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首屆醫師節」“刀尖上的舞者”——宜賓醫生吳淼:醫者就是治病救人

「首屆醫師節」“刀尖上的舞者”——宜賓醫生吳淼:醫者就是治病救人

人物介紹

●獲國家級學術機構頭銜9個

●2015年全國微創手術技能大賽決賽評委

●主持國家級科研課題分題2項

●目前帶領胃腸外科開展的結直腸癌不“開刀”完全微創手術量全國排名第7、四川省第一

●2017市二醫院首屆工匠獎、年度感動人物獎

作為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引進人才,從部隊醫院到宜賓,他用精湛的醫術,為數千名患者解除了病痛;他用獨特的管理模式和科室文化,培養了一支善於“打硬仗”的胃腸外科醫師隊伍。

走進宜賓市二醫院胃腸疝外科,你就會被他打造的獨特醫療氛圍所吸引,朝氣蓬勃的醫生、整潔而又倍具人文情懷的醫療環境,令人不覺頓感安心、舒心。一句“我只是一名普通醫生”的口頭禪,其實卻是演繹出無數精彩故事的“刀尖舞者”。

「首届医师节」“刀尖上的舞者”——宜宾医生吴淼:医者就是治病救人

1

96歲老者的二次生命

時間回到2012年,96歲高齡的患者,查出直腸癌中晚期,患者的家屬已經計劃好讓他到北京看病,並且聯繫好北京軍區總醫院一位很有名的醫生了。

但是,因為患者年紀太大,身體又虛弱,不願長途跋涉,最後選擇留在宜賓二醫院胃腸疝外科就醫。吳淼牽頭多學科協作保障,順利完成手術,患者康復出院。回憶起往事,患者的兒子也不無感慨,真是太幸運了,遇上了吳淼主任和主治醫生鄭濤,他們二位都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精湛的醫術。給了他父親第二次生命,並且讓生命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作為一個科室的帶頭人,吳淼除了以精湛的醫術讓患者和家屬感受到他的“不一樣”,他獨特的科室管理,讓宜賓市二醫院胃腸疝外科整個科室的風氣給了患者們不一樣的感受,這位患者對胃腸科的評價,不是例外也不是唯一,不管是當時還是如今,從這個科室出來的患者都這樣讚許過。

還沒有見到吳淼,身邊的友人就忍不住要先帶我到他所在的科室去走一走。“你一走到那一層樓就會發現它的不同。沒有雜亂、沒有壓抑、沒有緊張,更多的是溫暖。”對於友人這樣的評價,我的內心起初還是質疑的。

窗臺上有不少的花草,被有序地放成了一條直線;醫生們統一的著裝、甚至是統一的髮型……

2

從部隊帶來的嚴格管理

胃腸外科剛剛換了樓層。可是整個樓層的病房和樓道卻依舊整理的井井有條。走廊的牆上,少了那些嚴肅的醫院規則,展現在面前的是山水畫、書法。一個有情懷的醫生,這是留給我的印象。

從基礎的每一件物品的擺放,到每一位醫生護士的言行、著裝、甚至髮型,都能感受到相當規範的內部運作。

“你們科室是實施的軍事化管理嗎?”見到吳淼的時候,我忍不住發問。

“也不算是吧,沒有特別要求軍事化管理,只是醫療是一種高風險職業,特別需要講規範,或許是大家都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吳淼回答的時候,彷彿這一切都是正常的工作狀態,想從他那裡抓取一點經驗分享,可是在吳淼看來這些都只是他平日裡工作的常態。

可這一切給我的印象還是“軍事化管理”。從何說起?那得從吳淼走入醫生行列開始。

“學醫”這個想法在年幼的時候就已經深種在吳淼心中。1988年,參加高考時,他的志願裡只有一個軍校不是醫學院校,想學醫的願望十分強烈。從重慶醫科大學到第三軍醫大學、從大學本科到醫學博士、從一個青年到軍人,從事著自己深愛的醫學,幹得不亦樂乎。

“軍隊經歷給我帶來的是更加嚴謹、嚴格、規範,敢於打硬仗……”吳淼如是說來。帶著軍人和醫生兩種身份,在醫療工作中追求極致、力求完美自然就成為了一種習慣。

原本他也以為自己會像其他同事一樣,就堅守在部隊醫院幹上這一輩子。可是,當和原二醫院杜一平院長談及胃腸外科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的話題時,吳淼當即意識到宜賓是一塊愛才、惜才、創業的熱土。2009年,他毅然從發展“順風順水”的部隊轉業來到宜賓。

吳淼幾乎每週末都要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及時把最新的理念、技術引進宜賓;大膽創新。

如今,吳淼一年還是會回到軍區醫院兩三次,一方面是醫院邀請他回去做一些疑難手術,一方面又可以再多些學習機會。專業的技術和細化的規範,對於他來說永遠都是精益求精的。也正因如此,才會有那麼多的患者說道,有了吳淼,再也不用去其他城市了。

2

醫生一刀子,病人一輩子

在不少外科醫療糾紛中,許多都是由於醫學綜合基本功欠缺導致的。“疾病之間的聯繫千絲萬縷、內外科之間千迴百轉,如果相關內科知識薄弱,難免在分析問題時‘劍走偏鋒’,甚至茫然失措”吳淼說,作為一名優秀的專科醫生,不僅是要有紮實的自己的專科知識基礎,更要具有相關學科知識素養。所以,醫師除了常規的國家規範培訓,在胃腸疝外科他們還有一套自己的培訓流程,諸如“腹痛”就是胃腸外科第一必修課。

“刀客”這個外科醫生的代名詞,用在吳淼身上頗有幾分意境。在醫療診療中,“簡單、直接、有效”成了他的第一信條。吳淼說:“出刀必有果,用最直接的方法解決問題,不要有花拳繡腿”。為此,吳淼不僅自己一直踐行這個信條,時常對科室醫生說“不要輕易在病人身上動刀,我們要以最小的創傷解決病人病患,我們的一刀、關乎病人的一生”。對醫生的培訓更是嚴苛有加,一招一式、言傳身教,有時甚而是缺乏人情味。採訪中,張恩霖醫師說:吳主任的要求常常太苛刻,我們必須時時十二分的努力;因為大家都知道,主任是在讓我們明白為什麼我們要出這一刀、如何出這一刀。

4

甘為人梯,

年輕醫生的好老師

吳淼說“只有年輕人成長起來了,學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老百姓的健康才會更有保障”。

2009年,宜賓市二醫院進行學科專業化發展,吳淼帶著一幫年輕人從最初的普通外科細分出來,成立了宜賓市乃至川南第一個胃腸疝專科。常言道“吃五穀、生百病”,在四川這個麻辣生鮮的故鄉,胃腸更是最容易患病的部位,胃腸疝科也就成了病患最多的一個科室。身上挑起了一個新的專科科室的擔子,吳淼深知人才的培養是當時的重中之重。

“身懷絕技方可行天下”,胃腸疝外科要求每一位醫師必須練就、掌握一門“絕技”。於是他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首先是學習,把學習作為一項制度,每天早上7點半醫生上班,每天1個醫師圍繞自己的專業方向輪流講解外文文獻半小時。每週二下午例行學習、總結、討論特殊病案、優秀病例。設立每月優秀病案獎、創新思想獎等科內獎項,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創造各種機會送醫師外出學習,近距離感受大師風采。現在,大部分醫師都有在國內頂級醫院進修、研修的學習經歷。

這麼多年,這個要求從來沒有改變過,從當初的一幫青澀的小年輕,到如今“長高了、長壯了”。學科擁有四川省疝手術大賽冠軍、全國疝手術大賽冠軍、四川省結直腸癌手術大賽冠軍、全國結直腸癌手術大賽實力達人、全國胃腸腫瘤多學科協作治療大賽優秀選手、中國醫師協會腸瘻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減重代謝外科專委會委員、四川省疝外科專委會委員、國際造口傷口護理師等優秀醫護隊伍。

4

營造積極正面的學科文化

“每個醫生、護士都要時刻跳出我是醫生,我是護士的思維,把自己當成病人、當成觀眾,看看你所作所為,是否會讓自己滿意。”吳淼說,換位思考、積極補位是我們醫護隊伍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力爭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胃腸外科的病人用200餘面錦旗、感謝信表達了對醫生護士們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懸掛在病房裡的書畫、醫生的畫像就是病人的作品。當這些映入眼簾時,我的內心充溢著無聲的震撼與感動。

醫生的擔當,病人的福祉。吳淼說“醫療行為,尤其是手術檯上醫生與疾病那沒有硝煙的戰鬥,沒有觀眾,有的就是我們醫生的擔當”。面對急危重症、艱難困苦的術中危情、高質量的手術結局,醫生的擔當就是病人的生命線。“我們不僅是救患者的命,讓他活著,我還有讓他有一個好的生活質量;沒有擔當的醫師很難做到這一點。”他時常對年輕醫師說,“一個有擔當的醫生,是一個令同行敬佩的醫生”。

在科室醫生的眼中,把吳淼稱之為“工作狂”毫不過分。他幾乎每天都在醫院工作,無論做什麼事,他總會在最前面頂著,有了他的帶頭,其他的醫生也更有幹勁。“我堅信,一個好醫生,應該保持一個好習慣”。胃腸疝外科有一套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模式,這屬於他們團隊的內部文化、一種“軟實力”。

「首届医师节」“刀尖上的舞者”——宜宾医生吴淼:医者就是治病救人

對話:

新三江週刊:在工作中遇到病人對醫生護士的工作不理解,主要原因是什麼?你們作何應對?

吳淼:這是工作中的常態。主要是我們和患者的交流和溝通不到位,當然部分與當前大的醫療環境有關。我們主要積極加強溝通、交流,增進互信,同時呼籲社會更加關注、關心醫療衛生。

新三江週刊:從部隊轉業到宜賓,你有什麼感想?

吳淼:部隊培養了我、宜賓成就了我,我要感謝部隊、更要感謝宜賓、感謝宜賓人民;為此,我只有努力工作報答宜賓這塊土地和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