基礎相對較好,更容易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