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強烈推薦尚雲祥形意拳高手寫的練拳要竅,真摯真知,非常精彩

形意的後腳蹬與夾剪勁

形意拳講消息全憑後腳蹬,怎麼蹬?有點小技巧,這就是夾剪勁。

大家可以先做個實驗,用百米起跑的姿勢,蹲踞式起跑。現在回頭看一下後腿,是不是膝向內夾呢?一定是的。後腿與前腿是平行的,膝當然要內夾了。這個姿勢向前的蹬力最大,所以現代體育科學用這種姿勢做百米起跑的姿勢。

形意拳的夾剪勁要求後膝內夾,就是這個道理。這樣後腿與前腿主於平行,能發出很大的蹬力來。常見有些人的拳架照片後膝外閃,樁架雖穩固卻失了夾剪,動起來就會慢許多,不合拳理本義。

夾剪了,如果你還嫌蹬力不夠大,再說個小竅門給你:把後腿膝蓋向下跪一跪,跪得越低,蹬力越大。不信?你試試就知道了。

尚派形意的趟勁

尚派形意特別講究腳下的功夫,尚雲祥當年號稱鐵腳佛,可見足下功夫的深厚。但這腳下功夫不是踢,而是趟。

尚派有一路特別的基本功,叫趟步。練法是斜身站立,兩腿並緊,後腿膝蓋頂住前腿膝窩,稍下蹲。此為預備式。

身體下沉,後腿蹬地,前腿猛地趟出,向前進一大步,後腿跟上,回覆成預備式。如此連續不斷地前進,力盡為止。

練這個功夫時要注意:第一,進步時身體的高度要一致,不能一起一伏。第二,後腿蹬、前腿射,前後腿一瞬間有分勁。第三,力的源頭在腰。第四,剛練時不求步大,有一定功夫後步子要越遠越好。第五,“生趟硬掘”是這路功夫的要點,前進時不要藉助腰的擰轉。否則練起來容易,出功夫的程度可就差了。

初練趟步很彆扭,不得勁,習慣了就好了,功夫也就出來了。

趟步是硬打硬進的基礎,前輩們一步出去,能把對手趟飛,可見其效。尚派的崩拳有特點,秘密就在趟步上。轉身的趟步練得不到家,趟人虛腿勉勉強強,趟人實腿就功力不逮了。

強烈推薦尚雲祥形意拳高手寫的練拳要竅,真摯真知,非常精彩

從三體式說起

形意拳萬法出自三體式,老一輩講,三體式不僅是技擊的基本架式,更是衍生出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還是行氣走氣,練通周天的不二法門。我沒練出任督循行的內氣,但就我的體會,三體式在形成拳術基本框架、調整功態、貫通百節、體會勁力等方面都在極大的好處。所以它絕對是形意拳的基礎,不練三體功,到老一身空,哈哈,你信不信?

三體式練法:兩腳併攏,立正。兩手向身體兩側伸開,由外向內畫弧,至頭頂曲臂向體前下落,內含按勁,兩腿隨按變屈,直按至小腹處。這個動作的同時,身體微向左轉,面向體左45度方向,翻腕,變拳,拳心向上,向兩肋處猛收。這算是第一動。

右手曲臂小臂內側貼體前向上鑽起,鑽至下頦處左拳也跟上向上鑽,拳頭跟在右肘內上側,拳心向上。兩臂開始一同向處鑽,右臂邊鑽邊由內向外擰轉,擰至拳心向上。鑽至鼻前一尺遠時,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緊摩右小臂內面向前向上鑽頂,同時右腳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時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遠以腳掌為力點踩落地。兩腿始終保持彎屈狀態。重心在兩腳掌連線的前七後三處(這樣人體重心正好是前三後七)。腳向前趟的時候,左拳繼續前上頂鑽,兩拳相交時驟然發力(也可不發力),變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時右手變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臍下丹田處。定住這個大形不動,就是三體式。下一次再細講三體式的站法要求和勁力的求得。

三體式秘密(續)

三體式的要領一大堆,網上有的是解說,這裡就不重複了。只把幾個關鍵部位的細節再解釋一下。

三體式站好了,下面開始調節身體各部分的姿勢。從上向下:

頭:頭要上領。這裡是領而不是頂,領是帶起全身,頂只是局部作用。頭領的關鍵在在脖子,脖子在豎直的同時要有挺勁,就是俗話的的“梗”起來。這一梗下頦自然內收,而頸椎的彎也自然填平,保證了脊柱的豎直。而且這一梗,頸部肌肉相應緊起來,壓力加大,增加了頸動脈的壓強,使腦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練氣功氣走周天時要過三關,過玉枕關時也要求頭領頸豎,我猜也是這個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內斂,但筆者體會,過份內斂會千成向內向前的上翻動作,而這樣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翹就算正確。臀向下坐,頭向上領,命門後凸,形成身體脊柱彎曲處填平且對拉拔長,這對於形成以脊柱為主發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處。

肩:肩要下沉。只有肩沉下去才能把力量催到手上,才是真正的內家拳的發力方法。肩沉下去再稍稍向裡一裹,就形成了身體背部的橫向爭力。頭與臀的互爭是縱向的二爭力,二肩的互爭是橫向的二爭力。後背的十字形爭力便背部大肌肉群得到鍛練,就是我們常說的拔背。背一拔,胸自然就含了。所以含胸不要特意去求,它是拔揹帶來的效果。特意去含,含成了駝背,可別怪我,哈哈。含胸拔背有了,身體自然處於不空狀態,大家試一試,是不是這樣?

臂:臂的關鍵在肘。肘要墜。墜,是大臂與小臂形成的三角所構成的平面應與地面垂直,也就是肘尖直衝地面。達到這個要求,必然肘部盡力向裡裹才行,大小臂的三角角度越小,裹起來越容易。好,把肘尖衝著地面,慢慢地把手向前推(肘尖千萬不要向外翻),你一定推不到頭,也就是手臂伸不直。手臂伸得越遠,你會覺得臂部的擰裹抻拔越厲害,越不得勁,就像擰足了勁的麻繩,於是,在這種抻拔中你的臂部大筋就得到了最充分的鍛練。

哈哈,現在你明白形意拳為什麼打出的拳都是曲臂,而不能打直的原因了吧,不是不想打直,是因為這種擰裹勁下根本沒法打直。

手:手的擺法各家不同,有立掌,有俯掌,有斜掌。不管哪種掌型都一定有前撐頂的勁兒。後手是收在臍下的,有拉按的暗勁,這樣兩手又形成了勁力的互爭。李仲軒老人說,打一寸拳,實際就是三體式的找勁兒。兩手不停地前撐後拉,慢而微,體會勁力變化,漸漸就會百節貫通,功夫就出來了。

胯:胯要吸。所謂吸,是說胯向前的位置要有彎,不能往前頂。如果頂,式子就坐不下去。要有如坐板凳的感覺。吸胯是兩胯都要吸。

膝:前膝要向前頂,這樣樁架才穩,身體才能頂住對手的攻擊而不會散架。後膝要向裡裹,才能出來兩腿的夾剪勁兒。而且後膝向裡了,蹬地才更有力。

腿:前腿要有向後的撐勁,後腿有向前的蹬勁,兩腿又形成了前後的爭力,好像要去著身體向上去,而臀一坐,又把這股勁壓下來,形成了下肢的上下爭力,好比兩腿變成了彈簧,被壓到了極點,只要一放就要躥出去。類似於百米賽跑著的蹲踞式起跑前衝之前的臨界狀態,這才能有去意好似卷地風的效果。

簡說鷹捉

鷹捉是形意的母拳,形意的好東西都在這裡藏著呢!

形意是一門由博而約的拳術,其理法貫穿於每一式每一手中。形意拳由心意拳衍生而來,心意拳的起源有一說是前輩見鷹熊相鬥,感而悟之,以熊形為守,以鷹形為攻,一陰一陽,相符相承,所以形意拳又叫鷹熊(英雄)競志。

熊形起鑽,鷹形落翻。這個起鑽落翻的大宗旨就是現在的鷹捉。

鷹捉起手的一鑽,正是熊形;後手的一起一落,恰是鷹形。

形意拳總愛講翻浪勁,什麼是翻浪勁兒?就是這個起鑽落翻!翻浪勁的母親是螺旋,父親是束展,但做為兒子的翻浪勁卻比母親或父親更有本事——打擊效果更好!所以形意拳更強調翻浪。起落、進退、開合都是在圍繞著翻浪作文章;硬打硬進也好,腳踏中門也好,仗的也是這翻浪勁。這是基本功,沒這個功夫就打不了人!

翻浪勁怎麼練出來?就從鷹捉裡找,所以鷹捉就成了母拳!

裹踐鑽的老三拳轉身沒緣見到,只在網上看過一些論及此的文章,是耶非耶不敢妄加評說,但從一些描述來看,這老三拳的練法應與鷹捉有相通之處,因為它們求的內裡的東西是一致的。有人說形意拳的精華裹踐鑽失傳了,筆者不敢苟同。好東西只會隨著發展越研究越細,越研究越透,誰會放著百元大鈔不撿偏去拾一分的硬幣?

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都在鷹捉裡面了,形意講雷聲內轉,鷹捉也沒把它丟了。六藝盡在其中,舍鷹捉而求別法卻想通形意拳,無異緣木求魚。

鷹捉是“動”的學問,前承三體式靜態樁法,後引五行拳、十二形的應用拳勢。轉身以為:鷹捉為形意拳中第一要義,最值得習者下功夫!

以上為一家之見,有不同觀點者儘可存疑。

補充:多數的形意練法都把鷹捉和劈拳混為一談,有用掌的有用拳的,其勁法多找翻浪勁,其中鷹捉的成分多些。尚派把鷹捉提出單練,專求翻浪勁,而劈拳另有一功。尚派劈拳講肘打,用拳形,更注重銼壓之勁。

劈拳解說

動作:三體式站好(左手在前),左手向下向回循弧形拉至小腹,變拳,身體亦同時略回縮。右腳蹬地,左腳前邁半步,同時左手如三體式起式時一樣向前向上鑽,鑽到不能再鑽時停住。與上鑽同時,右腳跟進,腳掌與地面平等地停於左腳踝內側,右手待左拳鑽至一半時變拳隨左拳一同上鑽,附於左臂肘內上側,拳心向上。下一動:借身體貫性左腳蹬地,右腳向前趟出,右拳貼著左小臂相摩向上向前鑽,兩拳相遇時猛然發力,右拳向前向下劈出,左拳猛力回拉,至小腹處停住。右腳跟上半步,成為三體式定式。

解說:

劈拳的練法有很多種,有以拳為斧劈下的,有以掌為斧劈下的。不管哪一種,要領差不多。

1、 劈拳打的是整體力。

形意拳有個特點,全身一體,一動無不動,發力也是全身整勁,沒有局部用力的。劈拳更是如此。先一動左手的一鑽,鑽前先有個身體略回縮,再展前鑽,力是由這一展發出來的,不是單純的手臂動作,這在形意拳裡叫束展。後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後手互爭(力矩原理)的力劈下的。劈時腰臀有個向下一坐的小動作,這一坐,身體整體一沉,劈力就沉實異常,等於是用整個身體去劈。從前我與師兄弟們試手時,對方直拳,我只很快地隨意一劈,用上了劈拳勁,竟劈得他小臂如欲斷折,疼痛難忍。當時我就想:老李的殺前鋒手,用這種殺法,真能一擊讓對手手臂報廢。

劈拳的整體力還體現在全身一致地向前進擊。我總覺得形意拳有點像坦克,橫衝直撞勢不可擋。手臂伸出去不過是坦克前面的炮管,坦克撞牆,炮管先觸到牆,但撞的力量卻不是炮管本身,而是坦克本身前行的力。劈拳也是,實際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體前移帶來的,手上只有一個向下的劈勁,加上身體的移動才表現出手的運動是一個弧形軌跡。這在形意拳裡叫“萬式有一頂”。

2、 手打三分腳打七

形意講手打三分腳打七,不是用腳去踢,而是蹬地進步的發力與取勢(請注意這兩個字,以後我會專門講它)。大家都知道消息全憑後腳蹬,可是前腳也有打,這就是前趟衝擊拔敵根節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勁,如鐵犁翻地,遇見什麼東西都把它掀起趟飛。尚派形意拳中在一路專練這種功夫的“趟步”練法。如果趟到敵腿,敵人根節動搖,自然跌出;趟不到敵腿,這種方法也特別有助於全身的發力,可以說它是整體發力的一部分。

步法中前腿要有崩勁,其實正是形意趟步所說的趟勁。這個勁力是兩腿相併時如彈簧壓緊,再開時後腿蹬前腿崩,如彈簧驟伸,反向爭力,才能趟得起人。不過這個勁不太好練,練到摧人根節還易,練到腳起人飛則困難重重。哈哈,我只能摧人根節,腳起人飛就只能飛七、八歲的孩童了。

3、 細節不能漠視

劈拳有幾個細節,不注意劈拳練不好。第一是“小指翻天”:前手鑽出的拳要力鑽邊由內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側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說明肘充分地“墜”了,裡裹了,才是形意的擰裹勁兒。肘外張是無法小指翻天的。第二是後手劈的時候要邊劈邊向內螺旋,也是不離螺旋勁。但內旋時肘不可外張,要保持“墜”。肘墜,首先是自身防護好,看住兩肋,再者是保證發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勁,還有是樁架不散。第三是發力時機不可過早。“手見手分”,兩拳想遇才發力,這樣能充分發揮力矩的優勢,才能“前後手用力一樣大”,打人才狠。第四是手型問題。劈拳手型有用拳的,有用掌的,其實無所謂。因為劈拳真正的打擊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處,這裡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這裡擊打硬度高,打擊面積大,截擊敵人手臂最好用,一打準失上,百不失一。打人身體也好,打上後震得胸腔難受之極。

4、 劈拳的實際應用

劈拳實戰時要近身而發,遠則失中,打上也是稍節勁,殺傷力小。我個人最愛用劈拳殺敵前鋒手,效果蠻好。劈拳實戰時要靈活,不要拘泥於動作形式,只要是劈拳勁,就是劈拳,外形並不主要。活學活用,才是拳法的根本!

崩拳之勁

崩拳打起來容易,打出勁難,找出正確的勁更難。弄不好會練成四不像的短直拳。崩拳的勁要從“崩拳如箭”四個字上去找。第一,如箭,箭是隻有去意,沒有回勁,所以崩拳打到位後絕沒有收手的回意。而這無回意不是硬生生打手停在那兒,主動控制不讓它往回來,而是這一股勁就是沒有回來的意思,想回也回不來。第二,如箭,箭是射出去的,要射就要有弓,弓弦之力把箭發出。那麼崩拳之“箭”,就要以身體做弓,把拳射出去。第三,如箭,箭之襲物,是“扎”是“穿”,所以崩拳勁兒也是一股扎勁和穿勁,也就拳術上講的透勁。把握以上三點,才能練出正確的崩拳,練出崩拳的威力。

那麼如何練才能求出崩拳勁呢?

首先是體認腿。消息全憑後腳蹬,崩拳身體如弓,勁之發出全仗腰和腿。那麼練崩拳時進步要有蹬勁才行,蹬勁是崩拳的第一個加速度。蹬勁簡單地說,就是讓後腳推著身體向前走。

其次是體認腰。腰在出拳發勁前要縮,為束展之束,待腿一蹬,則腰一長,和身向前,同時橫軸旋轉,再加一抖,把力量發出去。用軌跡講是一個斜立園。腰勁至為關鍵,是拳力的主體。身體如弓,腰就是弓弦了。

再次是體認肩。肩“崩”拳才能“崩”。腰的抖勁,腿的蹬勁全上傳到肩上,加上腰的平軸旋轉,肩是“呼”地一下突然向前一送。如果不用拳,這一下就是肩打,這一打極兇狠,打在胸上能打得人吐血飛出,打在肋上只怕連肋骨也要斷幾根。

最後是體認拳,肩的一送,如同一隻輪起的大錘,狠狠砸到手臂這根大釘子上,打手臂砸得直衝而前,這一拳就是崩拳了。崩拳手臂打出要保持墜肘,同時前臂內旋,使拳心向內。這在崩勁上又加上了一個螺旋力,使拳頭如鑽頭,勁力會直透而入。有的拳書講拳打到位要略略壓一下腕,稱為“鳳點頭”,也是使力透入的一個法門,但對初學者可不做要求。轉身剛學崩拳時,與同門試手,用這鳳點頭,火候沒掌握好,差一點挫傷了手指。所以建議:還是等到崩拳有了一定的實戰功夫後,再用這鳳點頭吧。

以上是崩拳的勁力求得的方法。練拳時要先求“順”,再求“合”;先慢再快;先不發力,順之後再發力。千萬別急,一急錯了,定了型,再改更難!

還有一句,崩拳前腳之出,一定要“趟”,也就是有崩彈勁。

崩拳出拳時一定要兩小臂相摩,出去的拳要蹭著另一手的小臂上側打出。崩拳實用時常是壓著敵人的手臂打進,所以這種練法,會練出出拳時的沉壓勁兒。

說說 炮拳

問:五行拳中的炮拳怎麼練?

答:炮拳的練法同五行拳其它拳法一樣,很簡單。以左三體式開式,右腳蹬地,左腳向前趟進,身體也向前進,同時右手鑽起與左手一同前撲,形成一個虎撲,這叫“出式虎撲”。右腳跟上在左腳內踝處稍一停,同時兩手向下向回掠,掠至小腹處外翻變拳,拳心朝上向小腹上一砸,再向上向前鑽,右拳在前,左拳在右小臂內側。然後左腿蹬地,右腿向右前方趟出,同時身體右旋,展腰發力,右拳鑽至眉高時邊內旋邊向右耳際處掠帶,左拳從口下胸前直擊而出,左腳再跟上半步。下一式再掠左拳打右拳,一左一右,這就是炮拳的打法了。

問:光憑口說,看不到動作我還是不會,怎麼辦?

答:你可以找一些形意拳書藉或者武術雜誌,找相關的圖片看。網上也有關於炮拳甚至是五行拳的錄像和圖片,在“孫氏內家拳網站”就有五行拳的演練視頻,其中就有炮拳。

問:炮拳威力大嗎?

答:這問題問得很白痴,崩拳威名素著,還只是“如箭”,炮拳在拳譜上說“似炮”,你說是箭威力大還是炮威力大?當然這是玩笑話,是歪解形意拳,但炮拳號稱“殺人拳”,威力奇大,這種說法在形意門中確是真有的。

問:我看炮拳架子有點像後手直拳,不,更像少林中的“架打”,他們一樣嗎?

答:不一樣。炮拳前手外形很像在“架”,其實卻是粘上敵手後發螺旋勁,還有掠帶勁,既是四兩撥千斤的巧法子,又憑掠帶牽動敵人重必,使他前傾失中,無形中加大了我後手的打擊力度。

問:那麼後手拳呢?是不是與崩拳勁一樣?

答:這問題看從哪個角度看。如果說一樣,形意拳的勁路都差不多,都是束展螺旋用身體發力,大型很相似。但從細緻差別看,我認為他們的勁路還是有明顯差別的。

問:是嗎?我看過一些拳書和文章,好像沒幾人講這差別?為什麼?你能詳細說說嗎?

答:少有人說炮與崩的勁路差別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秘技自珍。形意拳的秘密都在細微小處,前人得點真東西不易,不肯輕易掏出來公之於眾;二是師父沒講,自己沒悟,不知所以,當然也就講不出來了。

崩與炮的差別要從似“箭”和似“炮”上去找。箭是“穿”,一去無回,箭尖碰到了目標,箭身還是一股勁地向前,這才能“穿”!所以崩拳意念有“望前心打後背”之說,就是這個意思。

炮則不然,炮是“炸”,炸要震動,所以炮拳勁打到敵人身上,五臟六腑都受震盪才行,才叫炮拳。

問:炮拳這個“炸”你能不能再說得清楚點?

答:好。其實炮拳的炮字本應寫作“石”字旁的,它最早是古代攻城時的投石機。投石機把石頭投出去的一瞬間,投臂停而石頭飛出的勁兒,就是“炸”的勁。如果還不清夢,你可以找一根橡皮筋,兩端拉緊,然後你扯住中間一點向旁拉,猛一鬆手,看它彈回原位時“騰”地一下那股子震盪,就是炮拳打到人身上該有的效果。

問:那麼炮拳的“炸”該怎麼練啊?

答:快擁急抖,拳將沾身時抖出絕大的爆發力來,就行了。

起橫不見橫——話說橫拳

五行拳的練法動作書裡、網上、雜誌中有的是,細節雖有小異,大形基本相同,轉身在這裡就不重複了,大家找材料看去。這裡只說說橫拳的要點。

橫拳屬土,土生萬物,所以在形意拳中又有橫拳是五行之母的說法。可是練形意的都知道劈拳(或者鷹捉)才是母拳,這不是矛盾嗎?哪會有兩個母親?

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劈拳起手式的一鑽,實際就是橫拳!

“起手橫拳勢難招”,起手不是橫拳是什麼?可是為什麼都說這一拳是鑽拳?而且這個動作的大形也的確是鑽拳啊!弄清這個問題要從橫拳的特點說起。

橫拳練什麼?練的是螺旋!五行拳的橫拳練時特別注重那種擰麻花的勁兒,這正是螺旋勁。橫拳如彈,要把這彈勁兒發出去,靠的就是擰裹螺旋的先卷後縱。好比鐘錶的發條,先要上足了勁,才能一彈而出。而螺旋勁幾乎貫穿於形意拳的每一形每一動裡,劈、鑽、崩、炮,哪一個也少不了螺旋;身體的螺旋、手臂的螺旋、手腕的螺旋,哪一處也少不了螺旋。形意講起落、束展、開合、螺旋等等,起落是身法,其餘的是勁法。其中開合與束展意義相近,可以歸為一類,而螺旋是另一類。所以我曾說過,形意就是練束展與螺旋,就是這個意思。形意最講翻浪勁,它的勁法實際上也就是把螺旋和束展有機的結合到一起了。

那麼橫拳側重練螺旋勁,可不就是母拳了嗎?形意的每一式裡都有它的“兒子”啊!

回過頭再說劈拳的第一手,起手一鑽,大形是鑽,可是勁法卻更強調螺旋。你不螺旋時,它是鑽,你螺旋了,它就是橫,所以它是鑽與橫的混血兒。從大形上叫它鑽拳沒錯,從勁法上稱它橫拳也對。尚派形意有人就稱這一手為橫拳,道理就是從這兒來的。

起手橫拳勢難招,什麼叫勢難招?為什麼勢難招?還得從螺旋勁上說。

形意用時打實不打虛,講“顧就是打,打就是顧”,顧是什麼?大形就是搪、擋、撥、壓等防守動作。一般的拳法,這種“顧”是被動的,是消極防守,是遮護。可形意拳不這樣,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很易理解,防守也是進攻就是形意拳的過人理解了,這就是上面那句拳訣。我搪擋撥壓的同時,要催起你的重心,碰散你的拳架,讓你不得勁,失勢,這才高明,才是“顧就是打”。做到了這一點,就是“勢難招”,一接觸就讓你稀里譁拉,這“勢”你怎麼去“招架”?

可是怎麼“勢難招”呢?硬衝硬頂行不行?當然不行,那是頂牛,那是力大打力小,還叫高明拳法?所以這勢難招中有竅門,這個竅門就是螺旋力。螺旋滾動,偏移了你來力的方向,你想頂也頂不成,於是我順“你”背,就只剩下我去衝撞你的架子了。所以螺旋是保證一“顧”就“顧”散敵手架子的根本,一出手就要帶著這個根本,這就是橫拳的基本功,於是才有“出手橫拳勢難招”的秘要。

練形意的學拳時都聽過老師一再強調小臂的滾動,為的就是找這螺旋勁兒。

現在再來想想“起橫不見橫”,恍然大悟,手臂的滾動有微小的橫移,因其微小,所以才“起橫不見橫”。要是把橫拳變成了橫撥,那可大失橫拳的本義了。用橫拳撥開敵人來拳,只需一滾——螺旋。要是花大力去橫著開出去,開出了敵手臂,自己也中門大敞,難道你有護心鏡、軟蝟甲,不怕人家掏你心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