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解碼真傳之五:形意拳霸道?——論三重勁力的門道

解碼真傳之五:形意拳霸道?——論三重勁力的門道

很多人練拳外觀還是挺渾厚的,但是不自覺地假了,其實是“把位不明”。

把位不明,練功效果就不強,體會也就不會太深。而且每一發力,都努力晃動身軀,反弓蓄力,因為晃力過重,動作就不夠乾脆,黏黏糊糊、肉鼓輪墩的,原本心意拳要練就下盤的沉穩就難,因為心意拳的拳勢,起落還是很明顯的,有起有落就有間隙,有規矩,其實同樣是晃力打法,不過相對尋常搖身打法較為高級罷了。待到高級狀態,則是不鑽不翻一寸為先了,那便是崩筋之勁,合了心意而入顫筋就無可無不不可了。但是這個過程非常艱難,所以心意拳打法必然兇猛,為的就是讓這個起落合為一勢,不可遮擋。如果練功的時候就過分晃力蓄勢,則是拉開了起、落間隙,對手就有機可乘了。

很多人行拳,為了展示一種渾厚,不自覺就加了一個身體的起伏,定式時候就生出一個動勢,看著有趣,但顯了敗勢。所以形意拳後來直接明晰了起落,先求根勁,再求乾脆,落地渾厚之態只是周身緊固不夠高強的不得已而出現的勢態,倘若以乾硬之體硬去模仿一個晃動,那就是畫蛇添足自作聰明瞭。換句話說,就是震顫,得是鐵砣落地,讓地震顫,即便不能,則是筋骨定位,皮肉震顫,而不能是捨棄了直接,去用筋骨模仿一個晃動。

形意拳的高明,便是高明在特殊的功法練成了特別的身體形態,此非技法可以代替,如此才能打出相應技法。論起道理,無非腳下勁硬,手上勁快,中間又不比晃勢者缺少蕩勁,所以看著硬直,卻是“舟行浪頭”、“一馬三箭”。人越老功架犀利凝練,也就是精準,年輕時功力不及,則以渾厚代之,圖個整合。

尋常拳架組合招法,也多是“一、二、三;接、打、補”,尋常拳法,雖有一步三拳,卻是定法,頭一拳為飄身慣性出,後一拳落地擰身追,再一拳反向搖身往復出拳,如此搖擺組合。手臂硬實拳勁可入,但兩足不實,依然形不成全力,好比發拳者輕,受拳者重,稍微一動便成了迎擊,發拳者打人,卻有可能反向跌出,所以非兩足有“蛇行抓地”之功不可,形意拳換了步態,就是先以此能入手。

所以形意拳用拳,後足一送,前足蹬開,前手拳出,此為一拳;前手拳還未及完成,後手拳又追上,一步生一拳;這兩拳視對手變化而定,前一拳可成可不成,後手拳可追可不追,而最後一拳威力更奇:若及蹬開,則是半步雞立,此時照顧多方,可左可右,縱勢更遠,如此拳法迅速透徹,無可抵擋也抵擋不及,因為大凡拳家,此狀態下無法發力;而隨沉墜勢,自然又是一拳,而後落成貼身抱頭之局面,此局面下,別家拳法多受束縛,而心意、形意獨具其長,正是發揮之時。

如此,此前種種渾厚之態,不過是求筋骨能力半途未成之表現,若以此為追求,便無法練至心意六合之高境界了。

心意(實則是形意)之妙訣,為一馬三箭卻非招式成法,三拳都是獨立之拳,不過拳與拳間間隙太快,快過尋常招法,所以被視為招法;但此三拳,每一拳都能變化,這是招法所用之不及;此變化是應敵而變,可拳可肘,可橫可直,所以有觸必應,上步必勝。上步需要膽量,但必勝並非莽撞,所以形意拳行,他拳不一定行。

——鐵萼奇蘭國技武術論文精要

解碼真傳之五:形意拳霸道?——論三重勁力的門道

已出版國術實體小說三部曲:第一部《六合拳宗》;第二部《帝國鏢路》;第三部《真武百年》(即將出版)

鐵萼奇蘭(孫龍慶),自幼習武,項城張府武師傳人,得心意、形意、太極、八卦諸拳真義,祖上為鏢行世家,幼時耳濡目染,過往武林和拳師記憶深入骨髓。成年後遂追隨祖輩蹤跡遊歷,精誠求真,拳藝有成。有諸內而行諸外,乃援筆著作,以國術武技、商幫武行、民間武備體系為本,述拳真實深刻,鞭辟入裡;寫人風骨凜然,如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