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不足六百名学生的学校,配5名校长(含4个副校长)是否合适?

l630404


太不合适了!区区600名学生的乡镇学校,竟配有一正四副五名校长,堪比国务院总理正副职数,真是岂有此理!

大胆推测,该校至少还有10名以上的中层干部。按1:20的平均师生比,该校教职工编制约为30人。这样算来,该校的管理干部职数可能占到全校教职工总数的50%,真可谓十羊九牧!

学校的领导干部一般没有职务津贴,通常按职务高低折算成课时工作量,参与绩效分配。举个实例:

某校校长职务折算周课时12节,副校长10节,中层正职9节,中层副职8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班主任职务折算周课时7节,一班语文8节,一班数学7节……假设全校平均周课时量为16节,则领导干部只需任教一个班的主课即可达到平均工作量,而普通老师至少需要带两个班的主课。

这就会令老师们非常不满,干部职数太多,不但推高了学校平均工作量基数,还把本属于教师个人的绩效工资切走了一大块。(此说法争议颇多,本人已撰文详述,关注可以查看)

一所乡镇小学,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领导”呢?真的是因为工作需要吗?

中国人历来官本位思想严重。我大伯七十多岁了,此生最引为荣耀的,是人民公社那会儿,在生产队当副队长:“说话响当当,还可以绑人呐!”现在想来多么可笑,一个百十来人的村民小组,也可以上演迂回曲折的权斗戏!

这种思想融入国人血脉,投射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校自然也不例外。

这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乡镇一直在撤点并校。按惯例,每撤销一所学校,都要对校长等主要干部给予恰当的安置。或调进城,或在乡镇完小任副职。这是一些学校副校长过多的原因之一。

其次,校长交流任职或提拔到新的学校,一般会重新组建自己信任的“内阁”。但又不能将原有干部免职,否则几乎是“自掘坟墓”,只能巧立名目增设机构来增加干部职数。如此累加几轮之后,学校便遍地干部。“校长一走廊,主任一礼堂”,是极生动的讽喻。

国家对中小学干部职数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查到浙江省一份地方性文件,可作参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校管理干部臃肿之症状,以校长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的,至少应在县一级及以上层面出台文件进行规范。按照设定的门槛,将冗余干部一刀切,充实到教学一线。提高干部管理权限的级别,严格任职程序,没有空缺岗位的情况下,不得新增干部职数。

另外,应将学校干部的职务津贴从教师绩效工资中剥离,单列支出,或由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考核后统一发放,不能与教师争利。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名利场。教师应钻研业务,潜心教学,不要把精力旁骛到追名逐利、勾心斗角之类无谓的事情上。学校这种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行政职务的天花板很低。若一心想当官不想教书,放弃安身立命的本钱,也放弃了自身学习,最终必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后悔莫及。


毫米


我觉得这种是严重不合理的,500个人光校级领导就五个人,这是人才的严重浪费。当年我在河北保定的时候,三个年级1万多学生,每个年级30多个班有正校长一人,副校长4名,我觉得这还差不多,因为我们那时候是两个校区。小的校区是一个副校长主管。大的校区是一名正的,三个副的,还有个年级主任备课组长等等等等,这样的话,有职务的人就越来越多那么就造成了管老师的人比较多,老师到底听谁的呢?现在我在私立学校,我们学校现在3000多人只有正校长一名,没有副校长,没有所谓的备课组长,年级主任等等等等,只有学生处主任和教务处主任,工会主席各一人,也就是说学校的大学的领导加起来只有五个人,这样的话就形成了校级领导,对老师的直接领导,老师们就不会形成一种懒惰的习俗,领导之间的工作也不会互相的推诿,这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工作状态。也避免了人才的严重浪费,当然私立学校一切以节省费用为目标,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兰姐的心灵之旅


存在就是合理的。农村教育确实很累,很苦,我也在山区教过四年。现在国家向农村教育倾斜,教师补贴,职称倾向农村,想留住教师,想把农村教育搞好,不要让农村的孩子都去了县城,城市。我现在教学在县城,我观察,我思考,现在农村的硬件配套的和县城差不多,软件也没有差距。教学的老师都是同学,上下级,同学的同学,同事的同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在农村,地域的原因,就是考试太少,没有在摔打中锻炼孩子的成长。你光训练他,可他没有实战经验,遇到考试不顶打。建议农村学校多增加测验,要以考代练,其实上面也不让多考试。至于配几个校长,只是形式的事 ,那是校长哄着副校长干活,又没有什么福利,用个虚的头衔,编个花环给副校长戴上。副校长们自得其乐,觉得这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也能在普通老师面前耀武扬威,都是你哄我,我哄你的小孩把戏。校长不是什么官,做好自己的事,问心无愧就行。你强任你强,清风拂山岗,你橫任你橫,明月照大江。


南山一花奴


笔者在初中当过9年副校长,现在是一名小学校长,目前学校师生员工500多人,配2名副校长。这问题我有体会。



01 造成副职多的原因

1、主要是“能上不能下”的机制造成。副校长大多是从一线老师做起,然后被提拔为主任,干了几年主任后,要启用新人,需要老人替位子,然后原来的中层干部,自然而然当副校长。“没有功劳有苦劳”,不可能人家没犯错误,一下子就回到当普通老师的。

2、现在学校事务越来越多,也的确需要更多的人力来协作完成。以前就是教学、纪律、卫生、安全,现在就多了,除了上述几方面,多了党建、扶贫、培训、资助、学籍管理、资料上传、档案整理、迎检准备、各种留痕,还有网络下载、注册、问卷等诸多工作,这其中大多数是十年前没有的。现在的事务要求更高,检查也更多更全面,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人手也要更多。

3、副校长也要带课的,我们学校副校长只比普通老师少带2节课,还要分管诸多的学校事务,工作量并不比老师少。

基于以上原因,【文轩阁】认为,造成副校长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倘若只从职数上说,一个不足600人的学校配4个副校长似乎有点多,但是,倘若副校长带课不比老师少很多,老师们也应该理解,只要没有人浮于事,那就是合适的。



02 笔者就此事有几个建议。

1、明确学校主职副职任职的年龄限制。比如正职55岁副职52岁退出岗位,当回普通老师,在任课上适当照顾。

2、建立学校主职副职中层干部评价制度,对于不胜任工作的或者有违规违纪的干部免职。

3、实行学校干部竞聘制度,建立能上能下的退出机制,调动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我是头条【文轩阁】,专注教育,关心教师,致力公平,习惯直言,你若认同,欢迎关注!


文轩阁


“副校长”只是一个头街而已,配n个都无所谓,理由是在我县只有正校长才算行政岗位,工资和绩效由县教育局核定,其它中层干部的工资和绩效都由学校考核,跟普通老师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在我县农村中小学,很多都没副校长一职,只有上了规模的学校才有一到二名副校长。像问题提到“一正四副”,可能是设置了一名主管教务的副校长,一名主管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一名主管安全的副校长,一名主管后勤的副校长。由他去吧,只要副校长不比普通老师少做事,不侵吞其他老师碗里的粥,管他多少名!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学区或县局在人事处理安排上的艺术,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二是储备后备力量,培养学校接班人。我曾于2001年~2014年在乡镇挂职科副镇长,后被县组织部安排到一所乡村中学挂街副校长,但我只干了90天,比袁世凯的总统任期略长,关键是我不感冒,没兴趣呀。


乡村解密


初中校一般班级设置为每班45--50人,500多人不足600人,设置12个教学班为宜。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12个班以下的学校,可配备校级领导1--2人,按照顶配,也就是校长1名,副校长1名。可设1--2个机构,教导处和总务处,设机构是什么意思,就是可以配备主任和副主任。

如果是小学,校级领导跟中学可以相同,但12班以下,不设机构,只设管理机构,不设职能机构,也就是说,只能配备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各1人,没有职能机构,也就无法配备副主任。

显然,这个初中校的领导职数是严重超出规定的。即使是这个学校属于班额设置属于小班化的,班级数也就在13--24班范围内。这个规模的初中校,可配备校级领2--3人,校长1名,副校长2名。无论怎么核算,一正四副的配备都是严重超标的。

综上,这个学校的领导配备不合适,校级领导超出3--4人。

管理人员配备太多,导致相互之间扯皮,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管理人员的教学工作量,会比一线教师少一些,而少的那部分,会平摊到教师头上,加重教师负担。特别是,在绩效工资分配等事关教师利益的问题上,会导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所以,超额配备领导职数,对学校工作有弊无利。


当代师说


实事求是讲,“不足六百名学生的学校,配备5名校长(含4个副校长)”,远远超出学校领导指数配备的有关规定,非常不合适。


按照国家对中小学校校级领导和机构设置标准的规定:“中小学规模在36个班以上、24—35个班、13—23个班的,一般分别设置内设机构5个、4个、3个,校级领导职数分别为4—5名、3—4名、2—3名。规模在12个班及以下的,中学可设1—2个内设机构,小学不设置内设机构,分别配备校级领导1—2名和教导主任或总务主任1名”。由此不难看出,不足600名学生,正常为12个班级,配备校级不超过3人,5名校级干部,绝对不合适的。

现如今,教师地位和待遇江河日下,尤其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与其相应的工资收入根本不成比例许多教师纷纷逃离一线。反之,学校的领导,特别是校级领导工作相对轻松,待遇相对较高,许多人拼命“努力”,想方设法走上领导岗位,导致各个地区和学校校级干部指数不断增长。超标准配备领导指数,在如今中小学校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儿。


我们学校目前600多名学生,开学后预计达到1000余人,24个教学班,按要求配备校级领导不超过4人,现在是校长和书记各1名,副校长4人,严重超标,就这样还要提拔中层干部进入校级序列。关键是校级干部工资收入,特别是绩效工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但是在学校工资总量里发放,并且高于教师近1000元。校级职称评定名额占用学校教师,评优评先个别单列,绝大多数与教师一样竞争,让教师质疑不断。


俺油菜


这种仅从数量上看学校的校长的配备情况确实不太合理,并且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比较普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

一是“能上不能下”的用人体制决定。在一些老学校,很多学校的副校长都是从各种“主任”升起来的。我们在学校工作过的就知道,大多数主任都是要承担大量的具体事物,需要年富力强、做事干练的教师才能胜任。但随着一些主任年龄越来越大,逐渐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不得不启用一些更年轻的教师来承担相应工作。而又不可能把前任主任免掉,毕竟人家不但资格老,又没有犯错,就只有升为工作相对清闲且地位较高的“副校长”。

二是现在的学校确实工作多,需要不同的副校长分管相关工作。现在很多学校除了传统的教学任务外,还有承当其它工作,比如全国上下都在搞的扶贫、党建,还有地方政府任务,自己的“特色教育”、“传统文化进课堂”等,确实靠“一正一副”分管不了,随着任务增加就逐渐提拔了多名“副校长”。

三是关系复杂,校长或上级主管部门为了照顾各方面关系不得不导致领导职数严重“超编”。学校多名中层干部有的有“背景”、有的与校长关系“铁”、有的了“劳苦功高”等,把任何一个升为副校长都会引起其他几个不满,干脆多名中层都升为“副校长”,其他有“关系”的普通教师升为“中层”,这样皆大欢喜,谁也不得罪。

四是原来校长职数与学生人数匹配,后来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才导致校长职数与学生人数严重不匹配。有些老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的职数是在“普九”学生高峰时期配备的,当时与学生人数基本相符合。后来由于某个时段当地的生育高峰进入低谷,适龄学生逐渐减少,或是当地离县城或其他教学好的地方近,导致大量适龄学生择校到其它地方就读,本地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少。由于这些副校长都是原来任命的,在学生减少后,也没有明文规定要较少,为了不产生矛盾,就仍然保留原来那么多职数。

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原因导致“副校长”过多,只要这些“副校长”确实承担了不少具体的工作,甚至还担任的第一线教学任务也不比其他教师少多少,只是多给了一些“头衔”而已,这也算基本合理。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确实要照顾各方面的关系和问题。如果这些“副校长”都是“官老爷”,不但做事少,甚至不做事,却拿着高工资、高福利,还整天指手画脚的瞎指挥,这就严重不合理,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有效调整。



我认为:这样官多兵少的学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老师,既丢失了古代文人的气节,倒把官本位官大爷的封建余毒思想得以继承与传扬。

下文更精彩。

一个不足六百人的学校有一正四副五位校长,如果再加上分管各项具体工作的主任,副主任以及教研组长,少团书纪,肯定是官僚机构臃肿。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一支五十只猴子的猴群,领头大哥如何提高自己权威,把自己搞成高高在上当皇帝的感觉。

其实就是分封建。

这猴群的领头大哥先封左右宰相二名。左宰相负责管理猴群具体事务。右宰相负责武装部门,专司对内镇压异已,对外抵御外侮或侵略扩张。

为了避免大权旁落,两部委各设副部委几名。不听话的左右宰相随时有被副职取代的可能。

而宰相主宰的部门以下也分各种更具体的职能部门,为一把手。相当于州府司道县衙里正级等。

这样领头的猴群大哥就能当出皇帝一般,高高在上的感觉来。

如果有利益需要分配,也是按级别从上到下逐级分配。为了得到更多利益,所有官员必须努力往上爬,这就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现在看一个人成功与否,一看官位二看金钱。

作为学校的老师受社会风气薰染,既丢失了古代文人的气节,也丢失了毛时代的奉献精神。一味追求名利。

一个老师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与手段,通过什么途径与路子,一曰为官,终生为官。能上绝不能下,也不会下。典型的官僚主义,官本意识在作祟。

身边一些因各种问题被迫下台的校长,一边享受着高薪待遇,一边在县市买的住宅里享受清闲。

因为他们身份尊贵,既便下台,也绝不会与一般老师一样去为教育奉献余生,不愿再上一节课。他们似乎比外国总统更牛X。

外国总统下台后,就成了普通公民,干点木工,做点咨询等,该干啥干啥。

学校设那么多官位,该下的下不来,该上的还得上。遇事互相扯皮推诿,有利益均是挣破头。

人心更难聚拢,干事更无担当,甚至会令出多门,各执一言,苦了下面的老师,无可适从。

这体现了公民意思的严重缺失,封建余毒的官本意思仍十分严重。





一袭轻岚


之所以现今很多教师不务正业,怨天尤人,就是因为一所学生人数不多的学校里,不教课或者课时数少而享受特殊待遇的人多。我想发问者就是出于此因。的确,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学校,这种现象并不奇怪。那些享受特殊待遇的教师——不担课或者少担课的人,很吃香。工作量少则可以有多余的精力搞些别的,比如,在办公室里装着办公实则斗地主、玩游戏;怕别人看出自己工作量少而一直趴在办公桌前忙碌,实则忙的是放学后干辅导的内容。这些很吃香的教师,担的课少,可是其他的教师——普通的教师就不行了。任务重,还需担任主科,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教师想进校委会或者当校领导的原因。提问题的心里也就是这样想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