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從“AI+”到“+AI”,AI需發展必須有而非感覺好的產品

從“AI+”到“+AI”,AI需發展必須有而非感覺好的產品

當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動力,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行業已經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生產效率的提升催生出新的產品與模式,由此,人工智能在資本市場內的熱度愈演愈烈。

9月18日億歐華東現場報道,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中金公司與上海市楊浦區政府共同舉辦了“資本助力AI,AI賦能新時代”主題論壇。論壇上,上海市楊浦區副區長趙亮進行了政策解讀,中金科技首席行業分析師黃樂平、普林斯頓大學Paul&Marcia Wythes講席教授李凱、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等行業內資深專家在大會上分享了各自對人工智能技術。

此外,三支基金在本次的主題論壇上正式進行簽約,分別是由中金資本、上海科創基金和上海國方母基金聯合發起的“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由上海市楊浦區和SVB資本中國發起的“上海市楊浦區人工智能創業投資母基金”,由深蘭科技、綠地集團和中金資本聯合發起的“深蘭人工智能產業投資併購基金”。

從“AI+”到“+AI”

人工智能作為繼互聯網以來的又一個風口,特別在2016年以後,幾乎成了資本的寵兒,BAT也紛紛將人工智能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AI技術之所以發展得如火如荼,主要在於其對國內經濟的巨大影響。據麥肯錫預測,AI在未來10年推動全球經濟增長1.2%,帶來13萬億美元額外增長。並且,由於在我國,製造業佔我國經濟工程的40%,同時,人口老齡化問題成為國內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動力。因此,AI技術對中國的影響將遠大於美國。

在黃樂平看來,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技術的替代作用、創新能力和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三個方面。AI技術由於基於大數據,在發展之初在數據處理和重複性工作等方面發揮了巨大優勢,因此AI對經濟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提高低端製造業的生產效率。而技術的發展必然對其創新性有了更高要求,AI技術也因不斷創新而催生了一批新的行業。當然,從短期來看,AI技術的發展對經濟產生的往往是負面影響。黃樂平認為,AI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批資本開支,而這批資本開始使得基礎設施不再能支持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現在,人工智能在技術方面的研究日趨成熟,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認為,未來AI技術將成為一項基礎技術。

從目前資本在人工智能領域內行蹤來看,黃樂平認為目前的資本仍聚焦在以芯片算法、語音、圖像等為主的橫軸上,當AI技術成為基礎技術,“AI+”必將走向“+AI”。

AI需要市場驅動而非技術驅動

根據CB Insights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AI初創企業總融資額達到150.2億美元,同比上升141%,增長速度很快。雖然中國AI企業融資額在2016年還未佔到全球的15%,但在2017年已經超越美國,佔到全球融資額的48%。

目前,在醫療、安防、零售等領域內,已經初見“產業+AI”的發展趨勢。作為投資者,除了像徐小平一樣用“三陪”態度扶持AI領域創業者,更需要在這之前對AI產品做出更加客觀的判斷。

從AI技術的深度學習層面來看,李凱認為需要在算法、知識庫和硬件三個方面都具備基本要求。在這三個基本要求中,李凱著重強調了知識庫,他認為,但如若沒有龐大且完備的知識庫,再好的算法、再快的硬件也只能在知識庫為技術劃定的範圍內進行發展,無法有突破性進展。

從當前的AI產品市場來看,李凱認為,當下該市場環境發展不好的主要原因在於,多數產品發展的是感覺好的產品而非必須有的產品,在他看來,AI產品的推陳出新不應受技術驅動而是市場驅動,不過這也成為投資者在面對當前的人工智能領域一大重要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