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古代詩歌鑑賞知識點梳理

一、鑑賞詩歌的形象

古代詩歌鑑賞知識點梳理

詩歌形象

詩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

(一)人物形象。

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或者是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詩歌中描寫的人物形象。

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

王昌齡的《出塞》塑造了戍邊戰士忠心報國,獻身邊塞的形象。

2.詩人形象

詩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實際上是“詩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詩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詩歌中,一般有下面幾種形象類型。

(1)傲視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

(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如陸游和辛棄疾。

(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齡的《出塞》。

(8)愛恨情長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鈴》。

(二)景物形象

1、詩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園桑林、大漠孤城之類,它們往往不再是純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它們常常寄託了詩人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2、藉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情感,“境”是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意”與“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就叫“意境”。

(三)事物形象

多見於詠物詩。

二、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古代詩歌鑑賞知識點梳理

藝術技巧

(一)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

(2)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

(3)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

(4)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

(二)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

(1)比喻。“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

(2)擬人。“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化物為人,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

(3)誇張。“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突出特徵,強化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4)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表達含蓄,語義豐富。

(5)反問。“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感情,加深印象。

(6)設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加深理解。

(7)借代:不直接的說出事物,而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

(8)對偶: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奏鮮明,音節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

(9)排比:結構緊湊,文意貫通;增強文章的氣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增強語勢,強化感情。)

(三)表現手法

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

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

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3、對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使事物特徵鮮明突出,表達強烈的感情。

4、烘托: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一種表現手法。

5、象徵(託物言志):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

7、抑揚結合:不從正面平鋪直陳,先從反面著筆,加以貶抑否定或肯定,而後透露出自己的真實意圖。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8、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

三、鑑賞詩歌的語言

古代詩歌鑑賞知識點梳理

詩歌的語言

詩歌語言風格的類別:平淡(質樸)、工麗、典雅、直率、委婉、自然、清新、雄奇、豪放、悲慨、冼煉、沉鬱、通俗(口語化)、雋永、絢麗、明快、簡潔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